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似曾相识

[分享] 《趣味楹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07: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1-10 07:31 编辑

                  (九十七)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
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
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众人齐声称好。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
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
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07: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1-11 07:27 编辑

                  (九十八)
       游九溪蛮洞得句。一日,苏东坡去宰相府拜见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午睡,便在书房相候。忽见案台纸上,只题诗半首。苏东坡笑道:“此老江郎才尽了”。原来那两句诗是:
西风昨晚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于是苏东坡提笔,顺手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王安石便将苏东坡左迁黄州团练副使。半路上,王安石出一上联给苏东坡对: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一下便将苏东坡难住了,怎也想不出下联,只好认输。光阴似箭,苏东坡至黄州已近一载。重九之时,刮了几天大风。风息之后,苏东坡到后园一看,当时大吃一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都光秃了。他方知自己见识浅薄,还乱续王安石的诗。后来,陈季常邀他游九溪蛮洞,途中想出下联: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久,王安石召他回京。苏东坡回京之后,一是对上了当年对不出的联;二是就续诗一事向王安石认了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07: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1-12 07:28 编辑

                  (九十九)
色是刮骨钢刀,
无色路断人稀。
       源自于诗歌《酒色财气歌》。这首诗歌是三位作家各自作品的结合体,它明确讲述了酒、色、财、气四个方面优劣,而上述俗语便是“色”方面的细化。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怎么有色无色都不对?其实,这里前半句的“色”指的是过度沉迷美色,如若沦陷于美色之中便会有锥心刺骨的疼痛;后半句就简单易懂了,如若没有“色”的存在便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好比荒无人烟。
       此首让人受益良多的诗歌到底取自哪三位作家的精髓呢?一乃无名氏,二是苏东坡,三为王安石。
       无名氏并不是第一位作家的笔名,而是根本不知道挥笔写下第一首诗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故事要从苏东坡去往相国寺拜访佛印禅师说起,他俩因为佛学和文学上颇有造诣结缘。一日,苏东坡前去拜访佛印禅师,但不凑巧的是禅师外出,于是等不到挚友的苏东坡只能四处闲逛。突然之间,苏东坡被一首诗所吸引: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里面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
不活百岁寿也长。
       此诗的意思是“酒色财气”这四堵墙将人团团包围,要是有人能突破围墙,那么这个人的寿命将会更长。
       该诗一味地苛责“酒色财气”的不是,将其贬低得一无是处。苏东坡读完以后觉得这首诗过于片面,因此也挥笔写下自己的看法:
饮酒不醉是英豪,
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
有气不生气自消。
       苏东坡这首诗是对上首诗的升华,它的意思浅显易懂:可饮酒但不可贪杯;可恋色但不可迷恋;可赚钱但不可违背良心;可有情绪但要学会忍耐。该诗讲究凡事都要有一个度,不可陷入其中。单从两首诗的对比,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更加欣赏苏东坡的见解。而后在宋神宗的要求下,王安石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无酒不成礼仪,
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
无气国无生机。
       王安石觉得“酒色财气”的作用十分重大,它们具有无比强大的推动作用,与家和国的成长密切相关。
       三位作家的诗歌言论都有一定的道理,而《酒色财气歌》就是萃取了它们当中的精华形成的,它始终将“度”摆在首位,提醒着后人切不可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诸如此类具有哲理性的俗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09: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石说的实在,无酒不成礼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7: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1-13 07:35 编辑

                  (一〇〇)
        南京王安石故居,位于海军指挥学院内,山坡上还有“半山亭”。亭内有魁时若所撰一联曰:
泉声常在耳
山色不离门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王安石奏请舍所居宅第为寺宇,宋神宗赵顼赐名“报宁寺”。因寺在城东7里,距钟山亦7里,恰为半途,故又称“半山寺”。王安石曾出句:“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其中言有此意。
       魁时若题联通过“泉声”、“山色”,入诗入画地表现出了山寺的幽静意境。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安庆以前是舒州府,安徽的首府)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南京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获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据史载,王安石病逝后,葬南京钟山南麓东三里,原宝公塔与草堂寺之间。王安石家人,除父亲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生母吴氏,弟王安国、王安礼,子王雱也葬于钟山南麓。墓前有华表、坟庵,两侧有树木拱抱。明初,钟山南麓被朱元璋选为陵寝之地后,靠近陵寝的蒋山寺宝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迹被迁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亦被迁走。一说是迁至麒麟门,另一说是迁回老家江西。
       当下,江西抚州建有王安石纪念馆,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3 22: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声常在耳
山色不离门

好看!跟读,问好相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1-14 07:31 编辑

                   (一〇一)
       千百年来,没有哪一种文学样式能像对联这样有受众、应用广泛,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总要挂上几幅寓情于景的对联。可以说,生活中已少不了对联的点缀和烘托。
       对联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可以讽、可以劝,流传了无数经典而又脍炙人口的故事。
明朝有位官员,在外为官多年,靠着吃完被告吃原告,贪墨钱粮、搜刮地皮等手段积攒了不少银子。可是表面上依然装作两袖清风的样子。为了对外展示为政以宽的形象,他还装模作样地在吃斋念佛,茹素读经起来。某日,他在大门上贴了副对联: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不恕我我恕人;
       并空悬下联,放言称有对出下联者赏银百两。
       县城的老百姓一看,知道这县太爷又在假正经,于是趁夜半无人时,在大门另一侧补上了下联:
命即是钱钱即是命,人不害我我害人。
       第二天,县太爷看了气得脸色发青,赶紧让人把对联摘下来。后来这位县太爷三年任期满,调任别处。临走前,当地百姓写了一副对联送他。联云:
士为知己,
卿本佳人。
       这县官看了大喜,虽然没有万民伞相送,但是得此佳联也算是留下个好官声。他身边的师爷看了这副对联后却让他把对联扔掉,县太爷不解。不得已,师爷只好将其中原委告诉他。“士为知己”取自《战国策》: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隐去“死”字,是骂他死期将至。下联用二十四史之《北史》中:“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典故,讽刺他做官如做贼,敲骨吸髓。全联运用歇后语的手法,讽刺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7: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月清影 发表于 2021-1-13 22:04
泉声常在耳
山色不离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07: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〇二)
       一言联极少见,工对、妙对则更为罕见。
       清代咸丰年间,有人举“墨”字求对。不少人以“笔、纸、砚、书”等字去对,唯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
上联一字:
墨;
下联对曰:
泉。
       以“笔、纸、砚”应对,似无不可,因为它们与“墨”同属“文房四宝”。但以“泉”字应对,十分工巧。因“墨”字上半部为“黑”,“泉”字上半部为“白”,各属颜色中的一种,词性相同,词义相反。两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水”,同属名词,又都是五行之一。可谓妙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08: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〇三)
    阮元,是清朝著名的学者、经学家,江苏仪征人。他是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督山东学政,任侍郎。嘉庆三年,阮元任浙江巡抚,后任湖广、两广、云贵总督。
    有一次,嘉庆皇帝请阮元喝酒,喝到兴头上,嘉庆让阮元以自己名字为上联,对出一个下联来。阮元思考一会儿,对道:
伊尹。
    这伊尹,乃是商朝初年的政治家。阮元此对,颇为巧妙。以“伊”对“阮”,“尹”对“元”;“尹”、“元”各为“伊”、“阮”二字的右偏旁。而这二人,一个为商之臣,一个为清之臣,也正好成对。
    嘉庆听罢,连声夸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1-9 16:53 , Processed in 0.11671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