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毛诗》赏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19: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译注

题解: 父母悬念舟行的孩子。一说卫人同情宣公的两个儿子。

原 文                                    译 文
二子乘舟1,     你俩乘船走了,
泛泛其景2。     船儿飘飘远去。
愿言思子3,     多么思念你呵,
中心养养4!     心中恋意难除。

二子乘舟,      你俩乘船走了,
泛泛其逝。      船影渐远渐没。
愿言思子,      多么思念你呵,
不瑕有害5?            切莫遭遇灾祸!

注 释
1.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2.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3.愿:思念貌。
4.养(yánɡ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5.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5 19: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赏析】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你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本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你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不也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呵!远行的人儿,你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二子乘舟》写得远比前面介绍的《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欷歔、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潘啸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柏 舟

柏 舟 . 共 姜 自 誓 也 . 衛 世 子 共 伯 蚤 死. 其 妻 守 義 . 父 母 欲 奪 而 嫁 之 . 誓 而 弗 許 . 故 作 是 詩 以 絕 之 .

汎 彼 柏 舟 . 在 彼 中 河 . 髧 彼 兩 髦 . 實 維 我 儀 . 之 死 矢 靡 它 .
母 也 天 只 . 不 諒 人 只 . 

汎 彼 柏 舟 . 在 彼 河 側 . 髧 彼 兩 髦 . 實 維 我 特 . 之 死 矢 靡 慝 .
母 也 天 只 . 不 諒 人 只 .

柏 舟 二 章 章 七 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鄘风·柏舟》译注

题解:姑娘婚姻不得自由,向母亲倾诉她坚贞的爱情。

原 文                                        译 文
泛彼柏舟,                       飘来一条柏木船,
在彼中河。      飘呀飘在河中间。
髧彼两髦1,      蓄分头的那少年,
实维我仪2。      实在讨得我心欢。
之死矢靡它3。     誓死不把心来变。
母也天只4!      我的娘呀我的天,
不谅人只!         就不相信我有眼!

泛彼柏舟,      飘来一条柏木船,
在彼河侧。      飘呀飘在大河旁。
髧彼两髦,      蓄分头的那少年,
实维我特5。      实在是我好对象。
之死矢靡慝6。     誓死不把手来放。
母也天只!      我的娘呀我的天,
不谅人只!      就不相信我有眼!

注 释
1.髧(dàn旦):头发下垂状。两髦(máo毛):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状。
2.仪:配偶。
3.之:到。矢:誓。靡它:无他心。
4.只:语助词。凉:相信。
5.特:配偶。
6.慝(tè特):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1: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鄘风·柏舟·赏析】
  
  旧说多将这首诗与《邶风》中同名之作混为一谈,认为是共姜自誓之作。或以为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节,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作此诗(《毛诗序》);或认为是共伯被弑,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诗(三家诗)。古人称丧夫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皆原于旧说。而这些旧说多胶柱鼓瑟,实不可取。

  其实诗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两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这首诗还接触到一个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古今中外,在择偶的问题上,母亲和女儿的意见往往不能一致。母亲相中的,女儿不屑一顾;女儿中意的,母亲坚决不准带回家来。这种事不但古代有,今天还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例如白俄罗斯民歌《妈妈要我出嫁》中,妈妈给女儿挑了好多人家,女儿的表态都是“妈妈我不嫁给他!”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哟妈妈》中,女儿为自己辩解说:“哎哟妈妈,你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

  妈妈也曾年轻过,为什么一旦成了妈妈,就不理解年轻人的心思了呢?这是因为女儿是跟着感觉走,而妈妈多了些岁数,就多了些世故。这是因为妈妈健忘,多了些功利,就少了些热情;多了些理智,就少了些感觉。老是看家底呀,看文凭呀,看几大件呀,女儿都烦透了。殊不知“甜蜜的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到心怀”——与家底无关、与文凭无关、与几大件也无关。

  母女的意见不统一,爱情就发生了危机。女儿要么放弃己见,要么作坚决的抗争。看来诗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种态度的:至死誓靡它!坚决到这种程度,母亲也就难办了。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

  和《国风》、《小雅》中的多数篇章一样,这也是一首歌词。在形式上属于典型的两章叠咏: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经说完,但只唱一遍不够味;所以第二章变易韵脚上的字,将同样的意思再唱一遍。实际上也就一支曲子,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周啸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8: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牆 有 茨

牆 有 茨 . 衛 入 刺 其 上 也 . 公 子 頑 通 乎 君 母 . 國 人 疾 之 . 而 不 可 道 也 .

牆 有 茨 . 不 可 埽 也 . 中 冓 之 言 . 不 可 道 也 . 所 可 道 也 . 言 之 醜 也 . 
牆 有 茨 . 不 可 襄 也 . 中 冓 之 言 . 不 可 詳 也 . 所 可 詳 也 . 言 之 長 也 . 
牆 有 茨 . 不 可 束 也 . 中 冓 之 言 . 不 可 讀 也 . 所 可 讀 也 . 言 之 辱 也 .

