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月黄昏

[原创] 留住春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4 12: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困惑才有求解的欲望嘛,
象咱们,不是没有困扰而是啥也不愿意想了,
于是,啥也没写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倚槐卧雪于2009-06-04 12:22发表的  :
有困惑才有求解的欲望嘛,
象咱们,不是没有困扰而是啥也不愿意想了,
于是,啥也没写出来:)
卧版是太忙了,没时间来困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19: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月困惑的也是我想弄明白的,等阿伞清闲点再来点评,茶留着,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23: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黄昏有疑惑,六角也说有,其实这些疑惑也是伞哥常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在日常写作中,我也随时遇上“怎么写才好”的难处。
  今天就先说说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不保证正确,只保证真实,以供探讨交流。文章的具体点评就往后拖一拖吧。
  一是关于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散文的疑惑。
  我个人感觉,这个问题问得有些狭窄了,或者说是将文章的形式看得太重,以致超过了内容。散文的取材范围很广:举国大事、家庭小感、掀天之浪、一物之微,都可以入笔,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份想念、一怀愁绪、一抹忧伤,都可以落墨。正因为内容的广泛,所以决定了散文形式的不拘一格与笔法的自由疏放。抒情可以,叙事也行,议论、描写兼而用之;写人记事参杂铺陈,等等。
  明白了这点,月黄昏就不会问“散文是平白浅显的好,还是花团锦簇的好?”这个问题了。
  形式不是决定一篇散文好与不好的关键,或者说是最主要的关键,决定散文好与不好的,是内容及情感的真挚。所以,如果把握得当,一篇平直浅淡的散文也会有隽永回韵,如果把握不当,词藻再华丽也可能流于无病呻吟。
  所以,平白与华丽并不是矛盾的对立,而是矛盾的统一。冯骥才的《挑山工》平直含蓄,朱自清的《荷塘夜色》优美恬静,你能够说这两篇谁更好吗?《白杨树》大气豪迈,《小桔灯》平凡温馨,你能够说这两篇谁更胜一筹呢?《背影》朴实深情,《长江三日》瑰丽壮美,两者又孰是孰优?
  散文的园圃,是百花齐放的。我们不仅需要磅礴雄伟的气势,也需要温婉细腻的感怀。比如冰心的情致,比如林语堂的凡趣,比如泰戈尔的《流荧》,这样的阅读的感受,是恬淡却又充满雅趣之美的。
  现在一些人有某种误解,认为散文的题材应大应宽,或者说更应有思想性与哲理性,如果是写了“小资小调”,则认为是散文的误用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妥切,关键一点就在于抒情的点与面上,即作者的个人抒情是否有共性,是否让读者感受到那种难以言传的触动与深思。如果只是作者的自吟自乐,读者自然不买账,如果做到以点带面,则效果不同的。
  一篇好的散文,无论它是用什么形式或者什么文字写的,它抒情的角度最终都是投射在内心深处,以此折射出人生的某种感悟,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这点出发,散文自然就可以有高低之分了。
  月黄昏的《映山红》与《留住春天》两篇文章,各有所长。从格式语言上说,后者胜前者;从意境隽永上说,前者胜后者。伞哥个人的爱好,是喜欢前者的。因为感觉有一种厚度与深度,而这样的厚度与深度,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纯抒情文章则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长,休息一下,再看月黄昏第二个疑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23: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伞兄何止是解黄昏的惑,
我也连带着沾光,受益了,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23: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月黄昏的第二个疑惑,是主题应该清晰一点还是透亮?是多义一点好还是专一好?
  伞哥首先得说明一个道理:即主题从来没有模糊的,它只有意义的广泛与狭窄之分,没有朦胧与清晰之分。
  如果一篇文章,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那还写它干吗?就主题来讲,比如阮籍的《咏怀诗》,其实这个主题是很清晰的,就是指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它朦胧吗?不是,而只是范围较广泛而已。再有李商隐的一些诗,取名为《无题》,其实这个“无题”,表面上是“朦胧”,细说起来并不朦胧的。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政治环境,用“无题”才可更好表达出作者的一些隐曲,这样的“无题”,其实就是很清晰的主题了。
  主题的多义,平时我们在看一些文章时也能够遇上。比如《白杨树》,一方面是对树的赞颂,一方面是对人的赞美。但伞哥个人觉得,这不应该将其归纳为主题的“多义”,因为这两者是统一的,并不是作者既想赞美树又想赞美人,而是有一个侧重点??即最终还是“赞美”人。从这点上讲,主题也不存在多义,而只是“多角度”的融合与“一角度”的凸现。
  所以,当作者确定写一篇文章时,主题就应该是清晰与专一的了。无论你根据主题引申出多少别的含义,都可以归纳为一种“总的含义”,至于具体行文中出现的“主题不清晰”,则应该是作者在写作时的布局结构出了问题,或者是素材的采用不当造成的,轻重不适当,主次不分明,等等。
  一篇文章,要想写得回味,不是靠主题的“朦胧”与“多义”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与社会实践的融合,说得直白点,就是“我之忧为众人之忧,我之乐为众人之乐”。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文章的深度,而作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则是文章之魂,光明者文之煌煌,卑拓者文之琐琐,意气者文之扬扬,愁郁者文之幽幽。
  气之所指,天地万物莫不辉灿,而浩然悠远,非时光能磨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23: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倚槐卧雪于2009-06-11 23:19发表的  :
呵呵,伞兄何止是解黄昏的惑,
我也连带着沾光,受益了,辛苦了:)
呵呵,卧雪动作蛮快的。
还真是有点累人,不过今天伞兄的灵感比较好,就趁势说了上面一大堆,现在得下了。喝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2 00: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留着明天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伞哥不愧是专家呀!你的解释总能把我心中产生的很模糊的东西一层层剥得清楚明白。
建议伞哥把这两个回帖合成一文以主帖发出,让更多的朋友学习。

因为最近黄昏在看古诗,作者风格的各种各样,时人和后人的评价也很有些不同。例如谢灵运和颜延之的诗精工细描,喜用典故,特别是颜的诗,几乎一句好几个典故,难懂死了,却得到当时人的很高的评价;而陶渊明的诗自然淡雅,鲍照的诗峻切直露也不失精致,当时的评价却都很低,直到唐代以后才认识到他们诗歌的美。好像诗的好坏标准也有个时代的问题。
由此,黄昏就想到了散文,觉得也是如此,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标准也不同,也就茫然了。而前段时间偶尔去阅览室翻翻《读者》觉得好像它选 文的标准也和以前不同了,以前选的文章比较质朴,现在偏于华丽了,所以产生了以上疑问。

多谢伞哥。喝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还有现代诗。
这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先锋诗歌”,老师讲到“第三代诗歌”,最近期末考试要写论文了,我去翻了一下第三代诗歌“莽汉”诗群的一些诗歌,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吓一跳,这种语言的粗暴和粗俗真是让黄昏瞠目结舌,在黄昏看来,这根本亵渎了“诗”这个字,可我们老师却给予挺高的评价。
黄昏困惑了,同时也想到了散文的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17:26 , Processed in 0.0858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