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霜音

[其他]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来佳茗似佳人 文 / 藕花菱蔓      

    请你拿出一支琉璃香熏,点燃一支蜡烛,滴一滴熏衣草,两滴檀香,三滴依兰,打开CD,放一支古曲梅花三弄或高山流水,在柔和的灯光下沏一杯清茗,同我一起感受“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当香熏里的香气慢慢消散时,香茗的清香在氤氲的笼照下依然如故,香也渺渺,韵也袅袅,她如云之飘逸,如雾之妙曼,如风之清灵……
­
      茶。据传说饮茶是从纪元二千多年前产生的,在中国最古老的辞书《尔雅》里就已有记载。我喜欢喝茶是从北方的茉莉花茶开始,有时也喝茉莉银针,甚至茉莉高碎,他们都是半发酵的茶。后来走的地方多了,逐渐喜欢上不发酵的绿茶,日照的清茶、西湖的龙井、宜昌的五峰、鹤峰的翠泉、庐山的云雾、成都的香珠、安溪的铁观音、武夷的大红袍我都喜欢。
­
      说到饮茶,不能不提到饮茶的用具和所用的水。我想饮茶的用具应该和品酒的器皿一样吧。记地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曾经提到过,比如饮葡萄酒应用夜光杯;古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酒色红艳就象是鲜血一样,让人想起武穆的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岂不壮哉吗?喝梨花酒应用翡翠杯吧,记得白乐天在杭州时曾写诗云“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饮绍兴的状元红应用古瓷杯;饮玉露酒应用琉璃杯,方可见到里边如珠的气泡。喝高梁酒用什么器具呢?用古色古香的青铜爵吧,这样方显有古意。
­
      说的远了,还是过来说茶具吧,喝乌龙茶的茶具小巧玲珑,一只宜兴的紫沙壶,象苹果那么大,配四只枫溪小杯,杯壁薄如蝉翼,质地洁白细腻。喝西湖龙井的绿茶应该用通透明净的玻璃杯,绿茶的上品要数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庐山的云雾等等。先说龙井它与别的绿茶不同,它的叶片纤细俊逸,一芽一叶,也叫一枪一旗,经沸水一冲,绿色的枪旗在杯中慢慢的舒展开来,碧螺春的叶片则是柔曼娇弱,沸水一冲,显现白茸茸的嫩毫。沏茶的水也相当重要,陆羽在《茶经》中提到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说明最好用泉水煮茶。煮水时,初沸为“鱼眼”、二沸为“连沸”、这时泡茶最好,三沸腾波鼓浪,此时水就“老”了。
­
      记得在《红楼梦》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扰翠庵》里,妙玉请黛玉、宝钗、宝玉饮茶,烹茶的水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贮在罐里埋在地下,宝玉饮后,觉得清凉无比,这就与陆羽所言的不符了,水贵活贵清,贮存多年的雪水,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流水不腐,多年的陈水,从化学的角度来看,一种物质经过多年也能生出另外一种物质来,清洁不在,连最基本的卫生都不能保证。不过从这一章里看他们也都是品茶的行家,从品茶的用具上也可看出贾母用的是成窑,刘姥姥用的是官窑,而给黛玉用的是上刻篆字的“点犀qiao”宝钗的是“***”而给宝玉用的是自己用的绿玉斗,而宝玉却不知足说什么“世法平等”难道他真不知道妙玉把他自做“自己人”吗?才拿自己日常用的器具给他。因此引来妙玉的反驳:“这等俗器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来一个这样的俗器呢?”
