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湘灵

[原创旧帖] 乱弹几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瀑布:
  奔雷纵声裂;
  潜龙作势飞。[怀抱昆仑]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绘声绘形、手法老到的状物联。全联非常准确地抓住了所咏之物的特征,予以生动逼真地描绘。上比拟声。从听觉角度落笔,把瀑布喻作奔雷,先声夺人。一“纵”字,一“裂”字,从情态与力度方面,写出了瀑布洪大的声势。下比摹形。从视觉角度落笔,把瀑布喻作潜龙,从形态上表现出瀑布磅礴的气势。当然,此联没有严格讲究格律。
  
  出句:水有柔肠山有骨;[岚山风]
  对句:风添灵气雨添魂。[荷韵]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写景状物联。出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水与山的显著特征来写山水,九曲十八弯之水流,被喻作柔肠;摩天入云之山峦,被喻作骨。一侠骨一柔肠,刚柔相济,此山此水,怎么不令人久看不厌,流连忘返?对句相应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风与雨的显著功能来写风雨,风行天下,雨润万物,山河因了风的催化,更加钟灵毓秀,万物因了雨的滋养,更加生机蓬勃。山水有情,风雨有意,大自然在作者的生花梦笔之下,当真是风情万种呢。
  
  雨声裁梦短;
  灯影扯人长。[谢青堂]
  
  灵儿浅析:该联选取生活中独具诗意的细节,含蓄地表达了一己情怀,耐人寻味。上比“雨声裁梦短”,采用了拟人手法,写夜雨敲窗之声连绵不绝,幽梦时断时续,仿佛被雨声给裁成了一截一截的了。这样,主人公辗转反侧难见周公的情景便如在眼前。下比承上比而来,还是采用拟人手法,写正因美梦不成,心绪不静,便起身点灯(大概是想找点法子让心情安宁下来再入睡)。结果灯影不解人意,顽童似的把人的影子扯得长长的,让人无端地觉得心头有一种情怀也同时被扯得长长的。寥寥十字,却写得如此工稳隽永,有如天成。
  
  挥竿偕柳钓;
  收桨任溪流。[江飞雪]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借景抒怀联。景中有性情,景中见人物。上比“挥竿偕柳钓”,写江青柳碧之间,钓者稳坐一端,挥竿而钓,钓丝伴柳丝轻垂,此情此景,恰似一幅清新散淡的水墨画,怎不令人见而忘机?下比“收桨任溪流”,写收桨随流飘浮,一种随意无为的性情,隐约可见。全联不过十字,简笔勾勒出一幅柳溪泛舟垂钓图而外,还寄怀于景,平添了几分逸趣与雅韵。
  
  分手
  曾经驻足,终于放手;
  未必伤心,只是无言。[慈禧太后]
  
  灵儿浅析:此联紧扣“分手”落笔。全联言浅意深,耐人寻味。上比“曾经驻足,终于放手”,“驻足”是因为眷恋,“曾经”让人心痛??所有的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原来不过是南柯一梦,当真是“事了拂衣去”,“风过水无痕”吗? “曾经”的“驻足”,只换得今日的“放手”,而且是“终于放手”,颇有如释重负之感。不由人不顿生疑问??曾经的缠绵与缱绻,何时成了负担与累赘了?下比“未必伤心,只是无言”,“伤心”本应是情理中之事,毕竟付出过,投入过。可是“未必伤心”,却也是事实??往事早化烟,鸳盟已成空,伤心如何,不伤心又如何?看不开的,或许依然会“日暮倚修竹”,看得开的,或许他日又是“红绡帐底卧鸳鸯”!“只是无言”,还能说什么呢?千头万绪齐涌心头,区区言语,岂能尽意?不由人长思??真情怎么也会变质?会变质的还是真情吗?
  
