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秦王政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图文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41: 这类有牛头和镶嵌前挡板的“大竖琴”在乌尔王陵的多个墓穴中都有发现
  
   41a: 普阿比墓中出土(PG 800号墓)的“大竖琴”,由于“竖琴”的木质部分已经腐烂,但留下了模状空间,伍利爵士将熟石膏倒入空洞制成石膏模子,为以后的修复提供了模本。此“竖琴”就是在1971-72年参照模本和出土时的照片修复而成的。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550~前24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H. 112.000 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121198a


  

41-b: “国王墓”(PG 789号墓)出土的有牛头和镶嵌前挡板的“大竖琴”。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550~前24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金箔、银、青金石、贝壳、沥青、木头
   H. 35.600 cm(牛头)
   H. 33.000 cm(前挡板)
   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藏品号: B17694
  

41c: “大死亡坑”(PG 1237号墓)出土的“大竖琴”。这把竖琴的牛头跟前两把不同,前两把是共牛头,而这把则是母牛头。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550~前24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H. 106.000 cm; W. 97.000 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12119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22 23:53:24  回复  

  图42: 匕首,乌尔王陵出土(PG 1054号墓).匕首身部黄金铸造,柄部有小钉子组成的三角纹饰。这种形制的匕首也见于“国王墓”中出土的牛头大竖琴的前档板上一搬运食物的犬类动物的腰间就别着一柄式样相近的匕首。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550~前24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黄金,木头
   L. 33.000 cm(复原后)
   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藏品号: 30-12-550


图43: 乌尔王陵出土匕首和刀鞘(复制还原)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550~前24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
   藏品号: 29-22-10a 29-22-10b
  

图44: 乌尔王陵出土金头盔(复制还原),黄金锤成薄片镂刻而成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550~前24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
   藏品号: 29-22-2
  

首先,国王或王后以及他们的侍从(有多有少)的尸体被扛进墓室,安置妥当后墓室门被封死。然后墓室外面的小院落里,早已有死的觉悟的殉葬者们纷纷摆好了POSE集体殉葬,至于用的方法可能是服毒,因为曾经在殉葬者的尸体附近发现过小杯子。
    
  这还是人殉的第一拨,等这些自愿殉葬者都死完了,送葬的就开始填土,第一次填的比较多,得填到只有墓室的圆顶露出,然后举行祭祀,举行完就埋一个在仪式中殉葬者(第二拨)的尸体,接着用土夯实,接着继续祭祀继续埋人,直到差不多把坑填满,最后找点砖在最上面做个造型才算正式搞定。
  
  图45: 伍利爵士在1929年出版的《迦勒底人的乌尔》中描绘了死人坑里最初的集体自杀的情景。(图绘于1928年)
  

虽然这种丧葬方式在现代人眼里看来很残忍,但对那时候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荣耀,而且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死在国王,王后旁边的,没点身份想死那地方根本是不可能的。
    
  其后的时间,伍利陆续又发现了一些王墓和遗址,并且挖出了大量的文物,另外还曾发现了一个厚达8英尺(2.4m左右的淤泥层),虽然伍利认为他找到了史前大洪水的证据,不过据考证那只是一场美索地区的区域性大洪水。公元1934年,伍利结束了在乌尔的考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46: 有金驴装饰的双环,“大死亡坑”(PG 1237号墓)出土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550~前24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天然金银合金
   H. 13.500 cm; Weight. 241.000 g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121348


图47: 鸵鸟蛋罐子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600~前22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鸵鸟蛋壳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121348

  

图50: 黑曜岩碗,普阿比墓中出土(PG 800号墓).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550~前24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黑曜岩(Obsidian)
   H. 6.000 cm; L. 16.500 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121690
  

图51: 权杖
   早王朝晚期,约公元前2550~前24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黄金,青金石,贝壳,红色石灰石,木头
   L. 41.500 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122201
  

图54: 这张照片记录了伍利爵士(画面前方左数第二个)1929年视察“大洪水坑”的情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伍利的考古的结束了,但我们的美索早期历史才刚刚开始.

