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苏三

《漫天雪文丛》(电子版)出对句推荐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晚余暇清信奉
老来嗜好只文章

千堆雪赏析:
晚年的陈独秀在江津的生活是凄苦的,但却是自由的。老蒋的资助被他拒绝,胡适建议他去美国写自传也被拒绝,他只接受北大同事和学生的帮助,晚年陈氏所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重估一切价值,“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老人一般都是知错不改的,陈独秀却截然相反。他对早年所信奉的“主义”进行了全盘的反思和清理。这种否定自己的勇气是最可贵的。另一项工作是语言文字学研究,他最后一本著作是《古阴阳入互用倒表》。因此,第一联对晚年的陈独秀的总结是恰如其分的,也是比较准确的,尤其上联的“清”字,见笔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叱咤风云,磊落开怀无愧怍
飘摇岁月,唏嘘入暮竟多余

?? 陈独秀一生始终不渝,被开除出党后,拒绝各方利诱,专心学问,却晚景凄凉。有诗: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诗人枉向汩罗去,不及刘伶老醉乡。

千堆雪赏析:
这一联我认为是对陈独秀一生做的比较客观的总结与评价。更准确地说“叱咤风云”是陈独秀早期投身革命的一个缩影,而“飘摇岁月”不仅是陈独秀生活那个年代的中国现状的描述,也是陈氏晚年的真实写照。陈独秀的一生既辉煌,又坎坷,但无论他处在人生最为辉煌的时期,还是几次被捕入狱的落魄时期,陈独秀仍然卓尔不群,傲骨凛然。记得1932年10月最后一次被捕,陈氏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他的热情从未冷却。有诗云 “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因此“磊落开怀无愧怍”的评价有依托、很恰当。然而,陈独秀的晚年也很凄凉,蛰居在四川江津乡下,只有一个老保姆陪伴。一九三九年,周恩来等劝陈去延安,当时中央想把陈弄到延安养起来,不让他在外边“胡闹”。但陈拒绝了。他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党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结果不欢而散。这些都是“唏嘘入暮竟多余”的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花瓷  (试剑)

吾身本自泥,当年蹂躏红尘,岂敢言伤,我把愚心焚以火;
冰骨不输玉,任是蹉跎岁月,何曾有憾,惟将青记付于瓶。

千堆雪赏析:
先言出彩之笔:
1、境界高远。此联之境界不在语感、不在联面,而在内质。因为此联把青化瓷的本源与制作成型上升到一个人生的演绎过程来理解、来感悟,一下拔高了主题,而又不落俗套、不偏离主题,这就是题物联出新、出彩的关键,本联余味与耐品的境界表现在两结也。“愚心焚于火”(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磐”,“化泥成瓷”何不是一种自身境界的升华?寓瓷成型特点于新意中,出彩也);“青记付于瓶”(青涩的记忆、精彩的呈现,永远铭刻在瓶面成为历史、成为追忆的定格,不正是青花瓷器的鲜明特点吗?!)。
2、寓意深刻。一副好联之所以能流传弥久,不在华丽的词句,而在于对其感悟与共鸣的人群有何启示?在于其实用价值与感悟的深度。此联寓意深刻的表现在“蹂躏红尘”与“蹉跎岁月”两句。“蹂躏红尘”有两层寓意:青花瓷的材质是泥土,成型之前,泥土本是任人践踏的,在制作成瓷时是任人摔打的,正是经历这样的蹂躏与摔打,才成就了瓷化玉骨,人生何不如此?有人说“蹂躏”不好,我实在不敢苟同啊,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汇比“蹂躏”更能体现这样的寓意?!同样,“蹉跎岁月”也有两种寓意:表象上是青花瓷的久远历史,寓意上是瓷品的历史积淀=愈久远愈能体现其价值一样。这两句与两结形成了内部呼应关系,也是匠心之一。
再砸一砖:我认为本联的第三分句多余了。“岂敢言伤”与“何曾有憾”,作者类似的感悟已经化于联面,意在其中了,说出来不仅过于雕琢、直白,也削弱了气脉与境界,反而于主题无补,故可略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云心山点化 【梅心】
对句:梅骨雪雕成 【梅心】

千堆雪赏析:
出句借意想落笔,把“云屯山巅,山耸云端”的意境,用拟人手法表达的淋漓尽致。本句出彩之笔在“点化”二字,给人意想的空间无穷。为什么呢?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从本意上说,“点化”是点破玄机、指出奥妙、悟透某事。那么“云心”又代表什么呢?本意上“云”是飘忽不定的,居无定所的,四处流浪的。那么“云心”也就是漂泊之心、无拘无束之心、多变善变之心。但这样捉摸不透的“云心”却在山之巅仰止,在山之壑驻留。为什么呢?作者用“点化”二字交代理由,交代玄机,短短5个字,把一个自然之景,上升到哲理层面来表达,赋予了联句非常符合人生的哲理。可谓寓意深刻,思妙无穷。“云山”的组合,也应证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朴素哲理:“纲柔相剂”“阴阳互补”的哲学思想。

