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束袖研红墨

漫天雪十周年庆典帖·《诗钟练习·嵌字格》欢迎大家一起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6: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3楼还来于2013-04-11 02:14发表的  :
好曲儿  
还来还来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6: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4楼冷星泪于2013-04-11 22:01发表的  :
大家好厉害!花花献上!
跟着花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5楼子夜清歌于2013-04-12 09:50发表的  :
红墨辛苦,如蓝辛苦,问好楼上诸位   
楼上各位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5 16: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束墨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6: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6楼红弦于2013-04-12 10:13发表的  :
红墨好才情,联评俱佳,欣赏。。
继续关注中。。。  
弦弦有空儿多多支持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6: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3楼草堂高山于2013-04-15 16:27发表的  :
束墨辛苦!!
请高山斑斑来剪彩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2: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池深浅游龙试【淡墨】
春野芬芳化蝶探【月儿】


插一脚呵呵·美句,妙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2
浓墨疏狂心万里【井水】
微春婉约影千山【月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1: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钟,又名“嵌字偶句”,大约形成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最初起源于福建,清末流传到扬州。诗钟的游戏方法如杜召棠所言,分为“嵌字、分咏二格”。是随意取两个互不相关的字,用七言诗两句,或“分咏两物”,或“分嵌两字”,要求对仗工稳,凑合自然,一气贯通,无散珠断缕之感。

所谓“分嵌两字”,是用不同类的两个字,分别嵌入上下句的指定位置中。一句诗有七个字,从第一个字到第七个字都可以指定,指定的位置不同,名称也不同,这就是杜召棠逐一列举的“鹤顶”、“凤颈”、“鸢肩”、“蜂腰”、“鹤膝”、“凫胫”和“雁足”。假设拈有“锦”、“鸿”两个字,要求作“鸢肩”,可作联句为:

  江上锦鳞风有信,
  泥中鸿爪雪留痕。

  除杜召棠列举的嵌字格外,诗钟还有另外一些难度更大的格,如蝉联格、魁斗格、鸿爪格、双钩格、碎锦格、三四辘轳格、四五卷帘格等。这些格都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如蝉联格,要求第一字嵌在上联的第七位,第二字嵌在下联的第一位,形成首尾蝉联的格局。例如,出题为“舞”、“种”二字,可作联句为:

  瘦到绿杨犹善舞,
  种来红豆总相思。

  这样一种文字游戏,为什么定名叫“诗钟”呢?据清代扬州学者徐兆丰《风月谈余录》记载,当时人们做诗钟游戏时,是把寸许长的一段香系扣在一段丝线上,丝线的下端系吊一枚铜钱,最下方放置一只托盘。游戏开始时,先出题,题分到各位参加者手中后,立即点燃寸香,这时大家赶快做诗。当寸香燃尽,烧断丝线,系着的铜钱便掉落到托盘里,发出清脆的声响,犹如钟鸣,这时大家都要立即停笔交稿。因“火焚线断,钱落盂响,虽佳卷亦不录,故名曰‘诗钟’。” 可见“诗钟”的得名,源于做诗时的限时。

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另一大类。在诗钟的发源地福建省内,此格有一个常用的名称“折枝”。有人说,诗钟的格式如从律诗中摘取一联而成,好像从树上摘取花枝;又有人说,取义于中国画的“折枝花卉”。“折枝’’这个名称,在应用中又有广狭不同的各种理解。广义的,认为折枝就是诗钟(包括合咏与分咏)的代称,狭义的则认为仅指嵌字格;还有人认为在场内定时交卷的才能叫诗钟,不限时当场完成的(在当代的吟社中越来越多)则只可称为折枝。且说,诗钟嵌字格的变化很多。由于要求嵌的字数不同,从一个到七八个的都有;也由于要求嵌字的位置不同,与不同的字数组合起来,变化极多。再加上各家对一种格可以采用不同的称呼,这样一算,据说就有千余种之多厂。实际上,除去一种形式多样称呼的不算,到不了百十种。常用的最多十来种。又以嵌二字者为常。