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历史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早在8到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属更新纪)就有了尼安德特人的身影,其后经历多个新石器文化到了欧倍德时期,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的乌鲁克文化(Uruk culture 约公元前4000年~前3100年)和其后的捷姆迭特那色时期(Jemdet Nasr Period 约公元前3100~前2900年)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明确苏美尔文明这个概念。
  
  图55: 仪式雕像
   乌鲁克晚期,约公元前3400~前3200年
   美索不达米亚
   石灰石
   H. 14.200 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118361


从时间上,欧倍德文化四期之后紧接着的就是苏美尔人的乌鲁克文化时期,两者看上去是延续继承的关系。
  
  在近东,最早的城市是建立在伊拉克南部的低地平原和沼泽上的,这一地区在古代被称为舒美伦(Shumerum),到了现代才被叫做苏美尔(Sumer)。《旧约》则把这旮叫做示拿(Shinar),也就是诺亚他们在洪水后安家的地方。
  
  图57: 女性头像(曾于2003年4月失窃,后被找回)
   乌鲁克晚期或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300~前3000年
   乌鲁克(伊拉克南部)
   大理石
   H. 21.000 cm; W. 16.000 cm
   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
   藏品号: W17878
  

图58a-b: 乌鲁克瓶,它上面的图案分为三个部分,反映了苏美尔人的世界观。底部两个嵌条中的水、庄稼和羊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再上一层是搬运祭品的裸男。最上面描绘的是爱情和战争女神伊南娜接受祭品的情况。缺损部分描绘的是一位国王站在女神面前。该瓶曾在2003年4月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那场浩劫中被损坏(瓶的上部和底座,后被修复),
   乌鲁克晚期或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300~前3000年
   乌鲁克(伊拉克南部)
   雪花石膏
   H. 105.000 cm; Dm. 36.000 cm(上部)
   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
   藏品号: IM1960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23 08:00:43  回复  

  也就是说从地理位置来看,欧倍德人正是生活和工作在苏美尔地区,那么欧倍德人和苏美尔人是否真的存在传承关系?换句话说,欧倍德人到底是不是苏美尔人的祖先呢?
  
  最早人们普遍认为苏美尔人是搬家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跟欧倍德人没啥关系,但后来的考古又显示出陶器的发展都是渐进式的,没有发现哪个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有突飞猛进的显著变化,于是部分人又掉转话头,认为苏美尔人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土著,不是外来者,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实际情况谁都不能非常肯定的说清楚,出土实物?那只能代表某一段时期,没办法代表整个时期,所以我们只能综合各时期的资料和考古发现做一个推测。
  
  图60: 站立公牛雕像,虽然牛头有点不成比例,但拥有大量的面部特征,包括向外展开的鼻孔和细窄的眼睛,甚至眉毛也被巧妙的表现了出来。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
   乌尔 (伊拉克南部)
   第九次发掘,1930-1931
   不知名红色石头
   H. 4.000 cm; L. 5.000 cm
   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藏品号: 31-43-181


图61: 男子(国王)半身像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
   乌鲁克(伊拉克南部)
   第九次发掘,1930-1931
   雪花石膏(灰色)
   H. 21.000 cm
   伊拉克巴格达国家博物馆
   藏品号: IM61984


很多人都对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津津乐道,我们华夏有大神盘古挥斧猛劈混沌,砍出了一个未来。希伯来有上帝耶和华神神叨叨,说什么就有什么,末了还来个大变活人。苏美尔人当然也有,不过并不是那么完整。
  
  简单来说苏美尔人的最早创世神话是众神群殴,胜者把败者的身体一分为二,就有了天地,然后胜者又把人造了出来,其他后期的版本也有跟我们华夏的创世神话差不多的混沌说。
  
  这些苏美尔的创世神话虽然动听,但对于我们探究苏美尔人的起源问题帮助不是很大,不过苏美尔的一个另类的创世神话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这个另类神话的其实非常的简洁,就一句话:自古就有埃利都。
  
