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量子

从《呐喊》谈开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1 15: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只是老要张狂呢,少年、青年的意识之流更是居与顶端,我们可以自由驰骋,且可由咱们狂放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0: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0楼(刺猬) 的帖子

没看太明白这句。不过我想,年少轻狂,更多的是着重于轻这个字吧。没有太多沉淀,让自己飞扬起来,向来是少了些根基和xx之类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为谁呐喊,怎么呐喊,从哪里开始?要想喊好,这些都是值得考虑很久的东西。自序里面,先生多少透露了些许思路,他是决定将自己的作品构造到离艺术更远离现实更近,但那现实又不是一件血淋淋的直接的事情。概括,总结,提取,终而炼出一种指挥着千千万万相同类型事件的灵魂,将这种灵魂赋予到一个活生生的,却没有自主的生物中,给人观赏,供人指责痛骂,让人嬉笑娱乐,然后他很突兀地站出来,以一位精深手术师的身份,旁若无人地对那生物开始解剖:生物鲜活的心脏送给需要血馒头的人,身上的衣物给要过寒冬的文士,光亮的眼睛摘给眼眸无神的人,还有肺叶给人呼吸新鲜的空气,肠胃承载那迟迟不肯离去的哀愁。
那么,从哪里开始呐喊呢?《狂人日记》!
    何谓狂人?李白称“我本楚狂人”狂人自有一股放浪形骸,不受拘束的味道,他们对世俗总会带来一定得冲击,世上从来不乏这种人,却也不会有太多。
鲁迅为狂人作序,自以一种正常人的口吻,冠以狂人“语颇错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之名,把自己的推脱得干干净净之后,却又郑重其事地将它公诸于世,又何尝不是认为其言之有理,迫不及待将之与别人分享之意呢?
    狂人的日记,环境总是清晰到逼人,不拖泥带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狂人的性格才更加彰显出来,他把心理的敏锐化为对外物的敏感,而外物的丝毫不符合他的逻辑总是能够让其想起可怕的东西,即使外物在他的逻辑里是正常的,也可以被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伪装,而偏偏狂人自己却从不伪装,至少他将自己的感受写在了日记上,恰巧这日记又可以传阅于诸人。
    那么我们就要问,是什么使狂人身边的人在狂人严重如此可怕并且伪装?是历史!历史教会了他们如此,历史教给他们“爷娘生病了,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历史通过大哥传承告诉,而“母亲也没有说不行”。历史既然说能吃肉,在狂人的逻辑里,自然也就能够吃人了,而从他们凶恶的以及伪装的神情里,他知道自己马上就是一个被吃的人。于是,整个社会再他眼中也成了吃人的社会。
    被吃的人当然是最能够解释被吃的痛苦,那么狂人的呐喊也就那么的令人信服了。这,哪里是什么“语无伦次”呢?狂人从深处挖掘的结论,字字惊心,这才是被人认为是狂人的原因,而这个“狂”字,却又是被所谓正常人冠以“狂犬病”的“狂”形同的含义的。
    反过来我们也就可以这样推论:所谓正常的人,也就是对历史采取顺应的态度,并且适时要与大宗一起维护这样一种传统,他们能够想到的就是从某某惯例某某典籍中抽出一条,给“作乱”的人囚禁的理由,然后大义凛然地去施行;他们不会去思考这样一种做法对与不对,即使想过了也不会跟别人说起,甚至自己也不会说起;然而当某一天某人质问起,他也能循着思路发现问题,但根深蒂固的思想随即让他们清醒,重新成为“正常人”,并且义正言辞地告诉某人,“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不该说,说了就是错误的。”然后转头对周围的看客说,“疯子有什么好看的,都给我出去!”
