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龙江书童

【金猴启岁 漫雪迎春】龙江作家品“年味儿”活动开始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0: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9楼(意海思林) 的帖子

多谢老师支持关注!
大襟袄,缅裆裤,老物件,记得住。
文革以来,这样的服饰很少见了,但对于当时还未达到普及温饱的老百姓来说,衣裳的功能很简单,御寒,遮体,保暖。现在看来,很多服饰追求时尚,个性文明,从另一角度来说是社会的进步。很怀念那个时代,尤其是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1: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其它说法
     相传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2: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春节都有哪些好名字?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2: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的年
     中西方人过年有不同的概念。西方人是迎贺新年,而中国人是过大年。洋人的年,是新年的那一天。中国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止的长达一个多月的节。若从“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民谚定义中国年,则时间更长。年这个漫长的过程,有等待、有守候也有祭祀。年于国人,是一场全民族的盛大节日。
    中国人的年,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喜庆的气氛。记得小时候在乡下过年,一进腊月,家家就开始杀年猪了。一户杀猪,几乎全屯子人都去吃杀猪菜,大锅烀肉炖酸菜,大盆蒸血、灌血肠,肉香、酒香和着旱烟的味道在屋里弥漫着,很快,涨红脸的男人开始大嗓门说酒话了,满头汗水的女人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是屋里屋外地忙前跑后喜笑颜开。第二天,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被分割的前槽、后鞧、排骨、头蹄下水淋上水,埋进院子的雪堆里,肥年的餐桌漫溢出缕缕的肉香,温婉着大年的每一天。杀完了年猪,陆续开始忙年了。男人扫房子、粉刷墙、糊棚,女人则扯来布料没白没黑地裁制孩子大人新衣。做好的新衣,都叠得板板整整地放在柜子里,单等除夕早上孩子大人换。闲下来的女人或杀鸡宰鹅或蒸一锅锅粘豆包、白面馒头,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让孩子们吃上一顿饺子,哪怕是一块麻糖,年味就开始掺拌在欢乐的日子里了。
    从购年货、写春联福字到除夕包饺子守岁,亲朋好友相互走访拜年,再到正月十五的闹花灯、二月二的舞龙,在几亿人轰轰烈烈的参与下,一天天欢天喜地地过起来。有声有色的年味,在高高高挂起的火红的灯笼上,在喜庆的对联上,在猪圈上“肥猪满圈”的喜帖上,在屋里山墙“抬头见喜”的条幅上,在秧歌队员腰间舞的彩绸上,在噼里啪啦炸响的鞭炮声中,在祖孙几代围坐的笑声中开场了。
    中国的年是红的。红在炊烟与雪地映衬着的红灯笼、红对联、红福字上。中国的年是热闹的。你看,超市、商场、集市攒动的人头;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携着大包小裹的人群;酒店、饭店和家家户户至爱亲朋的执手叙旧……中国的年是暖的。不管多忙,不论多远,都无法阻挡回家过年的亲情召唤。即便是在外打工没赚到钱的儿女,包裹里也少不了给孩子老人带回来大年礼物。包裹里或是孩子的新衣新袜、书包玩具、特色吃食,买给父母的一双防滑鞋、一包当地香烟、一件棉背心、一袋小食品……那大大小小的礼物有捡拾工地周围废品换成毛票攒的,也有他省下几顿早餐钱买的。年,于那些在外的游子便是一年的归宿。丰收也好,欠收也罢,带给家和年的该是全家老小期盼一年的大团圆。
   回家过年,不仅顺应了从尧舜兴起的长达四千多年的过年传统,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人性的自尊和情感需求。在单位、在公司,不管你的官称是什么,回到家里,你的称谓便是父亲、母亲,是女儿、儿子,抑或是爷爷奶奶,这个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身份,使得血缘与情感融合的家,有了更符合人性的内在结构。家,不单单是一个有血缘的组合,更是一个安身立命、寄托灵魂归宿的神圣之地,也正是这个神圣之地的家,让年这个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血肉中根深蒂固。
   过大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归乡情怀。只要父母健在,不管你年龄有多大,带着你的孙儿也要回你父母家过年。曾经艰苦的年月,年是一顿美食;如今好日子里的年,回家过年更多的是陪老人叙叙旧,给渐老的岁月添一份年轻的记忆。中国人的年,通过春节的集体仪式,年复一年得到了巩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人口迁移的春运,就是家庭伦理观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让全中国人尽享着无可比拟的天伦之乐。
   中国年,是欢庆五谷丰登、生活美满的节日,是寄托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美好愿景的节日,是民族众多的国家把长期繁衍中形成的文化元素集中在一起的节日。民族精神、忠孝节义应有尽有。中国年,中国人永远的节日!
                                 2013.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2: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贴篇旧作,以示支持!
关于年的传统习俗或传说,万能的百度有很多,期待更多人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3: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入我门来   宋胡浩然