  其实把这句话看成是神话还不如看成是苏美尔人对自己来历的自我表白,也就是说埃利都在苏美尔人之前就有了,虽然这话听着别扭,但换一种说法情况就很清楚了,那就是苏美尔人从某个地方搬迁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时候,一眼就瞧见了埃利都城。
  
  埃利都(Eridu)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可是个名城,旧约和其他很多古籍都有对它的记载,它可是两河流域城市之中当之无愧的NO1,不管历史还是宗教地位。埃利都现今(当然是遗址了)位于伊拉克南部乌尔城(就是先前讲到的考古城市)西南约20公里。
  
  图62: 埃利都史前神庙平视图,【 Fuad safar , Mohammad Ali Mustafa and Seton Lloyd . Eridu . Baghdad . Republic of Iraq .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tate Organization of Antiquities and Heritage , 1981 , Figure 3C . 】

  

既然埃利都是确实存在的,苏美尔人说他们瞅见了埃利都,那么情况也应该属实了,也就是说苏美尔地区是先有埃利都然后才有的苏美尔人,而埃利都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那么苏美尔人只能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才搬迁到了两河流域,是外来者而不是土著。
  
  当然光有苏美尔人的一句话,说服力还是不大,但从苏美尔的象形文字或者说是象形图案又能发现一些苏美尔人非土著的证据。
在苏美尔的象形图案中,代表日,也就是太阳的图案很有意思,它的造型就像一轮红日从山间升起,苏美尔地区除了平地就是沼泽,要找座山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找到了那也属于三等残废,海拔有限,不过倒挺适合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时间锻炼身体,要看到日出山头那种景观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不怎么人们喜欢登高山看日出呢?矮山要能看何苦还费那么大劲爬?
  
  苏美尔人只有在经常看到日出山头那种壮观是景象才会把所见到的变成自己是文字符号,那么什么地方才能经常看到这种景象呢?答案是山区,而且是自己生活是山区,上古的人民群众可没什么闲情逸致去观光旅游,所以不会大老远的从平地跑山上去看日出,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苏美尔人原先是住在山区的,是山民。
  
  那么苏美尔人到底发源于哪呢?那个地方是不是真是山区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7-23 20:31:18  回复  

  苏美尔人的起源
  
  要在“裸奔之地”找点遗迹,遗址还真不容易,正应了那句话“前途光明我看不见,道路曲折我走不完”呐。
    
  就拿“裸奔之地”的中心大不里士来说,现在的发展的那叫一个盲目,古时那么有名的一个城市现在楞给整成一个毫无生气的工业城市,不卖地毯改卖地砖了。该拆的都拆了,不该拆的也给拆了,再加这地方时不时还震那么一下子(特别是公元858年,1041年和1721年的三次大的),不要说史前遗址了,就连现代遗址都成渣了。再说又隔了好几千年,沧海都变工厂了,遗址就更没法找了。
    
  “中心”是这样,其他地方也没好哪去,偶尔找到个破罐烂瓦,对考古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在这样的条件下找遗迹,遗址,困难还真不小,既然找遗迹,遗址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那在史料中找找或许会有发现也说不定。
    
  在苏美尔的“恩麦卡尔(Enmerkar)和卢加尔班达(Lugalbanda)”的史诗中,有一个王国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它就是在札格罗斯山那边,被苏美尔人称为“阿拉塔”(Aratta 地处伊朗西南山区)的神奇王国。
    
  阿拉塔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因为它的神秘,另一方面就是它跟苏美尔人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苏美尔史诗中,阿拉塔被描绘成一个富的淌油的黄金国度,并跟苏美尔人在美索建立的国家保持着贸易关系。现在的伊拉克用石油换食品,以前的苏美尔国家可是用食品换奢侈品。弄几头中亚野驴拉几辆大篷车载点谷物到阿拉塔晃那么一圈,能换回大把的矿石和次贵重宝石。
    
