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83|回复: 1

[原创] 走近余秋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8 19: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吾自孤陋寡闻。随日出日落耕息,已无暇顾及读书,偶尔翻阅的也是专业书刊,与文学甚远。而那时文潭碧渊也只独衷琼瑶、张爱玲。关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文,早已相隔,尤其80后。

    至于80未崛起的余秋雨老师,我是在一本《我的女儿刘亦婷》一书中首次认识的名字。从该书中得知此乃文坛赫赫人物,但无缘走近。直到几年前央视的《青歌赛》直播现场文化素质点评,才有幸初视余秋雨老师。且不看他英俊相貌流露出的非凡知识气度有多么咄咄逼人,仅说他那侃侃而谈的点评,就足能让你倍加仰视这位文学大师。那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点评,深深乎似其江湖,危危乎擎起五岳。每一次旁征博引,都会令你走进文学的神秘殿堂,去谛听秦砖汉瓦下的那遥远的回声,去领悟岁月浸泡后文学瑰宝的汪洋恣意的文脉。每一次点评都是一次文化的溯源,精彩,享受,震撼。选手们张口结舌、面红而赤或是张冠李戴、面目全非的解答也着实有些让人惭愧,这让大师忧心忡忡,展露出似笑非笑的面孔,流露出似批评似贬低的的语气,也的确让人堪以无地自容。例如说:“这应该是每一个国人家喻户晓的文化常识你却有所不知”的语言,令选手如坐针毡,站立不宁,尴尬羞怯。说不定会走下舞台会找一处无人之地狠狠地抽自己几个嘴巴,做一次神经疼痛理疗。相反,腾矢初大师就能很平和委婉地品评选手的答题状态,语气与面孔中包含着理解、友善与同情,含蓄、委婉和可爱。

    鲜明的对比,让我对余秋雨老师有了异样的目光,他在我心中的神坛至少下降了一半,我可以接受高师严师的教导,但不可接受名师的奚落与冷峻。残酷的语言摧残了我一束仰视端凝的目光。大师,您可以面对全国的观众宽容点儿,让我体面地走下舞台吗?

    又是在汶川地震后因余秋雨捐款一事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不知是余秋雨老师没有做到掷地有声,还是某些人别有用心,其中的奥秘我不想去探讨。于是我想,前些年因出版书刊已引起争论而至声名难辩了,怎么今天又掀起波澜了呢?余老师,您这位大学士真的是商海中敢立船头唱大风的“弄潮儿”?

    今年寒假,我借来《余秋雨散文》,有幸走近余秋雨,聆听秋雨潇潇的文化沉吟。

    厚厚的一本书均摘自《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初看小标题应归于游记范畴,便用老散文的文脉去洞悉余秋雨的散文,殊不知却寻不着朱自清的文词华赡,寻不着朱的清丽、妩媚、情致、细腻;也寻不着徐志摩的浪漫、忧伤、狂热与沉落。如果说朱、徐的散文笔墨间香色迷彩,花雨纷繁,充满着感性抒怀,那余秋雨的散文便是文气贯通,饱涨澎湃,在流畅不息的语言里蕴含着睿智、深邃,匠新,独特,是理性的深省。不难看出,他是一位亦思亦悟的文学史家。他避开每一处文化景点的自然造化,而去追溯不被常人所知的文化根源,加上现代思想的灌筑,成为一条文化苦旅,引领读者走进唐风宋祖,走进历史渊源。他的思大于述,是知性和理性的思维殿堂,在那扇心灵的小轩窗内,在与历史对话,表达一份民族情感、社会责任。那是感情的燃烧,精神的闪烁和生命的体现。

    他所目睹的寒山寺、洞庭湖、西子畔,看的不是晨钟暮鼓,浩渺苍茫和莺啼媚柳。而是山水亭阁背后文人骚客的人生步履与荣辱修行,看到的是烫人眼目的遗墨背后所付出的苍凉代价现已凝成中国文化琥珀的凄楚心酸,揭示着历史的潮音将一个个仙风道骨推向文化滩头风干后给人们带来的思索。

    如:同样是探寻山西晋商乔家大院,他却能另辟蹊径娓娓道来晋商走西口艰辛成功背后的社会根源,阐述晋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晋商之所以没能贸鼎百年滑稽衰落的真正缘由。剖析的入情入理,淋漓尽致。捧着那文字,你便是徜徉在历史的回廊,散步在文化的田园。

    走进敦煌,如同走进了圆明园,里面有着光荣与屈辱,然悲怆却淹没了欣慰。他在出卖中华智慧的道士塔下喃喃自语:“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身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觉得无聊。”这是何等的鄙视与犀利,苍蝇虽有翅膀,又怎能称得上是昆虫呢?所以,他说:那是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还用得着去信誓旦旦地描述吗?还需要如何去振聋发聩的呐喊吗?短短的语句难道不胜过千钧之力吗!

    余秋雨的散文以历史的思考、文化的思考作为主体,目的在于于传承中启迪智慧,更是在唤醒民族慧眼,看看我们还是否能输得起我们的民族,输得起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源?

    然而他笔下也不乏优美的断章作为花絮编撰,所以他看莫高窟并不是看死去的标本,而是看活着的生命。他笔下的飞天壁画,色彩浓艳,线条优美,既瑰丽美妙,又狂放炽烈。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彩色梦幻、圣洁沉淀和永久向往。

    余秋雨就是余秋雨,而非朱自清,也非他人。

    走近余秋雨,便是走近了文化的历史和历史的文化。

    谈余秋雨,我自知自己的斤两,不敢妄加评说,一切均来源于感官。如果说之前是听瀑布的壮观回响,那现在是观瀑布的倾泄轰鸣,有几珠晶莹的水花溅着了怀,一切都来自于感性,有好有恶,从恶到好,一路走来,渐行渐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21: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的书只看过《文化苦旅》,由于水平有限,印象不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4 21:35 , Processed in 0.0890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