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冷香

又一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07: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东西开始死亡
新的生命又在酝酿
生生息息接连不断
世界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变幻
几亿年前的恐龙已成为历史
适者生存不可逆叛
生命不止学习不断
更换概念掌握新的思想
春华秋实冬来收藏
腊雪下孕育着新苗的芬芳
满怀着新生的希望
不要被阴云迷惑住眼光
热爱生活吧
去尝遍其中的酸甜苦辣
才能感触到生命的可贵
走进自然吧
去经受四季的风雨雪霜
就会感觉到天地的宽敞
善于思索吧
在观察对比中苦苦挣扎
去领悟精神不灭的光辉
来改变过去的鼠目寸光
让思想摆脱重重绊束
欢快地奔向明媚的阳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07: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光下的身影
夕阳西下
水泥森林中的人们
匆匆忙忙地回家.
她们却离家追赶月亮
替家人做好饭菜
不能品尝
对儿女的嘱托
写在纸上
陪伴那些离开父母的孩子
当几十个学生的妈妈
住宿学校的灯火
比月光亮.
读书.写字,演算.思考
有知心的老师在场
谈心.指导.生病.端汤
离家不觉孤单
半夜里盖被叫床
天变催着添加衣裳
在月光下.
有她们奔忙
多少顾不上家的父母
把心放宽
她们愿学温柔的月亮
把温暖的阳光反射到晚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07: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自己的生命作一回交易
请勿把时光空撒
一寸光阴一寸金
金色的年华可别白化
难得来人间走一回
总得不留下遗憾
把握着生命的每一分钟
说唱容易做好难
在黑暗中追求光亮
别象飞蛾扑火那么疯狂
敲打着键盘求索同伴
虚幻的世界也渴望真诚的回响
年轻的朋友们
网络来相会
沤歌人生血染的风采
生活的苦涩嚼出点甘甜
请别沉浸在网上留恋忘返
还须在现实中品味新鲜
黑暗的尽头迎接来了曙光
阳光下万物蓬勃生长
请擦拭无奈的泪花
笑脸对待人生一次次挑战. (2005.6.21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23: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姐姐最近好诗情呀
我回来了,问好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6: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不忘却的记忆(一)___下乡记(1)(2)


为了不忘却的记忆(一)___下乡记(1)
   那年. 宣布六八.六九届一片红. 我是将进入花季年龄, 命运就注定要上山下乡了.
   
  我家兄弟姐妹七人. 父母含辛茹苦供我们读书. 大姐六六届高中. 四个面向. (面向农村.面向工矿. 面向基层. 面向边疆).可分市工.市农.外工.外农四个档次,大姐就(.与大学差身而过)直接当工人,挣钱帮父母养家了. 哥哥和三姐分别为六七届高中和初中, 那毕业分配就有谁去谁留的选择,
   
  记得, 那年头, 我家的房门是畅开的. 天天有一大帮同楼的大孩子们, 来讨论即将面临命运.我作为小六九. 就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二楼有三个要分配.老大六六届初中.她积极要到黑龙江兵团下乡, 报名后因家庭问题不批准, 在母亲突然死去后. 被分配上海工矿当工人. 养家照顾弟妹.下面二位六七届初中的弟妹,也面临选择.
   三楼有三个儿子.六七届初,高中各一,还有是六八届初中的.
   四楼家也摊到三个, 大家议论着. 心里都忐忑不安. 老大基本能留上海工矿. 下面的呢?有待分配的, 四个面向,到底怎样呢? 我家三姐把上海工矿的分额,让给哥哥了.自己就待分配.其他家中有争端的, 就定不下来.都落到待分配了.
  
   谁知到68年12月21日的指示出来,不管待分配的也好,还是将毕业的学生们.统统上山下乡.上海下乡的去向有: 云南. 贵州. 江西. 安徽. 吉林. 内蒙. 黑龙江.开始待分配的:上海崇明农场,江苏大丰农场. 后来晚走的,都没了,
  
  听着哥哥姐姐们议论. 去各地的情况: 什么贵州是地无三分平. 人无三分样. 天无三日晴,是又苦又穷的山沟沟; 江西近离上海近些,主食大米; 安徽穷地方,淮南好些,淮北都是吃杂粮的;东北太冷.南方人去受不了; 倒是: 云南是头顶香蕉,脚踏菠萝, 嘴啃甘蔗,四季飘香的奇妙地方.心里就有默默的向往.
   
