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苏三

《漫天雪文丛》(电子版)出对句推荐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PK句精选 (灵犀一指 VS 琴瑟静好)

题目: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双方按本词字序出句对句。

上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出句1:莫使白头空负憾【琴瑟】
对句1:愿听素志话冲霄【灵犀】

出句2:望穿秋水半塘月【灵犀】
对句2:听得空林一杵钟【琴瑟】

出句3:雨打芭蕉愁永夜【琴瑟】
对句3:心随叶脉络经年【灵犀】

出句4:秋声?偈流无碍【灵犀】
对句4:晚景对花能几何【琴瑟】

出句5:万事不妨闲负手【琴瑟】
对句5:一心无绪漫吟风【灵犀】

出句6:傲啸问回声,青山待我分平仄【灵犀】
对句6:狂吟且纵酒,诗兴乘风下翠微【琴瑟】

出句7:悬榻谁为徐孺子【琴瑟】
对句7:行文才尽鲍参军【灵犀】

出句8:竹扫萤窗声个个【灵犀】
对句8:杖敲松径步徐徐【琴瑟】

出句9:锋芒欲试龙泉剑【琴瑟】
对句9:鞋帽犹沾古苑苔【灵犀】

出句10:一笔轻灵临水草【灵犀】
对句10:孤山闲隐胜梅花【琴瑟】

出句11:老境徒悲增马齿【琴瑟】
对句11:谁家白眼慨龙文【灵犀】

出句12:尤怕梅花流俗笔【灵犀】
对句12:惜无一子解平生【琴瑟】

出句13:蓑衣夜钓寒江雪【琴瑟】
对句13:烟渚朝开古道梅【灵犀】

出句14:琴如酒,雨如酥,红袖添香餐秀色【灵犀】
对句14:霓为裳,风为马,碧霄任我蹈高怀【琴瑟】

出句15:平步登天笑鸡犬【琴瑟】
对句15:斯生喜校覆瓯书【灵犀】

下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句16:我料春风不爽约【灵犀】
对句16:君看峭壁更垂花【琴瑟】

出句17:一枝春染西湖雨【琴瑟】
对句17:两袖节存古道风【灵犀】

出句18:横笛不吹,三叠阳关行渐远【灵犀】
对句18:青衿欲吟,一壶浊酒尽余欢【琴瑟】

出句19:举世独予醒,幸耶悲耶?空与招魂怜宋玉【琴瑟】
对句19:无由相见欢,来者去者,微斯大义待伊人【灵犀】

出句20:冷雨敲窗疑客至【灵犀】
对句20:好山当户若朋邻【琴瑟

出句21:心头早染春风绿【琴瑟】
对句21:笔下何期石径斜【灵犀】

出句22:月照层楼诗渐冷【灵犀】
对句22:吾行却曲梦偏遐【琴瑟】
注:吾行却曲。??《庄子?人间世》
   此处为借对:)

出句23:吾自白衣笑卿相【琴瑟】
对句23:孰迎青眼问鸥盟【灵犀】

出句24:回望槛中春未老【灵犀】
对句24:遥看陇首绿犹萋【琴瑟】

出句25:渔唱一声桥向晚【琴瑟】
对句25:梅花三弄燕归来【灵犀】

出句26:诗橐萧然,删却青山无赘句【灵犀】
对句26:生涯老矣,来听锦瑟五十弦【琴瑟】

出句27:是处湖山供枕席【琴瑟】
对句27:于归典故开心眼【灵犀】

出句28:此去蓬蒿皆陌路【灵犀】
对句28:也从风雨认归程【琴瑟】

出句29:渐无意绪题红叶【琴瑟】
对句29:且伴文章味古风【灵犀】

出句30:顿挫笔风犹带雨【灵犀】
对句30:飞扬意气也?云【琴瑟】

出句31:片梦到江南,正无数莺飞花落【琴瑟】
对句31:晚晴流笔下,又何消月白风清【灵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三命题兼点评,高山小溪酬唱