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先试举此类嵌二字格中最为经常使用的两两相对者如下:
  
  分嵌于上下句的头一个字的,称为“一唱”,还有些文雅的名称如“风顶”、“鹤顶”、“虎头”、“冠顶”之类。如“相,减”一唱,佳作有:“相思旧句吟红豆;减字新词谱木兰。”再如“新,大”一唱之佳作有:“新奉市上金貂雪;大散关前铁马风。”
  
  嵌第二个字的称为“二唱”,文雅的名称有“燕颔”、“凫颈”。如“童,秀”二唱,佳作有:“牧童解唱全天籁;闺秀能诗亦国风。”再如“土,车”二唱:“寸土必争无退让;前车可鉴勿遗忘。”
  
  嵌第三个字的称为“三唱”,文雅的名称有“鸢肩”、“鸳肩”。如“官·座”三唱:“何饭官梅诗兴动;孔融座客酒狂多。”“走·云”:“岂皆走遍诗中境,直似云浮酒后身。” 
  
  嵌第四个字的是“四唱”,又称“蜂腰”。如“铁,师”四唱:“匣中顽铁称良友;闺里严师拜细君。”“旧,辞”:“收身仍旧安吾素;搔首无辞 彼苍。”
  
  “五唱”,又称“鹤膝”。如“前,大”五唱:“敢信今甜前日苦;岂容我暖大家寒。”“鳞,藻”:“才休炫世鳞潜可;事不瞒人藻饰非。”
  
  “六唱”,又称“凫胫”。如“寒,大”六唱:“梅花虽瘦无寒相;松子初生便大材。”“烟,禁”:“千般事过如烟已;一霎情生欲禁难。”
  
  “七唱”,又称“雁足”、“坐脚”。如“白,南”七唱:“一声天为晨鸡白;万里秋随朔雁南。”“日,人”:“臣非祖母无今日;朕与先生本故人。”
  
  福建的“折枝”,主要作的还是——至七唱。所以有人认为,折枝专指或大致指此类格式。
  
  必须说明:眼字,一般是随便翻字典之类书籍找到的。两个字最好是一平声一仄声。这平仄是以古代写近体诗的平仄为准的。清代为了给科举考试定出标准,颁布刊行了《佩文诗韵),此后,写对联和打诗钟调干仄均以此为准,与我们当代普通话的平仄很不一样。这—·点必须牢记并遵行。好在当代的大型字词典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在每个字下面都注明声韵,一查便得。要说的是,从一唱到六唱,如果抽到的两个字全平或全仄,一般也不再换宇,而是用别的办法补救。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句中总是让两至三个平声字或仄声字联结在一起(句尾除外),与之相对的另一句,则是尽可能地用平对上句之仄,用仄对上句之乎。如果眼字全平或全仄就在别处适当的用上述办法补救。当然,七唱押在句尾,两字非一平一仄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21: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嵌字诗钟与整体思维
         吴思本
  
   嵌字诗钟既来源于律诗的对偶诗联,又不同于律联。不同处就在于作者们必须围绕这两个嵌字来构思和组织诗句,而这两个嵌字都是现拈或事先给定的,其事类乃至词性往往相距较远。若单纯只从每个嵌字本身来写诗钟,则上下联间的句意就会出现很大的断裂,势必使读者无法产生联想,因而也难以获得一个较完整和深刻的印象和感受。但是,正如唐代皎然所言:"诗语二句相须,如鸟有翅"(《诗式》);浑然一体,血脉相连,历来是我国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整体思维特征,它完全不同于当代西方的分析思潮。所以,在写作嵌字诗钟时,防止和避免上下联间的句意断裂是很有必要的。以下讨论都取例于《雪鸿初集》。

