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曼子

『采薇苑』------曼弹绿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6: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8楼海风寒于2009-09-06 18:27发表的  :
周末好
先去吃饭回来再读好文章
谢谢寒寒的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6: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9楼逆流而上于2009-09-08 13:46发表的  :
进来避避雨。
流丫头,你那里下雨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6: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学习:

论苏轼诗歌中的“深”、“广”、“细”特征
 

  针 儿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别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其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实绩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他诗文词兼长,而于诗尤勤,现存诗歌二千多首。其诗歌内容涵盖面大,反映的思想曲折真实,风格多样细致,使他成为北宋的大诗人。

  后人对苏轼诗歌的评价颇有异同之见。称赞他的如“东坡诗,不可指谪轻议,词源如长河大江,飘沙卷沫……可爱可喜,无一点尘滓。”(宋许凯《彦周诗话》)“东坡诗,叙事言简而意尽。”(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而非议他的则以为气韵不如唐人且用事太杂,如“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失之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坡……之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未事夫子时气象。”(宋严羽《附答吴景仙书》)。至现代学者钱钟书教授中肯地提出“诗分唐宋”,“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格之殊。”“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理性见性。”(《谈艺录》)才公允地解决了争论千百年的“抑宋扬唐”的倾向问题,肯定了宋诗的地位,从而也间接肯定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苏轼诗歌。

  总的说来,苏诗具有“取材广而命意深”(《宋诗钞序》)的特点。本文试从“深”(深层次地开掘主题,深层次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广”(广泛地汲取生活中的题材)、“细”(细致入微地反映事物的特征)三个方面理解苏诗的一些问题。

  苏诗主题方面的“深”表现在苏诗的理趣上。理趣包括哲理与禅理。哲理主要通过意象表现,与自然景色、咏物、叙事、日常生活四个方面的意象相结合。禅理或通过写景表现,或直接用议论表现,或在禅的哲学性质的总体把握上体现。

  苏诗题材方面的“广”,指其内容的广泛,包括政治诗、论艺诗、抒情诗、写景诗、哲理诗、赠答诗六类。

  苏诗艺术特色方面的“细”表现为诗人艺术触角之细微及诗歌艺术描写之细腻。




  宋诗尚理,已成定论。宋严羽曾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沧浪诗话》)严羽虽以严厉的口吻批评宋诗尚理的特点,认为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尚意兴”),但也不排除诗歌存理,只是他认为必须“理在其中”,而不能形诸于外。清沈德潜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清诗别裁》)“议论须带情韵而行,勿近伧父面目耳。”(《说诗?语》)与枯燥无味的道学诗式“理语”不同,苏诗中的理和意象、情感溶为一体,自然天成,从而使说理诗符合诗歌的本质特征,具有“理趣”的特点。苏诗中的理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哲理和禅理。

  苏诗中的精品,很多是哲理、意象、情感这三个要素的结合体。苏轼能把理学思想中精致深刻的哲理融会贯通到生动形象,一咏三叹的意象之中。这类诗也许表面上是纯写景、纯咏事。纯赋物,不涉任何理语,更没有生涩的理障,但通过所描写的对象能把人带入理性世界,领略他的深奥,咀嚼他的哲理,有所思,有所悟。“寓物说理而不腐”(《宋诗精华录》),是对苏诗哲理的最好评价。

  下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证苏轼诗的寓哲理于意象,以意象象征哲理:

  首先是借助自然景物的意象表现哲理。

  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诗似乎只是客观地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但为什么诗人要描写来势凶猛、不可一世的“黑云”“白雨”与雨后平静的水面呢?只要我们联系一下诗人的生活便知道了:此诗作于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任上,正是变法的风雷震撼着夜空之时。但诗人相信,无论政治的暴风雨或仕途的坎坷,都必然是暂时的,必然回到澄清平静上来。

  又如《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轻转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时年何处看?

