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张爱玲,很多人知道了上海女人,而且把小资、现实、精明一系列的词语灌注在上海女人身上。 其实,真正的上海女人应该说是78年之前出生的比较正确,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人涌入上海,以后出生的女孩有很多已经带有各地风味了。
在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上海住房还是很紧张的,几户人家隔用一个厨卫,所以自小我们就给父母灌输与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的理念。父母都要工作,家里也没有老人帮忙,可妈妈再忙再累也一定会每天把我弄得干干净的出门,很多人说上海女人爱漂亮,其实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自小养成的礼仪习惯。
懂事起,我就开始接受基本礼仪训练,吃饭细嚼慢咽、不能张大嘴巴、不能有声音、拿筷子的姿势也有规矩、拣菜只拣自己面前、不可以起身翻菜、笑起来不可以露齿、睡有睡相坐有坐姿、说话要轻声轻气、看见各个年龄段的大人们都要准确称呼等等。
不仅如此,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让我参与家政,很早我就知道如何合理地分配家用。受父母的影响,很小我就接触了很多文学书籍,不经意间阅读成了我的爱好。我的学生时代寒暑假都会选择去图书馆,因为那时父母的收入有限,买书是一种奢侈。也许那段岁月给我带来的记忆太过深刻,让我现在养成了只要是有兴趣看的书一定要买回家的坏习惯,日积月累,藏书倒也算丰厚了。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女人,我从父辈们那里学到了得体的打扮、温雅的举止和合理地使用金钱,这一切在我看来是一个女人该有品味和一种智慧的体现。
时代赋予上海这座城市特殊的内涵,让我们既融于百年的上海风韵,又能吐纳吸收,和谐包容海派的文化气息,既有自我创新的尚美能力,又有贯通中西的尚美雅量。上海女人自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明特色,带有江南文化的细腻古典,海派文化的新潮雅致。很多人说上海女人爱慕虚荣、现实、小资情节泛滥,的确,我们会为看中的一套昂贵的衣服苛抠自己肚子;我们会为去品尝一杯地道的咖啡情愿走两道街不打的;我们会为到大剧院听一场贝多芬而几个月不逛商店,对于生活我们更多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在我看来,各个地方的女人都是有个性特征的,这和地域历史有关,所谓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在上海女人身上也有一些缺点,譬如我就有依赖性、惰性、率性而为、有时还会有些刁蛮,所以一直也会通过不断地反省和学习,通过不懈怠地追求,期望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套用一句古老的话:路漫漫兮其修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