  白云歇脚山光里;[青山]
  皓月栖身水色中。[求索]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写景抒情联。上比采用拟人手法,写山光诱人,连一向随性不羁的白云也忍不住歇下脚跟,驻足欣赏。下比与之相当,也采用了拟人手法,写水色怡心,一向清高自许的皓月也情不自禁,栖身其中,朝夕相伴。全联对仗工稳,上下比旗鼓相当,浑然一体。欲赞山光水色之美,并不直言之,而借白云皓月代言,更增说服力。这是诗家的一贯手法??以我观物,物皆染我之色,所谓“观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而曲笔叙来,更增情感之深度。
  
  村女采菱惊白鹭;[青弦]
  渔翁垂钩戏红莲。[修忍居士]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写景抒情联。上比“村女采菱惊白鹭”,首先展示了一幅色彩丰富的采菱图??有溪水的碧绿,鹭鸟的白,菱的红,更有村女衣着的艳丽。“惊白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村女采菱的动作,还是村女采菱的歌声嬉戏声,惊动了栖息于菱塘深处的白鹭纷纷扑腾而起?不管如何,上比描摹的画面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下比“渔翁垂钩戏红莲”,渔翁垂钩,显然志不在鱼,否则那钩头怎么会戏向红莲?是有心之举,还是无意之失?也许是受了采菱村女自在情绪的熏染吧?一个“戏”字,把渔翁悠闲从容的神态勾画尽致。全联对仗工稳,浑然一体,妙趣横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窥寺松云悄入画;[青山]
  听蝉山月慢拾阶。[关山客]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写景抒情联。上比“窥寺松云悄入画”,从视觉角度入笔,中心景物是“松云”,“窥”、“悄”二字写其情态,松云窥寺,不料自己正被悄悄地框入画中。这让人联想到一首现代诗??“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然,“入画”,也可理解为赞美风景如画。下比“听蝉山月慢拾阶”,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入笔,中心景物是“山月”,“听”、“拾”写其动态,“慢”写其情态。山月,一边听着蝉鸣曲,一边缓步拾阶而上,惬意悠闲之态可掬。
  
  对句一:横笛素手春窗绿 [姝境]
  对句二:凝愁倩影篱墙杳 [蓝梦]
  出句: 醉酒孤怀雨巷深 [俞仪]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借景抒情联。出句“醉酒孤怀雨巷深”,采用了特殊的句式,丰富了表达的深度与层次。一般的表达顺序应该是:在深深的雨巷里,于寂寥中,独自一人喝醉了酒。而出句则模仿电影镜头推移的方式,采用了特殊句式。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个特写镜头:醉酒。于是,就产生了疑问??因何而醉酒?在点明醉酒缘由??“孤怀”后,镜头又从醉酒的特写镜头缓缓摇向醉酒的背景??长长的雨巷,同时,突出了雨巷的特点??深。这一“深”字,同样意味隽永。深的是雨巷,浓的是酒醉,同样浓同样深的是挥之不去的孤寂感。这是形式丰富内容的例子。对句一和对句二都采用了相应的句式,不再赘言。对句二很好地把握了出句的情感色彩,其中的“愁”字和“杳”字,分别与“孤怀”、“深”呼应,点明了“孤怀”的缘由。对句一则借描绘“孤怀”的对象,曲折地点明了“孤怀”的根源。横笛,点器物的美,素手,点人物的美,春窗绿,点环境的美。可望不可即的美,便是孤怀深深的源头了。
  
  出句:旧稿重翻,寂寞何曾因墨淡 [林间姝境]
  对句:征衣再补,相思正好伴纱缝 [风在手]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抒情联。出句“旧稿重翻,寂寞何曾因墨淡”,语言平易,情感深浓。“旧稿重翻”,看似平常,可是一经追问??为何要旧稿重翻??便抒发了主人公追怀往事的深情。往事已远,墨迹已淡,旧稿或许已经纸张泛黄,可是,心头眉间那挥之不去的寂寞,却没有随之而淡。希望其淡而实际未淡,寂寞惆怅之情溢于笔端。对句“征衣再补,相思正好伴纱缝”,由读旧稿拓开去,换成“补征衣”,一个“再”字,说明“补”的动作发生不止一次。为何要一再补征衣?原来“相思正好伴纱缝”,那密密麻麻的针脚,恰是相思的点点痕迹啊。因寂寞而相思,因相思而寂寞,寂寞深处相思浓。全联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即景
  滴翠几枝劫草色;
  绯红一朵醮夕阳。[猎形]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写景状物联。全联采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色彩绚丽,特征鲜明,意韵生动,就如一幅寥寥数笔却又神韵独到的彩笔画一般。上比咏竹,下比咏花。全联出彩之处全在于“劫”与“醮”二字。这是讲究炼字的范例。竹叶的青翠欲滴,原来是劫了芳草的青绿色而成的,花朵的绯红可人,原来是醮了夕阳的血色而成的。构思新颖,落笔神奇,不由人不拍案叫绝。最后再来点吹毛求疵的话:只是以“绯红”对“滴翠”,略宽了点。“滴翠”是动宾式词语,“绯红”是偏正式词语。
  
