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汀芷幽兰

诗雅周评汇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6: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pre]物我同在的平等虚构
??读王孝稽的诗
汤养宗


    九十年代诗歌的一个突出缺憾就是语言中自我意识对存在物的肆意霸占,跨世纪后,随着多维文化对汉诗的超储积累,也随着汉语诗歌自身文本实验的进一步演化,诗歌文本中那种人为的物我之间的紧张关系终于缓和了下来。诗人们在写作中对存在物的处理终于让出了应有的位置,语言的霸占欲收敛了,事物与自我出现了“心平气和”的良性对应。我在读王孝稽的诗歌中,也有着这种印象。

    王孝稽的诗歌在取材上属于日常事物拾零的那种。题材多不宏大,气势也不超拔,但他会在貌似平静的描述中突然造成让人悬空的感觉,诗歌在那里一下子有了拐弯,转入暗处,或者凸现;使不经意描写的事物与内心的关系有了幻化的色彩,在平实之中透露出了歧义的性质。让人感到他在前面所罗列的甚至有点庸常的物件、场景等,原来都作为精神的第二背景储备着,一首诗歌所谓的意义在此时有了晃动感,有了“开”与“合”的转换关系。

    他在《汽车进入小镇》一诗中描绘了自己坐在车上进入“小镇”的情景,车窗外“是灰白色的大棚,这里有充足的二氧化碳、水/和阳光。这里有人间少有的温暖/……这么多年/一个卑琐的男人远离了蔬菜/远离了泥土,远离了春暖花开”。那是一种亲切的陌生,肉体的远与精神的近,一种常见的被隔离的事实。接着他这样写:“我害怕所有的旅客都会提前走掉/留下一地的灰尘、纸屑。留下一个肉体/最后无法入眠”。诗歌中的悬空感立即出现,一种虚幻开的隔离将场景的在与不在得到了互换,中间的“得到”与“失去”,存在着多向感悟的意味。在这里,他的诗歌语言并没有去强迫事物就范,而只是通过一个假设,顺着场景的自然生成,使现实与虚无,内心世界与外界事物得到了和平过度。这种虚设与事象是吻合的,既自然又凛冽,没有这一个覆盖掉那一个的强权语法。

    按理说,以日常非诗性事物入诗,让主体面目混同于屑小事物的写法,很容易落入后现代口语诗歌表现日常生活“非人”状态的俗套,但王孝稽却着重于注意“屑小事物”的幻化处理,使他的诗歌在写作意识上又归入严肃诗歌的正道上来。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与我在诗歌中的同属一体及平等对应,两者的关系在诗歌中不是主次的或者前后的,而是逻辑的以及相互流动的,它们构成了一种“同在的虚构”,即事象与本我之间的异质对应,共生与对称,没有谁强制谁的问题。王孝稽的诗歌《旅馆》,显示了这个特点。

    所有的钢管,并不在乎水滴
    最终是否落到主人的盆中。
    多么真实的一滴水,从天花板
    滴进我的脖颈。


    在诗中,通过水管中长期渗漏于我脖颈上的一滴水的事象,凸现出“水滴”不在意的“我”与“我”所在意的“水滴”的悖论关系。使“我在一滴水里睡得太久。/我的身体注定湿气过重!”在“我在”与“物在”之间,水因为了我的存在,而仿佛也有了自己固定的方向感。我也因为水滴的出现与它有了某种挥之不去的生命纠缠,两者在诗歌中的对等关系,物我仿佛成了两个人的对峙。“??这样的墙,已经悄无声息/蒙上一层水汽。30年了,我突然想到/翻墙而出。”诗歌的题目叫《旅馆》,其实它是一个生命的居所,是人对禁锢下的一种呻吟。两者在同一环境中的这一事实,既是现实也潜在着虚幻的性质,为什么是一滴水,而又是这种方位,好象在这间房子里,这是“我”必然的命运。水与我在诗歌中成了两个平行体,即相互依托,又互为事象的对立双方,它的幻象性油然而生,使一种日常生活现象产生出魔镜般多元,多解,含混的深度。

    另一首《铁轨永远有一个远方》中写了乘客与列车的关系,“火车刹住的‘远方’,很具体/??一些乘客下车后,站台/另一些乘客,继续挤上这趟列车。”一个本来很平常的事象,一经点出来后,反而使我们有了严重的模糊感。列车是一个整体,乘客则是无数个破碎的个体,随着列车的停靠与乘客的上下,便有了“‘家’或‘旅馆’或‘旅途’的区别”。而‘我’,也不知是当中的哪一种。当‘我’想理清这一切时,“另一列匆忙的火车,在远方/逐渐向我的身体靠近。”诗歌中的事象极象一个寓言,却带来了整体的惶惑。在这一首诗歌中,我与整体的物象若即若离,在整体的含混中又突出了个体在整体中的“脱轨”,在整体虚构中个人好象是清醒的,但作为整体的“列车”却有着非常的虚幻性。个体的持疑道出了整体的破碎性,使个体与整体的虚构在诗歌既反差又平衡可信。

