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苏三

《漫天雪文丛》(电子版)出对句推荐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01: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读“独有一花为我香”的心得》(出句:风中话,赏析:秋池钓手)

    认真审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在心头泛起。一如“风中话”朋友的联风,字面虽平淡无奇,嚼来却满口余香。这个句子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撞击我的肺腑,牵扯我的思绪,以至于如同看见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当你认真审视她的细部特征时,你无法觉察她的微笑,而就在你不经意间与她目光交错的时候,却分明感觉到了她的矜矜笑意甚至她的体温~~~~~~“独有一花为我香”~~~~~在反复吟哦之间,体验到的是一种遗世独立清绝孤傲中的守望。
    人的一生总是渴望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当你终其一生终于得到了自以为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却忽然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过眼云烟之后,我们到底遗忘了什么,只有寂寂风中,那朵临风摇曳的孤芳依然在守候着你心灵的回归。人总是在疲惫孤独的时候会重新审视自己,却发现有一份美丽虽然尘封得太久,却从来没有在心间淡漠,当再次触摸到了它的芬芳时候,你又会重新获得前进的力量。
    出句的句首“独有”二字以决绝果断甚至是不容质疑的口吻横空落笔,将人们的思路引向作者的内心深处,到底是什么东西能以唯一的姿态盘据着作者的内心呢,却未料及随之而来的“一花”是这样的平常与朴实,显然“花”在这里意义已经超越了其本身,可以是一件往事,一段旧情,也可以是一山一水一人一物,更可以是一份信念一份执着以及一份追求,总之,是内心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为我香”使人看到了作者拈花一笑的风姿,那些旧情往事或者信念追求散发出这淡淡的香意,唯我所有,于是心间填充的是陶醉,是温馨,是满足、更是感动。
    正因“独有一花为我香”,有了凌万物而超脱的快意,有了终一生不孤寂的安祥,面对纷繁错乱,坎坷崎岖的人生更多的是心性的淡定与泰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01: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读“竹于秋尽看真色”的心得》(出句:风中话,赏析:秋池钓手)

出句“竹于秋尽看真色”很耐品,从联面上来看,文字朴实无华,表述流畅,内涵丰富。“竹”、“秋尽”、“看真色”等文字的运用使得出句内联紧密,个人认为此句精彩之处有三:
一、题材的选择,“竹”自古以来被誉为岁寒三友,古人谓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以竹作为吟哦的对象,反映了作者卓然不群的价值取向。
其二:时节的选择,“秋尽”的选择足见匠心:自古以来,”秋“主刑官,有肃杀之气,“秋尽"亦指"刑余",刑余之后,万物萧条,此时尚有生气之物可谓瘳瘳无几,环境的营造为体现竹的品质打下伏笔。
其三:主旨的升华,“看真色”令人感慨竹子历尽风尘而铅华洗尽的纯真及恶劣环境下竹子傲然风霜的品性,借此喻寓人们应该有竹子般的节操与骨气。

综上所述,此句颇富哲理,给人启迪与鞭策,立意不凡,是为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3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 翠袖 联友“书斋联”的品析   (千堆雪)

书斋联:

寒窗雅谑,红颜无讽语
绣户勤学,翠袖有书香

古人云:“诗言志”。联为“诗中之诗”,当然也是言志抒怀之载体。书斋对联更是如此,因为书斋对联在主人眼里,是自家的门面,代表着主人的喜好、追求与文化取向,人们可以从书斋对联中,透视出主人的心境、修为与品格。故一幅书斋联囊括了主人的治学与才情。

翠袖的这幅“书斋联”,四五结构,呈“递进”走势,这是厅堂、书斋、官府、商号等书联的最常见格式,我们极少能找到“五四”、“六四”、“七四”等“递减”格式的书斋、厅堂联,古人、官场、商海尤其如此。

上联:“寒窗雅谑”点出主题,一“雅”一“谑”表达了主人一张一弛、劳逸结合、雅俗共存的学习方法与追求。其实雅与谑是辨证的,“雅”,是较高的精神境界,“谑”,是普遍的生活追求,所谓大雅若俗,小谑怡情就是这种辨证。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雅,而曲高和寡、失了平衡;更不能一味谑,而游戏人生、失了本性。惟有辨证、和谐才有学习、生活的乐趣。我认为这就是主人的学习、生活哲学。紧接着“红颜无讽语”道出了前句未尽之理。“红颜”双关,既代表作者也泛之同道;“无讽语”----信也,这紧扣前句,道出了“雅”与“谑”的真谛。求雅而不争,奉谑而无讽。

