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0|回复: 3

《旅欧见闻(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8 06: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引子 我有幸作为公派赴欧学习的一员,即将前往欧洲参观、学习、考察,并有机会接触欧罗巴文明。我愿意同漫天雪里所有朋友们一道分享这份喜悦,我打算将旅欧的见闻、学习心得、考察思考以及个人体会化作文字。我愿意将心底的自然山水,附着在人文山水之下;把欧洲历史的沧桑导引到人生的感慨之上;并试图从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宪章运动等古文明中,探索现代欧洲文明发展的足迹,进而思考是什么力量和原因,导致和拉大了中华文明与欧洲现代文明的差距。我深知,单凭走马观花式的旅程,是很难完成自己给定的命题的,我需要借助前人的智慧、古籍资料和许多现成的文献、以及大家的集体智慧来共同思考。我想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决心尽力去做了。我也希望我的朋友们能与我一道来讨论和加入我的旅程中来。 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对中国文人产生了长期熏陶。那些所谓的文化人,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它与文化和历史结合,都会用历史和文化的目光审视眼前的风景。余秋雨教授说过:“我站立在古人一定站立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雨声,心想,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就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涌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瞬间,人、历史、自然交融了,于是就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我自感自己还算不得真正的文化人。同时我学习和研究的领域,离余秋雨教授所指的“有悟性的文人”还是有较大距离的。但我想,既然是漂泊旅程,每一次驻留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基于此,我笔下也就会出现一些有关文化走向的评述。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可能也是一种奢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之都-----维也纳》?旅欧见闻(连载)(二)
自奥航空客340呼啸腾空的那一刻起,我的欧洲之旅起程了。从首都国际机场向西,经过九个多小时的空中旅程,当地时间下午6点,我们降落在维也纳施韦夏特(Schweches)机场。

第一次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尽管眼前呈现的景致是新奇的,然心里的感觉却是似曾相识。因为中学地理关于欧洲各国的描述似乎还没有全部淡忘,奥地利这个面积84000平方公里的欧陆小国,是横亘在阿尔陴斯山脉广柔的森林中;20世纪30年代一位旅行家约翰?冈瑟曾说过:“奥地利最主要的出产就是风景。”这种风景,加上奥地利一些欧洲最佳的滑雪场地,便成为这个国家收入的最大资源,旅游观光业是奥地利经济的重要支柱。临行前我又对这次需要落脚的城市做了全方位预览。关于维也纳,或许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她久远的历史和她享誉世界的“音乐之都”的美名。现在,我要以一个东方人特有的目光来审视她,我想寻找:是什么因素能让这个欧陆小国,造就了诸如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施特劳斯等如此众多的世界一流音乐家呢?!

施韦夏特(Schweches)国际机场离市区只有19公里,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我们下榻的宾馆。由于欧洲时间与北京时间正好相差6小时,我们办完入住手续,离晚饭时间还有2个多小时,我们也顾不得旅途劳顿和时差的不适,就拖着翻译带去逛了,从宾馆乘车,沿着环城主要街道转一圈,最后在多瑙河边一家中餐馆用餐。晚饭后,我们又沿着多瑙河漫步回营。

用“梦”来形容维也纳,也许很多到过维也纳的人都会认同。
兰色的多瑙河在城市中间蜿蜒流淌,两岸葱绿的草地和河面穿梭的游轮,构成了动静结合的意境;城市建筑多是红墙赤瓦、铜绿色的拱顶,犹如画家笔下的画作;远处传来中世纪教堂的钟声,耳际回旋着从咖啡屋、酒吧飘出的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的优美音乐。此时,谁不感到这是置身在娴静、柔和的梦境之中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6: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维也纳城总面积415平方公里,分成23个区,人口160万。市区由位于多瑙河右岸的城市中心和郊区居民点逐渐融合而成的,街道布局具有放射状和环状结合的特点。它从里到外分成内城、外城和郊区三个部分。内城又叫老城,素有“维也纳的心脏”之称,街道教窄,多是政府机关、银行、商店和教堂。挺拔向上的哥特式建筑与富丽堂皇的巴洛克殿堂比肩而立,错落有致。宽50米的林格大街(Ringstasse)环绕内城,它于19世纪利用从前的堡垒线路修建而成。它也是维也纳最美丽的街道,两旁树木葱茏,并有不少广场、街心公园点缀串联。沿街耸立着市政厅、国会、博物馆、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大学等建筑群。昔日的皇宫霍夫堡气势宏伟,当年玛利亚?特雷西亚女皇起居施政的“城中之城”,如今是联邦总统办公的场所和外交部所在地。从林格大街以外到与之平行的居尔特街叫外城,是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住宅区。最外围的是郊区,一直延伸到森林里???

