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轻轻一丝风

[原创] 情系池畔浅浅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13: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格格的暖茶,让我唇齿留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13: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爱玲,你用生命写爱情》
      张爱玲,你是青花瓷上的浓淡转笔,是曲调里的抑扬顿挫。你的才情,闪着清冷的幽光,岁月流转,大腕还在不停地演绎你的作品,小资们仍在不停地效仿你的笔韵。你的情感世界,我无法洞穿。你短短的第一段爱情生活,给以后的人生染上了灰暗的色彩。你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我不能不震撼,生命居然如此华美,又如此不堪。
    你送胡兰成的照片上写得情真意切:“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市一座庭院的草坪上,躺在藤椅上翻读《天地》第11期的胡兰成还未读完你的小说《封锁》,就已经被你干练细腻的笔调所震惊。一回到上海,他立即去拜访你。然而,他碰了壁,从门缝中塞进了一张纸条,留下自己的电话,悻悻而归。第二天,你给胡兰成打电话,告诉他要上门拜访。就这样,一个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相识、相知、相恋。那年胡兰成38岁,你24岁。尽管我相信爱情的美好与纯粹,可你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也不介意胡兰成已婚,难道喜欢一个人,就要低到尘埃里?
     对于男人,你说得通心露肉:“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年轻聪慧的你,为什么会看上人到中年而且已有家室的胡兰成。这与你的经历有关吗?你虽出身豪门,由于父母离异,自小心灵受到创伤,你性格孤寂,不爱言语,也不善与人交往。胡兰成不仅风流倜傥,也很会讨女人欢心。胡兰成有才气,文学修养高,他对你的作品理解深刻,相爱时,正是你创作的鼎盛期,你与胡兰成走进婚姻殿堂,应该是惺惺相惜吧?胡兰成毕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人,到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他不向小周隐瞒你,但又向她表明要娶她——只有做妾了。小周的生母是妾,她的反应是,不能娘是妾,女儿也是妾。于是胡兰成又进行了一次婚礼,似乎全然忘了你的存在。当你知道这一切,为什么还能默默承受?你与胡兰成走进婚姻殿堂,就是因为“我爱你”吗?继而又醒悟逃离,各奔东西,就你说是因为“我恨你”吗?
     你说得如此肯定:“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你漂洋过海,在美国与赖雅的结合,也许是一种禅意。当年你36岁,赖雅65岁。3月,你俩第一次见面,便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以后便相见日欢,谈文学,谈文化,谈人生,谈阅历,越谈越投缘。5月初,简直到了难分难舍的程度。赖雅在5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去小屋,一同过夜”。第三天,赖雅在文艺营的期限到了,不得不离开。你在送他的时候,把仅有的一点钱给了他。一个多月后,你也离开了文艺营。7月5日,赖雅接到你的信,说已怀了他的孩子。此时,赖雅觉得自己有一种道德责任,又觉得你厚道、可爱,是一个贤妻型的女人,于是,向你求了婚,但要求你堕胎,不要孩子。相识半年之后,你们在纽约结了婚。
     新婚刚两个月,这位寄托着你全部生活希望的赖雅又一次中风,并接近死亡。经济拮据与身体恶化的65岁
的赖雅,自己努力以一个强有力男人的面目出现在你面前,他向你保证,他不会死,不会离你而去。而你如一叶孤舟,漂泊在陌生的大海上,最需要的刚好就是这种虚妄的承诺。
    不少人替你的忘年之恋感到惋惜,以为一个年长你29岁的美国三流作家,晚年贫病交加,他能给你什么呢?甚至有人说:在美国,张爱玲应该嫁个有经济实力的男人,在富裕的条件下,安心自己的创作,岂不更好?你能处之泰然,无微不至精心照料赖雅,陪他到终老,是因为赖雅就是在大洋彼岸等你的那个人吗?个中滋味,大概只有你自己知晓。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滚滚凡尘,你一语中谶。
     青花瓷,碎了。75岁的你,在家徒四壁的出租屋里,盖上一条毛毯,永远地睡了。你撕碎的情感和岁月,迅速演变成鹦鹉学舌,让小资满足自我。我引用的语录,不正是你抑扬顿挫的心曲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1: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堂并不遥远》
    生命之美源于自然,自然之万物,蕴藏着勃勃生机。触摸一缕阳光,你会感知生命的绮丽;采撷一束鲜花,你会嗅到生命的芬芳;聆听一声鸟鸣,你会领略生命的愉悦;及一股清泉,你会想到生命的起源。
    安然的日子,是不是让你心旷神怡?绚丽的生命是不是让你幸福无比?爱情来临,你是否感谢上帝还让你这么激情荡漾地活着?岁月静好,但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
    即便你春风得意,游遍千山万水,有一个地方你肯定没去过。那个地方不问出身,不问贵贱,不问年龄,不问学历,不问来自农村或城市,那儿没有等级,没有歧视,那儿十分平等,那个地方叫天堂。
    有人说,人生应当这样过:用前半生的时间去得到一些东西,再用后半生的时间一件件失去。可惜,有人连失去的机缘也没有。端午节看朋友圈视频,让人触目惊心。面包车载着一群年幼的小学生,趁着端午假日去镇上补习英语,平坦的马路上,一辆大货车在交叉路口闯红灯与面包车相撞,大货车侧翻,一大车铁压住面包车,四人被困,直到傍晚,才把车里的三个孩子和司机救出,司机已经停止呼吸,一个孩子也当即殒命,两个孩子正在医院急救,据说还有生命迹象。
    东北闻名的滨海大道从村南通过,与穿村而过的县道在村外有一个交汇处,那里是行车的高危地带,小朋友坐的面包车就是在这儿遇险。车上的九个孩子,想补习英语的愿望瞬间破碎,迎来的不是好成绩,而是惨剧。由此及彼,我想到了农民不易,我的父老乡亲是不甘心孩子像自己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啊!若不如此,课堂上照样学习,为什么硬要额外交钱补课呢?不补课就一定会输在起跑线上吗?可怜天下父母心!