    作为一个多维的时代,主体的破碎是必然的,各要素的不相融合性,在我们的意识里布满了碎片,使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更多的由属于零碎的偶然事件组成。“个人的意识必须被认为是信仰的断片和形形色色的活动的一种聚合物。”(克拉考尔)王孝稽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这个问题,“他知道永嘉就在他的脚下/却不能遏制‘淡乎寡味’的环境。”“他本想学鸟叫几声的,他显出了无奈。”(王孝稽:《在温州,登池上楼》)他的诗歌意识开始关心存在与虚幻的关系,在他诗歌中那些被置换的事象与场景,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对现实认识深度隐喻的、多向度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失控感,给阅读留下了多重性的“空洞”。而他在文字中形成的坼裂,则多通过事象自身的“裂缝”而展开,顺藤摸瓜般在我与物之间同等虚构,使“我说”统一于“物说”,让事物的丰富性与内心世界的真实得到客观对应。使诗歌写作成为一种我与世界之间的在场者和见证者。
[/p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6: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象”是客观之“象”,即形象、物象、事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物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人、物、景的形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态,或各种社会生活的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观察的对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础。物象,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是主观内容的载体。它是客观现实的、形象的、鲜明的、将为展开联想和发挥想象创设了巨大的空间。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由快乐原则支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6: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期<诗雅周评>       诗歌中的主体意志与本体意志的初步承接:读麦田守望者《你们耻与我为伍 》

诗歌意志是诗歌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量度标尺。诗歌意志分为主体意志与本体意志。主体意志是由诗人应世观物的哲学、文化态度所形成的“世界感”,和把握诗本体自律所启悟的“诗歌感”有机构成的。“世界感”既入乎其内地浸透着特定的精神、文化的整体氛围和色彩,又出乎其外地依恃个体生命/生存的体验并达到形上的思悟。正是通过“世界感”,诗歌保持着与时代、现实的隐秘联系,并获得一种精神根基。本体意志是由诗歌得以寄寓、显现的唯一媒介--特定语种所内含的“诗质性”,和诗歌得以传承、改写与变幻的唯一维度--实现重构的“形式性”有机构成的。“诗质性”既是能指的,也是所指的。前者是特定语种自身的质地、构造及音韵等等美质,后者是内在于语词的文化、精神和生存的含量。它们只有在创造性形式的重构中才能呈现:提升或者还原。“形式性”既有外在的,也有内的。外在形式可以被反复使用,内在形式只能被使用一次。这是因为,前者是可以独立于内容或素材的形式面具,后者则只有在与内容或素材惟此一次的有机融合中才能显现出来。在写诗歌的时候要习惯于将主体的情感、意念和人格注入对象并变形为另一种形式,从而获得沉浸、玩味自身的美感体验。当主体意志高于本体意志时就形成了麦子这样的“象征主义”诗歌《你们耻与我为伍
》。他运用了拟人的模式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一种潜在人类精神深处的劣根。

你们耻与我为伍

我想我该离开这祖辈居住的庄园了
他们正在被大批的屠宰,并被取走心脏
我善良的主人还捏着刀柄失声痛哭
别难过,请保重

又能栖往何处
被你们早驯服了的翅膀
丧失了飞翔的冲动
即使搭上偷渡的航次
四处迎接我的都是惊恐和敌视的你们

带着耻辱的记号,漫无目的的逃亡
路上,行人越来越稀少
收留我吧,黑森林和白色野花

我想睡了
在临睡前,我第一次开始思考
并翻开你们遗失的字典
原来我是禽类
你们耻与我为伍
这首诗歌突出了语言的三大特点:1、直观性。将抽象的事理用借动物来述说,拟人的运用比较生动形象2、深刻性,潜在社会的劣性被挖出3、含蓄性,作者在社会与现实之间,看到的比较深入的社会现象,作者通过诗的语言揭露一种社会状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6: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期<诗雅周评>主持人:卧听苍松画黄土
主评人:汀?幽兰                                    
诗歌中的理趣和色彩
因情状物,缘理写景,物显情出,景明理晰,描述简洁,情感深挚 。意理深刻,从平凡事物与现象起兴,却能直入本质开阔视界, 发掘底蕴又能让人浮想联翩, 记忆遥远。让读者与诗人在会心交流中实现精神活动的沟通, 不言情而情显 ,不说理而理有 ,于盎然的诗趣中, 便深邃的道理唾手而得, 这样的诗从感性认识和即时的印象出发 ,但又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平中见奇,曲径通幽的方式, 不但思想内容新鲜有味 ,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非常独特,从而达到理与趣的完美统一。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6: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言自语___从萧吟儿的两组诗歌读开去~