对句运用同样的手法,把“梅因雪艳、愈寒愈香”的品格,刻画得很酣畅。“梅之骨”是傲骨,之所以称为傲骨,就是因为她临寒不惧、独步群芳的傲骨,也就是“此花开后百花杀”的卓尔不群、与众不同也。那么梅花的傲骨是如何造就的呢?恶劣的环境练就的,冰雪塑造的。“梅雪”这一对清冷的组合,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作者把“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自然景致,再次提升到人生哲理层面来表达。因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不经寒窗苦,怎成人上人”?这与上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孤怀每向楼头醉[流月长河]
对句:傲骨何须字里寻[对月悲歌]

千堆雪赏析:
出句的精彩在“孤”“醉”与“搂头”的内在关联性。古人有“君子不独乐”、“把酒莫凭栏”的警语。为什么呢?因为孤独的情怀,登斯楼而愈加浓烈,如此时把酒,岂有不醉之理?记得李白有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此时李白从夜郎遇赦归来,与友人登楼把酒,自是一醉而吐胸中闷气。同样的,杜甫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所作的《登岳阳楼》,则是另一番感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此时的杜甫,年已五十七,身患多种疾病,亲人朋友也离他而去,那种悲凉孤凄的情感在登楼后得以宣泄。由此可知“孤怀每向搂头醉”看似平常的之句,却蕴涵了非常符合人文心理依据的。对句并没有顺承出句的情调,而是另辟蹊径用“傲骨”不显于文的角度来表达。意在“傲骨”无处不在、无处不彰,并非“字里行间”可得。应该也符合“孤傲”的个性特质。都是很不错的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评析试剑“?”》(泓一)

?------美人迟暮正十八

试剑:这是我写得最没有信心的一个东西……心虚得不想再改……我知道,无论怎么修改,怎么努力,都不能写出我心目中真正的美人……
为照顾病人,自己拿了一本唐宋词选,重新温习,勾起了一些美好遥远的记忆……
这里说的美人,是一种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学艺术形式------词
词,他的要眇宜修,幽微多义,婉转绵长,让这一文学艺术形式,如美人般美好多情。任何的艺术形式都起源于生活,因此,他和人一样,也是有他萌芽、生长、全盛、衰败的生命的历程,真是天地无情,任何美好,都不能久长。词,如今已是美人迟暮,对联也何尝不是,学这些,写这些,何尝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实际的好处,借用迦陵先生一句话:他可以让我们心灵不死。
拟用对联,写写文人词的中坚分子们,之所以叫了这个题目,其一是从唐五代到宋,正好挑选了十八人。其二:道家思想中有生为死始,死为生始,而最美好的花样年华,也就是衰败的开始。其三:在唐宋时期,应该是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的花样年华,恰如女子十八。
此文多为拾人牙慧之言,却是认认真真读过来的感受,题记一联曰:?。是一块有缺口,不圆满的玉饰,是取她的形状像极了人生,像极了品读……有人说,?和决相通,恐怕不吉利,我有我的意思,暂且叫这个吧。

?
士子悲秋,闺女伤春,今今古古皆如是;
人生迟暮,心襟摇荡,我我人人几释然。

泓一赏析:
读此导语,齿若衔香。试剑先生于我素昧平生,然读此文,顿生敬仰之意。于词的思考与吾有戚戚矣。任何文学形式,其存在的理由既有艺术的一面,也有实用的一面。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历经千年,已是不易,于今仍有孜孜以求者,不唯其实用,而是个人把玩的爱好。这恰好表现了当今喜欢词的人们的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一种不事功利的雅兴。如“?”,虽有瑕疵而士子、美人均爱之,不唯其价值若几,唯其晶莹灵透、温润雅致。
以?喻词所制一联,与导语一脉相承,体现了作者对词的观点。上联士子、闺女,概括了词人悲情的基调,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以词悲时伤情,文人才女多为之。下联则在上联述评的基础上,再提升主题,使由伤时到人生境界的一种感叹。事实上,面对人生的变化,确实没有几个人可以做超尘脱俗而释然。而这些无法释然的情绪,词人们则以词的形式、以词为载体,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是作者对词的一种理解。可见作者于词有着比较深厚的思考。