  笔下渐无新境界;
  门前幸有旧林泉。[小青]
  
  灵儿浅析: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的,应该都有过这样的遭遇??独守书斋,贩卖库存,等腹中终于空空,便会有眼枯笔涩之感,勉强落笔,也只是因循重复(重复自己或者重复他人),没有新意可言。然而,如果投入自然的怀抱,让清风明月涤尽心头尘垢,让林云花雨补充胸中灵气,在现实世界中观察、感受、体验、积累,再下笔之时便会有“得山水滋润”之感。所以,陆游有句“挥毫当得江山助”。全联承接自然,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露滴花梢知鸟动;
  纹生水面觉鱼来。[谢青堂]
  
  灵儿浅析:这是幅状物写意联。全联写景的特点是,从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中捕捉诗意。许多诗人喜欢这种写景手法。如谢灵运“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王维“秋翠纱窗暗,飞泉乡户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此联上比“露滴花梢知鸟动”,写花梢滴露,原来是鸟惊动了花梢,本来在花瓣上欲坠未坠的露珠便因此滴下来。下比“纹生水面觉鱼动”,写水面起纹,原来是水底下的鱼儿游了过来,鱼尾掠起圈圈涟漪在水面微微漾开。全联从视觉、听觉角度落笔,观察细致入微,写景生动活泼。
  
  戏水鸦飞斜照里;
  牵牛人过小桥东。[江天]
  
  灵儿浅析:这是幅写景抒情联。上比“戏水鸦飞斜照里”,主要从视觉角度落笔,写一抹斜阳中,归鸦掠过水面飞去。水的青碧色,鸦的银灰色,斜照的血红色,构成色彩斑斓的画图。下比“牵牛人过小桥东”,也是主要从视觉角度落笔,写人牵着牛,牛甩着尾,悠然过桥,显然是经过了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浴着夕阳回家去。写小桥,暗写流水之潺潺,写人牵牛,暗写牛之声息。全联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复有情有致的暮归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睁杏眼看风景;
  夏摆荷裙戏水波。[求索]
  
  灵儿浅析:这是幅写景抒情联。上下比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的修辞手法。全联出彩之处就在于上下比的两个比喻??娇杏点点,原来是春睁开了看风景的眼睛;荷叶田田,原来是夏摆动着戏弄水波的裙子。杏眼,荷裙,一般意义上,常把眼比作杏,把裙摆比作荷边,而此联则反过来用之,把春眼、夏裙这些虚无缥缈纯属想象的东西,用杏、荷这些实实在在的美景来比喻。想象新巧,又非常贴切形象。
  
  独抱长竿闲钓月;[莲心儿]
  常依瘦石静听云。[点石]
  
  灵儿浅析:这是幅借事抒发性情之联。上比“独抱长竿闲钓月”,写月下抱竿独钓。“独”字,本有寂寞孤独之意,这里更有一种脱俗不凡的感觉。“钓月”,一般理解为“钓于月下”,其实还可以理解成“钓的对象是月”。钓月,钓的就不是实物(如鱼之类),就与尘世间的一切浮华虚利无关。钓月,钓的是清风明月(清雅),钓的是闲暇岁月??在虚垂钓钩的状态中躲过人生的浮华喧嚣(洒脱)。极写其闲。下比“常依瘦石静听云”,写依石听云。“瘦石”,取其风骨嶙峋之象,暗喻人之风骨清奇。“听云”,诗家笔法。一般写法是“观云”。“听云”,看似无理,其实巧妙。极写其静。当心寸尘不染的时候,可以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为何就不可以听到云卷云舒的声音?全联上比突出一个“闲”字,下比突出一个“静”字。字里行间,一个高逸清奇的人,便分明可见了。
  