第一题
清朝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请以"学贵有疑"为题拟联,长短不限。

题解:本题的关键字是“疑”,疑者,取名词为疑问疑难,取动词为怀疑置疑,题目本身已表达了一种观点,学习,可贵的是常有疑问,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学习,可贵的是敢于怀疑,敢于向成就提出挑战。(当然,不是无根据的乱来)且看高山小溪如何用联来诠释命题。

《学贵有疑》(高山)

读以求知,书从疑处翻成悟;
行而不怠,学贵恒中识得机。

苏三:古人读书,很注重一个“疑”字。“书从疑处翻成悟”,是郑版桥的一句名言,放在这里解题再恰切不过。联句以“悟从疑得,得自恒生”立意,上联写学贵有疑,下联写学贵有恒,结构严谨,布局浑然,可作座右铭矣。

《学贵有疑》(溪水)

学而不思,如隔雾观花,终难领物之妙蒂;
疑若无解,似探幽却步,何以得境外壶天?

苏三:著名作家贾平凹这样说读书:“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学贵有疑,疑从何来?当然从思考中来,“学而不思则罔”,有疑则要求解,不解何以能悟。该联说理透彻,表达流畅委婉,“隔雾观花”“探幽却步”两个比喻精准到位,好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可真会问,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请以"情为何物"为题拟联,要求用典且不许出现情字.

题解:情,实际上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是狭义特指,也可以是广义泛指,所以,我特别指明该联写爱情。情之一字,让无数的红尘男女为之梦死梦生,情为何物?千古难解,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历不同,学养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爱情理解和体悟就会不同。

《情为何物》(高山)

山海太无私,盟尽管盟。待看到春老秋深,问几人永以为之好?
心田虽不远,寄何从寄。空负了月圆花美,凭红豆怅而感此凉!

苏三:海誓山盟,出自元•石君宝的《曲江池》,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而关于红豆的传说和诗文也很多,最脍炙人口的莫如王维的“。。。此物最相思”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

该联上比将成语“海誓山盟”化入,男女相爱,常常信誓旦旦,可当时移事易春老秋深之后,有几人能始终如一坚守当初的盟约?作者巧妙将诗经中的句子“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变为问句,问得沉郁,问得耐人寻味。下比从女子的角度写相思的缠绵和惆怅,心田虽不远,相思却难寄,空负了月圆花美,于是“凭红豆怅而感此凉”,让人读之难以释怀。句子扣题准确,用典恰切,表述委婉。虽给人些微雕琢之感,但真挚感人。只是某些字词的对仗似还可斟酌。好句欣赏了。

《情为何物》(溪水)

从来此梦不曾醒,看燕子楼头,琵琶巷口,仍空瑟千秋弹柳絮;
幸有青花如约开,于琴台路上,桃叶渡边,共春风一袖向天涯。

苏三:彭城燕子楼,成都琴台路,南京琵琶巷和桃叶渡,胜迹尤在,往事已空,只留下脍炙人口的爱情佳话千古传唱。句子以“梦”引领,以动人的爱情故事串接,极言“情”之美丽和虚渺,“仍空瑟千秋弹柳絮”“共春风一袖向天涯”,不管情为何物,关于情的故事必将继续,爱情,依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句子文辞婉丽,笔致纤细,布局舒展匀称,很合我的口味,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题

先看一段寓言材料<<勇敢的小蚂蚁>>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一个小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小蚂蚁被烧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它们似乎除了葬生火海已别无出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成了一个黑色"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劈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游到对岸,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请拟联表达读后感.

题解:这是一则寓言文题,其寓意旨在表现小蚂蚁临难时团结一致的勇敢精神,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奉献精神,“蚂蚁精神”可钦可佩,可泣可歌。

《勇敢与团结》(高山)

死生两忘有何危,亮刃刃寒,迎刀刀卷,
上下同求无不胜,撼山山碎,填海海平。

苏三:句子将蚂蚁精神抽象出来,上联写勇敢,若生死两忘,便“亮刃刃寒,迎刀刀卷,”勇者无惧,勇者无敌,什么危难都不在话下;下联写团结,只要团结一致,便无往而不胜,“撼山山碎,填海海平。”句子切题准确,着墨大气,几个比喻皆张力十足,掷地铿锵,力量和气势渲染得非常到位。在这样的提炼下,故事本身已经不重要了,作者要彰显的,是勇敢和团结的精神。