  一、句意断裂的出现
  太行父子移山憨
  巫峡君臣说梦奇(《山·梦》六唱)
  嵌字为"山"和"梦",比类较远,此上下联的前四个字,分别用了两个工对,属人物名及地名,还用了两个典故。但此处工对的实施并未能避免由嵌字所引起的上下联句意间的断裂,因为愚公父子的移"山"和襄王、宋玉的说"梦",毕意是两码事,两者没有直接联系,也难以使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回味。类似的例子还有:
  牢骚屈子编天问
  游戏扬雄解客嘲(《天·客》六唱);
  解佩几疑仙女幻
  击当合让五人豪(《仙·五》五唱);
  元霜捣药蓝桥暮
  白露横江赤壁秋(《药·江》四唱)。
 二、联句浑成的获得
  铜琶铁板江东曲
  流水高山海上琴(《东·上》六唱),
  此处用了句中自对,但就上下联而言,是属宽对;还用了两个故事,主人翁分别是东坡和伯牙。由于两句都是在描述音乐,从而使上下联浑然天成,不即不离。再如:
  悬岩觅路凌空上
  窄港连舟取次行(《空·次》六唱),
  是围绕行旅来构思上下联。
  最难风雨怀人夜
  无奈关山见月时(《人·月》六唱)
  虽然"风雨"与"关山"是属邻对,但上联之"夜",正是下联的"见月时",是用时间来作沟通。
  世多钱虏铜遗臭
  我有梅花雪孕香(《铜·雪》五唱),
  此联除"香"和"臭"以外,几乎全为宽对,但上下联在辞意上有强烈对比,反而产生良好效果。
  应该说,《雪鸿初集》中的大多数(80%以上)嵌字诗钟都注意了上下句间的文思关联,做到互相呼应、映衬和补充,从而防止了由嵌字本身可能引起的上下联间的句意断裂。其主要技巧是,让上下联写同一主题(如:写景、怀人、言志和行旅……),或同一时空,乃至反衬等等。
  三、反对、旁对之妙用
  《文心雕龙》曰:"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反对者,理殊趣合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刘熙载也说:"绝句体每首只有四句,容量很少,难以尽情抒写,这就需要有一种'妙用',要取径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以上论述亦适用于诗钟。在《雪鸿初集》中,反对的例子如:
  上下联一往一返:
  移篷拟向明湖泛
  策杖曾从日观归(《明·日》五唱);
  一晴一雨:
  明月楼台秋似水
  落花庭院雨如烟(《秋·雨》五唱);
  一有一无;
  疑无路入危峰隔
  别有天开曲径通(《路·天》三唱);
  一水一陆,或一高一下:
  霜凌老树头皆秃
  月上横塘水更明(《头·水》五唱),等等。
  旁对的例子如:上下联一见一闻:
  菊残篱下金无色
  竹折阶前雪有声(《金·雪》五唱);
  夹岸泉声穿石出
  隔江云影挟山来(《石·山》六唱);
  一天一地:
  潮生远岸平无际
  云互寒天影不流(《平·影》五唱);
  一人一我:
  我亦爱莲尘不染
  人能如菊淡何妨(《尘·淡》五唱),等等。
  以上这些反对和旁对的例子,都是通过语境和视角的转换和对比,来取得上下联浑然一体、珠圆玉润的效果,而达到活泼隽永、含蓄天成的境界。
  四、工对、宽对的权衡
  据对《雪鸿初集》六卷的初步统计,在全卷197联中,全用工对的有69联,占35%,仅为三分之一强。"诗人之所以不处处都用工对,自有其修辞上的理由。近体诗受平仄的拘束已经不小,如果在对仗上也处处求工,那么,思想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再者,求工太过,就往往弄到同义相对"(王力:《汉语诗律学》),反而容易造成合掌。因此,对仗工整并不意味处处必须工对,只要"境与意会"(东坡语),即使是邻对或宽对,也能使诗联臻于上乘,《雪鸿初集》中的一些例子就是明证。
  就如明代朱承爵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存余堂诗话》)。作诗自以立意为先,特别是对于嵌字诗钟,更要注意创作时的整体思维,避免上下联间的句意断裂。
  (摘自<燕山钟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9-21 08:50 , Processed in 0.0871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