  时光的运转是无可阻挡的,浩瀚的银汉成为时光的化身,它推来美好的瞬间,却又无情地推转离去。诗人感到淡淡的惆怅,却又无力改变时光的流逝。虽然这只是短短四句,但读者却能在其中领略到诗人隽永的哲理思辩。

  其次是借咏物蕴含哲理,在提炼“物”之内质的基础上引发出针对性很强的哲理。

  如《鹤叹》: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
       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
       嘎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此诗借助鹤这个高洁孤傲的形象加以生发,作为收束。“何至以身为子娱”,“难过易退我不如”,将人要有独立不迁的人格与桀傲不驯的气节点出来,使这个老生常谈的命题焕然一新。

  此外,《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中“势与落日争分驰”“奋迅不受人间羁”“意在万里谁知之”的“马”,《儋耳山》中“尽是补天余”的“道傍石”,《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中“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梨花”,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中“只有名花幽独苦”的“海棠”,无不以物象征了某种哲理,并与诗人的人生慨叹交融,形成形象感人而又耐人深思的理趣。

  再次,在叙事中融入哲理。诗人在对一个事件的某个片断或起因、发展、结果的完整的叙述中,融入作者的人生经验、看法感触,似有意似无意的哲理韵味使读者得益匪浅。

  如《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雨,但闻云中如闻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已外浮云更外声,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失箸”典出于《三国志》。曹操宴请刘备,席间,曹操对刘备说:“现在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两人。”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他的志向,大惊失色,掉落手中筷子,恰好此时雷声大作,刘备借口怕雷掩饰住真情。这里比喻胆小的人。一个把雷声当作婴儿声的比喻触动了作者的思绪,使他即景赋诗,阐发了置身度外才能蔑视一切的道理。

  又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诗人借叙述元符三年渡琼州海峡北归之事,引发出诗人视谪居为“奇绝”游历的气概,表现诗人九死不悔的倔傲之心,阐发只要坚持真理,政敌的诬陷就会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的道理。

  其四,将日常生活融入哲理。诗人通过刻划自我形象与描绘某些生活小事面貌的方法,把这些平常小事升华为某一哲理。

  如《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作者以清丽笔触,写对雨后月下荒坡的赏爱,展示作者不避坎坷的洒脱胸襟,包含了独立危行、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又如《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塑造鲜明的自我形象,并使之成为深含哲理的意象,这是苏轼日常生活哲理诗的表现手法之一。这首诗中,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意笔触,寥寥几笔勾画出一位饱经风霜、老病缠身然而又安闲自适、淡然处之的自我形象。

  这类诗还有稍晚的《纵笔三首》:“小儿娱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先觉四黎之舍三首》:“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这几首自我形象刻画的小诗,情韵盎然,含蕴无穷,令读者不禁为诗人的广阔胸怀、高尚节操而叹服。

  除刻划自我形象之外,苏轼的日常生活哲理诗还包括把所见所感的生活小事升华为某种人生哲理。如诗人在慈湖夹遇水灾,作《慈湖夹阻风》云“人生何处不?岩!”又如《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由凿井之难而引发出“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的感慨。

  哲理与禅理在某一方面是相通的,苏轼既出身于儒学世家,又从年青起就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自然而然就将儒学的入世、佛家的空灵、老庄的清淡融合在一起,从《题西林壁》中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及《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两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看来,禅理已成为苏轼对生活、艺术的一种理解和玩味。难怪后人称他为“五祖戒禅师之后身”,而他也自称“暂借好诗消永夜,每到佳处辄参禅”,“故应文字不离禅”了。

  苏轼的禅诗,有的是通过写景表现的。如《百步洪》先写“长洪斗落生跳波”的种种景象,然后笔钎锋一转写道:“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君看岸边岩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化虽驶如吾何。”“新罗”句从《景德传灯录》“新罗在国外,一念已逾”中化出。“铜驼”句,晋人索靖预感天下将大乱,对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再见你的时候,你一定被埋在荆棘丛中!”苏轼反用其意,认为“荆棘铜驼”的巨变并不足道,天下至变就是不变。“但应此心无所住”则来自《金钢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意是要人们忘却世间的善恶得失。这几句诗借用佛老的时空观,认为比之人生的短暂迅捷,百步洪中的湍流急舟显得从容安闲。此诗禅意的高妙正如《宋诗精华录》所指出的:“坡公喜以禅语从达,数见无味,此就眼前篙眼指点出,真非钝根人所及矣。”