牆 有 茨 三 章 章 六 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8: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鄘风·墙有茨》译注

题解:卫国人民对统治者荒淫无耻的揭露。

原 文                               译 文
墙有茨,      墙上长蒺藜,
不可扫也。①    不可扫掉呀。
中冓之言,     宫中秘密话,
不可道也。②    不可相告呀。
所可道也,     如能相告呀,
言之丑也。③    说出丑死了呀。

墙有茨,      墙上长蒺藜,
不可襄也。④    不可除光呀。
中冓之言,     宫中秘密话,
不可详也。⑤    不可张扬呀。
所可详也,     如能张扬呀,
言之长也。     说来话很长呀。

墙有茨,      墙上长蒺藜,
不可束也。⑥    不可捆住呀。
中冓之言,     宫中秘密话,
不可读也。⑦    不可讲述呀。
所可读也,     如能讲述呀,
言之辱也。      说起真羞辱呀。  

注 释
①茨(音词):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
②中冓(音够):内室,宫中龌龊之事。 道:说。
③所:若。
④襄:除去。
⑤详:借作“扬”,传扬。
⑥束:捆走。
⑦读:诵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8: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鄘风·墙有茨·赏析】
  
  这首诗内容与《新台》相承接,《毛诗序)渭“《墙有茨》,卫人刺其上,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公子顽,即昭伯,是卫宣公之子,《史记·卫康叔世家》说是伋之弟。君母,即卫宣公所强娶伋之未婚妻齐女,也就是卫宣姜,是当时惠公之母,故称“君母”。公子顽私通君母宣姜事,《左传·闵公二年》有记载。因为惠公即位时年幼,齐国人为了巩固惠公君位,保持齐、卫之间亲密的婚姻关系,便强迫昭伯与后母乱伦。尽管这是受外力胁迫促成的,但究竟是下辈与上辈淫乱,是最不齿于人的丑闻,确如朱熹所言“其汙甚矣”。卫国人民对这种败坏人伦的秽行,当然深恶痛绝,特作此诗以“疾之”。
  本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呢?诗人绝对保密,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三章诗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少见,译诗力求保留这一韵味。 
(蒋立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8: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君 子 偕 老

君 子 偕 老 . 刺 衛 夫 人 也 . 夫 人 淫 亂 .失 事 君 子 之 道 . 故 陳 人 君 之 德 . 服 飾 之 盛 . 宜 與 君 子 偕 老 也 .

君 子 偕 老 . 副 笄 六 珈 . 委 委 佗 佗 . 如 山  如 河 . 象 服 是 宜 .
子 之 不 淑 . 云 如 之 何 . 

玼 兮 玼 兮 . 其 之 翟 也 . 鬒 髮 如 雲 . 不屑 鬄 也 .
玉 之 瑱 也 . 象 之 揥 也 . 揚 且 之 皙 也. 胡 然 而 天 也 . 胡 然 而 帝 也 . 

瑳 兮 瑳 兮 . 其 之 展 也 . 蒙 彼 縐 絺 . 是 紲 袢 也 .
子 之 清 揚 . 揚 且 之 顏 也 . 展 如 之 人兮 . 邦 之 媛 也 .

君 子 偕 老 三 章 一 章 七 句 一 章 九 句 一 章 八 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8: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译注

题解: 赞扬贵妇人华服美饰,人极漂亮,然而本质极坏。似赞扬而实讽刺。

原 文                                         译 文
君子偕老,      誓和君子到白首,
副笄六珈。①     玉簪首饰插满头。
委委佗佗,      举止雍容又自得,
如山如河,      稳重如山深似河,
象服是宜。②     穿上礼服很适合。
子之不淑,      谁知德行太秽恶,
云如之何?③     对她真是无奈何!

玼兮玼兮,      服饰鲜明又绚丽,
其之翟也。④     画羽礼服绣山鸡。
鬒发如云,      黑亮头发似云霞,
不屑髢也;⑤     那用装饰假头发。
玉之瑱也,      美玉耳饰摇又摆,
象之挮也,      象牙发钗头上戴,
扬且之皙也。⑥    额角白净溢光彩。
胡然而天也?     仿佛尘世降天仙!
胡然而帝也?⑦    恍如帝女到人间!

瑳兮瑳兮,      服饰鲜明又绚丽,
其之展也,⑧     软软轻纱做外衣。
蒙彼绉絺,      罩上绉纱细葛衫,
是绁袢也。⑨     凉爽内衣夏日宜。
子之清扬,      明眸善昧眉秀长,
扬且之颜也。⑩    容貌艳丽额宽广。
展如之人兮,     仪容妖冶又妩媚,
邦之媛也!⑾       倾城倾国姿色美!  

注 释
①君子:指卫宣公。偕老: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副:妇人的一种首饰。笄(音jī鸡):簪。六珈:笄饰,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颗。
②委委佗佗(音yí),如山如河:一说举止雍容华贵、落落大方,象山一样稳重、似河一样深沉。一说体态轻盈、步履袅娜,如山一般蜿蜒,同河一般曲折。佗同“蛇”、“迤”,或音tuó。象服:是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宜:合身。
③子:指宣姜。淑:善。云:句首发语词。如之何:奈之何。
④玼(音此):花纹绚烂。翟(dí):绣着山鸡彩羽的象服。
⑤鬒(音诊):黑发。髢(音敌):假发。
⑥瑱(音tiàn):冠冕上垂在两耳旁的玉。象:象牙。挮(音替):剃发针,发钗一类的首饰。一说可用于搔头。扬:额。且:助词,无实义。皙(音希):白净。
⑦胡:何,怎么。然:这样。而:如、象。
⑧瑳(音搓):玉色鲜明洁白。展:古代后妃或命妇的一种礼服,或曰古代夏天穿的一种纱衣。
⑨絺(音吃):细葛布。绁袢(xiè pàn):夏天穿的亵衣、内衣,白色。
⑩清:指眼神清秀。扬:指眉宇宽广。颜:额。引申为面容、脸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22 22:08 , Processed in 0.0905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