《勇敢与团结》(小溪)

纵身细如尘,力单如缕,抱以成团,可辟生门于死地
使临危之勇,小我之怀,合而为一,敢教此命逆天公

苏三:该联直接从故事切入,“身细如尘,力单如缕”,蚂蚁何等弱小,要辟“生门”于“死地”,形势何等险恶,千钧一发之际蚂蚁们该如何抉择?它们“使临危之勇,小我之怀,合而为一,抱以成团”,终“辟生门于死地”,绝处逢生。强和弱的转换过程刻画的细腻传神,蚂蚁们的大智大勇就在这生动的描述中凸显无遗。勇敢与团结的主题也在这感性的叙述中得以升华。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却各自精彩,一如高山和小溪,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题

曹操说:何能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互为悖论.请以《借酒消愁》为题撰联.

题解: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很多人喜欢借酒消愁,因为酒这种可以燃烧的液体,能让人疏狂,激发本真,能让人遗忘,游离烦恼,也能放大凡尘琐事,让人醉死梦生.喝酒,其实讲天份,讲境界的.是解忧还是添愁,就因人而异了.

《借酒消愁》(小溪)

默默自斟人已久,渐眉舒若霁,身轻似燕,径穿云雾共游鹤;
悠悠独醒月偏西,奈世复如初,痛切不堪,未及思量又唤杯。

苏三:比较写实的笔法,"默默自斟人已久"与"未及思量又唤杯"前后呼应,中间铺排"酒酣酒醉酒醒"的过程,脉络清晰,刻画生动,句子借人物的动作,感觉,神态表现"借酒消愁愁复初"的主题,切时切境,自然传神.不过,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也给人些许堆砌感,稍嫌提炼不够.

《借酒消愁》(高山)

欺人亦自欺,一斟一饮,一饮一斟,怎证得壶里春秋风雨少;
误我能谁误,几醉几醒,几醒几醉,却原来心头块垒鬼魔多。

苏三:“欺人亦自欺”,“误我能谁误”,起笔颇收先声夺人之效,“一斟一饮,一饮一斟,几醉几醒,几醒几醉,”一孤独寂寞饮者形象栩栩如生的浮现出来,结句点题,“怎证得壶里春秋风雨少,却原来心头块垒鬼魔多。”令人玩味,象由心生,酒其实不过是一种道具,并不能真正的消愁解忧.句子结构工整严谨,用语质朴不事雕琢,表述形象,说理透彻,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题
先请看一段折梅斑竹给我的留言:看了高山小溪pk,很佩服。能不能请老师出几个现实题材的东西,以便学学他们的思路?如:
新闻背景:“四子歌谣”送书记
据新华社每日电讯: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下乡不坐车,喜欢用脚走。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帆布挎包,包里装着笔记本、桑剪、蚕药。虎城17个村的77平方公里,哪块地的秧子长得不好,哪棵桑树没刷白,谁家的茧子生病了,他都清清楚楚。路上,遇见哪个老伯担着担子,他会接过来挑上一程;赶上在农户家吃饭,一碗泡菜、二两老白干他最喜欢。他病逝时,上万人为他送行整整七里路。虎城的老百姓给他编了一个“四子歌谣”:不坐车子、不戴帽子、不摇扇子、手上有块汗帕子。请用联语发表您的看法。此即题。

题解:邓平寿无疑是当代廉官的典范,这位山区小镇的党委书记,以他的全部的心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大爱无垠的赞歌 ,他将丰碑建树在人民的心里,他的事迹感动虎城,”,民心是对这位人民儿子的最高礼赞.

《挽“四子”清官》(小溪)

民心悬镜纤毫现,痛英灵逝水,问苍天何处:一枝仍借?
众口有碑岁月知,若鸿雪印泥,看此后虎城:四子永歌!