  苏美尔人不光跟阿拉塔有经济上的往来,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也不含糊,好像两国还是同根生的,也就是说苏美尔人有很能就是从阿拉塔挪到美索的,不过没啥直接的证据,最多也就是个猜测。
    
  除了阿拉塔,在“亚美尼亚”地区还有一个疑似文明值得注意,那就是差点用乱棍把老师傅亚述K死的乌拉尔图的前身,先前活动于米道扬阿卜平原(阿拉塔王国)也在这个平原,后来又集体拆迁到凡湖地区的几个部落。
    
  不过这几个部落搞搞拦路抢劫这类没技术含量的粗活还行,要让他们孕育出真正文明或是文明的创始人就勉为其难了,所以这群文盲跟苏美尔人也不是一伙。
    
  晃悠了半天,还是没整明白苏美尔人的原产地,看来在远东地区找希望不大了,有个叫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美国哥们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
    
  “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伟大创建者——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点很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既然美国哥们那么热心的要把我们华夏跟苏美尔人扯上关系,那我们不妨就在我们家里转转,看看能不能找点靠谱的证据,没有的话也没关系,常回家看看是很应该的。
    
  要说苏美尔人和我们中国人的相似之处倒还能找出一些,暂且不考虑那个美国哥们扯到的语言问题,因为苏美尔语怎么看怎么不像汉语,再说了光凭语言就把两者扯到一起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抛开语言,拿头发来说,苏美尔人自称是黑头人,我们炎黄子孙头发的颜色那不用说了(少数民族暂且不论),不过暗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头发颜色都是黑的,而且苏美尔人是暗白种的可能性要大于黄种,所以用发色来拉关系显然不行。
    
  除了发色,还有一个重量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医术。苏美尔的医术跟后来的巴比伦,亚述的跳大神医病完全是两码事,跟我们的中医倒是十分的相似。
    
  中医是属于我们中国的,这一点除了哭着喊着要把中医申遗的泡菜们不承认之外,其他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但就在4、5千年之前,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掌握了类似于中医的医术,这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巧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这两个相似之处,其他诸如出土文物之类的证据不管有没有,暂时都还没发现,所以说苏美尔人的原产地在中国的可能性有,不过不大,起码比“亚美尼亚”要小。
    
  这么一来,苏美尔人的身世还是一个未解之迷,在没确凿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只能以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千纪末,前3千纪初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并创建文明来作为苏美尔历史的开端了。
  
  王表中的历史
  
  苏美尔早期的史事顺序误差是相当大的,用不同的计算法差几十甚至上百年那纯属正常,这就给我们解读历史造成了困难,这还算好的了,要拿那个著名的《苏美尔王表》(The Sumerian King List)来做参考,那误差就海了去了。
  
  图68: “苏美尔王表”棱柱
   古巴比伦时期
   美索不达米亚
   粘土
   H. 20.000 cm; W. 9.100 cm
   牛津大学艾西摩林艺术考古学博物馆【The Ashmolean Museum of Art & Archaeology ,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
   藏品号: AN 1923.444


在大洪水之前(不是那场灭世洪水,只是一场地域性的大洪水,基本就是伍利在乌尔发现淤泥层的那场),阿鲁利姆(Alulim在位28800年,埃利都),阿拉勒伽(Alalgar在位36000年,埃利都),(恩)门鲁安那(En-Men-Lu-Ana在位43200年,巴得提比拉Bad-Tibira),(恩)门伽勒安那(En-Men-Gal-Ana在位28800年,巴得提比拉),牧人杜姆兹(神)(Dumuzi在位36000年,巴得提比拉),(恩西)帕吉安那(En-Sipad-Zid-Ana在位28800年,拉拉克Larag),(恩)门杜尔安那(En-Men-Dur-Ana 在位21000年,西帕尔),乌巴尔图图(Ubara-Tutu在位18600年,淑鲁帕克Shuruppag),五城八王,总共统治了241200年。
    