  潭澄不碍云留影;
  树矮何妨月挂枝。[谢青青堂]
  
  灵儿浅析:这是幅借景说理联。上比“潭澄不碍云留影”,让人想起一句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这里的潭虽澄,却并不妨碍云彩临波留影,在强调有所不容的同时,也强调了有所容。什么都不容,那是不可能的。什么都容,最终就失去了自己。下比“树矮可妨月挂枝”,按一般思维来说,应该是楼高先得月,占尽先机的总是那些高人一筹者,这里的树,虽矮,却并不妨碍月上枝头,让人想起了《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人生略有缺憾又何妨,有所失,必有所得。关键是你是否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如此而已。
  
  一碗花香蝶饮尽;
  三春生意鸟谈来。[谢青青堂]
  
  灵儿浅析:这是幅写景抒情联。上比“一碗花香蝶饮尽”,从视觉、嗅觉等角度落笔。花香,并没有固定形体,而用“一碗”来形容,初看不合理,细思却很有味。花盘硕大如碗,香从花盘中散逸而出,就给人有“一碗花香”的感觉。“蝶饮尽”由此引申。下比“三春生意鸟谈来”,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落笔。“生意”,盎然的生机,蓬勃的活力。婉转的鸟鸣,让人猛然发觉自然界原来已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了。
  
  芨草老牛睡;
  夕阳野鹭飞。[怀抱昆仑]
  
  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写景抒情联。上比“芨草老牛睡”,主要从视觉角度落笔,勾勒了一幅安详静谧的景象,让人于字里行间,仿佛微微听到了老牛心闲意惬的鼾声。下比“夕阳野鹭飞”,还是主要从视觉角度落笔,写如血的夕阳下,一群野鹭自在飞翔。上下比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却统一于安适美好的意境中。全联犹如一幅韵味深藏的水墨画,令人把玩不厌。
  
  弱水柔柔,偏使群山皆拜倒;[秋月笼纱]
  白云渺渺,却教夜月尽蒙羞。[芳菲凄迷]
  
  灵儿浅析:这是幅借景喻理联。上比“弱水柔柔,偏使群山皆拜倒”,采用拟人手法,写水中群山倒影??至柔至弱之水,偏偏能让至坚至韧之山,纷纷拜倒。柔能制刚,除了水滴石穿这个例证而外,又多了一种极富诗意的例证。下比“白云渺渺,却教夜月尽蒙羞”,同样采用了拟人手法,写渺渺云朵何其洁白,却能让光明姣洁的月亮蒙羞。清浊黑白,如此复杂多变。发人深省。全联极富哲理,怎不让人掩卷三思。只是“夜月”之“夜”,似可再斟酌。
  
  出句:不胜愁重,云笺飞泪雨;[林间姝境]
  对句:但为情痴,雁字写心声。[一水东流]
  对句:难耐夜长,蝶梦化春风。[风在手]
  
  灵儿浅析:这是幅抒情联。出句“不胜愁重,云笺飞泪雨”,采用了特殊句式。首先是把要抒发的感情直接点明??“不胜愁重”,着力强调愁之深重,开门见山,有先声夺人之效。“云笺飞泪雨”,一般的表达方式是“泪雨飞云笺”,这样安排,一者,为合律,二者,但见云笺之上泪痕斑斑,更显愁之深长浓重。对句“但为情痴,雁字写心声”,一落笔即点明“愁”之因??“但为情痴”,于是举目远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行雁字,分明是心声表露啊。对句“难耐夜长,蝶梦化春风”,续出句写“愁”之果??“难耐夜长”,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之情态。好不容易蝶梦入怀,不料又化作春风,“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令人怅恨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3 12: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跟灵儿学习,欣赏好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懒读人间风月字;
  闲听屋外竹溪声。[寒天]
  