    好好一个端午节,有人过了,有人走了。我最想说:天堂并不遥远,在可以呼吸的日子里,珍爱生命,珍惜每一寸光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4: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冷雨,留下乡愁》
    惊闻台湾媒体报道,著名诗人余光中因病去世,享年90岁。我刚写过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斗转星移,想不到今天的文字已经是一腔缅怀。
   余光中先生,曾任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28到1937,是南京这个城市最好的时光。历经战乱,少年余光中最后和家人一起到了台湾。他于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语系,然后到美国继续读书。
    这是那一代台湾精英阶层的典型道路,包括白先勇以及李欧梵等,走的都是这条路。少年在大陆,经历了颠沛流离,在美国受最好的教育,获得全球性的视野,有了这种人生体验,再回望大陆的时候,可谓百感交集。对他们这代台湾人来说,大陆就是家。在大陆的童年时光,成为余光中一生中需要反复回味、解读和表达的东西,他最凝练也最经典的表达,就是《乡愁》这首诗。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于1972年   
    对大陆80后90后来说,所谓乡愁,可能意味着站在大城市来回望小城市或乡村。但是对余光中而言,乡愁意味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不但是私密的个人情感,也是一种家国情怀。余光中的《乡愁》,把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国家”的担忧与期望结合在一起,概括了他那一代台湾人的文化观,表达了整整一代人的痛思。
     1949年,余光中先生只有20岁出头,他这个年龄的台湾人,对大陆还有着最深的眷恋,但是这一代人已经纷纷老去了。1980年代开始,两岸恢复往来,不少人回来探亲,这是对“乡愁”的缓解,也是对“乡愁”的确认。正是余先生这一代人的努力,某种程度上弥合了两岸在文化上的裂痕。
      老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诗歌、散文和评论将永远熠熠生辉,他有灵性的文字像一条涓涓清流,在我们的心田淙淙流淌,让我们感知生命的葳蕤,鞭笞灵魂的觉醒。
    先生,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7 08: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丰富的人,才能看到美》
     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美与同情》,感触颇深,同时有一种彻悟: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内心丰富的人,才能看到美。
     先生开篇就给读者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
     先生谢他:“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儿童听了说道:“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这种不加掩饰地直抒胸臆,充分彰显儿童内心的纯净与美好。
     哥儿还说:“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象一个鸦片鬼。” 先生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我惊异这哥儿小小年纪就把物品人格化,这岂止是生动形象,童心可鉴,这哥儿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啊!
      先生告诉我们:“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先生是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对描写对象的情感共鸣定然深有体会。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是啊!只要内心丰富,用心感悟,万物都是美的。
    掩卷沉思:这浮躁的世界,还有多少童心可鉴?还有多少同情可信任?还有多少天资可拓展?振聋发聩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少了,原本应该从精神层面开凿的东西迅速退却,美与丑的界定非常模糊。那种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纸的画家还很多吗?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的作家还很多吗?