  暂且不论这八个一把手是否真实存在,就他们的统治的年数已经不在人力范围之内了,看来《圣经》里的人物活个几百岁已经很厚道了,不像苏美尔人动不动就活个几万年,生命力着实不弱。
    
  既然苏美尔人的王表太不靠谱,那我们要确定时间只能寄希望于那个在苏美尔人到达美索之前就存在的城市——埃利都了。
  
  埃利都的遗址现位于幼发拉底河西部,乌尔西南12英里处,大约建于公元前4500年,人口约有4000多,在当时属于超级大城,一般城市也就几百号人。
  
  图69a-b: 埃利都遗址照片

  

  

埃利都早先是个港口城市,后来因为波斯湾的潮起又潮落,外加幼发拉底河闲着没事就改改道,搞的埃利都时废时兴,没个安稳,最后波斯湾只顾着潮落,幼发拉底河也撒了欢的越流越远,埃利都这个苏美尔人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城”被彻底报废。
  
  图70: 埃利都神庙遗址

  

既然埃利都建于公元前4500年,那么苏美尔人到达美索的时间撑死了也就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紧跟着苏美尔人到达美索的是从叙利亚一路开过来的从事游牧行业的阿卡德人(Akkadian),他们是闪族的一支,长的跟现在的阿拉伯人差不多,长脸钩鼻,多须发,语言为阿卡德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前的“历史”
  
  当我们漫步于公元前4000年的苏美尔地区,脚睬的和满眼除了能望见广袤的冲击平原和水边的芦苇,其他的树啦,石头啦,一概不见,春天还好点,经过雨水的滋润还能看见地上绿油油铺着的小草。到了长达六个月的夏天,气温有时能达到51.7摄氏度。
  
  就这么一块平淡无奇外加炎热焦干的棕色土地,却孕育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不能不说是神奇,其中的秘密就在于灌溉。
  
  每年春季,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定期泛滥,上游的有机物和矿物质被散布到周围土地,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其他季节只要有稳定水源,农业丰收不成问题(《圣经》上说一粒种子能收获80次)。
  
  一千年以前(公元前6000年),美索北部就开始了小规模灌溉农业,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土豆。
  
  历经千年的发展,美索农业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这就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渔猎和种植等传统行业,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首次出现。
  
  苏美尔人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自己的文明。
  
  社会的分工产生后,人类社会随之有了阶级,之后就开始有了国家。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苏美尔人并不例外的执行着这一套路。
  
  苏美尔文明最大的特色是泥巴,这个建立在泥巴上的民族生活用品的材料大多用的是泥巴,建筑材料基本用的也是泥巴,就连文字的媒介也是泥巴,这因为如此,我们授予苏美尔人“泥巴族”的光荣称号。
  
  社会分工后,除了农业外,建筑业成了泥巴族最火的职业,在乌鲁克时期,泥巴族开始了大兴土木。
  
  泥巴族早期大型建筑除了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场所和官邸(王宫)外,最具特色的就是神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泥巴族文明发源地乌鲁克的考古。
  
  乌鲁克考古
  
  在苏美尔语文献中,“乌鲁克”UNUG,并不是苏美尔语,而是苏美尔人借用了该地的原有名称,“乌鲁克”则是从阿卡德语的Uruk而来,在《旧约》中, “乌鲁克” 被写做Erech,也就是“以力”。现代阿拉伯人把乌鲁克的遗址称为“瓦尔卡”(Warka)。
  
