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5 07: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共赏,诗友共砍??评秦先生自评《不要吻我》(作者:风浩荡)
自评自励
诗是情感的厚积薄发,诗是梦境的开花,诗是心灵的泉水一路流下,藏不住的风情万种,盖不完的高楼大厦,写不尽的忧伤缠绕,唱不完的男女情话。时而引吭高歌,激情飞拨,哲理四射,时而低声细语,平平淡淡,语不惊人,思考无限。诗来源于人的心灵,来源于你当时情感,请看下面一首《不要吻我》或许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这首诗没有一句哲理性的句子,用词语句平平淡淡,初读,会没有多大意思,仔细读来却意味无穷,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这一首诗是真正从梦中走来。
--------------------------------------------------------------------------------------------------------------------
不要吻我
文/秦志良
你们真的来了
可我不是佳人
既然你们来了
我还是必须进屋照照镜子
梳梳的头发 涂点口红
你们一定带了相机吧
我得把镜子后面那座山搬出来
请用镜头瞄准我
偏点,再偏点
我的头都偏到90度了
还是没有靠近那座山
闪了一下
那座山肯定照了进去
晚上梦见了珠光宝气
第二天早上
便有人送照片来
照片后面没有那座山
我惊了一下
刚想开口问
那人已经跑下了楼梯
我追了出去
只看见车子背后
写着 请不要吻我
原作:欣赏完
---------------------------------------------------------------------------------------------------------------------------
读诗首先看题目,不要吻我,很显然是不要打扰我,作者心情不好。
再看诗一开头,你们真的来了,这显然作者很吃惊,与题目形成直接的关联,产生矛盾。
为什么要来,作者很纳闷,因为我不怎么样,我怎么会进入了别人的视线呢。作者不断在向自己提问,这种矛盾心理再一次体现出来,看似平平淡淡,其实情绪飞扬,激动不已。伤心之处也流露了出来。既然你们来了/我还是必须进屋照照镜子/梳梳的头发/ 涂点口红,这说明这些人来的时候作者没有任何准备,这同时也就开始告诉读者这是在作梦,其实在这里是一种假设,但作者用“既然”二字,显然是想从梦中走出来,好像是真的一样。此时从梦中走出来的作者显然充满自信,自己一定是成了名人,或者有了好运气,各种各样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来的人到底是些什么人作者没有讲出来,也不需要讲出来,这就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形成独特的美,紧接着,你们一定带了相机吧/我得把镜子后面那座山搬出来/请用镜头瞄准我,这写出作者一直盼望的东西已经出现,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他们会来找我,肯定有特殊的原因,于是作者很快作出了判断,那是因为镜子后面的那座山,这里面的镜子是指心灵之镜,人每天都要照镜子,最了解自己的就是镜子,可以看到自己一天天长高,一天天变瘦,生活的所有变化藏身镜内,镜子后面的那座山,山代表自己每天所想要达到高度,自己一直都在为那个高度想,山也没有具体指什么,也留给了读者,可以产生更多的联想。因为达到了目的了,实现了这个愿望,才请用镜子瞄准我,在梦中作者是自信的。前面的都是虚写,马上回到现实生活是残酷的,于是就产生了实写,偏点,再偏点/我的头都偏到90度了/还是没有靠近那座山,毫无疑问,深藏在作者心里的那个自悲阴影显示了出来。就是头偏到九十度,都无法靠近,这里作者就留下伏笔。但梦仍然在继续,闪了一下/那座山肯定照了进去/晚上梦见了珠光宝气,这里用“闪了一下”,过度非常自然,因为他梦见来的人是因为作者的成功而来,为什么会成功,在作者的想像里就是那座山,也许是自己,也许是别人,留给读者去想,这是就产生梦中之梦,全身飘飘然起来,仿佛全身发光,所以都在看着自己的成功。那种喜悦不言而喻。可阴影一直留在梦中,马上就梦见是第二天早上,有人送醒来,照片上没有那座山,一种突然的失落感表现了出来。我惊了一下/刚想开口问
那人已经跑下了楼梯/我追了出去,于是作者从第二个梦中醒来,马上去追,可是那人已经走远。这表现出作者是多么的盼望有那么一次成功,真然望他再来一次。这是作者真正从梦中醒来,只看见车子背后/写着 请不要吻我,这就是实写,这种失落感严重挫伤了作者,于是作者发出了感叹,怎么会做这种梦,你还是不要来的好,最好不要打扰我,以免我更伤心。这样一种矛盾心理,是许多人共同的心理,想好又怕好,想要又怕要,想表白又怕表白,想爱又怕爱的迷惑。
这首诗创作是非常成功的,过渡非常自然,联成一体,思考多多,语言平实,但却很吸引力,情节离奇,矛盾丛生,把一个人的心理描写得非常透彻。在虚与实之间处理得很好,是值得学习的一首好诗,值得借鉴。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原作:欣赏完
---------------------------------------------------------------------------------------------------------------------------
前面是秦先生的自我评点,下面是我的乱语狂评。不过这里不分高低,不要脸红脖子粗。要的是坦诚相待,要的是用心谈诗,谈天谈地如何入诗,谈情说爱如何被诗爱。如果我下面写的不是起哄,各位诗友这样认为,作者这样认为,我就很满足啦。
中国现代诗一直在向前发展着,由于诞生的时候古体诗的韵味仿佛陈酒佳酿,不饮即醉.其力量太大,影响深重,故胡适先生很白话的入诗,而期待诗体内散发的气息依然是古体味道.且由于这种写法,诗已经不是酒,而是茶啦,没有喝上几口,泡了几杯之后就寡淡之极.现代诗依然要向前走,但这种道路不算成功.
