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飛花花主

[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高标跨苍穹, 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 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 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 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 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 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 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 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 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 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载(752)秋天登慈恩寺塔写的。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故称慈恩,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塔是玄奘在永徽三年(652)建的,称大雁塔,共有六层。大足元年(701)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这首诗有个自注:时高?、薛据先有此作。此外,岑参、储光羲也写了诗。杜甫的这首是同题诸诗中的压卷之作。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极言塔高。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画出天象穹窿形。用一字,正和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引出烈风来衬托。风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忧深虑远,为其他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开百忧,另起波澜,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登兹,细针密线,衔接紧凑。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来教人,故称象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极赞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极言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象之妙。写到这里,又用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此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站在塔的最高层,宛如置身天宫仙阙。七星在北户,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把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曲喻奇妙。二句写的是想象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时间是黄昏,时令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作者在这里驰骋想象,把这个神话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出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秦山指终南山和秦岭,在平地上望过去,只看到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象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通鉴》:(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杜甫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现在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穆天子传》卷四,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乃观日之所入。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象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象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钱谦益说: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以为常也,这就说明了全篇旨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周振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 ,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郑庆笃)
转者按:建议阅读者背诵此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杜臆》卷一)。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其他人是不会这样想入非非的。诗人就抓着李?出身皇族这一特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下笔真实而有分寸。
  接着出现的是李?之。他于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然而好景不长,开宝五载?之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旧唐书?李?之传》)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之诗句。乐圣即喜喝清酒,避贤,即不喝浊酒。结合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精心描绘李?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展现后,跟着出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司马迁写《史记》擅长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战胜,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展现后,中心人物隆重出场了。
  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知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个和李白比肩出现的重要人物是张旭。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诗里刻画焦遂的性格特征,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见识和论辩口才,用笔精确、谨严。
  《八仙歌》的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情绪欢乐。在音韵上,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是一首严密完整的歌行。在结构上,每个人物自成一章,八个人物主次分明,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多样而又统一,构成一个整体,彼此衬托映照,有如一座群体圆雕,艺术上确有独创性。正如王嗣?所说:此创格,前无所因。它在古典诗歌中确是别开生面之作。(何国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杜臆》卷一)。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其他人是不会这样想入非非的。诗人就抓着李?出身皇族这一特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下笔真实而有分寸。
  接着出现的是李?之。他于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然而好景不长,开宝五载?之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旧唐书?李?之传》)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之诗句。乐圣即喜喝清酒,避贤,即不喝浊酒。结合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精心描绘李?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展现后,跟着出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司马迁写《史记》擅长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战胜,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展现后,中心人物隆重出场了。
  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知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个和李白比肩出现的重要人物是张旭。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诗里刻画焦遂的性格特征,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见识和论辩口才,用笔精确、谨严。
  《八仙歌》的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情绪欢乐。在音韵上,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是一首严密完整的歌行。在结构上,每个人物自成一章,八个人物主次分明,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多样而又统一,构成一个整体,彼此衬托映照,有如一座群体圆雕,艺术上确有独创性。正如王嗣?所说:此创格,前无所因。它在古典诗歌中确是别开生面之作。(何国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两个,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傅经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勹)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 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 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 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不动尘, 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 宾从杂?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 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相。这首诗当作于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成功的文学作品,它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而且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一篇成功之作。这篇歌行的主题思想和倾向倒并不隐晦难懂,但确乎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从头到尾,诗人描写那些简短的场面和情节,都采取象《陌上桑》那样一些乐府民歌中所惯常用的正面咏叹方式,态度严肃认真,笔触精工细腻,着色鲜艳富丽、金碧辉煌,丝毫不露油腔滑调,也不作漫画式的刻画。但令人惊叹不置的是,诗人就是在这一本正经的咏叹中,出色地完成了诗歌揭露腐朽、鞭挞邪恶的神圣使命,获得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诗中首先泛写上巳曲江水边踏青丽人之众多,以及她们意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辛延年《羽 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回环反复,咏叹生情,态浓八句就是从这种民歌表现手法中变化出来的。《杜臆》:钟云:本是风刺,而诗中直叙富丽,若深不容口,妙妙。又云:如此富丽,而一片清明之气行乎其中。’……‘态浓意远骨肉匀,画出一个国色。状姿色曰骨肉匀,状服饰曰稳称身,可谓善于形容。前人已看到了这诗用工笔彩绘仕女图画法作讽刺画的这一特色。胡夏客说:唐宣宗尝语大臣曰:玄宗时内府锦袄二,饰以金雀,一自御,一与贵妃;今则卿等家家有之矣。此诗所云,盖杨氏服拟于宫禁也。总之,见丽人服饰的豪华,见丽人非等闲之辈。写到热闹处,笔锋一转,点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则虢国、秦国(当然还有韩国)三夫人在众人之内了。着力描绘众丽人,着眼
却在三夫人;三夫人见,众丽人见,整个上层贵族骄奢淫佚之颓风见,不讽而讽意见。肴馔讲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衬托。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举出一二品名,配以适当颜色,便写出器皿的雅致,肴馔的精美丰盛以及其香、其味来。这么名贵的山珍海味,缕切纷纶而厌饫久未下箸,不须明说,三夫人的骄贵暴殄,已刻画无遗了。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内廷太监?马飞逝而来,却路不动尘,这是何等的规距,何等的排场!皇家气派,毕竟不同寻常。写得真好看煞人,也惊恐煞人。如此煞有介事地派遣太监前来,络绎不绝于途,到底所为何事?原来是奉旨从御厨房里送来珍馐美馔为诸姨上巳曲江修禊盛筵添菜助兴,头白阿瞒(唐玄宗宫中常自称阿瞒)不可谓不体贴入微,不可谓不多情,也不可谓不昏庸了。乐史《杨太真外传》载:
时新丰初进女伶谢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受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时唯妃女弟
秦国夫人端坐观之。曲罢,上戏曰:
阿瞒乐籍,今日幸得供
养夫人。请一缠头!
秦国曰:岂有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邪?遂出三百万为一局焉。黄门进馔是时人目睹,曲罢请赏是宋人传奇,真真假假,事出有因,两相对照,风流天子精神面貌的猥琐可以想见了。箫鼓哀吟宾从杂?,承上启下,为后来者的出场造作声势,烘托气氛。彼后来者鞍马逡巡,无须通报,意然当轩下马,径入锦茵与三夫人欢会:此情此景,纯从旁观冷眼中显出,当目击者和读者目瞪口呆惊诧之余,稍加思索,便知其人,便知其事了。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白花私通,杨白花惧祸,降梁,改名杨华。胡太后思念他,作《杨白花歌》,有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之句。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诗中多用来指红娘一类角色。章碣《曲江》诗有落絮却笼他树白之句,可见曲江沿岸盛植杨柳。又隋唐时期,关中地域气温较高,上巳(阴历三月三日)飘杨花,当是实情。杨花
二句似赋而实比兴,暗喻杨国忠与虢
国夫人的淫乱。乐史《杨太真外传》载:
虢国又与国忠乱焉。略无仪检,每入朝谒,国忠与韩、虢连辔,挥鞭骤马,以为谐谑。从官监妪百余骑。秉烛如昼,鲜装?服而行,亦无蒙蔽。他们倒挺开通,竟敢招摇过市,携众遨游,公开表演种种肉麻丑态。既然如此,为什么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乃其既至,则呵禁赫然(黄生语),不许游人围观了呢?为了显示其炙手可热权势之?赫,这固然是个原因,但觥筹交错,酒后耳热,放浪形骸之外,虽是开通人,也有不想让旁人窥见的隐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青鸟衔去的一方红手帕,便于有意无意中泄露了一点春光。七绝《虢
国夫人》:

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颜色,澹扫蛾眉朝至尊。
见杜甫《草堂逸诗》,一作张祜诗。这诗写出了虢
国夫人的狐媚相,可与《丽人行》参读。浦起龙评《丽人行》说:
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这不是说,这诗的倾向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么?对于当时诗人所描写的社会冲突到底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他即使多少意识到了,恐怕也不敢认真去想,更谈不上把它硬塞给读者。但读者读后却不能不想:最高统治集团既然这样腐败,天下不乱才怪!这不是抽象的说教,这是读者被激动起来的心灵直感地从艺术中所获得的逻辑。  (陈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此诗约作于天宝中作者献赋后。由于困守京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滋味,故愤而为此诗。



  诗何以用“贫交”命题?这恰如一首古歌所谓:“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如雨之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还纷纷恬然侈谈交道,“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次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谓之“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数字,强有力地表现出作者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不免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管仲早年与鲍叔牙游,鲍知其贤。管仲贫困,曾欺鲍叔牙,而鲍终善遇之。后来鲍事齐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荐举之。管仲遂佐齐桓成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岂不感人肺腑。“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之“轻薄”益显。“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多么彻底呵。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以概之,未免过情。但惟其过情,才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引王嗣?语)。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周啸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醉时歌

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 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 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 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轲, 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 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 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 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 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 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 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 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 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 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 生前相遇且衔杯。



