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萍水相逢

莺歌燕语?双城变奏之三(汀芷幽兰&萍水相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1 08: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烧麦

烧麦又称烧卖、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是北京的传统特色小吃,它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烧卖源起元大都,在中国土生土长,历史相当悠久。现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一带,人们把它叫做烧卖,而在北京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烧麦喷香可口,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
烧麦是以面做皮,以肉为馅儿,顶上捏出十八个褶,就像朵麦梢上绽开的花,所以称为烧麦。在制作上,它用小笼蒸熟,造型很美,有如朵朵莲花,吃起来皮薄馅儿大,味道鲜美,香而不腻。

烧卖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主要区别除了使用未发酵面制皮外,还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最早的史料记载:在十四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该书关于“稍麦”注说是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做“卖”。又云:“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如果把这里“稍麦”的制法和今天的烧卖作一番比较,可知两者是同一样东西。到了明清时代,“稍麦”一词虽仍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并且以“烧卖”出现得更为频繁些。

相关典故烧麦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早年的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或各种小叶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麦,故烧麦又称“捎卖”,意即“捎带着卖”之意;也有人说因为烧麦的边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烧美丽”;还有一种说法是,烧麦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边象快熟的麦穗,随改名为烧麦。现今烧麦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约定俗成叫“烧麦”。

烧麦因为皮薄馅软好消化,成为爷爷老年时的首选,所以不单在都一处长吃,也在家自己制作,耳濡目染的我也学会了一点,以后可以给朋友们露一手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0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的“八大碗”是什么?年轻人都未曾见过,常听相声的人也只听说过这个词,就更没吃过见过了。您就只有吃遍北京所有“好馆子”之后又再怀旧,想老北京人吃什么了。
      老北京“八大碗”按老人的话实际上是一种既普通又实惠的菜肴,就是把鸡鸭鱼肉通过八种方式精心烹制做成的色香味具佳的,用传统大瓷碗盛放摆上餐桌的吃食,主要是自家做或请人烹制。这在老北京百姓生活中是少不了的美食。生诞寿辰,婚丧嫁娶,孩子满月等日子都少不了它。

“八大碗”即:
大碗三黄鸡、大碗黄鱼、大碗肘子、大碗丸子、大碗米粉肉、大碗扣肉、大碗松肉、大碗排骨。

      当然如果细分又有粗细之分,细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

     另外还有“清真八大碗”。这“八大碗”中有炖牛肉、炖杂碎,胡萝卜、长山药、海带、醋溜白菜、粉条、丸子、炸豆腐等,以八碗为限,灵活配伍。稍富的可上两碗杂碎,两碗肉;穷苦一点儿的,可八大碗仅上“菜帽”,下面一律用胡萝卜垫底。
      还有海鲜“八大碗”、牛羊肉“八大碗”、鹿肉“八大碗”、禽类“八大碗”、下货“八大碗”、全素“八大碗”。

“八大碗”的美丽传说

  提起“八大碗”的由来,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八仙过海惹怒龙王,久战难胜,饥饿难忍,便分头寻食充饥。曹国舅一人不辞劳苦,行至一村庄农宅,菜香扑鼻,不觉垂涎三尺。只见四方桌上八人围座,于是带走8样诱人的菜肴并留言:国舅为众仙借菜8碗,日后定当图报。以后人们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1: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我明年不再干了到.秋天赶北京找兰兰解馋啦.  萍儿咱们一同去行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3: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9楼冷香于2010-08-31 11:58发表的  :
看得我明年不再干了到.秋天赶北京找兰兰解馋啦.  萍儿咱们一同去行不?

随时恭候两位姐姐的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3: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馇合