苏三: 挽联属专用联,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该联上下比分别以"民心悬镜,众口有碑"起笔,见高见远.一枝仍借:化自“一借”之典。后汉寇恂为河内太守,调到京里作官,刚巧光武帝路过那里,当地人拦路请愿,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联语用典恰切,不直接写邓平寿如何爱民,而是用反衬手法,衬托当地人对邓书记无比的尊敬和怀念。手法甚是高明. 下联以"看此后虎城:四子永歌!"结句,逝者已亦,四子精神永存.联句切题达意,属对工整,且论人咏事引人共鸣,尤以上联不落俗套,好!

《挽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高山)

叹千秋泪雨纷纷,生为人杰,人杰如何多殁运;
看七里尘烟滚滚,情系民心,民心所向是清官。

苏三: 俗话说:“文以情生,意随笔转.”该联取倒叙手法,从虎城百姓为邓平寿送行的壮观悲戚场面切入,“千秋泪雨纷纷,七里尘烟滚滚”.一个普通乡官的离去如何能这般动人心魄呢?作者转而概述逝者生平,“生为人杰,情系民心,”寥寥八字,提纲挈领.“人杰如何多殁运;”叹惋何其沉痛,“民心所向是清官”,画龙点睛之笔也.全联回旋跌宕,一气贯通.叠字,顶真的修辞手法也为句子增色不少.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题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天性,于是,在中国“吃”成为一种文化,吃的内容丰富,吃的方式繁杂,尤其是近年,更是大事小事都归结到“吃”字上.....请以“吃在中国”为题拟联,长短不限,褒贬随意

苏三:题解:中国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度.在中国,“天”是至高无上的概念,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从“民以食为天”的俗语。便可见“吃”文化的重要,国人为“果腹”而吃,为“聚会”而吃,为“宴请”而吃”为数不清的各种名目而吃.....于是,吃便有了各种层次和境界,有了各种花样和内涵.在很多场合,吃也成了奢靡和腐败的缩影.让人叹惋.

《“吃”在中国》(高山)

食有区分,尽作食粮,且看那富点熊猴贫借米;
宴无不散,偏多宴席,谁识得成从勤俭败由奢。

苏三:"食有区分,尽作食粮,宴无不散,偏多宴席,"中国人真是能吃."且看那富点熊猴贫借米;"一边是奢侈的富豪大吃熊掌猴脑,一边是贫困的黎庶借米下锅,对比何其强烈,讽刺何其辛辣."谁识得成从勤俭败由奢。"作者以李商隐的传世警句作结,此一问发人深省.该联直面现实,抨击奢侈浪费的恶习,立意颇高,遣词造句,手法圆熟,重字,对比,不等字自对等修辞运用皆流畅自如,诚佳制也.

《“吃”在中国》(小溪)

已非果腹之必须,今有飞禽走兽,明有潜鳖游鱼,五谷为何?看它生活泼泼皆来人箸下;
乃是公关之法宝,大至竞价招标,小至洗尘接洽,三杯而后,教一切乐融融尽在不言中。

苏三:依然是写实的笔法,只呈现象,不加评论.中国的吃,很多时候早已游离了“果腹”的初衷,而成为交际的手段,公关的法宝,于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皆成为席上佳肴,于是,洗尘接洽竞价招标皆以吃为媒介,“三杯而后,教一切乐融融尽在不言中”,真真耐人寻味.该联长而不乱,气脉流畅,细节刻画生动传神,也是副不错的对联.按照下联的断句,“看它生/活泼泼/皆来人箸下;”稍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题

材料: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是一对"论敌",朱熹认为: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要多读书.而陆九渊则认为:道理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书读多了反而糊涂.朱熹说:"学习不破万卷书,怎能有出息?"陆九渊则说:"书籍堆积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读完?"两人争论了十几年,没有结论.
请拟联表达你的看法.

苏三:题解:这是一个正反两向立意的材料,辨证的看,朱熹和陆九渊说的都有道理,正如小溪说的,"一个由内而外,一个由外而内,最终都是使人达到那个“理”.