  根据诗人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远谪十年。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旷放绝俗,又喜喝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尽管年龄相差很远(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郑虔估计已近六十),但过从很密。虔既抑塞,甫亦沉沦,更有知己之感。从此诗既可以感到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又可以感到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今天读来,还使人感到“字向纸上皆轩昂”,生气满纸。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吧,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呢,“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此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对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亦何补于生前的饥寒啊!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象涸泉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 ”,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往,后句是郑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乃为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可谓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涤器;才气横溢的杨雄就更倒霉了,因刘?得罪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又有何用?孔丘盗跖也可等量齐观了!这样说,既评儒术,暗讽时政,又似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本篇,或说悲壮,或曰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兼而有之,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无含蓄),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诗豪放不失蕴藉,悲慨无伤雅正,本诗可为一例。



  首段以对比起,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真是“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七言,后四句突转五言,免去板滞之感。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状,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也。而语杂豪放,故无衰飒气味。无怪诗评家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此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人不觉。此联要与首段联起来看,便会觉得“??诸公”可耻。岂不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吗?由此便见得这篇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激烈的郁结而出之以蕴藉,尤为难能。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人读起来,涵泳无已,而精神振荡。  (曹慕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 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 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 恐是霍嫖姚。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诗镜铨》卷三引)。(崔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 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落, 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 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 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 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 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 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 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 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 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 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 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遣, 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 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 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 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 御榻在??。

  蚩尤塞寒空, 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 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 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 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 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 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 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 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 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 烟雾蒙玉质。

  ?客貂鼠裘, 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 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 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 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 极目高?兀。

  疑是崆峒来, 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 枝撑声??。

  行李相攀援, 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 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 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 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 里巷亦鸣咽。

  所愧为人父, 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 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 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 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 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
  在杜甫的五言诗里,这是一首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755)的十月、十一月之间。是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千载以后读了这首诗,诚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不能不为人所叹服。
  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虽用白话来写很难得超过它。
  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老大意转拙,犹俗语说越活越回去了;怎样笨拙法呢?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所志如此迂阔,岂有不失败之理。?(huò获)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居然成?落,即果然失败了。契阔,即辛苦。自己明知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这六句是一层意思,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老杜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尽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自不免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文便转了意思。
  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老杜说,我难道真这样的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了。从这里又转出意思来,既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构造廊庙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个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为什么这样呢?这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呀。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固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中功名,奔走利禄?所以接下去写道: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象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我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自然把生计都给耽搁了。自己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干谒,直到现在还辛辛苦苦,埋没风尘。
  下面又反接找补。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但即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例如许由、巢父。巢、由是
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象巢、由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象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呵。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热烈衷肠非常真实。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动身,清早过骊山,明皇贵妃正在华清宫。蚩尤两句旧注多误。蚩尤尝作雾,即用作雾之代语,下云塞寒空分明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君臣留难娱,乐动殷胶葛两句亦即白居易《长恨歌》所云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说君臣留欢娱,轻轻点过,却把唐明皇一起拉到浑水里去。然则上文所谓尧舜之君,真不过说说好听,遮遮世人眼罢了。
  彤庭四句,沈痛极了。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岂不等于白扔了吗?然而??诸公,莫不如此,诗人心中怎能平静!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句中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真象千钧一发,仁人之心应该战栗的。
  况闻以下更进了一步。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岂但文武百官如此,中枢大内的情形又何尝好一些,或者更加厉害吧。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此当指杨国忠之流。中堂
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指虢
国夫人,还是杨玉环呢?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明皇只隔一层薄纸了。

  似乎不宜再尖锐地说下去,故转入平铺。?客以下四句两联,十字作对,谓之隔句对,或扇面对,调子相当地纡缓。因意味太严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声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冲淡。其实,纡缓中又暗蓄进逼之势。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橘,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酒肉凡品,自任其臭腐,不须爱惜的了。
  文势稍宽平了一点儿,紧接着又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杜真是一句不肯放松,一笔不肯落平的。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似乎一往高歌,暗地却结上启下,令人不觉,《镜铨》夹评拍到路上无痕,讲得很对。骊山宫装点得象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是的,不能再说,亦无须再说了。在这儿打住,是很恰当的。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全篇从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首句有群冰”“群水的异文。仇注群水或作群冰,非。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也。此说不妥,此诗或作于十月下旬,正不必泥定仲冬。作群冰,诗意自惬。虽冬寒,高水激湍,故冰犹未合耳。观下文高?兀”“声??,作冰为胜。这八句,句句写实,只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
  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大哭,这实在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用《礼记?檀弓》记孔子的话: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字有割舍放弃的意思,说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象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是否顶苦呢?倒也未必。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尚且狼狈得如此,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自必远远过于此。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想起世上有多少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之来已迫眉睫,自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接其混茫了。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那知过不了几日,渔阳鼙鼓已揭天而来了,方知诗人的真知灼见啊!
  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他思想的方式无非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以文而论,固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矣。  (俞平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12 07:29 , Processed in 0.1005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