下联:“绣户勤学,翠袖有书香”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气概。“锈户”在此的指代既可以理解为女作者本人,也可泛指女子;“翠袖”在此也用了双关,嵌名也;“书香”点名了本联的主旨。我理解此“香”内涵丰富,因为前有“勤学”,那么后有收获,深得书中滋味也。文人墨客,历来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香”在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与玉”这是作者非常明确的追求。

综观全联,字数不多,用词也不媚不华,平朴自然,这也是求学必须的的态度。同时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寓意深刻。是一幅比较成功的联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3 19: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微黄岭色秋憔悴(青峰)
对句:雪白天颜月健康(秋月)

千堆雪赏析:
这一副对联上下搭配精当且都有妙笔,堪称珠联壁合。
首先来分析上联的出彩之笔:其一颜色选用精当。“微黄”或“灰黄”本来就是秋天的主格调;其二“憔悴”双关、别解、拟人贴切,并且紧扣了前面的“微黄”,使得全句都关联起来了。同时,作者在取景上用了“岭色”而未用“山色”也有匠心,这样就在平仄上(平平仄仄平平仄)非常严谨、工稳、和谐,也使得语感抑扬有致与流畅隽咏。
再来看下联的精彩之笔:首先同样在颜色的选用上用词准确。“雪白”应该是浩瀚皎洁的月色、也是正常“健康”的月色,前后紧扣;其次是“月健康”与上联“秋憔悴”在技法上同样具有双关、别解、拟人,同时按照对联界“反对最佳”的评判标准,也值得一赞。另外,在平仄安排上,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也滴水不漏,同样工稳和谐。
因此,这副对联是非常标准、和谐、工稳的优秀对联,值得一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3 19: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题联:
出句:银汉横秋,天堑通途逢此夜(千堆雪)
自对:金梭停织,鹊桥飞渡在今宵(千堆雪)

千堆雪孤芳自赏: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秋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根据以上传说,作者浓缩了此联。
上联主要是交代时令(横秋)、特定时点(此夜)、特定地点(银汉=天堑)、特定的传说(天堑变通途)。传说“银汉”是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从此,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下联主要交代主人之行动(金梭停织)、特定时间(今宵)、特定地点(鹊桥)、特定的传说(鹊桥飞渡)。由于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综观此联,以传说为依据,作者能抓住出典的关键特征,用楹联的手法记述了七夕的典故。全联对仗工稳、语感流畅、特征明显,上下关联和谐,算比较成功的联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3 19: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不动任云飞,不动任潮生,唯有青山真隐士【高山】
对句:无言纳污垢,无言纳涓滴,谁如沧海大胸怀【小溪】

千堆雪赏析:喜欢这一联,寓意很深刻。
任凭云卷云舒、纵有潮起潮落,唯青山岿然不动,此所谓“真隐”也,故出句两个“不动”铺垫得很巧妙;
而对句秉承“大相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大道至简”的境界,演绎为一种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胸怀;一种宠辱不惊、收放自如的气度。故两个“无言”寓意深刻。
两句的结句都非常耐品,唯对句前两小句自对不错,而于上联之结构尚有余地。但瑕不掩玉,都是不错的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3 1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几联:

[题解]:秋季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也是秋风萧瑟、千树落叶、万花凋谢的季节。“悲秋”情怀自古就是文人骚客的笔墨题材。唐代“大诗豪”刘锡禹有首名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红楼梦》中有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此诗不仅带来了秋凉和凄惨,更对性格内向、多愁善于感的林黛玉原有的不良情绪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鉴湖女侠”秋瑾临刑前豪迈悲壮的千古绝唱:“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令后人触景生情,无限惆怅! 那么作者题秋,一定也有别样的情怀吧?我们不妨诸联赏析之~!