   当闹哄哄的谈论,成了大家分头奔命后, 很快就轮到我下乡的日子到了.我们这批六九届分配方案是: 江西插队. 安徽军垦.插队. 云南军垦. 黑龙江插队.农场.军垦.自己报名,对号入座.
   
    我上面的哥哥姐姐.二个上海工矿.二个去了江西插队.选择余地较大.
  
   我就义无反顾地选择去云南军垦(.一)是记得那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二) 军垦农场拿工资的.吃食堂的,不像插队姐姐那样.可以不用父母负担.就很坚决地报了名. 还悄悄地伙同几个同学, 到云南插队回沪探亲知青家, 打听情况.

    没料到,上海近郊先去云南军垦的消息传来, 那里漳气很大. 不少人等肝炎送回家养病了, 我几位舅妈听说都来家劝我,快放弃这个念头吧.我虽说已知道前途不妙,但还是死硬撑着不变初衷.

   还记得妈妈一天晚间摸黑时. 用哭声对我说: 元梅. 你二个姐姐去年才走, 家里借得钱还没还清. 你身子弱.年纪小.就在家拖几年吧, 别去啦. 听妈妈这么说: 我一咬牙: 狠狠心地说:我们也有二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其实心里想得是.不能再拖累爸妈了)妈妈听了.深深地叹了口气.也不再说什么了.

   正巧.我班上有二位同学.住在楼上楼下. 她们都想去黑龙江军垦. 但只有一个名额. 老师没法处理. 这时,她想到让我去. 我家有二位插队的姐姐. 谁说也没我这条件硬. 就找我谈话. 动员我到黑龙江军垦.还举了许多方面比云南强的例子.,其实我心里都明白. 只是怕出身成分够不上.不敢报名. 云南名额多,条件松. 才想去云南的. 这样就应了老师, 同意去东北. 那天晚上,班主任毛老师.怕我年纪小,回到班级说白了.晚上都九点了,躺在床上睡不着.又赶到家里作家访. 再反复强调让我去黑龙江是对我好.照顾我家庭困难. 还叮嘱不要到班里乱说. 这样.我就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到黑龙江军垦了.

    在哪里,我对着漫天大雪想: 我是出生在大雪纷飞的寒冬, 想去云南.没去成. 最后还是到了冰天雪地的大东北. 大概这就是命吧. 现在回望,心里感慨不少呀.


  为了不忘却的记忆(一)___下乡记(2)
   决定去黑龙江军垦了. 实际上也是帮了我班主任毛老师,毕业分配的一个忙. 成了班级里最后一个加入红卫兵的学生.还常帮老师做些.已经没人愿做的班级工作.
   
   还是年纪小,很单纯的. 只记别人的好. 后来班干部中毕业分配组的同学. 悄悄告诉我: 我班里还有个当安徽军垦的名额. 原安排去的家里有路. 自己找到更好的方向了. 毛老师问她: 给谁去? 那同学和我较好. 就提到我. 但老师其实自有安排. 就我可能来不及准备. 那同学说: 我已经什么都准备好了.就让我去吧. 老师又没吭声. 原来.老师自己有二个女儿到崇明农场去了.她就安排给一个家长工作是港务局的同学去了. 这样以后她女儿来回上海.买船票可方便些(几十年后,再遇到那同学.还还以为是我让出,她才去安徽军垦的呢)
   
    后来,大概毛老师想想,对不起我,就做了这一举二得的安排. 我接着常受到老师的关照. 参加了为下乡知青办的卫生员学习班.还去听了金训华妹妹和好友的讲用报告. 年轻人的热血被鼓动起来. 似乎感到有种荣耀感. 可以像<<军队的女儿>.刘海燕那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让生命的火花放闪出光芒.
  所以, 别人下乡前都哭哭啼啼. 晚上会睡不着觉. 我一点儿没这样.
  
