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 水墨轻描花万里 山窗纳月影千重…轻描、纳月对杖不工了.
二唱 碧水浮帆牵旧梦 青山沐雨起新愁
三唱 秋留水岸人邀月 叶落山林雁啸天
四唱 乌篷荡水穿桥过 竹杖翻山踏径来
五唱 轻舟小棹水中漾 野径樵夫山里行…小棹、樵夫一般联句可以接受,但严格看待对杖的诗钟可不行。
六唱 小径斜枝依水畔 清风逐雨净山身
七唱 日暮渔翁栖野水 秋深倦鸟宿空山…渔翁、倦鸟 一般联句可以接受,但严格看待对杖的诗钟可不行。
整体遣字很流畅,可见铃儿的文字驾驭能力到位,赞一个!唯是第五唱有小瑕疵;
轻舟小棹水中漾,野径樵夫山里行。
‘轻舟小棹水中漾’,在诗、联中称之为 ‘小拗句’。
但诗钟没有拗、救之说,所以一、三字平仄可以不论,而上、下比的第五字平仄必须遵守。 这里上比 ‘轻舟小棹水中漾’,无论平起出句或仄起出句,都会犯拗句或失替的,所以这个五唱, ‘水中漾’这一比,必须作下联,方能解决问题。
正确为: 平平仄仄山平仄,仄仄平平水仄平。
其实诗钟七唱 ,只不过是七首诗钟的 ‘崁字格’,由一至七字顺次序而唱,现代人贪美观,才将题字顺梯阶,辘轳拾级而下,古时的人玩,大都是时上时落地排列,很少有这样排列整齐的。 有人说: 钟字改为平起可以保持队形不变,其实是指 ‘钟题’ 的排列,如;(山/水)。即第一首开始‘崁字格’以山(平声)字作上比,便可以顺字数拾级而下,不过,无论怎样,到第七唱,(山/水)的上下联,还是会倒过来的,只是看第五首还是第七首吧。
以上只分享一些个人对诗钟的一点儿心得,不是处铃儿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