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引用第14楼当年明月于2010-04-10 10:34发表的 : 梧桐夜雨这句诗自古以来表达的是诗人一种愁苦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愁肠万断的心境,所以不能理解为享受孤独的忘世之情,古人很多诗句都表达了这样的一种心境,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故我支持孤独兄的理解。
引用第22楼千堆雪于2010-04-10 14:04发表的 : 恩,非常欣赏这样的交流与讨论,也很欣慰大家讨论问题的深度与交流问题的友好氛围。 其实,就联句本身的理解与联想,我非常同意二月川先生的意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交流。其实,伊人与孤独两位的理解意见都很精彩,也都有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两位讨论的分歧焦点在于上下联之前的和谐与关联程度上,这说明大家对对联“关联度”的重视高度,同时两位围绕联句的合理想象都很丰富。千堆雪认为:“孤独的愁绪”与“洁身自好的淡定”这两种情绪能不能“和谐统一”呢?这就看作者与读者之间,能否产生理解共鸣了。如按常理分析,一个孤独愁苦之人仍然能保持一种淡定,他一定不是常人,至少多愁善感李清照之类的女性不能;但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男性就能,如被贬滁州的欧阳修在《画眉鸟》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前句表达的是一种被困]被锁的孤独,而后句确是一种期待自由放达的心灵向往。因此,两位的讨论关键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和背景状态下去理解和挖掘而已。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2 06:26 , Processed in 0.1146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