奉命评诗,黄土斑斑的命令在我看来比单位领导的命令都要重要的。在单位敢和头头抗争下,比如前天需要填的报表,推来推去的,反正以推卸、简单、轻松为己任。可网络就不同了,从古朴的诗风走来,我们拼命地奔跑,时间沉默,烟尘展开,被黑夜撞痛的目光,摇摆,突围。不是吗,许多在诗歌中行走的朋友们,自始至终,坚韧不跋地接受并理解诗歌这种形式开放、高度的审美观与审美情趣的体裁。对于用心灵行走,个性强烈,富余超现实想象力的人们来说,这种进驻与摈弃是一种必然结果。我自然不肯放弃这个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了。

诗歌的产生来自于多个方面。以语言形式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紧张性,来抵御现实生活的简单烦躁和外部世界的压力,是诗歌中呈现最多的方式.做为最自由的一种文体,最原始最精确最空灵语言,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它肩负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和勇气,同时,也在诗歌与现实关系差不多是一种短兵相接的状态中呈现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美丽和光华。灵动而富有创造力的分行,辗转与历史时空、天地万物的莽莽余音,所有的抗争,生命不可避免的凝重与伤痛,以许多凄厉的姿势,悲壮诠释,凿开圣洁的感伤,超越生命的唯一意象,

沉静地劈开几刀,便震撼了千年沧桑。
即将有刀剑声,响彻夜的天空
还没收拾好满地碎片
一场冰雹劈头盖脸砸下
措手不及,暴露在寒冷里
每当我需要时,你便绽放。第一次读萧吟儿的诗,我的脑海便不时跳跃着另一个人的名字??冷冷清秋。清秋是我认识了一年多的朋友,没有看到她的诗集以前,就常在夜下品着她的诗放飞眼中这唯一的线索,探进身躯,冥想,似乎这个姿势与表情能成为她亘古的知音。有了她的诗集,我枕下的夜梦似乎有一片海洋,给你一种空旷,一种内心的重构。笔墨移题了,和平年代,以日常生活做为诗歌主要来源的题材总有一些亦步亦趋的借鉴或相似,但每首诗歌的形成必然有其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到每一个人又各有个的语言风格与思想品位,即便诗风相似,终不能一概而论的。萧吟儿的诗在一向喜欢阴柔诗风的我来说,是极爱不能罢手的上品。
一杯苦丁茶,饮了三冬两夏
味蕾,早已失去幻觉
从来不知道,苦,也可以麻木
当切割从心脏尖锐地走过
回流的愉悦,冷不丁撞翻了冬天
品味,在一种理性或情绪的暗流中潜隐,梭巡。有什么比罗丹那尊沉思者的雕像更美的,他伸出的双臂拥抱着人的全部情感,还产生一种电波,叫人难以抗拒。
持刀的手,久久没有适应重量
抵抗,显得那么虚弱
窗子,在午夜被风叩响
冷冻的疼痛慢慢融化
我对着一串泪水,跪下
读着,我流出泪水,诗从四面八方蔓延,不知不觉走了很远,很远。分开贴上了《对着一串泪水,跪下》这一首诗,我没有象以往评点一样就诗歌的内容细致的逐字逐句评论,我想这也许不需要解释,对重视细节描写、语言质朴无华的诗人萧吟儿用她主观感受进行大胆夸张和变形的诗句,已经全然综述了诗歌实体因素和抽象氛围交融的诗歌本质。


诗歌的出炉代表一种人生况味,也包含着人对许多知识深入与消化。比如哲学、逻辑、语法、修辞之类,熟读这些,很有必要,我常常忍着头痛去看,不见得深入的进去,但“博”览终究是文思的源泉,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
很多时候会失去方向
尤其是夜里读书的时候
心的空间本来就不大
此时,就被一本书完全占有
其实,我全然知道作者此刻并不是把笔触指向读书的困惑,可我宁愿避开作者以书点喻的真正意象,用我的体会笼而统之地做出回答。简单的说,任何人的写作都带有某种个人化的倾向。读诗,一方面能在诗歌中感触一些东西,一方面除了溅起无边的苍茫和寂寞外,别的,一无所获。可这正是诗歌的一个难得的境界,广博的空间,在想象中寻找出路,牵住,就获得了一种存在,一种进取精神。
有阳光的日子不知道温暖
无病呻吟地弄出疼痛的句子
把原本完整的时间
切割得支离破碎
一粒粒,如同掉落的锯末


被黑包围时,恐惧没有一点同情心
张开的手伸向虚无
试图抓到可以让自己安眠的
哪怕一本枯黄的旧书


渴望来自无助,夜的尽头
总会有阳光从窗帘的缝隙进来
我决定,牵住最亮的那缕
作者与读者的心态常常是一致的。在我为数不多的书写中,一方面想让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变的含混,在意义的层面上游移不定,被那些难以捉摸和不断自我构造的东西所诱惑,一方面也对清晰、柔美、简洁、有力的语句充满了渴望。徘徊谷底,仰望山河。就象这冬日的一朵朵雪花湿润众徒诵经的声音,远远近近游荡,是一种燃烧着的飞翔。生命的多重意义即便回到源头,也是一种姿态,一种格调,一种意志和寻找。