    接下来他们会认为这样一个人活在世上实在是不应该的了,于是会找出理由,在教科书上找,从历史中找,将这样一个人杀死,最后骨头肤发都吃掉,“这样才能保证其不再出现”。伙同一帮人,一群人对一个人,那肯定是人多的一方是对的啦,他们是对的,他们又可以成为教材,作为后来人的祖规了。
    《狂人日记》,就是在这样一种反向剖析的结构上成立的,唯其逆着经脉行进,才更见深邃。在被吃的人的呐喊中,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才被哭喊到倾倒直至崩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2 0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4 22: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量子。

内容好丰富,慢慢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21: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狂人日记》抽离了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构造了一个全新的背景从而以振聋发聩的姿态达到了鲁迅小说中的一个高峰,另一座高峰,也就是《阿Q正传》 。鲁迅小说,独立成篇的很少作序,或许因为本身就已很短,没有那个必要,但反复观摩《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却越能觉察作者的有别于对其他作品的感情。
    在序里面,作者一直致力于撇清自己与小说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仿佛一旦与他们扯上关系自己也就不可避免成为所谓病态之人一般。然而,在文中,他又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呐喊几句,痛其生,爱其真,其间糅杂的感情,却非一个毫无关系的旁观者所有。到最后,越是想抽离与之的关系,就越深陷其中,最终只能以主人公死而作者生的一种姿态结尾。
    阿Q形成的历史之悠久甚至于已经渺茫,也没有人回去追根究底,他也就成了一个游离的形态,可以依附于任何适当的人。阿Q是从“优胜”开始的,这种优胜来源于一种流言,流言在未庄的流传成就了他一时的得意,就连土谷祠的生活也没能丝毫降低阿Q队这种快乐的兴奋度。
    然,阿Q终究不是未庄所能够接受的,那里的人需要的只是忙时的劳力以及闲暇时的谈资,所以他的自尊只能自己在心里满足,又或者在别人将戏笑从他身上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的时候。
    与《狂人日记》不同的是,鲁迅对《阿Q正传》的序竟已独立成章。序言里,鲁迅看似在反复斟酌文章的题目,实则非常自然地在读者心目中注入了阿Q的基本形象,把一个无法载入正史而又与作者本身联系紧密的人物呈现到读者面前。为引人注意,还同时将阿Q名字争议的效果是穿插在序中。
    但是鲁迅却一再声明自己并不能对阿Q有全面的了解,甚至姓名和籍贯都不清楚。那么,是否可以这么说,我们于《阿Q正传》里读到的阿Q并非完整的阿Q,因为在这里,阿Q没有开始,也没有过去。
    如果是这样一种推断,那么,鲁迅对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写作目的是缺少了一点对现实生活的刻画。所谓对现实的刻画,我们只能从滞后性这一问题上看出其是对过去乃至到作者写作期间的意象在作者心中的表现。而如果要超越那个过去,作者必须深入思索,以自己的学识和逻辑对将来进行揣测。
    鲁迅的《阿Q正传》的意义也正在于“我还拍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后”。正是这二种对国民精神的预见性,唤起读者对过去人性的反思,对现在正在形成的思维进行批判地接受,同时也极其读者对未来整个国民素质的规划与定位的热情。
    纵观《阿Q正传》,在观摩了从成年至死亡的阿Q人生历程之后,我有了施施然的沉闷与苦楚。作者略显压抑的笔调始终让人无法开怀去笑,无法静心去品,无法冷静的承受阿Q的命运,甚至于不敢想象着背后的源动力。
    阿Q游离于这个社会。游离一词多少带点自由的味道,但阿Q不是。因为内心的所谓自尊,是的阿Q不得不去感受周围人对他的感受,而周围人似乎永远都是一个团体将他排除在外。于是,他有进过几次城长有见识的自负,却又以未庄人自居鄙薄城里人的不合未庄生活习惯,接着又以见过城里煎鱼的见识嘲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 至始至终鄙薄和嘲笑的都只有他一个人。