又名咯吱盒、咯吱合、咯炸盒。   
它是一种比老北京城还老的北京特色食品。它伴随京杭大运河之生而生于运河源头之我的老家通州,历经人们千百年品味推敲,此味视运河渐衰而不顾至今留存于京东民间,且有日益蔓延之势。   
京杭大运河通航后,大批京东百姓操起漕运营生。船工们从山东带回酥脆的煎饼,日久受潮,煎饼变的皮软,入口不爽。有心得人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下油炸,食之更香更脆,之久不变质。咯吱盒很快成为陪伴船工远航的美食,也自然在京航大运河码头张家湾己方圆数十里的京东一带民间传开。  
咯吱盒是煎饼的深加工食品。   
煎饼多见诸于史料文献。东晋《拾遗记》“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唐《玄怪录》“既同诣其家,二吏不肯上阶,全素入告,其家方食煎饼,全素至灯前拱曰:‘阿姨万福’!”宋李观诗:“蜗后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辽史?礼志六?嘉仪下》载有:“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清蒲松龄有《煎饼赋》对煎饼乃至制作有详实的记述。
每年的春节前夕,我们家都要炸很多的咯吱盒,最初老婶家自己种地,然后来摊煎饼,随着土地的占用,到现在老家已经成为一片片的高楼大厦,摊煎饼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了,幸好市场上有卖煎饼皮的,直接买了然后自家做馅来卷,然后炸制而成,酥脆可口,我却很少吃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3: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礼品装的,每年都要买一些赠送亲朋,尤其是外地的朋友,很是喜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3: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2楼汀芷幽兰于2010-08-31 13:39发表的  :

礼品装的,每年都要买一些赠送亲朋,尤其是外地的朋友,很是喜欢~
馋的流口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3: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3楼逆流而上于2010-08-31 13:42发表的  :

馋的流口水


妹妹也喜欢啊。我们老家的特色,今天给同事拿去了一些,她们都说没吃过这么好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3: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姜丝排叉,乍一听其名,就知道这款小吃的主要材料为鲜姜。众所周知,姜可以暖胃,是秋冬不错的一种食品。

首先,它要用鲜姜去皮剁成细末,面粉中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入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到使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为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在一起,中间顺切三刀。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成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放入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淡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是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对这种小炸食,前人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
小的时候零食特少,自家炸的排叉就又成了我们特喜欢的零食。又脆又香的排叉,慢慢咀嚼会发出一种甜丝丝的味道,越嚼越香。排叉嚼起来吱吱作响,让人听见就会流口水。排叉也是一道下酒的好吃食,尤其是现在这样的天气,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摆一小酒桌,一家祖孙三代,孩子吃点水果,长辈喝点冰镇啤酒,嚼着排叉、花生米,聊着天,那种轻松惬意,我想真的可以叫做天伦之乐。 现在零食的花样品种越来越多,但时不时的我还是会很想念排叉的味道。我们自己在家制作排叉,干净的油炸出来的排叉会特别香。并且方便、卫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4: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炒疙瘩


炒疙瘩是家中常做的食物,现在的人们懒了,常吃的疙瘩都是超市里买来的半成品,煮好加上配好的料炒制,简单又方便。而我最是喜欢的是自己家做的,鸡蛋面要醒上半天,然后排开切成存丁,沿着盖帘的纹理搓制而成,煮成后自然卷曲,花朵一般,筋道又好看。
入夜,当你随着人流走进那吆喝四起的小吃夜市时,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在这里,名目繁多的北京小吃目不暇接,沿着夜市有意留神察看,其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炸、烙、蒸、煮、冲、煎、烤、炒,而这里所说的炒,可不是指炒菜,小吃中不经营鲁川淮粤,要是想吃炒菜的话,那得上饭馆了,此处所说的“炒”指的是炒疙瘩。
要说,炒疙瘩在京城中也算得上是一道名吃。相传在民国初年时,在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有家叫“广福馆”的家常饭铺,店主是个姓穆的老太太,与女儿相依为命,每日卖点面。据说,这炒疙瘩就是母女俩在无意中发明出来的。有一回和好了面没有卖完,于是穆家姑娘想了个主意,把面擀成了面剂儿,切成了一个个的小疙瘩,用开水煮熟捞出来后放在阴凉处,以防发酵。当天晚上,她们就用这煮熟的面疙瘩及切好的青菜、肉丝炒了炒作为晚饭,不料吃起来居然非常爽口,还有一股子咬劲儿,味道特别好。姑娘对母亲说:“干脆,明儿个咱们就卖这个,起名叫炒疙瘩吧。”就这样,一语定乾坤,无心插柳之事倒巧成名吃。打这儿以后,她们卖的炒疙瘩,在京城出了名,新老主顾接连不断而来。而这种吃法由于物美价廉,吃起来也确实有种特殊的味道,当时格外受欢迎。后来,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前来,加入了吃炒疙瘩的队伍。由于出了名,有些好事者便将这穆家母女开的广福馆戏称为“穆家寨”,管穆家姑娘叫“穆桂英”。您瞧,听起来多有意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27 22:12 , Processed in 0.1073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