诗歌的艺术生命在那里?从自然取得诗歌题材的丰富变化,不被那些腐朽的格调压碎我们鲜明的生活百态。诗歌的生命因为真实之体形成了善与美的凝结,不断地绝望,不断地憧憬,在理解与理性骨架的支撑下,有了重量与硬度的体质,纯净的眼神,干净的额头,眼泪就那么夺眶而出。
一直想解读盲道的语言
踏上去,却感知到脚掌厚厚的茧子
微弱得如同蚂蚁的呼吸
行走中一次次失去方向
一直想解读盲道的语言
踏上去,却感知到脚掌厚厚的茧子
微弱得如同蚂蚁的呼吸
行走中一次次失去方向


那么多的脚步,来去匆匆
把生活趟得凌乱不堪
盲道有秩序地延伸在人行道中间
静静等待懂它的脚步


光明的背面解读光明也许更准
许多时候都是这样
视觉会减弱原本敏锐的东西
忽然就想到,不用眼睛
会不会更准确地抵达天堂
语言凝重的诗常会带给我们丰满的意象。因一方的陶然,因思想的灼伤,因领悟到那种盘旋的妙境,因灵魂和肉体的统一或分离。读萧吟儿的诗品味那些质朴却充满理性内涵的语言在这样一个雪花飞扬的夜里成为温暖我的唯一途径,象每一次真正的行走一样,回想那些语言的时候,我是沉浸在幸福中的,诗歌解释诗歌,自己明白自己,是最好的评论方式,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6: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传递__与赵伟一起探讨的诗~

如果说萧吟儿的诗是站立在理性上空挥洒的珍珠雨,带着柔曼与空灵牵扯我的思想的话,那么赵伟的诗就应该是色彩纷繁、意境重奏的本质生活。品读诗歌,一般要从内在素质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询。以美的聚焦方式,美的情操加以提炼、升华是诗歌的潜在素质,这需要挖掘,深层次品味。而凝练、精湛、丰厚的语言是诗歌的外在素质,一般表现为结构灵活、流转自如,又讲究全局性的音乐美、意境美,完全象一幅立体式版画,将四维空间拼合在同一空间,完成、确定涵义,打破沉默,穿越沉默是一首诗歌需要完成的外部形式。一首成功的诗作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假如评论者片面或者肤浅理解了,或者自觉不自觉地经过了内心处理,既每个个体的感觉化和心灵化,带有更多评论者的感情化和倾向性,也是经常,假如天空就是天空,在作者的眼睛里不包含任何物质,假如评论这块石头激乱了作者那汪心湖的宁静,请千万不要愤而不平,诗的灵魂逸向心灵深处从客体到主体,又从主体倾泻到客体,需要感性与知性的美妙契合,更需要爆发状态的讨论,激起更多的浪花,特别是借鉴与学习进而开拓诗歌新的思路,就象我与黄土、小伟等人常常议论的,代人做嫁衣的评论,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诗路是人走出来的,脚踏实地的丰富和积累,诗的境界便会逐渐扩展、深化而得到更新了 ,有志与诗歌的朋友们,假如每日评论一首诗歌,相信你会很快地融入诗歌这一特殊魅力的群体。
不经意间认识小伟也半年多了,军校的大学生,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同许多人一样,我与他的交谈也不是很多,但总有不同的收获,谈经论点,从诗歌谈到哲学,又从哲学回到诗歌,我庆幸能认识这样一个朋友,并快意地融进他的许多诗歌的氛围中,挖掘无与伦比的精神意志和那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曾经多次被他版面上的认真与对诗歌不懈的追求而感动着,也答应了多次为他的诗歌做一点共同的探讨,可是总是失言与他,乃至看到他的影子都觉得不好意思,今天终于清净了心神,用我自己的方式解读并愿意为诗意的葱茏增添色彩。
《写给白鹿原上的一棵樱树》
想像在我离开以后,可能不会有人爬向你,并与你
比身高了。想像你可能会在某个清晨或是黄昏
被人扛着回家,且变成米饭的一部分
想像你也会目送我返回
航班是2005年10月8日18:50分,噪音40分贝
万尺上空,透过隔离窗,我能看到幅员辽阔的丘塬
能看到小若蚂蚁的樱树林,和成为虚无的你
我甚至可以嗅到那些微弱如丝的喘息
----来自于林中的些许响动。在万家灯火依次燃起
在目不能及的他处,我知道:我身上的热
与所遗留的热同出一宗,而且,也会和埋于你脚下的
那对戒指保持一种无法言语的默契,保持
一种共同衰老的频率
简评:思与回想,是中国诗歌的一特大题材。简洁而抽象的思字融进了多少情趣活跃与语言与现实的生机中间。比如这首《写给白鹿原上的一棵樱树》既是如此。想象是复杂多样的,是影响着诗文新思路开阔的现实问题。想象掠过童趣,掠过可能会异化,会毁灭的树,更留下无数的期望,叫那个终要返回的角落,等待着他的归来。欣赏全篇,我更喜欢上半部分,后来延伸至飞机上空的部分细致了一些,但也烦琐了一些,戒指的来龙去脉我不明白,也许作者有自己的解释。
小伟成功的诗作还有很多,今天就不一一解析了,相信众多的朋友能在他的诗歌里用自己的眼睛感受那份真诚与对生活的向往,也许我的评论是画蛇添足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6: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pre]接受命令,批评一首。