调见《草堂诗馀》。除夕词有“东风尽力,一齐吹送,入此门来”之句,取以为名。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韵

荼垒安扉,灵馗挂户,神傩烈竹轰雷。

1.神荼﹑郁垒二神的并称。
: tú 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
: lěi 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
2、
拼 音:nuó
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流行于江西、四川
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
西部山区。戴柳木
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


动念流光,四序式周回。

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


向今夕,是处迎春送腊,罗绮筵开。


今古遍同此夜,贤愚共添一岁,贵贱仍偕。


互祝遐龄,山海固难摧。(遐龄:
老年人高寿的敬语)


石崇富贵篯铿寿,更潘岳仪容子建才。
jiǎn
竹名。
姓。


仗东风尽力,一齐吹送,入此门来。

(这是我本人最喜爱的一首过年诗,尤其最后铺垫了世间最好的那些东西,趁着过年我们许个愿吧,让高寿、富贵、美貌、才学,用东风一齐吹送到我们门上来。真是极富动感,幽默十足,妙趣横生。如果有对这个词谱感兴趣的可以填一下这个词,找不到词谱的可以向我要)


傩神,挪,nuo,是二声,是“挪”音,为什么我复制前是二声,等复制到这里了就自动改成四声了?我的神呢,傩生我的气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21: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4、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要记住哦,这可是关于春节的一个有名的对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21: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的习俗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记得给长辈拜年时可以讨压岁钱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21: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1、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2、吃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21: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俚语
1、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3、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4、干净冬至过年雨
5、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6、全家人在一起图的就是热闹
7、过年过在嘴上
8、廉不廉,看过年
9、过了腊八就是年
10、猪怕过年
11、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12、不出正月都算年
13、三十晚上无外人
14、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15、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16、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17、瑞雪兆丰年
18、欠债勿过年
19、腊雪是宝,春雪是草
20、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21、二十八,贴年画
22、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23、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4、乞丐过年也要歇3天
25、小孩盼过年,大人忧无钱
26、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27、抗拒从严,别想过年
28、置不完的年货,买不完的嫁妆
29、老兵复员,新兵过年
30、每逢佳节倍思亲
31、三九.四九冻死老狗
32、走亲走亲,越走越亲,不走不亲
33、傻子过年看人家
34、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
35、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
36、人家杀猪我杀狗,肝肠肚肺样样有
37、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38、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干闲
39、过年不欠债,欠债不过年
40、坦白从宽牢地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41、大账小账,三十晚上
42、腊七腊八,冻死寒鸭儿
43、有钱没钱,买件新衣过年
44、小老媳妇盼时节
45、新年头,旧年尾
46、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47、有钱人过年,无钱人过关。

48、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年到二十九,无钱还债无路走。年到二十三,锣鼓一响心就惊。穷人过年真辛苦,洗净蒲罗无米煮。有钱过年笑连连,无钱过年泪涟涟。

49、年到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到初五六,无酒又无肉。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年到初八九,打起包袱抓紧走。

50、想起过年就凄凉,穷人差过坐班房。唔当除了“过年”事,少愁少切命过长。

51、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

52、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53、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1-23 00:24 , Processed in 0.0920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