    他凌驾于任何加诸在他身上的痛苦之上的精神胜利法,虽然于人前貌似维护了他那点可怜的自尊,但在人后,一个人一不小心思考自己的遭遇的时候,却显得更加的落寞,最后只得将对别人的胜利法用到自己的身上,从此获得胜利之后的满足。
    不确定是否每个人的人生终将有一次从辉煌降到衰败以至人生的谷底。或许有些人是能够从低谷重新振作起来的,但是阿Q无心去改变衰败,也无力去挣求更好。
    人的衰败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至于阿Q,明显的败亡是从那一场恋爱的悲剧开始的。鲁迅从来不掩饰他生理上对肉体的冲动,以至于在阿Q身上都能找到一些模糊的影子。而从与吴妈的爱情悲剧中我们又可以看到阿Q同小尼姑的那场角斗事实上是他输了。甚至于王胡,小D,假洋鬼子都从这场悲剧中获胜,在阿Q的内心,维护自尊的胜利法也不管用了,他只能出逃,走向城,一个对未庄的人来说陌生而又高大的地方。
    也不知道是无心还是有意,鲁迅将阿Q的思维与现代人的普遍观念设计成完全相反。阿Q灾恋爱失败之后,才开始有生计问题,但其实阿Q的所谓恋爱却只不过是对吴妈的“我和你困觉”。如此这场恋爱风波也就成了一场生理需求,而非精神寻找安慰。这又一次成为阿Q的悲剧:在精神胜利法只得在自己身上得到满足之后,他第一次纯粹从肉体上寻找突破口的尝试也宣告失败。
    惶惶中,他终于想到了自己的生计问题,冬天的寒冷大概不会催生人对炎夏的怀念,但却是披着单薄汗衫的寒士必须得另找出路的最后的警告。冬的寒冷同样可以降低生存代价的底线。而这底线,却往往需要一些假象来掩盖,需要距离将之模糊化。
    放下了生命的尊严,很多时候是能够获取生存的,至少可以延长生命。以生命的深度和宽度去填补生命的长度,是人一生都无法计算出是否值得的。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尝试,尝试你真心想要去做的事情,尝试你不得不去做的极限。然而尝试跟选择又是经常被混淆的词。选择是一种无奈,不如尝试主动,不如尝试出自真心。
    而阿Q,尝试着去选择。一朵花的开放并不是春天。所以阿Q无论如何都将注定失败,因为他没法融入到未庄的人群,也未能讨好赵姓人家,至于革命,无论是出头抑或是跟风,没有一定的基础,也还是不行的的。终于,在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之后,他极具戏剧性地被枪毙了。
    对于一个死人的评价,我们常常有失公允,因为是我们给下的定论,并非他本人意欲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也没有给他以辩解的机会。可是仔细想想,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又何尝是完整正确的呢,那,也就有阖棺定论的正确性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6 22: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量子,鲁迅的文字是尖锐到疼痛的过程。很好,先精华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22: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除却《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呐喊》中抛却作者本人显性意志的有《药》、《明天》、《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和《白光》。就在这些篇目之中,鲁迅将未开化的国人之精神与肉体进行了血淋淋的冷醒剖析。不同于在狂人言论以及阿Q故事中忍不住插入表达观点,鲁迅在上述几篇中几乎不带个人的感情因素,或者说不带明显的感情偏向(当然整部作品就是批判的口吻)。
    冷峻的笔调透露出的都是阴寒的透视。看破生活中的悲剧成分(这里我想辩证一下看破与看清的不同:个人认为,看破就好比一把锋利的剑直穿心脏,抵达最本源的地方,看破之后人依然独立,因而对看破的事物有着不含感情的冷静,当然人亦可在看破之后加入自己的感情,这里暂且不论;而看清,有如放大镜下细小的物体我们看到了它的运动方向,好比于如麻的困境中理清当下要做的必须先做的事情,似乎是站在一定高度领略了浮华背后,而实际上人依旧沉浮其中。看清了事情可以说明一个人是清醒的,却也只不过是清醒而已。因而也谈不上有何尖锐)。于清醒的呈现背后,是驾驭者无比深刻的认识。而这些,总体来说,是通过三个角度实现的。