    没想到.过不了几天.学校又有老师来家了. 和我说: 云南军垦还有第二批. 你不是坚定地想去云南军垦吗?学校领导看你很要求进步. 决定如果你还想去云南军垦. 就让你作第二批去云南军垦的带队人. 当时.我很纳闷? 怎么又要变卦了. 好不容易得到去黑龙江军垦的机会. 在上海六九届学生去黑龙江军垦. 可不像北京那样一窝蜂赶下去的. 要通通层层政审. 像参军样的,够条件的.才有机会. 所以出现电视剧中的周萍那一幕. 我没答应. 我无所谓当不当带队人. 这样,就在70年5月8日平静地签去上海户口. 还领了一大堆棉衣棉裤.棉大衣. 在小伙伴中还真有些得意呢.
  
    最难忘的事是: 在我临走前夜. 父亲拿出一叠崭新的一元钱, 鼓起勇气对我说: 元梅. 你二位姐姐去年走时. 我借得钱还没还清, 今天只有二十元给你.带上.穷家富路. 你别忘了.到那里发了工资,别忘了给家寄回点, 那时,我心里很惆怅. 如打翻五味料瓶似的, 听父亲这么一说. 一时性起. 扬手把父亲递给我的钱,甩掉,落了一地. 全家人谁都不吱声. 我不一会儿倒头就睡着了,睡梦中,父亲又轻轻地把钱捡起.悄悄地给我放在包里.也不吱声.直到我人到目的地.才看到.(敲到这里. 我眼泪就止不住地掉下来. 请远在天堂的父亲宽恕我.女儿在那时代的压抑, 只能在亲人面前发泄呀)
  
    第二天.一早要出发了.我想起与毛老师在学农时的打赌.她说我不会痛快下乡的.我说.老师你看着吧,我离开上海决不会掉一滴泪的.毛老师说:你们走我到车站去送你们. 到时还会送你礼物呢. 那我回礼呢? 就准备了塑料丝.在出门前动手编织. 一路坐车到上海彭浦车站.不停地赶制成一只有三片绿叶.黄澄澄的桔子. 当我把桔子递给一旁神态沮丧的毛老师. 她一愣. 马上又说: 啊呀.我忘了,什么都没带来送你. 我平静地说:没关系.老师.你能来送我就很好了. 说着.就递上邻居送我的笔记本. 给老师. 那就请你送我句话吧.老师匆匆提了几句. 我就拿着乘车证,上车了.
   
   到车厢前.二位检票的阿姨拿着票. 又看了看我. 很认真地对我说: 小妹妹.这可不能闹着玩得. 快把票还给你哥哥姐姐吧.这一去就麻烦了. 我瞪着眼,一本正经地说: 这是我自己的.你干吗不相信我呢?那阿姨抹着泪说: 嗨呀. 这么小,你妈妈怎么舍得让你走这么远的地方去呀.
   
     1970年5月16日,正午十二点. 火车广播放着<<新的女性>>这首五.四运动的老歌. 火车慢慢地开动了.车站里响起了呼天唤地的一片哭声. 我挥动着小红书.叫着: 二年再见!.二年再见! . 离别了生我养我的父母. 离开了上海.
  不测的命运.等待着时间来解读........


(那时我十六周岁零四个月加五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0: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姐记录下那忘不了的日子。
让我们也随姐的笔触,一起经历那不平凡的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20: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望>>
汽笛,

惊起沉睡的记忆.

委婉乐曲声,

翻开尘土下的过去,

那知识被淹没的日子.

少年背井离乡.

流落在黑土地上,

风雪, 冰霜, 泥泞, 雷电.

在广袤的荒原

建起一座座粮仓,

青春留印在那片热土上.

回城后

又一次与命运较量.

成家.育儿, 求学.下岗.

跌倒,爬起.

前进在生活道路上.

如今回望: 此生不枉.

