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0|回复: 10

[原创] 秋月二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5 16: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秋圆月起,无语倚栏杆。
朝暮匆匆走,凭空一夜寒。

其二
枫红柳绿酣,明月菊香含。
隔水人长望,心头感再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0: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坐上沙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11: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梧桐雨于2011-09-16 10:51发表的 :
哈哈,坐上沙发了~~~~~

问好梧桐雨~看来是老师重新排版了~秋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平十四寒和下平十三覃,是容易混淆的声韵。素月君在做练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12: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泪莫轻弹于2011-09-16 11:08发表的 :
上平十四寒和下平十三覃,是容易混淆的声韵。素月君在做练习呢?


请问老哥,那些是归在同一部的吗?若是归在同一部的是不是就可以一起用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3: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素月清影) 的帖子

《词韵》就在同一部,填词就可以混用;近体诗一般都要求使用《平水韵》或者《诗韵》那就要分清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1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4楼(素月清影) 的帖子

引用第5楼泪莫轻弹于2011-09-16 13:39发表的 回 4楼(素月清影) 的帖子 :
《词韵》就在同一部,填词就可以混用;近体诗一般都要求使用《平水韵》或者《诗韵》那就要分清楚的。    


就是说填词可以一起用,写绝句或律诗时要分得很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4: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抄一则故事与大家分享:
清代咸丰年间权倾朝野的宗室贵族肃顺鄙薄满人“糊涂不通”,延揽大批汉人才俊,尤以高心夔、王闿运、龙汝霖、李榕、黄锡焘最为著名,时号“肃门五君子”。高心夔得曾国藩举荐,为肃顺准备公文奏章,参赞军机,出谋划策,最受器重。
  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高心夔通过会试,肃顺许诺帮其中状元,谁料复试环节出了问题:五言八韵诗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得“村”字),也就是限押“村”字所在的“十三元”韵,结果高诗误用“十四寒”中的韵字,因“出韵”而被置于四等,罚停殿试一科。
  次年(庚申年)恰逢咸丰帝三十岁,特行万寿恩科,高心夔参加殿试,名列二甲。清代殿试发榜后举行进士朝考,选拔优异者进入翰林院学习,期满留馆者成为翰林,能够方便地踏上仕途升迁的捷径。肃顺于考前一日探得诗题为《纱窗宿斗牛》,系唐人孙逖《夜宿云门寺》诗句,限用“门”字韵。高心夔连夜预作,次日入场,果是此题,一挥而就,自觉胜算在握,出来就找肃顺报喜。肃顺接过诗稿,连连顿足捶胸,原来“门”字也在“十三元”,诗中八个韵脚字除“门”字外,全都押到“十一真”韵。榜下,高心夔又列四等。同时落选的王闿运幸灾乐祸,戏赠他一幅对仗工整的联语:“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高心夔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好学不倦,诗风自成一格,是近代诗坛中“鹰扬于楚蜀”的名家,时人认为“己未、庚申两榜中人,罕能及之者”。这样有实力、有势力的人,居然两番在“十三元”上遭遇滑铁卢,原因何在?  
  清代科场试帖诗用韵必须严格遵循《佩文诗韵》,“出韵”绝对是“一票否决”的“硬伤”。《佩文诗韵》属“平水韵”系统,其中以“元”字标示的上平声第13组韵,是由宋代《广韵》中的魂、痕、元三韵合并而成的。在后世北方语音系统中,该韵部韵字的韵母分别为an、uan、en、ün,发音存在明显差异。
  其实早在隋末陆法言编纂《切韵》时,就已感觉“元”韵字在南方语音中与“魂”、“痕”同韵,在北方语音中接近“山”音,因而将其独立为一个韵部。唐、宋人作诗,魂、痕、元三韵既可分押,也可“同用”,“同用”的诗歌,用现代普通话语音诵读,感觉并不押韵,比如李商隐《登乐游原》一诗,“驱车登古原”的“原”属“元”韵,“只是近黄昏”的“昏”属“魂”韵。
  大约在金代,《广韵》206个韵部中的一些“同用”韵部被合并,形成“平水韵”系统,魂、痕、元三韵合并为“元”韵,这就导致语音上存在差异、“可以同用”而非“必须同用”的韵字,被强行扭合进一个韵部,到了清代,更被规定为必须遵循的“官韵”。死记硬背这些感觉上不像同一韵部的韵字决非易事,而且这些韵字又极易和真、寒、删、先、覃、盐、咸等韵部的韵字混淆。高心夔两度“翻墙”误押“真”、“寒”韵部,正是诗人被“该死十三元”痛苦折磨的典型反映。这是已与口语严重脱节的“诗韵”套在诗人脖子上的一副沉重枷锁,科举功令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转摘自:《北京考试报》第614期[2010-12-18]
作者:水边的树_菩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4: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素月清影于2011-09-15 16:40发表的 秋月二首 :

中秋圆月起,无语倚栏杆。
朝暮匆匆走,凭空一夜寒。
其二
枫红柳绿酣,明月菊香含。
隔水人长望,心头感再三。
只说构思:
其一:起句不错,承句也跟得上。“朝暮匆匆走”句义不明,而“凭空一夜寒”则不知所云。
其二:“含”的主语是什么?
秋景烂漫,着一“柳绿酣”,有加楦的感觉。“心头感再三”过于直白了。短章尤忌不留回味的直白。

原字不规整,重排了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15: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泪莫轻弹于2011-09-16 14:04发表的 :
抄一则故事与大家分享:
清代咸丰年间权倾朝野的宗室贵族肃顺鄙薄满人“糊涂不通”,延揽大批汉人才俊,尤以高心夔、王闿运、龙汝霖、李榕、黄锡焘最为著   
.......


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1-17 05:59 , Processed in 0.0875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