­
      品茶也应分色、香、味。“色”,上等的绿茶汤色应该是翡翠而略带嫩黄,清澈明净。反之则是下品,次品了;“味”绿茶的味道应该是清而甘,好的茶一入口便能依次感觉到他的清、苦、甘了,齿夹留香,反之则是下等的了。惟有这个香不好说,就茶而言它的香有多种,花茶一闻便知,他是经茉莉熏制而成,有点小家碧玉的脂粉气,因为这个香味是人为加工而成的,而龙井和庐山云雾则不然,它们是“淡扫蛾眉”“国色天香”的与生俱来的自然之香。我觉的绿茶的香气是清香的,红茶的香气是香艳的、而乌龙的香气则是香甜的。
­
      记得有一次去广州,朋友请我们在茶楼喝茶,沏茶时应先将茶叶放入紫砂壶内,几乎填满,水沸时,冲入壶中,迅即倒出,除去浮沫,谓之洗茶,然后再次倒入水,盖好盖后,还要在壶上淋浇沸水,名曰洗壶、洗杯,之后才是斟茶,于是开始“关公巡城”,一杯一杯的斟入,等到壶里的茶少了时,便开始“韩信点兵”一滴一滴的平均分配。此时各项仪式都已完成时,才可慢慢的细品,手续繁复,难怪要叫功夫茶呢。我对广东全发酵的乌龙茶一点也不感兴趣,最感兴趣的还是那里的美食,水晶虾饺、鱼片粥、虾仁肠粉、干炒牛河、脆皮乳猪,还有蛋塔,不过要吃正宗的还是要到澳门吃葡国蛋塔,所以上次从香港出来坐快艇,特意去了趟澳门,那里的蛋塔口感更香软一些,味道也更香浓一些,这些都是我在广东、港、澳的最爱,附庸风雅的品茶到在其次了。
­
      以前每年只要有时间一定要去南方小住一阵,而杭州我一定要多住几天,并且要住在西子湖畔,倚窗而立时西湖的秀色尽收眼底,这样可以细细地品味它的淡妆浓抹、它的晴好雨佳、它的诗情画意、它的灿灿春花、它的皎皎秋月、它的翔翔春山,它的涓涓溪水,正因为它的青山秀水,才造就了龙井问茶、虎跑问水,龙井的茶一定要配虎跑的泉水才好,常言道:“好茶尚须好水沏”,茶贵新,水贵活。当然普耳茶除外了,西湖除产茶外,还有好水与其相配。虎跑位于定慧禅院内,泉清洌而甘寒,且有张力,虽说是酒满茶半,但我却喜欢把茶水斟的满满的,几至水已溢出了杯面,总想看看它的张力到底有多大。
­
      初秋时分,细雨如丝,打着一柄江南特有绣伞沿着山间小径拾节而上,石径旁的山花烂熳,泉水叮咚奏响优美的音符欢快的奔流而下,山水有清音,此刻又何必丝与竹呢?山上建有古朴的亭台楼阁,每次倚窗而坐时,眼前群山如黛,碧水如练,绿草如茵,鲜花如炽,亭旁桂树上的桂花不知什么时候随着轻风在空中曼妙地飞舞着,顺着我的发丝轻轻飘落,空气中迷漫着若有若无淡淡的轻香。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有的只是怡然自得。捧着一杯香茗,慢慢地细品着,杯中的茶叶经沸水一泡慢慢地舒展开来,此时若迎着日光看去,只见嫩绿的芽片在茶汤中上下翻滚,细小茶素,晶莹闪灼,交相辉映,一片春的生机,而茶汤之色淡雅素净,宛若早春三月烟雨空蒙中的一片新绿,水气氤氲,其气之香,如幽谷之兰,嗅之无味,无意中却沁人心脾,芬芳隽永。茶叶则象佳人的衣裙一样慢慢的飘荡起舞,旋转、翩迁、娥娜、摇曳。遂然想起那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禅 心 茶 味 古 今 同