    先生很客观地论断:“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心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可见,文艺本是相通的,不分古今中外,不分诗歌、散文、音乐、绘画。始终保持一颗艺术家的童心很难,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但我们潜心阅读,欣赏诗画,丰富内心,同情世间万物,有发现美和追求美的执念就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 09: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影笔记》
     看了英美电影《朗读者》,百感交集,这是一场心灵的救赎?还是自尊煮沸了生命?故事发生在德国,二战后的柏林已经满目疮痍。电影用倒叙的方式拉开帷幕。一位着白衬衫黑吊带裤的中年男子,站到玻璃窗前,看到街上行驶的电车,触动了敏感神经,开始了冗长的回忆。
                                淋了一场雨
     大雨滂沱,15岁的少年(麦克)在电车上突然病倒,他从电车下来,背着书包,神色痛苦,弯腰冒雨走在街上,麦克的头发淋成一绺一绺,雨水和泪水顺着脸颊流淌,在一个楼道口,他呕吐得厉害,一位打着雨伞的36岁的中年神秘女列车售票员(汉娜)走进楼道,她与他打了一声招呼:“hello,you!”她走了又回,“起来!起来!”她毫不犹豫地扶起麦克,迅速用手帕擦去麦克脸上的泪,又提起水桶冲干净麦克的脚,麦克痛苦地流泪,汉娜用双手捧起麦克的脸颊不停擦拭泪水,随即用双臂紧紧搂住麦克,安慰说:“没事了”“好了”“你住在哪儿?”汉娜拉起麦克要送他回家。麦克说:“不用了,我家就在附近。”“我不会有事的。”“谢谢!”“再见!”她又叮嘱,“好好照顾自己!”
                              恋了一次爱
     偶然相遇相助,让麦克心怀感激,3个月后,得了猩红热的麦克恢复健康,高挺、俊朗的少年又出现在汉娜的楼道口,他是去感谢汉娜的。汉娜匆匆下班,让麦克帮忙提上一桶煤,煤堆倾斜,弄得麦克满身满脸黝黑。于是,汉娜放洗澡水,让麦克把衣服脱掉,汉娜帮他洗澡时,情与欲熊熊燃烧……麦克与一个单身少妇的初恋开始了。
    共浴的画面、拥抱的画面、做爱的画面、骑脚踏车郊游的画面、为汉娜朗诵《荷马史诗》的画面交替出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激情与甜蜜。从此,汉娜这个风情万种的女人,醉心的是从身体与文化都处于生长期的米夏那里听取各种知识,她要求麦克为她朗读各种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司汤达的《红与黑》、史诗《奥德赛》、莱辛或席勒的名剧《爱米丽亚·迦洛蒂》和《阴谋与爱情》以及歌德、里尔克、贝恩的诗歌等等,朗读声成为了他们“爱情”生活的独特组成部分。麦克朗读的画面文艺而温馨,汉娜也沉浸其中。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最短暂快乐的时光。
                             坐了一次牢
    汉娜突然不辞而别。麦克多方查找,房子是租的,户籍处查不到,麦克失望至极,放空了自己,尘封了情感世界,后来,他与谁做爱都找不到最初的感觉了。
    二战虽然结束,但德国对于纳粹战犯的审判还在继续。成为法律学校的实习生的麦克,在一次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过程中,他一眼便认出消失8年的汉娜。这一次,她坐上了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麦克顿时泪眼婆娑,这个神秘女人的往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逐渐清晰,她是一个集中营的看守。她并未否认什么,而是坚定地代人受过。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鉴定,背负草菅人命的罪名,被判终身监禁,麦克也恍然明白,自尊的汉娜根本不会认字读书。宁愿终身监禁,也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个秘密。
                             结束一条命
    也许是因为一段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初恋吧。汉娜坐牢,麦克开始给汉娜寄朗读磁带,汉娜一边听听朗读录音,一遍又一遍对照买来的书,一字一句地学会了写字,点燃汉娜即将枯萎的心,她开始一封又一封地给麦克写信,但她从未接到回信。麦克用脚把汉娜的来信踢到橱柜里,爱情枯萎真可怕啊!麦克结过婚,很快离婚,他有一个小女儿在美国读书。
       汉娜没有亲人,缩短刑期即将释放出狱,监狱负责人只好打电话给麦克。其实在麦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狱中看望汉娜时,只要他握住她的手不放、只要他在临走前给她一个拥抱,她也不会心灰意冷。16岁的麦克可以承受汉娜离开他时的心痛,可是,66岁的汉娜无法承受麦克所带给她的绝望。她知道,她的世界只剩下他的磁带和他们曾经的那个夏季。
    出狱之前,汉娜挪动了书桌,垫上一摞书,双脚踏上去,毫不犹豫地与这个世界告别。麦克把从未公开的秘密告诉了已成年的女儿,一场风花雪月就永远调零在历史长河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13: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是思念的帆》
      薰衣草盛开的季节,我要写一封情书,寄给我的童年,寄给我的少年,寄给我行文作画的论坛空间。回忆,是思念的帆,渴望你们在这个春天打开邮件。
      亲爱的童年:曾经,幻想在那薰衣草盛开的海洋,为你戴上美丽的花环,让你幸福永远!在冰天雪地的北国,迁徙的大雁驮走你所有的玩具——憩园的小草和枝头的小鸟。天真无邪的你,热切守望着下一个春天。现在你远走天涯,是否还能收到我的信笺?