叛逃

叛逃,原来那么艰难
揣着那个名字走了很远
又看到出发时的脚印

一直躲在角落
蝙蝠一样害怕孤独
大笑着,告诉所有觊觎者
我的隐秘处,有一个醒目的胎记

日子的出口全锁上了
钥匙,丢在最远的远处
等着另一个叛逃者
在我哭泣的时候为我拣回

  《〈简评:初读此诗,感觉写得很“拘谨”,始终以“自我”为基点,注重内心体验的剖析。“叛逃”本质上是“灵”的外出,有意识的外出。而其既生的原点却是挥之不去的,因为“灵”于此的生长、茁壮、思考……,它对此有某中不可言喻的关系。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接受“物化”的切入。“叛逃,原来那么艰难//揣着那个名字走了很远//又看到出发时的脚印”,这是一种由心的臆造,诗中布置的场景是“回望者”,省略的是当时的表情以及心理活动,而此却又为诗歌而生出;“一直躲在角落//蝙蝠一样害怕孤独//大笑着,告诉所有觊觎者//我的隐秘处,有一个醒目的胎记”,回望的过程实质上一种深刻反思的过程,其内在的关系是“克服”,即“我”与“环境”的纠缠、以及“我”与“我”的纠缠,作者写作的初衷是把当时的场景(或片断)再现;“日子的出口全锁上了//钥匙,丢在最远的远处//等着另一个叛逃者//在我哭泣的时候为我拣回”,“等待”即“心灵孤独的守候或寻找”,可以看出作者是相信宿命的,也可以看得出作者是坚定的,而内心隐隐的“欲望”还是难以逃离。
[/p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期<诗雅周评>主持人:   艺术上的成功与用典是分不开的。“借人形己”为上法。
                           
                        用典分明用、暗用、借用、反用。明用。直接引用典故本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曹操《短歌行》(其一)是一首著名乐府,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了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显示招致人才、礼贤下士之诚心。白居易写过《放言五首》,诗中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句子。《淮南子》载:“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过,豫木章木要在生长七年才能分辨出来。白居易运用这两个典故,告诉人们,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妄下结论。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暗用。暗用也叫化用。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奢侈糜烂的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只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刺于写景,手法非常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就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借用其形与反用其意

  一:

风浩荡

紫色的伤痕那未褪的青春

向苍天发问

一两句从宋人的秋千上借得
三四句向墙内的红杏探询
五六句用纹过水面的微风稍作停顿
七八句在灯火阑珊蓦然回首里
九十句已是不由自主地长叹
随即收稿
裹一些扁扁的思绪和踉跄跄的酒意
再见面仍是曾经的沧海
可记得,如漆的夜空
展开玄色的翅膀
无所顾及地飞翔
是他,固执而悲壮

也许终难说破
破云的月捻抹一曲喑哑的箫声
箫声里谁衣一件缟衫吟潇潇兮易水寒
谁拂袖用晓风燃尽杨柳岸的黄昏
谁都无法说清
人生,若凭整饬的绝句我嘘唏地寻
以参差的小令你犹疑地等
有多长时间容我们触不可触及的永恒
就让我们不答不问吗
就让情怀冲入茶里飘一茉清淡吗
就让年老时
细细品阅紫色的伤痕那未褪的青春?


二:

唐晚词

抱眠三月

三月在风中摆渡
象船,蓬能拧出水
船头装着寒食
船尾盛着清明
我坐在船上,穿林花水道
左搂风,右抱雨
却量度不出
两岸匆匆的鸟鸣中
春红开谢的深浅

柳线缝补着薄雾
出走的身影
穿着乍暖还寒
曾经唱过的山歌,老了
一些残留,一些被风带走
至今下落不明

小心储存起来的心思
放出去了,忘记归路
求你把灯点亮
挂在树下
照照我的回程

夜,渐深渐长
阑珊的灯火击落飞花
也能把三月踩痛
拈一朵微笑,放在茶中
再加一些词句
煮沸后
独饮雕栏玉砌
再品雨骤风疏

月光为谁长,为谁生
西窗小屋
撒落着葬花词
拼凑不成完整的句子
或者在灯影,或者在土中

不要问答
三月就这样
被撞得很痛
随夜而去,抱三月而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两句从宋人的秋千上借得
三四句向墙内的红杏探询
五六句用纹过水面的微风稍作停顿
七八句在灯火阑珊蓦然回首里
九十句已是不由自主地长叹