    《药》何《明天》从肉体入手,将生理上的疾病移植到两个普通的正遭受苦难的家庭中,通过对病痛间接承受者的老栓夫妇与单四嫂子的行为描写,刻画出一种病痛必定含有众多牵连者的复杂局面,同时,作者还为受难者加上无知的“光环”,而“光环”的背后,有习惯,有传统,有传说,还有现实的情况。巧合的是,两篇中的病人都是小孩,并且于文中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受,甚至于没有自己的生命意识。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即使麻木,即使无知,但多多少少有点求生的意识,有点存活下去的本能,而他们的后代(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却连本能都失去了,并且还得了病,致命的病,再怎么猛用传统的药方,都已经无可挽救。也就是说,鲁迅于《呐喊》中批判的对象,都只会有走向灭亡的下一代。这当然是作者的预见,至于是否属实,当看现代国人的表现。死灰尚且复燃,难保有复活的木乃伊。
    这个有趣的发现突然让我觉得鲁迅的批判也许并未见得只是他的大悲痛,大失望,甚至于绝望,而是其殷切的希望,诅咒那些被他批判的人没有下一代的生命延续。至于那些人自己,就如《白光》中的陈士成一般,要么于所有绝望蔓延开来之后将自己的灵魂收割,要么在另一个世界里挣扎粉身碎骨,宗旨,是死。
    可以这么说,《头发的故事》、《风波》和《端午节》都是从意识形态描绘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念驱使人做出的种种可笑的夸大化的事情。与上述三篇不同的是,这三篇都没有结局,也可以说是开放性的结局,因为即使站在全知的角度,作者也无法拿出药方将其医治,或者将其一步步推向死亡。这些人太多,而又没有致命的伤,如果不是“蓄意谋杀”,他们是不死的。永远不会死!
    至于为何能够大约似乎绕过肉体而纯以意识形态来作为切入点,大概在于所描写的对象看似跟“宪法”条文般是一些号召型的纲要,没有显示的约束力,而有离政务中心远,所谓“不了解”,“管不着”,“差不多”就行,即使是头发的故事,虽然有“身体发肤,受诸父母”,却也笨只是无关痛痒的东西。
    这样,远离政策中心的人就可以进行无关痛痒的议论,在没有理清的混乱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常俗判断,为其喜,因其悲;又或者以圆滑世俗的姿态,周旋于各种关系之间,处身事外,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评论。可到底,心中是有那么点失落,抑或感叹起世事来,只不过还是不敢去主动改变就是了。
    剩下的篇什,作者将自己作为其中的一个人物融入,或者正是这个原因,原先冷静的笔调冲淡了,换之以温情脉脉。鲁迅心里,实在是有大爱,有深爱的,正因为爱其深,所以以其热烈的批判无情地进行揭示无知与麻木,因其只有剑走偏锋才有一定的信心在这池古水中惊起些许波澜;以至于他都不敢再将自己介入其中,怕这样会致使人们看轻了他的悲愤,产生一丝懈怠,达不到那种效果。
    但终究,他还是忍不住另立篇章发泄自己最真挚,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种情感,大致是以故乡为中心辐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23: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6楼(小骗子) 的帖子

我读到最后处处是温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 16: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先生不是,他当然对很多人将其文章误解不屑一顾,但也只是针对一些人,在内心里,他还是确确实实在解释着自己的东西。而那些解释,恰巧是我最为喜欢的东西:那是他所有作品的精神所在,所有立意与用心都从这里发散出去,有些作品写着写着或许有些脱离原先的轨道,却也只是更深入的剖析,更深入地挖掘。


量子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可谓深刻而有独到之处。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6 20:40 , Processed in 0.09164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