按照游程安排,第二天我们参观了人民公园、中央公墓、金色大厅、市政厅、议会大厦、国家歌剧院、英雄广场、施黛芬大教堂、美丽泉宫、多瑙河及维也纳郊外的森林。其实,我对维也纳的街景、建筑和商店兴趣不大,与国内的大中城市比较,除了行人稀少、环境整洁、绿化优美以外,我没有感到它的特别。倒是维也纳“音乐之都”的美誉和众多一流音乐大师的故事,另人向往和遐想。


维也纳被称作世界音乐之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大约100多年间。维也纳出现过一批举世闻名的一流音乐大师。奥地利人海顿、莫扎特、舒伯特,以及德国人贝多芬都先后来到维也纳一展才华。怀着对音乐大师们的崇敬,我在中央公墓作了较长时间的停留。中央公墓坐落在维也纳东南郊,面积4平方公里,始建于1784年。维也纳市规定:除政府首脑外,凡对国家做出重要贡献而被市政府授予荣誉公民的人,都可以免费得到一块墓地。游客到中央公墓,多数是因为这里长眠着几位音乐大师。沿着一条铺着碎石的小路,来到并排在一起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地。舒伯特非常钦佩贝多芬的音乐才华,自视为贝多芬的学生,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埋葬在贝多芬的旁边,以永远陪伴这位晚年十分孤独的老人。贝多芬墓前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中间雕刻着一架金色的竖琴,顶端是一条蛇团团围住一只展翅欲飞的金蝴蝶。金蝴蝶象征着渴望自由的贝多芬,蛇象征着病魔。其实,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17岁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见到了莫扎特,两曲奏罢,莫扎特断言:“总有一天,他的名字将传遍全世界。”果然,贝多芬在维也纳创作了一系列伟大而辉煌的作品。其中,气势宏大、音乐如火山爆发般汹涌澎湃的《第三交响乐》(也称《英雄交响乐》)举世闻名。此外,《第五交响乐》(命运交响乐)、《第六交响乐》(田园交响乐)、《月光》等都是古典音乐的不朽之作。贝多芬一生坎坷,自26岁开始听力下降,直至失聪后,还写出了大量传世之作,他的一生是与命运斗争的一生。舒伯特2米高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雕刻着一个带翅膀的音乐女神,正给舒伯特带上音乐桂冠,在舒伯特的头像下是一个小天使和花篮。舒伯特(1797---1828)享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代表作有《魔王》、《野玫瑰》、《b小调交响曲》等。他是一位十分贫穷的音乐家,年仅31岁就离开了人世。在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地前面,是1859年建立的莫扎特纪念碑。底座正面是莫扎特侧面头像,顶上的音乐女神雕刻神情哀切,低头垂手坐在一摞乐谱稿上,手上还拿着一页未完成的乐谱呢。莫扎特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在他短短35个春秋中,写下了包括交响乐、室内重奏乐、钢琴曲、声乐、歌剧等700多部作品。由他谱曲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世界著名歌剧,今天仍是世界艺坛瑰宝。1791年12月5日,贫穷困苦的莫扎特留下了未完成的《D小调安魂曲》,离开了人世。这里还有另一位音乐大师勃拉姆斯的墓地;旁边,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墓地,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大弟弟约瑟夫的墓地也在附近。

维也纳城与音乐的联系,你随处可见。在林格大街的城市公园,“华尔兹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站在高高的乐坛上,专心致志地拉琴,身边,是一群翩翩起舞的仙女。这座美丽的塑雕,就是音乐之城的象征。在老城的环行道上坐落着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始建于1861年,1869年5月15日落成,二战期间曾遭到炮火的毁坏,战后又耗资1亿美元,也历时8年重建,于1955年11月5日建成。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行建筑,外观典雅凝重,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造型别致的喷泉。内部更是豪华无比,设施全部是现代化。整个歌剧院面积有9000平方米,舞台面积1500平方米,楼上楼下共有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和能容纳110人的乐池。但是,国家歌剧院落成之后,“上演”的却是一幕“悲剧”。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帝拂兰茨?约瑟夫得知歌剧院建成,特地前去视察,看后对歌剧院建筑风格大为不满,一位建筑师得知此讯,竟然开枪自杀了;另一位建筑师也因恐惧和悲伤而命归黄泉。国家歌剧院有个规定,只能上演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它每年演出300多场内容几乎不重复的晚场,都是由世界第一流的乐团或歌剧院演出。据翻译介绍,与她从巴黎同机来维也纳的几个朋友,就是专程来维也纳看演出的,由此可见,欧洲人尤其是奥地利人对音乐的痴迷和崇拜了。


尽管游程安排我们看了维也纳众多不同建筑风格的教堂、皇宫、市政厅、议会大厦等名胜和古迹,但我的映象似乎并不那么深刻;然而,与音乐主题有关的风景、建筑、人物却总是在眼前闪烁。当我在离开维也纳前往奥地利另一个美丽小城林茨时,看着车窗外茂密的森林、如茵的草地和渐渐远去的维也纳街景、酒吧、咖啡屋,我一直在思考的那个“我想寻找,是什么因素,能让这个欧陆小国,造就了诸如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施特劳斯等如此众多的世界一流音乐家呢?!”。我想我找到了答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6: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蜻蜓点水德意志》?旅欧见闻(连载三)