  乌鲁克遗址位于伊拉克南部,距穆萨纳省(Muthanna)首府撒马瓦(Samawa)约15公里。
  
  图71-72: 乌鲁克遗址


现代最早来到乌鲁克遗址进行试掘的是英国考古学家洛夫特斯(W.K.Loftus),这位老兄分别在公元1849年和1853年两次试图发掘乌鲁克,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实在够戗,洛夫特斯有心无力,逛了几圈之后只得打道回府。
  
  此后的半个世纪,乌鲁克遗址重归千百年来的宁静,当近东的古遗址一个个被揭开的时候,乌鲁克依旧在默默等待,直到1904年德国人希普莱西特的到来,才使得乌鲁克真正拥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1904年,德国亚述学家、美国宾法尼亚大学教授希普莱西特考察乌鲁克遗址后作出判断,乌鲁克的发掘起码需要50年并有四百万马克的资金支持。
  
  在20世纪能满足的这两点的只有德国。自从在1898年成立东方学会后,德国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既有政府背景又有企业雄厚财力保证的组织支持下,对近东多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成绩斐然。
  
  1912年,德国考古学家们在乌鲁克铲下了第一铲,正式开始了对乌鲁克的考古发掘,这一铲就是将近一个世纪。
  
  从1912年到1998年(德国东方学会成立100周年),德国考古学家在乌鲁克已经挖了大大小小整整四十铲,这还没完,德国人的铲子依然生猛,乌鲁克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继续。
  
  当1912年乔丹(Julius Jordan )和普鲁塞尔(C.Preusser)带领他们的工作组来到的时候,看到的乌鲁克只是三个荒丘和一段只有顶部隐约可见的城墙,辉煌的乌鲁克早已被时间埋葬,唯一值得欣慰的还是十年前在这里挖出的彩釉砖

这些特殊的建筑材料不但是巴比伦发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把乔丹和普鲁塞尔吸引到了乌鲁克。
  
  当时这两人的主页是对亚述遗址的发掘,对乌鲁克的考古只是副业。即使这样,两人在副业上干得并不赖。他们做了三项主要工作:绘遗址图、挖深沟和掘主庙。
  
  这次考古的重点是占地36000平方米、残高10余米的乌鲁克“主神庙”,一来1902年的彩釉砖正是在“主神庙”遗址被发现,二来当时在文物交易市场出现的“古朴泥板”的来源极有可能正是此地

图74: 乌鲁克塔庙遗址。
  

由于“主神庙”遗址遗址过于庞大,要充分挖掘显然不现实,于是考古队采取了挖深沟的办法,主要目的在于挖墙角,挖到墙角便是胜利,顺道对一些感兴趣的建筑遗址扩大挖掘。这样,整个建筑的轮廓和规模就基本浮现了。
  
  乔丹和普鲁塞尔的考古工作持续到1913年5月结束,共花费65000马克,遗址年代确定为塞硫古时期(公元前312年~前64年),建筑风格为巴比伦式,但这座仿古建筑并没有达到德国东方协会希望揭示巴比伦早期历史的预定目的。

图75: 出土于乌鲁克遗址的销钉镶嵌建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后,由于一战爆发,乌鲁克考古工作被迫暂时搁浅,直到1928年恢复,经历11铲后,二战又开打了,考古工作再次搁浅。1953年再度恢复,迄今考古学家们又在乌鲁克铲下了28铲。
  
  这整整40铲的发掘结果表明,乌鲁克由埃南纳(Eanna)和库拉巴(Kullba)两部分组成,公元前3000年初期,两部分合并成为乌鲁克,行政中心设在埃南纳地区。

埃南纳地区不但出土了建筑群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泥板、印章、石碑、雕刻等大量艺术品以及丰富的“古朴泥板”,显示了其文明的“高度发达”,作为泥巴族文明发源地,乌鲁克当之无愧。
  
  虽然历经一个世纪的40铲,但乌鲁克的发掘工作远未结束,潜力依旧巨大,经过考古学家的不断努力,乌鲁克全址极其文明的缔造者必将重见天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4 01:41 , Processed in 0.0899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