然,作为导语,似乎应更全面一点。虽作者在后文中,把苏轼与辛弃疾理解得也比较悲壮,但毕竟与悲秋是不同的。词风也不只是悲的一面,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气吞万里如虎”的很豪迈的一面以及胸怀家国事的广阔心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曾有言:儒有大儒与小儒之分。所谓大儒,以济世之才挽狂澜于既倒,或行治世安邦之良策。小儒则以文述怀,悲己感时应景。作者此联对词的理解只局限于小儒的一面,这与导语是一致的。而我个人觉得苏辛之词既有小儒的一面,又有大儒的一面。他们表现的不仅仅是人生迟暮,还包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雄心。因觉此联略有片面。

从对联的本身规律看,此联为上品,有一种“仰观古今”,“俯察品类”的气魄。佩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温庭筠(飞卿)。是大量写作文人词的第一位,词风以名称物精美,暗合传统的托喻见长,然,境界不宽,在众多词人中,我算比较不喜欢温词,不喜欢他的艳丽精致,任何东西过于精致,便少了生命,生命何曾那么精致完美。他的贡献在于使词跳出酒宴歌筵歌唱之辞,能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花间派的开山鼻主,仕宦不顺,曾两次被贬谪。最爱之句:斜晖脉脉水悠悠。  联曰:

平生多失意,看细扫蛾眉,低堕绿云,红粉香中消永夜;
艳句好藏心,正空怀楚玉,秋捐班扇,烟花浓处起西风。

泓一赏析:
从对于温庭筠的介绍看,作者对温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结合起来看此联,值得把玩与推崇。上联首句“平生多失意”总起,对词人作了很到位的评价。接着对词人的生活进行了描写,蛾眉、绿云都是用来形象美女的,借以表明词人官场失意,在红粉香中消磨时光。这是作者对词人的一种认识,词人平生词中多有对美女的描写,很多近乎媚俗,以此来说明词人终日与伎女相狎。似乎作者对词人有所不屑,从作者前面的介绍中更能加深读者对作者这种想法的理解。可是下联则荡开一笔,“艳句好藏心”,点明词人的近乎媚俗之言,其实正好可以掩盖其真正的内心世界,那么词人真正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呢?“空怀楚玉、秋捐班扇”,“楚玉”常常用来形容才华,“班扇”如谢?《和王主簿怨情》:“相逢咏《蘼芜》,辞宠悲班扇 。” 注曰:“ 班??失宠,悲怨作《团扇》诗,言秋至则扇见捐也。臣之失位亦然也。”表达的则是词人空怀满腹才华,但失意于仕途,“烟花浓处”“西风”凋也。下联对词人多有赞许之意。
感觉作者对词人的理解基本是比较到位的,自古以来,凡官场失意者,或浪迹于山水之间,如李白;或隐秘于乡野之中,如陶潜;或放浪于烟花之地,如温等人。但并不能说明词人就品格下等,只不过是失意之时对自己的一种释放,但心中的那团火焰却常常燃烧,只是有的或可重返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有的则可能就此不再有机会,终老此生。温庭筠则属于后者。不过是过于沉溺于温柔之词,则词的格调与境界有限尔。然其对后世词人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作者此联长短句变化较多,近乎词作,读起来浑厚有力,不似女儿之作。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深厚。同时,立意准确,有思想,有见地。推崇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韦庄(端己)。笔力清简,“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和温庭筠相比较,其词作带有很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把词用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是对词的表达和内容的一个提高,使词 从筵席上供人舞唱,无深意的应酬之做,逐步成为表达个人感情的文学作品,有人以“弦上黄莺语”论韦庄词风,但是他的词,过于落实在有限的空间和事件,迦陵先生说“反映的是事件本身”,这是词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一个步骤吧,有丧国之痛。最爱之句:洛阳城里风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联曰:

当年今日,陌上足风流,此时才子人何处?
红袖朱弦,曲中敲翡翠,华筵离歌调又翻。

泓一赏析:
联前关于韦庄的评价还是很有见地的。韦词与温词同是花间词的代表,而风格各异。温词以“是什么”、具体描写事物为主;韦词则是“我觉得是什么”、强调主观世界为主。
就联来说,上联一声感叹,凭吊写法:想当年,陌上少年的时候(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何等风流啊?可是现在人在何处呢?大有一种“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悲怆与感喟,只是略显纤巧而已,然于韦词则恰如其分。下联则是具体描写,于酒肆华筵之中,虽灯红酒绿,红袖翡翠,极尽奢华,然离歌声声,心已经远在千里之外。在这里,作者点出了韦词的离歌有翻新之调,使词跳出了席间酬唱的应景之境界。