      亲爱的少年:曾经,你留下不堪回首的过往——失学。虽然岁月冲走了很多记忆,可是这段往事却用什么也没能抹掉,在内心深处留下难以治愈的伤疤,时隔久远,仍然刺痛钻心。当你成为家乡黑土地上最小的一朵苦菜花,不知生命要从此坍塌。现在,重返校园的艰难是否已化作一缕袅袅炊烟?
      亲爱的论坛:好久不见!你是我的初恋,回眸,就扬起思念的帆。你用宽广的心胸包容我的任性,寂寥在你的怀抱释放,欲望在你的怀抱生长,你在,便是我最好的时光。你给了我旷世瞩目的风景,我用不尽的涂鸦留下了一世的深情。还记得平安夜吗?你让我看到了漂亮的动漫、飞扬的雪花、别致的音画。歌声响在耳畔,我感到与坛友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在这一年中最浪漫、最温馨的日子,我们在一起好吗?”
 “我心在飞扬,平安夜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圣诞的钟声好吗?”
 “平安夜的钟声敲响的时候,那是我思念你的心在呐喊,愿你快乐平安!”
     在温馨的祝福声中,我觉得每一朵雪花飘下、每一束烟火燃起、每一秒时间流动、每一份思念传递,都像一股暖流从遥远的地方飞融到心中。
     你知道,我痴迷音画是从平安夜开始的,我的PS图片、我的FLSH动画、我的3D文字、我的音画网页都在你那儿储藏,每一帧图画都诠释着岁月静好。
    亲爱的论坛:今天,我在时光的渡口,写一封信给你,时光如梭,爱你如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11: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雄鹰再生》
    读《雄鹰再生》纯属偶然,读过之后,浮想联翩。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面临生死抉择,雄鹰选择了坚强面对。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重要的选择:等死,或者经过一个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它必须用自己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它必须用新长出来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得力再过30年的岁月,雄鹰再生了。
    雄鹰是天空中最娴熟的飞行家,它不畏阴霾风暴,振翅高飞,划过长空直冲云霄。那一片蓝天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美丽。雄鹰翱翔天宇,未留痕迹,却在人们心中种下了飞翔的梦想。
    雄鹰,选择一次勇敢的搏击,得以继续生存;人生,是一场孤独的奔波,年随时逝,直到老死,是对生命最冷静最客观的思考。雄鹰犀利的眼神,黑色的披风,高傲的气质,以及在沙漠的天空上自由飞翔的高度,我们望尘莫及。雄鹰的再生能力,我们肝脑涂地也不能企及,死神,也从不检验你年轻或年老。
     哲学教授王一方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教书,他开一堂主题为“死亡”的课,他在台上提问:“我今年55岁,你们今年25岁,你说咱们比起来,谁离死亡更近?”台下近200张年轻面孔哄笑一片。“你们都笑了。我比你们老,好像我比你们更接近死亡。”王教授接着说:“可是,死亡的偶然性决定,我们跟死亡的的距离是一样的”。
    学《死亡哲学》的一位大学生得了癌症,一次他遭遇车祸,对死亡的认识更近了一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天,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用功,拼命学习,拼命要留下上大学的记忆。他比任何人更加敢于尝试所有人生体验,因为他知道自己拖不起。但他在考试前死了,《死亡哲学》这门课还是没及格。
    关于死亡,能公开讨论的地方很少,我们也缺乏生命的沉重感。你以为青春不会老,可是有一天叶黄了,枝杆枯竭了,你看见了,流泪了,这就是生命。不管隐藏的,还是坦露的,人生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潜行在行走中的每一段路上,每一张绣满烟云的脸,都是一张无法打开的命签谶语,直到生命终结,才能破译。我们唯一的选择是: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孤独是灵魂的盛放,喧嚣也是生命的累积。人生画卷铺开,简单便是生命的本色,自然更能贴近生活。世间路有千万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你有清风,我有俗世,我在凡尘中看烟火,你在尘世外养静心,或浓或淡,冷暖薄凉,能够活出自我便是灿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7 18: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0楼轻轻一丝风于2017-12-09 13:24发表的  :
格格的暖茶,让我唇齿留香!
感动着你真情的文字,每一篇都令我收益匪浅。
祝你新年笔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3: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格格:我偶然又闯进论坛,遇到你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11:28 , Processed in 0.0955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