《广读勤思》(高山)

读书恨少,书读五车知也博;
思义求精,义思三遍理尤明。

苏三: 我发现高山很喜欢而且很擅长运用重字的技巧.说理联不容易兼顾文采,以技巧补其欠缺,造成回环往复,前后呼应的效果,真是聪明的选择."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朱熹的观点.作者以广读勤思命题,上联说读书要多,广见博闻自能丰富学识;下联说读书要思,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时。此深得读书之味,可置于书斋作自勉联了.

思而促读;
读以生思。

苏三:此乃读书体会,深以为然.

《广读勤思》(小溪)

博览群观明得失,可以古为今用,他为我用;
探微入奥达精深,从而心与道归,人与贤归。

苏三:小溪和高山的观点一致,都认为读书应该"广读勤思".该联从读书的方法与目的两方面对主题加以诠释,读书要在博览群观的基础上探微入奥,这是为了"明得失,达精深",从而"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心与道归,人与贤归",几个排比句一气呵成,别高格调,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题

有人这样说面具: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没有了乐趣,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没有你,世界不会完美,有了你,世界不再完美.
请以<面具>为题拟联.要求喻理于物.

题解:"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没有了乐趣",这里的面具,自然是指孩子们戴在脸上玩耍的玩具;"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可见,这里的面具是指成人交往中的种种假象虚饰.因为多了面具,便少了真诚,少了直率,甚至,世界也因此而不再完美.

《面具》(小溪)

现迹于孩童眼里,看鸡是鸡,看猴是猴,恣意笑啼,赠来世界一弘清水;
隐形于尘俗面前,似我非我,似你非你,无分真假,平隔人心几堵冰墙。

苏三: 句子依然是小溪所喜欢的写实的笔法,按题中脉络布局,上联写儿童玩面具,"恣意笑啼,赠来世界一弘清水;"极赞儿童世界的美好纯真;下联写成人戴面具处世,结果是"似我非我,似你非你,平隔人心几堵冰墙。" 成人的世界一样需要真诚坦率.该联下笔轻松,切题准确,诠释物理人情不事雕琢,于平实中涵理趣,言之敦敦,读来引人深思.

《面具》(高山)

观不辨他心,借此娱情,所乐原为身外物;
演常磨己相,怀其入世,可怜多是戏中人。

苏三:高山走的线路则是将主题先提炼再落墨,跳脱无拘,耐人咀嚼.该联上比写用以娱情的面具,戴在脸上的面具以其鲜活的形象供人们闲暇一乐;下联写世人常怀面具入世,虽然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但待人接物都要演戏,实际上无奈亦复可怜.句子由表及里,论事喻理,入木三分."观不辨他心,演常磨己相",禅意隐隐,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题

2007年过去了,这一年有收获有遗憾,如果说,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对这些遗憾或者收获说一句什么?什么是你最想说而却没说出口的?  
第十题:<<我最想说........>> 

苏三:很多想说,想说很多.此题不必解

《我最想说--珍惜友谊》(高山)

题记:有那么一个地方,聚集着那样的一些人,他们乐过,吵过,也仇,也恩,如今都散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东流唯可忆,曾经得浪起沙沉,日落鸥飞,忧乐淹迷诗客眼;
四散尽成伤,若返来花明柳暗,云舒月满,文章分慰友人肠。

苏三: 很温暖的感动.朋友们来了去了,聚了散了,网络中的缘分就是这般淡淡浓浓,"东流唯可忆,四散尽成伤",笑也好,泪也好,恩也罢,怨也罢,留在心底的只是对昔日友谊深深切切的怀念."若返来花明柳暗,云舒月满,文章分慰友人肠。"高山乃性情中人.

《我最想对自己说:走过昨天》(小溪)

悲欢何切切,极目千江,浊浪翻成衣上雪;
聚散两依依,豁然一笑,心痕灿作腕间花。

苏三: 走过昨天,昨天的悲欢,昨天的聚散.依然历历,此时极目江天,只觉心胸开阔,过往种种尽淡成云烟."浊浪翻成衣上雪" 放得何其洒脱,"心痕灿作腕间花。"收得何其含蓄.那敞亮明媚的"豁然一笑"是一种开悟,也是一种释然.句子文辞清丽,风格典雅,人物心理刻画细腻传神,非常漂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19 15:18 , Processed in 0.0949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