  还有一首著名的《琴诗》则是直接将议论化入禅理的: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认为此诗是“偈”。《楞严经》说:“譬如琴瑟、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诗人借这首诗浅显生动的形象,说明要取得事情的成功,必须靠主客观条件的统一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从以上对苏诗中的哲理与禅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苏轼诗歌在主题方面的“深”是成功的。




  苏诗取材广。清叶燮《原诗》曰:“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喜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其学生薛雪《一瓢诗话》曰:“苏眉山天才俊逸,潇洒风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因其学力宏赡,无入不得。”刘熙载《艺概?诗概》曰:“无一意一事不可入者,唐则子美,宋则苏黄。要其心中具有铲锤,不是金银铜铁强令混合也。”这些都是中肯的评价。就诗歌题材来看,主要有政治诗、抒情诗、写景诗、哲理诗、赠答诗、论艺诗六类,每一类都有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一句,历代西湖风景诗无出其右;《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作为赠答诗的佳作,最为人称诵,“雪泥鸿爪”已成为成语,由此可见这首诗已深入人心;苏轼的抒情诗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现苏轼游戏人生而又个性倔强的性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表现苏轼兄弟情深,心怀坦荡的胸怀,《初到黄州》则出语嘲谑,体现作者对贬谪淡然处之的旷达情怀。这里主要谈一下政治诗与论艺诗,这是苏轼以前的诗人较少涉及的诗歌领域。

  苏轼的政治诗,词采锋利,一针见血,如《荔支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
       雨调风顺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过姚黄花。

  此诗开门见山,直切题旨,分述汉唐两朝进贡荔支的故实;继以抒怀,感慨帝王的骄奢淫逸,官吏的谄媚取宠和百性的沉重苦难;诗人又引类伸发,由汉唐的荔支贡联系当朝的茶贡、花贡,直剌时弊。这首诗说明晚年的苏轼仍保持着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愫。

  苏轼的政治诗,有的是专门攻击新法的,并由此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这类诗最典型的是《山村》:“烟雨??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指责朝廷盐法太苛峻的;“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嬴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讥刺青苗法的流弊。《鸦种麦行》“农夫未食鸦先啄”“农夫罗拜鸦飞起,劝农使者来行水”则以寓言形式讥讽“劝农使者”。《鱼蛮子》“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吴中田妇叹》“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朱陈村嫁娶图》“而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都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批评了时政的弊病。

  苏轼善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封建社会中的贫富不均现象。早期所写的《黄牛庙》即以“不服箱”,“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萧屠白羊”的高高在上的黄牛神与“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青刍半束长苦饥”的“山下耕牛”作比较。《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寺》一诗,则写大雨成灾,以致“农夫辍耕女废筐”,而“白衣仙人在高堂”的现象。《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诗,也以“立杖归来卧斜阳”饱食终日的御马与“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秸如嚼竹”的战马对比。三者都是讥刺处于庙堂之上的官僚们,只顾享乐,不顾人民死活。《晚岁三首》“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春磨。”《和子由蚕市》“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则是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

  苏轼还有许多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有的直抒报国热情,如《和子由苦寒见寄》“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祭常山回小猎》“圣明若用西凉籍,白羽犹能效一挥”,有的诗借助当时某一事件,陈述自己的军国大计,抒发收复失地的愿望,如《郭纶》《获鬼章》《闻捷》《闻洮西捷报》等。

  苏轼的论艺诗,包括论画、论书法、论诗、论音乐,达到了宋诗的最高水平,表现为作品多,见解深。如《王维吴道子画》: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翩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这首诗作于嘉佑六年,代表了苏轼当时古诗的成就。此诗运用《史记》合传论赞的结构方式,先用六句总叙吴道子、王维的画;后各以十句分论两家,赞扬他们画技高超神俊;最后六句又合评两家,扬王抑吴,表示对王维的更大敬佩,反映出苏轼追求文人画的审美趋向。