此次欧洲之旅,我几乎把德国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浏览了一遍。离开奥地利的林茨,我们就进入德国境内,从南向北我依次参观了慕尼黑、斯图加特、海德堡、法兰克福、波恩、科隆、多特蒙得、汉诺威、柏林、汉堡等10个城市。如果要对德国谈点整体映象与感受的话,“现代工业文明、啤酒文化、不平凡的历史”这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映象。基于上述感受,关于德国,我的《旅欧见闻》里有三个话题和三个城市是不能缺少的。

《啤酒之都----慕尼黑》?旅欧见闻(连载3-1)

在德国人的生命里,有两样东西少不了:啤酒与音乐。德国人每年平均每人啤酒饮量为137。5公升,居世界第一。他们喝啤酒不用啤酒杯,而是用容量一公升的大肚陶瓷杯,或漏斗式的高脚杯,狂放而洒脱。德国的啤酒产量也是世界第一,主要有三大主产地:慕尼黑、汉堡、多特蒙德。其中,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的啤酒、啤酒节、啤酒文化在德国最负盛名。因此,我认为从“啤酒之都-----慕尼黑”的一些见闻,朋友们一定能领略到德国的啤酒文化了。

提起慕尼黑,多数人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并不陌生。与其说它是一座城市,还不如说他是一座大村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对这座130万人口的城市的建筑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在外观上,你很难找到有玻璃和钢制结构的高楼。慕尼黑的市政建设上有一条规定:它禁止在市中心建造高度超过36米的大楼,以便保持由众多教堂、塔楼组成的城市风貌。

我们抵达慕尼黑市是下午4:00左右,落脚以后我们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玛利亚广场、新老市政厅、圣母教堂、奥运村、宁芬堡宫等景点。除了1972年第20届奥运会,留下的奥林匹克公园的帆布式建筑创意,给我映象深刻以外,我对这座城市的观感,几乎没有存留任何难忘的映象,惟独慕尼黑的啤酒及啤酒文化在记忆深处无法抹去。

听翻译介绍,慕尼黑的啤酒节起源于1810年10月,拜恩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与黛丽丝公主结婚,举国狂欢,全城放假16天。从此 每年的9月最后一个星期延续到10月初共16天,就成为慕尼黑的啤酒节,又称“十月节”。慕尼黑人将喝啤酒视为每天的“必修课”,就象我们喝茶水一样。该市人均每年喝掉230升啤酒,相当于460市斤,平均一天一斤多。我们是8月份来慕尼黑的,虽然离啤酒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慕尼黑人喝啤酒的时尚,还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当天晚上,为了体验一下慕尼黑啤酒文化氛围,我们缠着翻译来到全世界最大的啤酒馆:马尔蒂泽啤酒馆。这个啤酒馆有5500个座位,酒馆的陈设简陋得令人乍舌,整个大厅都是老式、陈旧的宽条长凳与窄条长桌组成,上下几层几乎座无虚席,整座酒馆都是音乐声、掌声、碰杯声,置身其中,你无法抗拒豪饮的冲动。据介绍,该酒馆日啤酒销量在10万升以上。我们每人也要了一升生啤,一份火腿肠,就连平时滴酒不沾的几位女士,也被这里的啤酒氛围感染了,都喝了一大杯呢。那啤酒的品质、口感、色泽、味道,真是天下无双啊。

慕尼黑的啤酒氛围不仅体现在酒馆内,广场上、沿街马路两旁,到处摆满了类似于我们大排挡式的啤酒座,毫不夸张的说,整座城市,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啤酒。就连中餐馆里,人们等餐的间隙,也都是先来一杯啤酒。我清楚的记得第二天中午在一个中餐馆,一位年轻小伙子带着一个大约2周岁左右的小女孩,也在捧着一大杯啤酒在喝呢,这是我亲眼所见最小的饮客了,由此也足以证明慕尼黑人的啤酒情节了吧~~!

离开慕尼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慕尼黑乃至整个德国,人们如此钟情啤酒呢?回来以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结合我的所见、所听、所思,答案终于清晰了。我认为德国人钟情啤酒,主要原因有这几条:

一是悠久的啤酒历史与成熟的酿造工艺。因为优质啤酒的生产本身需要带动与促进啤酒消费。慕尼黑啤酒的生产与消费历史都有百年以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得天独厚的气候,使该地啤酒质地很好,味道纯正,且酒精含量比其他地方啤酒低,一般小于4。5%,加上品种多、工艺成熟,因此适宜并能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需要。

二是高节奏的工作压力、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高雅普及的音乐爱好,共同作用并呼唤低酒精含量、高营养需求的大众饮品。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低酒精含量、高二氧化碳的啤酒,有助于身体放松,同时能冲洗或缓解对身体有害的氯化钠,有益于肾脏。

三是官方重视,民间推动,使啤酒文化深入人心。据说慕尼黑每年的啤酒节,市长及市政官员都是亲自与带头参与的。我们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贯以执法严明著称的慕尼黑交通警察,对一手拿着啤酒瓶喝酒,一手握方向盘的公交车、小车司机是不管不问的。

从以上见闻中,你是否还怀疑慕尼黑是啤酒之都的美喻呢?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7 15:20 , Processed in 0.2479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