此联与写温庭筠之联相比,略显温婉纤巧有余,而深度、力度略显不足,但已属难得。上联感叹,下联描写,虚实相映。如把上联作为问句,则下联有自答之妙。联有词风,好联!
就联而言,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只是“足”与“敲”、“风流”与“翡翠”相对较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冯正中(延巳)。热烈执着,“上翼二主,下启宴欧”,在他手下,丰富了词的要眇宜修、幽微感发的特质,他善于表达一种感情的境界而不是韦庄时期的,仅仅表达感情事件,因此冯延巳的词,更具有直接感发的作用。目睹了南唐从开国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可以算开济之臣。最爱之句:“独立小桥风满袖  ”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联曰:

镜里朱颜,河畔青芜,年年岁岁痴心在;
风中摇荡,世间俯仰,去去来来罹梦多。

泓一赏析:
冯延巳的词读来更重于情感的表达,虽然受花间词的影响,但很少有温韦词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形容,多以写心情、写景抒怀为主。词风清丽中透着浓浓的伤感。虽如作者所言,目睹了南唐兴亡的全过程,但在词中很少表现出来家国事的情感,无大丈夫的胸襟,沉溺于小儿女情怀。此吾不赏也。

由此联可以看出,作者对冯氏的《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却久?)情有独钟。上联三句中,句句都从此词中或直接引用,或选取词汇。“镜里朱颜”,“河畔青芜”,直接取自此词中的两句,“年年”也是取自此词下片中。但引用得恰到好处,不落痕迹。上联由镜里的形象,到河畔的景致,无不表达了词人痴心不改的情思,这也符合词人善用景陈情的词风。下联写冯氏一生在动荡中游历、别离,总是匆匆“来来去去”,生活多坎坷。虽然冯氏词中没有关于自己的人生于家国动荡中游离不定的直接描写,但作者把词人的一生“来来去去”归结于家国兴亡的原因,是比较适当的。足见作者阅微知著的才能与对人生感悟的深刻。


就联本身来说,音律和谐,引用适当,上下联各有自对。只是“摇荡”一词在导语的联中已用过一次,看来作者是比较喜欢这个词。但作为一组的“美人十八”,吹毛求疵地说,同一个词最好不要多用,更不要在如此接近(导语联与冯氏联两联之隔,较之十九联来说,是很接近的了)的两联中用,如同写诗一般,同一个字,在一首诗中虽然可以用,但如无特殊含义,都不会在很相近的诗句中用同一个字。乱弹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李煜(后主)。天性之笔,“粗服乱发不掩国色”就是恰评,能以一感之语总括人间相同的生命体验,诗化词自此初现端倪,词之意象至此宽矣。 最爱之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联曰:

林花谢了春红,天地同秋,自是人生长恨在;
家国皆归昨夜,喜忧无主,恰如逝水永东流。

泓一赏析:
李后主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词人。所以作者在这里介绍他只用很少的文字,不须多介绍。如果说前三位词人都可以列入花间词的派别的话,那么李后主的风格,尤其是后期的风格与前三位大相径庭。如果说前三位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用词有点堆砌之感的话,那么李后主绝对是真情实感,丧国乱家,“一旦归为臣虏”的感觉,是有切肤锥心之痛的。后主在词中开了表达家国之痛的先河,对后世苏辛都是有一定影响的。应该说,在作者所列的十八词人中,后主的人生起伏跌宕是最具大的,表现在词中更是深切,较其他诸位的词更具感染力。

作者制此联,化用后主之词句,信手拈来。上联直接引用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的句子,花谢落红,自然界同人生一样悲,只因恨长在。这里恨,当是指人生的诸多不如意。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失意的惆怅与愤懑。下联算是对上联的一种解释与延伸。词人的失意是什么呢?下联作了很好的注解:家与国都是过去的事了。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既然国已破,何以为家?而这种亡国之痛,对于词人来说,作者化用词人的词句,道是:就像长江东流水一样,永远没有止境,无止无休。词人《虞美人》词中说得透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愁就像江水一样,怎么可能有尽头呢。也正是这种对故国的无限怀念,使得词人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让宋太宗生疑而在词人42岁生日之时,下毒毒死后主。纵观词人一生,堂堂一国之君,连一个善终都难得,当真如作者用词人的词句评价一样:自是人生长恨在。

从联本身来看,作者化用词人词句用来对词人的评价是恰当的。但化用多了点,就显得少了自己的观点。另,“喜忧无主”句,尤以“喜”字显得难解。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基本上是就词人人生的经历发表了感慨,而对于后主在词的发展史上所作的贡献未作评价。其实,后主所以被后人所熟知,并非是因为他作为亡国之君的人生经历(事实上每一个亡国之君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悲惨人生,甚至有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是因为他在词的创作上所显示的才华、对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及其在词的发展史上所处的突出地位,才会被后世所赞叹。对于这样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词人,在评价时应该对此有所触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19 15:17 , Processed in 0.09838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