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易水长虹

八令咏赤壁之三---多丽.赤壁怀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苍梧兄,燕子,绿版,裙子,临海凭风,老牛,天涯兄临帖赏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15: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自应有更高的要求,以楼主功力,仅从炼词雕句这样的层次欣赏玩味似乎屈才,意义也不大,我想对高手而言,新颖的立意、推陈的警言才是意旨所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6: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赞同纤月诗友的观点,诗为何物?一言蔽之“诗言志也”,诗词作品最高的成就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高深的立意,杜甫之所以被称为一代诗圣,便是得益于其“意为先”,小杜之所以在晚唐时期异军突起更是因为他的诗作立意深刻而使晚唐诸家让渠独步。其咏诗题材绝句,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几为后世称道,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遂成千古名句。
易水不敢自居高手,但每写咏诗诗词,必有自己的历史观点,如这首《赤壁怀古》,词眼便是“阿斗愚顽,子龙乏识,当初何必裹襟前?”晋灭西蜀,刘禅被封安乐公,竟然乐不思蜀,或是韬晦,但毕竟曾为一国之君,竟无丝毫血性,司马氏讽之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此”,早知刘禅如此昏庸无能,赵云当年在长板坡何必舍身相救?若阿斗当年死于乱军之中,则三国的历史必将改写。
一部三国,最让人感动的无疑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孔明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早在隆中策对时,他就提出了“刘璋暗弱”的观点,并且三分天下,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伟略可见一斑。但是作为“相父”的他,竟然不能纠正刘禅的“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六出祁山,抱恨五丈原,姜维九伐中原,无尺寸之功,直接间接,都是源于刘禅的昏庸。而身为蜀汉的顶梁之柱,孔明先生应深知“社稷为重,君次之”的道理,一生立志匡扶汉室,却对刘禅采取纵容态度,即便夺得天下又将如何?既知阿斗扶不起来,何不择君另立?诸葛亮表现出来的不过是封建传统观念的愚忠,正因如此,杜甫曾感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8 09: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易水长虹的精彩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8 09: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新月纤纤于2009-08-07 15:53发表的  :
高手自应有更高的要求,以楼主功力,仅从炼词雕句这样的层次欣赏玩味似乎屈才,意义也不大,我想对高手而言,新颖的立意、推陈的警言才是意旨所在啊。
欣赏新月纤纤的精彩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8 09: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赤壁题材难写啊。三国演义开篇词,东坡念奴娇,杜牧七绝都是千古名作!


总关情,出师二表,每忆及,涕泪涟涟。
阿斗顽愚,子龙乏识,当初何必裹襟前?

此二句有新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8 10: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和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乱世之奸雄”,可以说已在中国成为妇孺皆知的事。毛泽东则主张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他在一部裴松之注、卢弼集解的《三国志》中,对《魏书?武帝纪》、《魏书?文帝纪》《魏书?刘表传》有关曹操部分,作了不少圈画和批注。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还有一次在北戴河时他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对这段论述画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8 1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功过最难评说旷世枭雄。有人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人讲:“贪残虐烈无道之臣”。厚黑学的作者,更是将曹操推举为天下第一厚黑大师,其举世无双的手狠心毒,不仅威慑天下,甚至鬼神都惧怕几分。如果不是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里一味地跟曹操过不去,把曹操整成白脸奸雄,曹操应当得到更多的掌声。
     毛泽东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唱戏总是把他扮成大白脸,其实冤枉。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当看到,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指责曹操的文章,有奸雄欺人之语、志骄志盛、言人而夸,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时,便在天头上批注: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毛泽东十分喜欢曹操的诗。他说: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认为曹操的主要缺点有二:一是有时也优柔寡断。“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二是不能严于律己。毛泽东曾经批评过曹操执法。《三国志》中的《武帝纪》说曹操“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泽东则在眉批中写下“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一语,批评曹操对人严而责己宽。

   曹操人生的精彩之处,是敢做做为,活得真实。人生格局,时大时小。时而高尚,时而琐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一生。同时又是一个集大奸大恶和大美大善的矛盾体,有时是呼风唤雨的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时是偏爱少妇乱摸女人,集英雄好汉和泼皮无赖于一身。其狡诈、贪婪和凶残的丑闻劣迹更是罄竹难书。他极大的挑战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牺牲别人成全自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演绎的淋漓尽致、登峰造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宁做坦然的小人,不做丑陋的伪君子,也许,这正是一代枭雄的可爱之处吧!

   曹操留给世人是大遗产,莫过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智慧,至今为政客们品味与效仿。他有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式的自信。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将天下豪杰识为囊中之物的超然自得,试问古今能有几人?曹操有过许多人生辉煌,也有过许多人生败笔。留下了死里逃生、割须弃袍、折却门牙、抱头鼠蹿的狼狈。但他那笑对逆境,危难之中畅言地利、笑指江山,不仅只是让人一笑而过诙谐与幽默,更体现了其乐观宏达、胸襟博大。只有豁达大度、敏锐决断才能战胜内忧外患,在危境困地巧妙脱身。

    无情未必真英雄。曹操有时也像刘备一样泪眼朦胧,不同的是刘备往往是虚情假意的煽情,而曹操则是痛失人才的惋伤。曹操最今人叹服的过人之处,是他那海纳百川、尽其才,忍其短的用人之道,恩威并施、方圆并举、不拘一格的御人之术,将大批追求功名利禄的文武英才,吸引到自已身边,从而才使的曹操左右逢源。曹操正是凭借着不按常理出牌、以及神鬼莫测的狡诈,笑傲群雄、狞笑世俗、震惊千古。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用较大的篇幅谈到了曹操:“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附》曹操的【历史功绩】: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8 12: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天涯情天的精彩回帖。

曹操活的很精彩,他的诗歌也很好看。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很贤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8 14: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各位精彩纷呈,历史重温,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1-24 09:30 , Processed in 0.09204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