遇水舍己,而在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没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想必很难悟到这些因茶而现的光明。曾到、不曾到和犯疑问的人只有去问茶,悟茶,然后才能得到佛道。

    禅心无凡圣,茶味古今同。在禅林,无凡无圣、无执无首、无亲无疏、无辨无别,本是平常心的法度,可在我们这儿,更多的还是高蹈、狂心和执着,心分凡与圣,味有古今异。

     茶是通灵的圣物。在浩如烟海的茶文化书典和妙论中,通禅悟佛,和敬清寂,无一不是以茶为媒,进而获取次第升华灵肉仙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饮 茶 悟 道

   陆羽的一生专心茶道。后人称陆羽:卖茶者敬为茶神;饮茶者颂为茶仙;事茶者奉为茶圣。饮茶的感悟使人们认识到:茶是一种表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蕴玉,这是一种大自然的杰作。因为,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善于饮茶的人,可使文化人多几分文人的雅趣。淡淡的茶香,可使人们从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向人生的千姿百态,走向性感的净化,走向大彻大悟的生活理念。

    不仅如此,善于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最终,使茶心、人心、道心,相互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茶文化灵性。古人云:茶是儒,是仁、义、礼、智、信;茶是佛,是来世净土的精神寄托;茶是道,是乐天知足的自我心灵安慰;茶是和,充满着怡情温柔,至善至美,茶是静,充满着清淡天和,养精蓄锐。

    唐宋时代,文人墨客往往在品茗中,作诗作画,蔚然成风。唐代品茶高手李德裕(身居宰相高位)在《忆茗诗》中曾这样写道:“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欲及清明日,能销醉客醒。松花飘鼎冷,兰气入瓯轻。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邀请七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一面饮茶,一面赏景吟诗:“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至若茶之为物”、“钟山川之灵禀”,这是古人对茶性最中肯的评说和阐述。

    总之,茶叶不仅具有山川精气之灵气,而且通过饮茶和品茗,更能使饮茶人净化心灵,性情幽雅,高扬人格。一旦与友人相交,清茶一杯,细啜慢饮,相互内心之间,顿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悟。这茶的平凡,茶的质朴,茶的纯净,茶的中和,统统溶化在清心爽口的玉液之中。以便从品茗中,品出人生感悟的生活真谛和生命艰辛的韵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茶汤四相

茶的品饮最重要的就是茶汤。

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气韵称为茶汤四相,茶之色、香、味、韵皆蕴藏于茶汤中。珠光禅师说:“佛法存于茶汤”,并因此创立了日本茶道,已得茶汤真谛。赵州和尚接引学僧,往往只让“吃茶去”,禅语法言遍布丛林,独得茶汤三昧。此时此的茶汤已超越了茶品、水品、茶具等物质层面,直接体现茶道精髓。

茶汤有冷热、深浅、盈亏、虚实、甘淡爽利之分,有艰涩柔和之别,今略分为茶汤之色、香、味、韵论之。

色:普遍意义上,汤色以清澈明亮为上,浓重浑浊为下。不同的茶类,其汤色也因品质特点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黄茶以黄亮为上,红茶以红亮为上,等等。

味:汤味有甘苦、轻重、厚薄之分,有老嫩、软硬之别,有滑利艰涩之辨。对汤味的要求:入口轻、触舌软、过喉嫩、口角滑、留舌厚、后味甘。轻、甘、滑、软、嫩、厚称为茶汤六味,六味俱足者为上品。

香:香有清浊、沉浮、短长、阴阳、出世入世之分,有婉约粗放之别。婉约则香气幽雅深长,粗放则粗疏短浅,茶汤之香以婉约为贵、粗放为贱。
  今略分茶汤之香为:浓香、甜香、幽香、清香。
    浓香如姚黄魏紫,香气馥郁。
    甜香如月下秋桂,其情最娇。
    幽香如空谷幽兰,其韵独高。
    清香如夏荷初露,清芬袭人。
  茶汤之香以清香为上品,幽香为中品,浓香、甜香为下品。

韵:茶汤之气韵以雅淡空灵为上品,俱“岩骨花香”者为中品,香味平庸者为下品。
  上品茶汤能得茶之真香、真味,滋味淡然隽永,香气清幽深长,气韵流动鲜活。香气、滋味俱蕴藏于茶汤中,不动声色,不露圭角,如至人贤圣处世,淡然自足,宠辱皆忘,而其品德、操行足以教化四方。
  中品茶汤应俱“岩骨花香”。“岩骨”指茶汤入口后应有金石感,品嗓时有圭角,耐咀嚼;香气幽雅深长谓之“花香”。中品茶汤如仁人君子处世,慷慨激昂,忠勇好义,以思兼天下为已任,以没世不朽为标榜,让人钦羡不已。
  下品茶汤略俱滋味,聊备诸香,香气或浓或淡,滋味或甘或苦,细细品啜,其实平庸。上品茶汤应以清净心证之,中品茶汤应以义气证之,下品茶汤所在皆是,随处可证。

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气韵称为茶汤四相,品啜茶汤时能得四相,称为得味,不贪著茶汤四相,方称得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诗妙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茶炉共一担。 (唐寅)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

    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

    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 (蓝仁)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潘允哲)

    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 (周杏村)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选自《金瓶梅》)

    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

    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     (黄遵宪)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7: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1-24 11:02 , Processed in 0.08219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