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府堤]
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其东原有司湖,清时在
此筑堤,堤近都督府衙门,故名督府堤,亦称都府堤。清代
末年,沿堤形成居民区,就叫都府堤大街,人们仍习称为都
府堤。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
所旧址的大门口,长560米,宽6至10米。此街的41号是毛泽
东在1927年上半年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著名的《湖南
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蔡和森、彭湃、杨
开慧、夏明翰、毛泽覃等都在这里住过。此街的10号原为武
昌高等师范附小,是1924年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
居。1927年4月27日,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就是在
这里举行的。现为中华路中学和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校址。
[积玉桥]
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
至沙湖北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
会处。这- -带原来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内室-丈多的石桥。每年夏
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
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后来这里
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
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1931年石桥毁坏,
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
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
沿用至今。
[桥口] (原字为左“石”右“乔”)
桥口既是武汉市城区的一个区名,又是汉口城区西部的一个
区片地名。前者源于后者,后者泛指东起桥口公园、西至双
厂巷、南临汉水、北至武汉机床厂- -带。
桥口之名,始于汉口成镇之初。史料记载:"在未有汉镇之前,
汉水排山倒映,由所口以至后湖。"汉水多经曲折,水道既狹,
含沙较多。每至汛期,由上游奔腾而下,- -面由小江口出江,
- -面由大桥口流于后湖之黄孝河,故汉口之淤积成洲,势所
必至。"历史上汉水在汛期由桥口分流的情况持续到一百多年
以前桥口河岸淤高之后才改变。
桥口有大、小两处,原指大小两座石桥: -是明崇桢八年(公
元1635年)挖土修筑长堤形成的玉带河上第-座桥, -是清同
治三年(公元1864年)挖土修筑城堡形成的护城河上第--座
桥。两桥均为石砌,故写作"桥",沿用至今。
[舵落口]
舵落口地处桥口区与东西湖区的接壤线上,在解放大道西端
汉水堤脚内,面积约-平方公里,一名拖落口,古时为水陆
交通码头,明清之际属汉阳县凤栖里,同治年间(公元
1862- 1874年), 在此驻防兵四名。1920年出版的《夏口
县志》说,"舵落口在桥口.上十六里。东带汉水,为西通德安
府(今安陆市)之大路,铺面数十户。现设有警察,以资保卫。
"舵落口正街仍有部分麻石路面和市瓦板房等集镇旧貌保留
至今。
舵落口之名源于当地流传的一-则神话:数百年前, 这里原有一
湖,湖边有一仙翁,一日伫立船头,从一-只葫芦里放出一-股
黑气,霎时一声雷鸣,其船沉于湖底,仙翁腾空而去。当地
渔民捞起沉船,不见其舵。一年大早, 湖水干涸,渔民在沉
船处的泥沙下发现脱落的船舵,忽然变成一条红龙,腾空降
雨。人们感念仙翁脱落于湖中的船舵化龙降雨的大恩,便称
这-一带为舵落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