1、秋水
不因霜冷
只载花流

千堆雪析:上联铺垫陈秋,下联点题言流。全联寥寥8字,并无“秋水”一言,然作者抓住了“秋水”的特征,写出了秋水本质。“不因霜冷”不仅“因霜呈秋”还写进了作者的无畏情绪,“只载花流”道出了花落无声的萧瑟和“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沉默。

2、秋感
阅尽繁华情渐老
归于寂静梦成孤

千堆雪析: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可以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孤寂的来临。“阅尽繁华”不仅是对万花纷谢的自然解释,它同样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与品尝。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人生莫不如是。“情渐老”、“梦成孤”都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此,此联看似感秋、而实际也是感叹人生,是非常恰当的人生感悟。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抓住当前呢?有深度的成联,很喜欢~!

3、秋夜
翻空往事人如幻
醉倒霜阶盏不空

千堆雪析: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虽然儒家的入世色彩极为强烈,但在现实的残酷映照下仍不失为温文尔雅,甚而至于带有学者式天真的哲学思想,日日自省。知识分子虽然难免徘徊于理想的失落之中,但却始终没有放弃理想而去俯就现实的庸俗。“秋夜”作为文学意象的一个特定时空,是一个多为人所关注,所吐露真情和苦闷的时间范畴,正因为它的隐秘性,所以成了人们内心深处畅说于外的自觉选择;“秋夜”似乎更适合人们去思索、去回忆、去自省、去感悟;也更适合传达道家的自然之旨和禅理中的空谈意境。这一“幻”一“空”中,无不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和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4、秋叶
冷雨袭来归落寞
萧风起处作纷飞

千堆雪析:“落叶”是秋风、秋雨的杰作,在“失落”与“纷飞”两种姿态中寻找自己的归宿。“风雨”四季都有,而属于秋的风雨是寒冷、萧瑟的。作者用“冷雨”、“萧风”紧扣秋意,用词很准确;“袭来”、“落寞”也是带有情感色彩的用笔。作者为什么不用“失落”对“纷飞”来写秋叶的坠落呢?我想这里包含了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失落”过于消极,难以为“纷飞”作铺垫,这就是舍工仗、而求意的匠心。属好联~~!

5、秋雨
暮色轻围,寒意随同湿气坠
情怀渐老,梧声说与落花听

千堆雪析:秋雨绵绵、阴霾冷湿的天气,会给人们带来凄凉、郁闷、迟暮的感触,使人悲哀、优虑和伤感。再加上“暮色轻围”,更加增添了泠若深潭的秋意。由此,我想起了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玉蝴蝶》之“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句???营造这样的环境,都为作者阐发情感和寄托情怀作了充分的铺垫。“情怀渐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出的感慨。除此以外,作者又用“梧声说与落花听”之拟人,从声音方面给读者以强有力的感染。正是因为“暮雨”兴象和“梧声”寓意等诸方面结合运用,才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秋雨”给我们传递的感秋“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题秋雁 (清莲)

料是痴情多误,尺书无寄,只影谁从,枉抛月下两行泪
算来何事堪言,老翅西风,青衫驿路,同作天涯一段愁

千堆雪赏析:
最喜欢这一联,因为她非常耐品,联面有诗意、有韵味;联外有遐想、有感悟。其内涵很丰富,故雪愿简述几句读后感:
萧飒的秋季,仰望霜天廖廓,时常可见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秋雁,它们整齐排列,结阵横空,或单行如“一”,或双行成“人”,古人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陆游《幽居》诗有云:“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有:“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可见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正因为雁有季节性准时迁徙的特点,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当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赋诗云:“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所以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本联作者抓住了秋雁的上述特征,巧用拟人、借喻的手法,托雁写出了自己的感悟。“痴情”是留恋,“痴情多误”是常态,是对故土的留恋、还是对故人的留恋呢?作者没有直说,但从联中自对“尺书无寄、只影谁从”来看,这种留恋而不得不别离的愁绪显然是拟人,“枉抛月下两行泪”加深了这种愁绪,更有一份孤独、漂泊的无奈上心头。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不正是这种怀旧、留恋、别离的写照吗?!这里值得回味、耐品的字句不仅是“只影”,还有“月下两行泪”。为什么呢?古诗仍有这方面的佐证,梅尧臣《秋雁》诗有云:“ 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唐?李颀《古从军行》还有:“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句。这些无须多言,大家一定都会明白作者的寓意。那么,是什么理由促使作者如此痴情、如此伤感呢?下联有交代。“老翅西风、青衫驿路,同作天涯一段愁”。唐?钱起《宿毕侍御宅》云:“ 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原来最理解离愁别绪的是秋雁、夜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落霞人物成联“陈独秀”的赏析》  (千堆雪)