第一句是;北宋苏东坡的<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第二句是: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三句是:五代十四南唐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第四句: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



《说三道四,揣测诗意》

   这首诗有着极深的中国历史典故,细阅之有些唐人李商隐的诗风,晦涩之中似乎明了其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由于,前段时间看到诗友及诗者,将诗中的典故很细细的摆了出来,我就不再重说了,这里我也不从诗艺方面谈什么。

    只想就自己读了几遍之后,就诗中的大意顺自己的逻辑进行了一次历险,说长道短说东道西说三道四说老实话,说错了,还请大家原谅。

   这首诗的前半部份,写的是一份放在心中的温软的感情,由秋千的典故,无心的笑意让这个多情的人深深迷恋,于是向墙内的如杏花探问,由于这份感情总是那么敏感如风吹过的水面,微微皱着才下眉头的又上心头的心事,即便此时终于找到在微弱的灯光中,已经是物尽人非,是长叹息的无奈,是我一个人独行,前行.

    第二段,月光寒,只能说声再见,不管是以荆轲离别时的悲壮豪迈,还是以柳永的杨柳岸上的执手分别的婉约,在别的必然里,那些我认真的寻着,你静静的躲着,那能说什么呢,不过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过是青春激荡,顺着岁月过去,成为泡白的茶,成为年老时已经愈合的但在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在诘问中,收尾,更是强调这种沉默中的相守而永远的分离.让人无法面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12: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雅轩31期周评](2)??试读风浩荡之《中国象棋》《中国象棋》/文:风浩荡