后来,有好些诗人以自己卓识的才华继续探索着,留在历史的不少,但留在读者心目中的却是不多的,比如徐志摩、何其芳(前期作品)、艾青和一些杂七杂八的断篇短句。49年之后大陆的诗歌作品就不须多提了,一切向政治靠拢,口号入诗,难以说有什么成就。
直至朦胧诗的出现,引爆了诗歌的发展。这种谈诗写诗以诗为荣的年代但过于短暂,一方面由于时代的飞速变化,一方面由于北岛等人的退隐江湖,不再坚持,诗歌迅速呈现多态性,诗本身也被其文学形式逼到很仄小的境地,诗人多无病呻吟,自弹自唱,自生自灭。诗不再大众化。汉语诗如果只谈大陆当然很是偏颇,这时候,台港及东南亚的一批诗人继续探索着,一方面不断吸引着西方的现代意识及手法,一方面向古诗母体吸收精华,不少优秀的诗作更因为中国长期的分裂状态,而显得让大陆的诗人惊奇,至少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是这般的感受。
英文之中,至艾略特等之后,用典之深用词之讲究,就算是到了一个尽头。于是在美国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有所兴起??自白诗??也是口语入诗生活入诗,脱离用典入诗学问入诗??说个实话这个企图是不错的。到七十年代金斯堡的《嚎叫》,掀起大众狂欢的状态。虽然有当时的反战尤其是反越战的客观历史原因。但这种当众大声朗诵的诗歌的出现,在现代的诗歌历史上也是很壮观的事件。
中国白话入诗一直探索着,至朦胧诗之后,就出现过,那从来没有形成什么真正的民众关注的壮观情况出现。倒是台港的席幕容和大陆的汪国真因为诗而让青年人冲动过憧憬过,一时他们的诗集卖得非常好。这个时候诗论对他们的诗却是不屑的,呵呵,想想这些还是有趣的反差。
拉杂说了这么多,可能与这首诗没有多关系,那就当作是废话啦。
废话说不完,就得就此打住,谈谈这首诗吧。秦先生这首我也归结于口语诗,其特点就是不用险象环生的词及字,不用用心良苦的意象,更强调当下情景的生活状态,更喜欢用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感受。由于全球代的影响,西方的全方面的胜利,于是焦虑感、无措感、虚无感成为当前整个地球人的普通思维,于是黑色幽默、悖论和荒谬在一次次的解构中充斥(或充满)在中国的诗歌之中,为什么没有中国特点,有人可以去问,为什么还要有中国特点,也有人可以这样的反问。反正各有道理。我也不能下结论。
这首诗,以两个场景入诗,前者是照相,浓妆艳抹用去了一大篇,后者是出门追车,车后镜提示不要吻我,淡然处之而收笔。
第一个场景以一个小小的女子,突然被娱记的闪光灯打扰,在无措之中依然很镇定想到要梳发涂粉,表达自己从一个无名的小女到成为一个可能的明星,身份的转换,不是愤怒而是欣喜的现世哲学,表达出俗世之中个人生活被无故打断,个人隐私被窥视,虽然无奈但更期待的当前生活态度。第二个场景,将前面的欣喜泼了一些冷水,相片拍完了,送达了,一辆车子以背影提示,不要过份自我感觉良好,不要吻我,不要太以为这个明星梦已经成为现实。那不过是一张相片而已。你原以为留下的自我的那份真实(山的意象多次出现),不是最重要的,即便是梦一般的光彩也一样的在第二天就已经完结。在这样的快餐性社会中,这场梦还没有成为快餐就已去倒了,没有人去关注,众人的兴趣所在已经转移。
应该来说,这首诗提出了一些让人思考的东西,这种反讽及小小的悖论,反映出当代人的可笑或可悲。但囿于白话入诗,注重场景而无句斟字酌,诗味不足,在思考当中,流入空泛。难以让有诗歌训练的人去玩味,也不能让读诗的一般爱好者去品评。更由于前后两个场景的矛盾性不足,冲突性不强,很容易落入到孤芳自赏的境地。所以以我的浅见,认为这首诗不算成功。
话茬儿说东道西说三道四说法不一,就到这里,写诗的人读诗的人,各位诗友,如果我没有说到位,请原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