  灵儿浅析:这是幅抒怀联。上比“懒读人间风月字”,从反面落笔,写自己的性情。“风月字”,可理解成描风摹月的文字,抒写风花雪月情怀的文字,甚至可以理解成附庸风雅的文字。前二者,因为人云亦云,彼此或借鉴或抄袭,早已泛滥成灾,再也引不起作者阅读的兴趣了。正如第一个把女子喻作花的人,让人惊艳其才,第二第三个也如此,就让人耳朵生茧了,再继续下去,就让人生厌了。后一者,因其骨子里其实没有,不过是贩卖而已,反而更显其俗不可耐。下比“闲听屋外竹溪声”,从正面落笔,写自己的性情。“竹溪声”,风弄竹喧之韵,溪流潺潺之声,可以引申为大自然一切清新悦耳之声。大自然因其清新自然,怡心悦目,正可陶冶人性情。
  
  
  须吐在喉之鲠;
  莫学无病之吟。[谢青堂]
  
  灵儿浅析:这是幅警策联,值得为联为文者借鉴。上比“须吐在喉之鲠”,暗化成语“如鲠在喉”(比喻心里有话不吐不快。亦作“骨鲠缄喉”、“喉间骨鲠”、“骨鲠在喉”),从正面落笔。只有“吐在喉之鲠”,才能避免说废话、闲话、套话、随流俗话,才能“我手写我心”,写真性情,成真意境。下比“莫学无病之吟”,暗化成语“无病呻吟”(比喻本来无忧无虑,却要长吁短叹。也比喻文艺作品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从反面落笔。倘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觅愁”,必然是东施效颦,而丑不自知。当然,这是指成联创作或者文学创作而言,倘是平时练笔,则少不了从模仿、借鉴起步,只是“似人者死,学人者生”,学习时应该多思其所以然。
  
  夏夜
  蛙鸣如响鼓;
  萤戏若流星。[寒天]
  
  灵儿浅析:这是幅写景状物联。上比“蛙鸣如响鼓”,采用明喻的手法,从听觉角度落笔写夏夜之景。夜凉人静,蛙鸣阵阵,听入耳中,如同响鼓(名词)一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词来。下比“萤戏若流星”,同样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却从视觉角度落笔写夏夜之景。萤火虫散在草从里,柳荫下,飞舞着,如同流星(名词)一般。这幅夏夜流萤图,既有光亮度的明暗对比,又有线条的流畅。
  
  出句:海持大盏,斟来日月谁同饮?[林间姝境]
  对句:山仰高头,遇得云霞独自簪。[风在手]
  
  灵儿浅析:这是幅意境开阔的写景抒怀联。出句“海持大盏,斟来日月谁同饮”,想象雄奇,落笔大胆,大海举着大酒杯,斟来日月星辰,问世间,谁有海量与胆量和大海共同饮下这杯豪气逼人的酒?字里行间,自有一种王者之气。对句“山仰高头,遇得云霞独自簪”,和出句一样,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想象神奇,笔墨颇有情致。那飘逸自在的云霞竟然成了山用来簪头的饰物。悠闲之中,隐有一种高人之风。
  
  
  清莲月下梦初觉;
  流水声中心渐平。[小青]
  
  灵儿浅析:这是幅借景抒怀联。上比“清莲月下梦初觉”,“清莲月下”是“梦初觉”的自然环境,同时更是催化剂。“清莲”,清幽脱俗、纯净无瑕的莲花,其典型特征便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佛教以莲喻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生,却不为生死烦恼所污。月,同样的皎洁明亮,素淡清雅。面对着清莲,沐浴着月光,人生浮梦,怎能不初生觉醒?下比“流水声中心渐平”,“流水声中”是“心渐平”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是触发源。“流水如瑶琴”,大自然的这一天籁,能在起伏婉转中,把人心底的块垒轻轻抚平。全联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落寞成秋簪鬓上 [风中话]
对句:相思如茧上眉头 [苏三]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韵味浓厚的抒情联。