《将?帅》

一只青蛙
守在井底疆域

对着七上八下的水桶
不停呱呱

《士?仕》

两位裁缝

一位,为皇帝设计新装
一位到后宫,偷吃皇后的口红

《象?相》

到地头田间经常转转
一听说干旱,就叹息
逝者如斯夫,或扮扮屈原

干涸的河床
满是他狼藉的酒瓶

《兵?卒》

涉水前冲
摆成移动的靶子

看似被对方射中
多半由顶住背部的冷枪击穿


《车》

T型台上,左顾右盼
眼里翻一朵苍白的浮云
前后三两步
腰身扭几声惊艳的猫叫

偶尔,摆胯幅度太大
被自己的高跟鞋
着实地崴了一下

《马》

凡高,那只割掉的耳朵
可否借我
听一听永恒的声音

时间的绳子套不住脱缰之马
他说完,交我手上的是
从星空抓的酒瓶碎渣
从葵花揪的一把胡须和头发

《炮》

探出头
把身子躲在门后
小儿,突然袭击以一声尖叫
在爸爸接到辞退通知
在马路边扔在一盒烟蒂
才拖着身子回家的时候

爸爸,为什么
你不再被吓一跳呢


《将?帅》

一只青蛙
守在井底疆域

对着七上八下的水桶
不停呱呱

《士?仕》

两位裁缝

一位,为皇帝设计新装
一位到后宫,偷吃皇后的口红

《象?相》

到地头田间经常转转
一听说干旱,就叹息
逝者如斯夫,或扮扮屈原

干涸的河床
满是他狼藉的酒瓶

《兵?卒》

涉水前冲
摆成移动的靶子

看似被对方射中
多半由顶住背部的冷枪击穿


《车》

T型台上,左顾右盼
眼里翻一朵苍白的浮云
前后三两步
腰身扭几声惊艳的猫叫

偶尔,摆胯幅度太大
被自己的高跟鞋
着实地崴了一下

《马》

凡高,那只割掉的耳朵
可否借我
听一听永恒的声音

时间的绳子套不住脱缰之马
他说完,交我手上的是
从星空抓的酒瓶碎渣
从葵花揪的一把胡须和头发

《炮》

探出头
把身子躲在门后
小儿,突然袭击以一声尖叫
在爸爸接到辞退通知
在马路边扔在一盒烟蒂
才拖着身子回家的时候

爸爸,为什么
你不再被吓一跳呢


《将?帅》

一只青蛙
守在井底疆域

对着七上八下的水桶
不停呱呱

《士?仕》

两位裁缝

一位,为皇帝设计新装
一位到后宫,偷吃皇后的口红

《象?相》

到地头田间经常转转
一听说干旱,就叹息
逝者如斯夫,或扮扮屈原

干涸的河床
满是他狼藉的酒瓶

《兵?卒》

涉水前冲
摆成移动的靶子

看似被对方射中
多半由顶住背部的冷枪击穿


《车》

T型台上,左顾右盼
眼里翻一朵苍白的浮云
前后三两步
腰身扭几声惊艳的猫叫

偶尔,摆胯幅度太大
被自己的高跟鞋
着实地崴了一下

《马》

凡高,那只割掉的耳朵
可否借我
听一听永恒的声音

时间的绳子套不住脱缰之马
他说完,交我手上的是
从星空抓的酒瓶碎渣
从葵花揪的一把胡须和头发

《炮》

探出头
把身子躲在门后
小儿,突然袭击以一声尖叫
在爸爸接到辞退通知
在马路边扔在一盒烟蒂
才拖着身子回家的时候

爸爸,为什么
你不再被吓一跳呢


《将?帅》

一只青蛙
守在井底疆域

对着七上八下的水桶
不停呱呱

《士?仕》

两位裁缝

一位,为皇帝设计新装
一位到后宫,偷吃皇后的口红

《象?相》

到地头田间经常转转
一听说干旱,就叹息
逝者如斯夫,或扮扮屈原

干涸的河床
满是他狼藉的酒瓶

《兵?卒》

涉水前冲
摆成移动的靶子

看似被对方射中
多半由顶住背部的冷枪击穿


《车》

T型台上,左顾右盼
眼里翻一朵苍白的浮云
前后三两步
腰身扭几声惊艳的猫叫

偶尔,摆胯幅度太大
被自己的高跟鞋
着实地崴了一下

《马》

凡高,那只割掉的耳朵
可否借我
听一听永恒的声音

时间的绳子套不住脱缰之马
他说完,交我手上的是
从星空抓的酒瓶碎渣
从葵花揪的一把胡须和头发

《炮》

探出头
把身子躲在门后
小儿,突然袭击以一声尖叫
在爸爸接到辞退通知
在马路边扔在一盒烟蒂
才拖着身子回家的时候

爸爸,为什么
你不再被吓一跳呢



借着此次偶得的周评机会,也大致领略了贵坛现代诗歌的风采。说实话,以上这首诗,是我在其中难得读到的一首好诗,即使诗中的部分语言有些粗糙,但终究掩盖不住它的优秀,或许放眼网络,这样的说法也不为太过。由于个人时间的关系,请允许我不另做总结与归纳,在这里就着自己浅薄之见,与大家一边解读一边共同探讨。














一.《将?帅》









  









一只青蛙
守在井底疆域









  









对着七上八下的水桶
不停呱呱






















已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那么以棋为鉴呢呢,世事如棋,人生如棋,人如棋子,棋手一局,棋子一生。。。。。在我的记忆中,引中国象棋入诗,风浩荡不是第一人,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之人。近二十年在现代诗歌中的同题名篇,是由胡望江在1988年9月至1989年3月间创作。相对于胡诗,风浩荡的超越在于,一是把一盘棋子从历史与古战场一一对应的特定角色中挣脱出来,只概括其对应社会人物特征的一般代表性,与无形中扩大了能指意象的内涵,拓宽并提升了文本所指的讽喻能力。二是虽然两者同样把每一种棋子用做诗歌中的意象,但是风浩荡的不俗在于取消了象棋规则中强加于每个棋子的人为规范,让棋子还原到它所能为表现的社会生活角色服务的位置。换句话说,胡望江是按棋理棋谱布局运子,而风浩荡则是意识流的天马行空。无论从诗歌的表现力或其文学功能与艺术魅力,显然这局是风浩荡胜出了。这样说是否理论了些,那么让我粗略的作一次解读:下过中国象棋的都知道,将与帅基本没有攻击与防守的能力,其活动空间也仅限于一田字方格,但这是象棋的规则限制。真正的权力中心面临的窘境是什么呢,他不是主观上愿意做一只青蛙,而是他的权力空间周围有意无意中被形成的包裹,所以他认识判断现实社会的过程最终必定论为一纸纸呈报公文资料,以及据此发号司令的过程,如此可笑可悲的中心位子以及主观判断的一进一出状态,怎不象极诗中所描绘所讽刺呢。对此诗的读感写到这里,原本可以打住了,应该相信其他读者的理解与想象力,但我看过对此类诗歌的回复,似乎常常挪喻作者低调消极。我想这些朋友除了无视社会生活诸多实情之外,也对作者文本中隐含深刻的忧患意识,以及讽喻中对时代社会良知的呼唤置若罔闻,这是诗人之不幸,也是读诗人之不幸呀。






















二.《士?仕》









  









两位裁缝









  









一位,为皇帝设计新装
一位到后宫,偷吃皇后的口红






















粗看此诗几乎与象棋毫不相干,会让人觉得作者用象棋命题只是出于对文本形式结构上考虑,其实不然,具体一下上文中,我所说的胡诗与之一二之别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只提取将与帅与权力中心将与帅的位置特征,并由此展开抒发和想象。在切入上,作者巧妙解构士?仕的字型,而且三行两语道出两个故事,可以是贴近权力中心的一种人的两种政治手腕,也可以是两种人两种不同的政治策略。妙呀,好诗当如此,采用意象的意,理,情,趣,味都被作者卓越的想象力发挥到无限,只要你高兴你不妨一试,无论接近怎样的权力中心,在当今社会依然行之有效。不过在此有情提醒的一下的是这样的诗歌只有通过汉语用汉字才能如此淋漓尽致。






















三.《象?相》









  