  苏轼的论艺诗在立足于艺术品鉴赏的基础上,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论画诗除典型的《王维吴道子画》外,还有《书鄢陵王主簿所画竹枝二首》之谈神似与形似的关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谈身与物化的美学境界,“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苏轼的论书法诗的观点主要有:《和子由论书》“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麽”之谈风格;《石苍舒醉墨堂》提出任意而为、自由创造的艺术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论诗诗如《送参寥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次韵僧潜见赠》,“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独依古寺种秋菊,要傍骚人餐落英”谈诗歌的“空静说”;《张寺承益斋》《次韵孔毅父》等谈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的道理。

  谈音乐诗如《听武道士弹贺若》,“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指琴声能反映人格;《听僧昭素琴》则谈美在主客观的统一和谐中体现出来。

  苏轼的论艺诗多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既有一气呵成的细致摹写,又有短章的传神写意。前者如《韩干马十四匹》,分别描摹画中十四匹马的形象神态,细致逼真。又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这首诗紧扣一个“绝”字,既写画中实景,又加以诗人的想象,生动有趣。写意的论艺小诗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个“暖”字,一个“知”字,把鸭活泼惬意的神态表现出来,也把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欣喜热爱之情表现出来,“正是河豚欲上时”完全是想象,把水下情景也挖掘出来,清新可喜。

  现存苏诗约二千多首,题材丰富,内容广阔,几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无不进入诗作。




  苏轼是个性复杂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体现为表现风格多样:豪迈姿肆如《祭常山回小猎》《有美堂暴雨》,旷达放逸如《过大庚岭》《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清丽秀美如《新城道中二首》《望海楼晚景》,奇幻精警如《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平淡自然如《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在总体把握上其主要特色为“细”,包括两方面:诗歌艺术描写之细腻与诗人艺术触角之细微。

  刘熙载《艺论?诗概》曰,“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得诀只在能透过一层及善用翻案耳。”指的便是苏诗艺术描写之细腻。其法一是展开大篇幅的描绘,适当地减慢节拍,加大每一小层的容量,以便于对对象作更加细致的描写,如《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汲江煎茶这一平凡举动,苏轼却写得清新活泼。杨万里对这首诗十分赞赏,在《诚斋诗话》中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并详细评论此诗:“自临”一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雪乳”二句,“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老凤凰枝’也”,“枯肠”二句“又翻却卢仝公案”(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三碗搜枯肠”)后人常评杨万里“浅意深说,直意曲说,正意反说”,其实苏轼早已导夫先路了。

  这类诗还有《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百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用七种形象表现百步洪之快,《读孟郊诗》以“孤芳”“水清”“食小鱼”“煮蟛 ”形容“佳处时一遭”,《石鼓歌》用六种形象“石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良莠”来讲“时得一二遗八九”,都是体现苏诗细腻的表现力的经典名作。

  苏轼的艺术触角非常细微,能在细处常景之中发现前人很少发现的诗意。他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景色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可感的:牡丹怕羞“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海棠贪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清泉慰心“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知我渴”(《自兴国往筠》)……最生动形象的一首如《新城道中二首》: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东风解意,晴云披帽,野桃含笑,溪柳自摇,颇具江南山乡韵致,可喜可感,表达了诗人对淳朴自然、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苏轼有时又会运用他细致的观察力,捕捉景态事物的刹那神态,并将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如潮水刹那间涌来“海上涛头一七来,楼前指顾雪成堆”,电光的一闪而过“电光时掣紫金蛇”(均出自《望海楼晚景五绝》);雀鸟振翅的一刹间“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四句一气呵成,把枝上之雀欲飞未飞时神态表现得十分细致(《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打猎时的动态“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祭常山回小猎》);而临湖自照“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泛颖》)像快速连续之画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把临流自照时千变万化写得十分细致。

  诗人有时又会将前人写滥了的题材翻新翻奇,如美人与鲜花互比本属常见,但苏轼通过细微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却能感受到前人不能感受处。如《和鲜于子骏》写美人,第一句“佳人如桃李”,这是一句很寻常的话,可接下去一句“蝴蝶入衫袖”就不落俗套,简单五个字就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美人形象;至于《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则以美人喻花:“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把海棠比作一位天生丽质,却流落陋邦的佳人。饮酒本是很平常的事,却也能被苏轼写得不同凡响:“晓日着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真一酒》)写酒后感受,像春日和风,酥透骨髓,徐徐扩散开来,没有一点声息,只有一种暖洋洋的舒适;而“小儿娱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纵笔三首》)出语平淡,又谐趣横生。