◎陈独秀

曾有人说过:“陈独秀是革命家而非政治家。政治家是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而革命家则是单纯而天真、固执而顽强的侠客和文人的结晶体。”一直想写这个人,但毕竟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只能从支离破碎中感受到自己能感受的一些:

是侠客情,是狂士情,多情不解谓之众
为国家痛,为民生痛,大痛真知堪向谁

?? 陈独秀第一次入狱之后,李辛白在《每周评论》发表短诗《怀陈独秀》:“依他们的主张,我们小百姓痛苦。/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他们不愿意痛苦,所以你痛苦。/你痛苦,是替我们痛苦。”这首未被重视的小诗,却蕴含了相当丰富的信息:作为先驱者的“你”,是注定要承担“痛苦”的

千堆雪赏析:
写历史人物联,既好写又难写。说好写,是因为历史人物生平、个性、爱好、主要活动与是非功过都有现成的历史总结,其取材便捷,容易引起共鸣;说难写,也是因为历史人物人生丰富,个性特点独特,主要活动纷繁,功过是非一言难尽,故人物联概揽难、切入难、视角难、出新难。雪以为,用一联概括历史人物其鲜活的一生并非易事,何况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人物,则更难。
细品落霞联友此联,雪以为其出彩有三:
其一,选材铺垫好,浓缩概括准。我们先来看上下联前两分句:“是侠客情”是对陈独秀早期革命活动的高度浓缩与概括。“是狂士情”是对陈独秀个性特点的准确把握与总结。而“为国家痛、为民生痛”既是对其后期个人遭遇的怜惜,又是对其一生的评介。四个分句,都抓住了人物的关键特征。
其二,视角独特,总结提炼精当。上联联眼用“情”字贯穿全句,先用两“情”排比,结句用“多情”总结递进;下联联眼用“痛”字串联,同样从分列到总结递进。两个结句用“多情”与“大痛”总结提炼,十分耐品。古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此为大乘境界, 非常人可知。这里“多情”之“情”,并非男女间普通情感,它已上升到“济物利人”之大视角、高层面也。下联结句的“大痛”亦然。
其三,布局与结构有匠心。全联用447的结构,前两分句排比铺垫,后一分句浓缩、提升;形成上下联各有侧重,结构工仗,句内呈递进关联,一气贯通,无缝无隙;而上下联看似反对组句,实则抽象关联,因为“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使上联的“情”与下联的“痛”有机关联起来,足见作者扎实的联学功底。
也提联内与联外各一处存疑与商榷之言。
关于联外的商榷:雪不同意“政治家是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的说法。尽管这个说法不是作者本人的评语,但既然落霞联友引用了,那么至少说明作者是认可这个说法的。雪以为,政治家是有人格有人性有人情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政治家,“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是政客,决不是政治家。而“政客”与“政治家”是有本质区别的。对此,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这里就无须我过多阐述了。
关于联内的商榷:我认为上联的“谓之”值得推敲。我个人理解陈独秀的“多情”是为“大众”而“多情”,他之所以有“不解”的“多情”就是为了大“众 ”。原句“谓之众”是对“多情不解”意解和诠释,作为结句,其作用是对前两分句的提炼与升华,但“谓之”二字用在此处,语气和份量弱了,其提升、振起的力道不够。它与下联“堪向谁”的振耳设问略感不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01: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道不公,竟使陈张并列
碑传如此,何谈德赛二公

?? 时人常将陈与张国焘并列,谓之张左陈右。那张国焘不过一政客、小人,毫无人格品性可言,卑躬屈膝,卖身投靠,如何能与陈独秀并论?这样的定论,陈独秀地下有知,怕真的要欲哭无泪了~~~

千堆雪赏析:
这一联捕捉的两对“典型”、四个“人物”很精妙。“陈张并列”的确很有讽刺意味,我认为那不是“天道不公”,而是“人心不公”、“世论不公”;“德赛二公”在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很拥戴。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将西方文明“引到光明世界”,对于处于黑暗中的中国,需要德、赛的救治。然而,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没有考虑到,西方文化中并非只有德、赛二先生。因此,下联的“碑传”与上联的“不公”形成了两个悖论,此为出彩的安排;但是,本联的各自前后分句间的关联,需要推敲,尤其上联的“天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19 15:13 , Processed in 0.0813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