到地头田间经常转转
一听说干旱,就叹息
逝者如斯夫,或扮扮屈原









  









干涸的河床
满是他狼藉的酒瓶






















这首我相信有些文化储备与社会阅历的读者不难理解,意会吧不言传深说了,记得风浩荡约我在他博克中喝酒的,我就不想换成某个特别的场合了。在此说些和诗写有关的,首先我认为好诗一定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历史的忠实反映。其次诗歌本身关注和寻求的,是与物质的社会活动不同的精神领域,是人的内心世界,是穿过种种有限的、暂时性的因素的掩盖、束缚,去寻找人的灵魂的归属和位置,去用诗的语言,建构一个与现实的生存世界相对抗的诗的世界,一个使人的灵性得到发挥,人的心灵自由得到确立,使生存个体从暂时性的生存体制中得到解脱的世界。诗人要建立起一个内心世界,一个诗的世界,既要保持个人立场的独立,又要通过自己的经验把握住现实和历史一闪而过的灵光。诗歌世界中的个人性和历史感必须统一在一首首具体的诗歌文本中。风浩荡的挂出棋盘不大,是组诗但长度俭约,但当你仔细把玩他的棋局,你会发现他在其中组建的一个小小社会,小归小有容乃大,社会各个阶层,各个人物角色,都能找到适合对应的关系,当然还包括作者自己或与作者类似的社会中人。当然也是一个人一个阶层在其生命的道路上此时或彼时的自己,这首诗的一个伟大之处,是它的生命力系统是生动自足的。














四.《兵?卒》









  









涉水前冲
摆成移动的靶子









  









看似被对方射中
多半由顶住背部的冷枪击穿






















有了前面的阅读过程,你会很容易理解,但你别只看作是某个社会阶层的无奈,人外有人,国外有国。。。。。如此看来,即便是强势群体或其中人物,都有身不由己之时。在客观世界面前,芸芸众生皆走卒尔。














五.《车》









  









T型台上,左顾右盼
眼里翻一朵苍白的浮云
前后三两步
腰身扭几声惊艳的猫叫









  









偶尔,摆胯幅度太大
被自己的高跟鞋
着实地崴了一下






















这首也是对简写汉字车的解构,取车在棋中看似纵横驰骋之象。微妙之处是解构的同时生动地建构出某类人物的生活形象与社会形象,字型的解构过程与人物造型特征及各种形象的变化浑然天成,反思自然深刻没有任何穿凿附会之感。














六。《马》









  









凡高,那只割掉的耳朵
可否借我
听一听永恒的声音









  









时间的绳子套不住脱缰之马
他说完,交我手上的是
从星空抓的酒瓶碎渣
从葵花揪的一把胡须和头发






















在风浩荡的中国象棋组诗中,这一首是初读时最难以接受的,在此作者完全取消了马这颗棋子的任何象棋特征,马就是马,他把这匹马留给了自己。然而正是反复阅读这首诗之后,才让我基本读懂整组诗的奥秘,并相对更贴近诗人的精神世界。作者在文本中不断解构棋子的同时不断解构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解构棋局的同时不断解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生动的构建出一个内在本质的对应外部世界的参照系统。作者通过诗歌的暴力一次次的筛选还原出意象与表诉对象之间相对应内在联系,当然他把最彻底的暴力留给了自己,唯此方能完成对个人理想与心灵更为彻底解构。我相信每个诗人都是或多或少的理想主义者,我相信诗人到最后拼的是自身的文化知识底蕴。读懂这首诗我们需做一些知识上的准备,至少对凡高不能只是泛泛的了解,我们必须了解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梵高绘画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知道以上这些我们差不多大致了解了诗人在创作中的诗歌诉求与精神诉求了。至于他的名篇《向日葵》意味着永恒和生命力,是画家的理想也常常被他自比包括他头面部的修饰。《星夜》须知道它最后审判的意味,在这里诗人用意为幻灭。在这首诗里,诗人风浩荡找到了自己和同类人的历史与时代位置,理想的幻灭以及社会行为能力的极限。韩东说这个时代对于鲁迅的呼唤,证明鲁迅的成功等于他的失败,我相信未来的风浩荡肯定不会象梵高那样早早的离去,我希望他作为诗人的鲁迅,斗士般更长久的活下去。














七。《炮》









  









探出头
把身子躲在门后
小儿,突然袭击以一声尖叫
在爸爸接到辞退通知
在马路边扔在一盒烟蒂
才拖着身子回家的时候









  









爸爸,为什么
你不再被吓一跳呢






















看过许多表现弱势群体的诗,好处留给大家去比对吧,最后你和我的思考一样吗,我继续在想这个时代的炮灰究竟还有那些组成。诗歌是快的艺术,一个好的诗人总能让瞬间真实生活的感受焕发出无尽的诗意。诗歌也是一种慢的艺术,好的现代诗歌也许你仍然不能象唐诗宋词那样很快记清每一句内容,但带来的回味与思考却是无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03:17 , Processed in 0.0942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