总算活得像个人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7 07: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想到马上就又要回到那片土地上[去,就兴奋不已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6: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闲话醋与酒
  醋和酒.都是用谷物酿造出来的液体, 酒是热性的.醋是凉性的, 各有不同的食用效果,
  传说酒是杜康创制人, 故有: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杜康也成了酒的代用名了.
  从化学的角度上说,酒与醋可以说是一对亲兄弟。那么又是谁最早发明了醋呢。传说在古代的中兴国,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县杜康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
  先管这三七二十一天.这从酒糟里浸出的酸水的功能吧, 人们都知到: 酒是越陈越香. 但存放时不能走气, 陈年的酒.香醇可口. 性温暖胃.
  那老陈醋呢. 倒是解酒的好东西. 只是 醋寒.不能多喝, 喝多了肚子里直冒酸水. 把肠胃会弄坏的.
   酒也是好饮料, 不管是白酒, 红酒, 还是陈年米酒. 喝点.能驱湿暖体, 喝多了也会烧伤身体,
虽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文人的夸张, 真多喝了, 也有醉死的,什么都要适可而止, 好酒还得慢慢品嚒.
   人们高兴时,都会打开酒瓶.倒上一杯.举起碰一杯,干杯! 把酒问青天. 对影成三人, 李白寂寞时,还靠酒来消愁呢.
   那酸酸的醋呢? 也不能轻视它. 现在养身还有这么个说法: 遇事不怒. 经常喝醋, 可以软化血管, 帮助消化, 据说:造醋厂的工人. 一般很少感冒.醋也能杀菌.
   只是人的心理. 不能看不上别人咋的. 自己在一旁喝起醋来, 弄得胃里直冒酸水来,
  随便聊聊酒与醋. 坛友们:读后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如有不当. 请功多指教.
  大热天的. 就当喝瓶冰啤酒, 就着糖醋排骨啦. 最后祝坛友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06: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弄堂里的小故事之八___三角地菜场的回忆(2)
  上世纪六十年初.我家七个兄弟姐妹都在身体的关口. 那是国家困难时期. 物资供应贫乏. 记得那时对门当护士的小红妈妈跟我母亲讲: 孩子们长身体,要注意营养, 妈妈想给我们做点好吃的, 补充营养. 就常常到三角地去排队. 买不要副食品供应券的小带鱼. 碎壳蛋. 鸡肠子..那价格便宜.一买一大盆.,
  冬天,寒风凛冽. 自来水水斗在室外.妈妈冻得二手通红. 还不嫌麻烦地一根根.一条条地翦开.仔仔细细地洗干净, 把小带鱼的中段,盐上.晾干油煎.头尾呢.就多放些醋.慢慢煮酥了/再烧成鱼松. 说:这用来补钙.比钙片还管用呢. 鸡肠子洗净后.再用盐捏搓多遍.没异味后. 与素菜合炒..还真香呢.
  还真亏家里三角地近呢. 常有些食品厂做罐头的下脚料. 冬天有买鸡壳落( 剔去肉的鸡骨架子),夏天有益民食品厂做西瓜酱挖出来的西瓜瓤..小伙伴门.三一群.两一伙地结伴排队. 有消息相互告知. ,这三角地菜场还真为附近的居民补充营养,提供许多方便呢.
  真有劲的是,春节来前.通宵排队买菜. 小伙伴们商量好.各家出一个人通宵排队.一人站一队,用砖头, 草绳结.黄篮头.(那时装水果的)当数. 看好. 不让外弄堂人插队. 一到清晨上班卖菜人来了.就有人奔回去叫人: 开称了.快起来. 开称了.快过去. 家里熟睡的兄弟姐妹纷纷起来,一下自涌进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各取所需.把年货通通搬回家. 就像到三角地打个大胜仗似的.好神气.好得意. 那时.我们大弄堂的孩子们很齐心.
  还有学校要自己做毽子.谁家常杀鸡呀. 要鸡毛.到三角地去想办法, 胆大的.悄悄到家禽摊前看大公鸡. 冷不丁地抓一把尾巴后的长鸡毛.使劲一攒后.拔腿就跑.我那时胆小.老老实实问杀鸡的,要几根. 能要到一把湿鸡毛.回家也能做二个毽子,那时候物质不富裕, 倒还有不少穷开心,伴随着我们童年的笑声呢.
   三角地菜场现在已经没影了.代替的是一幢综合性商务大楼.那童年时的笑声.也将随着记忆渐渐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20 11:18 , Processed in 0.11285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