  苏轼又会由他细微的感觉中领略景态事物的美,并由此而生发出多种感受,如“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和李太白》),先用“浸”这个别出心裁的字眼表现月光如水的感受,并从“浸”派生出“泠然”与“洗”,“欲饮”与“不可掬”的新奇感受来。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曰:“苏文忠公诗,初若豪迈天成,其实关键甚密”,这是对苏诗艺术表现上的特征“细”的中骨评价,而严羽以苏诗“失之粗”则可以说是偏颇的一家之言,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选自《文艺与人生》,新疆大学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6: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赏析李清照<声声慢>

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了。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李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
李清照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里,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使她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驾驭诗词格律,她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她又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站在山顶上,住在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可说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且看这首《醉花阴 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写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此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悲凉。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为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仅仅让她去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还有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
  公元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尖锐化而被罢相,不久因病去世。死后三日,又被蔡京唆使私党弹劾,几遭灭门之祸。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隐居。此后十余年里,李清照协助赵明诚搜集金石,鉴赏书画,整理校勘书史,撰写珍本秘集,在中国金石鉴赏史上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掠走了徽、钦二帝,北宋随之灭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二年后,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夫婿的撒手人寰,使李清照的情感一下子被困在干涸的爱之河床上。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她分手。可是,在封建社会,女人要提出离婚是何等艰难之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告发张汝舟在科举考试中作弊过关的欺君之罪。宁可冒坐牢之苦,也要坚决解除这痛苦失败的婚姻。这次失败的婚姻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她心中的爱火永远熄灭了,留下的只是万丈雨恨云愁!
上苍有意要磨练这位孤独无伴的绝世才女!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苦苦挣扎在生活的波谷浪尖!
  在流亡途中,她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的嫌疑;接之而来的是丈夫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她的处境也变得越来越凄凉不堪。一连串的沧桑变故,使李清照的性格逐渐由开朗变得忧郁,在《永遇乐》中,她以凄凉的笔调感慨了自己今昔不同的心况境遇: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时代的沧桑,命运的变迁,性格的舛变,使她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那种逸兴消失了,而今的情怀就像是在《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读着这首小词,我们仿佛像坐在剧场里,抬眼望去,远处是一幅暮春的景色:红日高悬,东风骀荡,园林内的花枝上残红已谢,一片片绿叶正缀满树梢。再看近处,则是一间古色古香的兼做书斋的闺房,案头堆着史书,妆台放着镜奁,一只宝鸭香炉,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氤氲。少顷,一位衣着淡雅的孀妇飘然轻移莲步,抬眼望了望窗外,转而踱进妆台,似想对镜梳妆,却又慵懒无力。终展开花笺,抒写了这首回肠荡气的心灵绝唱。
  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去的伤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
  浙江金华有南北朝时因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清照曾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仅存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单看这首词的气势,哪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呀!倒像是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发出的感慨。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从这些诗文中可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呀!这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可是,这还不是李清照最伤最痛、最孤最独的。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身边没有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她时常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凭借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出了这首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山东济南市趵突泉公园里,建有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题有一副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是炼狱的铸就!国愁,家愁,情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终造就了她??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7: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深夜的雨
作者:黄刚

《深夜的雨》

“早该到了”
欲望的花朵,盛开在
玫瑰的废墟之上

深夜,一群天使下凡
从梦里抵达梦外
高跟鞋的击地声
亲切,悦耳,由远及近
谁在颤动中翻身而起
打开门窗

“请把我不洁的肉体
和灵魂,一同熄灭“
黎明已经到达
雨水走过的大街
阳台上的花朵,一开再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8 19: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后面的收藏不错~!
找时间来读曼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9 14: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曼这里的东东全是收藏自己喜欢的东东,不象偶的全是自己糊说滴东东,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0 14: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喜欢苏轼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5 06: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曼子
秋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7 09: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曼子咋也不见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6-15 04:10 , Processed in 0.1210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