出幅想象新奇。“落寞成秋”一奇:“落寞”指向人的心理;秋,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出现的,因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加上“气之动物,物以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语),因而在文学领域中,也往往被赋予了“悲愁”“寂寥”等鲜明的心理色彩。“落寞成秋”,也许客观环境并非秋天(繁花似锦的春天、阳光灿烂的夏天都有可能),但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因着深深的落寞之情的投射(传统所谓“移情于物”),在人的心理感觉中,仿佛已是深秋。“簪鬓上”二奇:乍看,似乎不合理??无论是落寞也好,秋也好,如何“簪鬓上”?这里显然运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掩卷而思,一个饱尝深深的落寞之苦以致鬓发早染秋霜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落寞伤人,一至于斯,怎不令人起“问世间,情为何物”之叹!

对幅一一对应了出幅句法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征,而无所疏漏:“相思”之情感与“茧”之意象,早已缠缠绵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那“春蚕到死丝(思)方尽”的深沉与执著,那“春茧抽缕”的甜蜜与痛楚,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缱绻与煎熬,总让人感叹不已。“相思”与“茧”、“相思”与“眉头”,这两组搭配,潜伏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勿用赘言。“茧”与“眉头”的关系,当是联作者的创新,勾勒出了眉头紧锁以致眉间形成茧状凸物的形象。按常情常理,一般是先成茧,后成秋。鬓已星星也,当是长期相思长期落寞的结果。但或者,联作者想借此强调其“虽九死其犹未悔”之情,鬓虽染霜,而痴情不改,愁眉仍锁,联句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更深了一层。



出句:昔人已杳春无色 [非儿]
对句:心字成灰梦不成 [绿萼]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抒情联。

出幅形象地表达了柳永“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意。“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往往与花团锦簇、草长莺飞、阳光明媚等美好的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散文家朱自清笔下,春来风有声,草有色,花有香,雨有味,一切都“欣欣然”飞扬着灵性。但在联作者笔下,却是“春无色”。这一乍看似乎违反了自然常识的判断,却十分契合人的感情经验:因着那个“心爱的人儿”,去了,远了,再见不着了,感情的天轰然倒塌,从此便饭不香,衣不暖,姹紫嫣红的春天,自然也就一下子成了默片(早期电影,无声而黑白色)。这自然是移情于物的结果。这种表现手法,比直接抒情,显得更形象更含蓄更深刻因而也更有回味。

对幅更进一层地抒发个中苦楚。一般来说,现实生活的失落,可以通过梦境来进行心理上的补偿,如李煜还能“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还能“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对抒情主人公来说,却是“梦不成”,从而更添一段苦情。为何?“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原来“心字”已“成灰”!情深如此,情苦如是,令人感叹。

全联情感上一脉相承,句法上都采用了因果式。只是字词对仗上多处从宽了。



出句:梦在流年中褪色 [对月]
对句:心于守候处成碑 [绿萼]

【灵儿浅析】

这是一副抒情联。

出幅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一种生活经验:曾经多少美丽的梦想,多少执著的追求,可惜在似水流年的长期浸泡与不断冲洗之下,渐渐失去了往日那眩目的光华。本句的出彩之处在于:梦,本是不可捉摸的,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引申为梦想、理想、追求之类,更是没有实体不可触摸的,但在联作者笔下,梦不仅有颜色,而且这颜色还会起变化。年华渐渐流逝,无法挽留;美梦渐渐褪色,无力改变。一种岁月沧桑后的无奈之感,便从字里行间渗透开来,让人不由同声一叹。

对幅承出幅而来,转写沧桑变幻后的坚守,显得难能可贵。表现手法上,与出幅同步。碑者,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碑的形象特点是:作为纪念物可供瞻仰,或者作为标记起指引作用。心守候成碑,既有梦想褪色的悲情(碑者,悲也),更表达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与执著,让人于叹惋之余,肃然起敬。虽然全联在字词对仗上多处从宽,但气脉上的转承自然漂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3 15: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湘灵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3 16: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有空慢慢消化~~谢谢灵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3 17: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5 0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儿的点评百看不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8-5 15:59 , Processed in 0.10016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