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1|回复: 4

成联版三月月佳  (试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9 0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象池月夜

秋夜万山眠,问寂寂峨嵋,是谁洗象?
禅心一水静,照幽幽古刹,有月临池。【儒夫子】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联设问不答,颇有余味,下联点“月”,与“禅心”相呼,月是禅心?禅心是月?读来一派静谧,清而有味。

且掬秋月披襟,玉镜洗清时,云空色,天空色;
聊借仙峰打坐,禅机参透处,心圆通,物圆通。【儒夫子】

物我一体之妙,两个33结句圆转简洁,但是感觉上联一二分句之“秋月”“玉镜”最好不这么用。

咏林和靖
忘山水时年,每舟棹归来,名见世中皆不欲;*
得诗文百二,把梅花赋尽,我生君后岂无忧?【小四】

“名见世中皆不欲”,这是很多古代隐士的一贯作风,当年读词,记得就有“卖鱼生怕近城门,况且到红尘深处。”“时人错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个人感觉上联这个安排未见匠心,且感觉有点不见力度,我们看看下联小四如何托,“把梅花赋尽”,也是说林逋的老话,“赋尽”二字读来生“绝响”之叹,收尾的感叹安排得很中规中矩,只是感觉可以再深刻些,便足可挑起整联。

改前联劝“莫枉伤春”
徒以惜花留束缚
何如弃笔任沧桑【北纬42度】

万物都有自己来去的规律,伤春不过是借物伤己,一旦沉溺于此,并非不是束缚,一收一放,不错的呢,几时送我一联。。

赠刘源
为有源头兴活水
不教尘垢染奇思。【北纬42度】

虽是赠人,却见深沉。


入世便嗔,哭这来与不来,谁擅为吾做主?
发声犹叹:知其返无可返,何妨就此登程!【北纬42度】

此一“生”,不能只做出生想,面对任何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事情,都是另一种“生”,面对这些人之力不可控制的事情,何妨冷静乐观顺其自然,这便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愚见中二分句不够利索。

联骂
居尘世一赖酬资,却数出无名,看涨从来皆画饼
处庙堂何忧物价,自心生不屑,呼高原本是刁民 【北纬42度】

“刁民”二字说得沉重,发自肺腑的声音,便自得风流。

联骂
一期利剑悬空,威扫妖氛,莫使人间生罪恶
犹盼和风涤浊,幅成虚设,徒留墨印对繁华 【北纬42度】

此一联势呈流水,虚实结合,结尾一收,和此联写作的目的想呼应。

春事近

春帝如蒙看另眼
青山不悔奉白头(今声)【北纬42度】

山也具英雄心,不甘寂寞,不敢埋没,纵一奉白头,也要实现自身的价值。

◎心不静

行文祈有灵击顶
立世欣无鬼叫门【北纬42度】

用字很瑰奇,下联见磊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00: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句犹多名士耻
奇谈每与病人听【北纬42度】

自嘲一联,此名士非真名士,此病人未必真病人,也许他看这个世界上的所谓正常人才是病人呢。

◎寄意

酹酒激文心,笔墨犹浓舒壮气
倾囊资豹胆,风云不隐起长缨【北纬42度】

喜欢收句,有种直视这个世界,甘于面对的豪气,说到这里感觉鲁迅先生现成的话可以用来点评42此联:“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这便是读此联的感受。上联输给下联许多了。

当时的月亮
风花移梦轻,是谁怜谁,一怀澄净天如水
岁月抛人易,今夕何夕,四顾苍茫月似钩【青莲】

很有点秦观词的味道,清丽逼人,尤其欣赏“是谁怜谁”,上联方放出去,下联转身收回,问到“今夕何夕”,月月月满不计年,到底何夕?收来得一叹,便是“四顾苍茫”,写得含蓄,得词之幽微绵长之味。

月到中秋
圆缺总寻常,今夜同期邀月色
悲欢成寂寞,来年相约问梅花【青莲】

此一联得放达之味。圆缺阴晴不关心,悲欢也过成一种淡然的寂寞,上下结尾都好,读来似冬尾逢春。

易缺难圆,由来人事皆如月
乍开又谢,几度秋霜仍看花【青莲】

此一“月”不仅有上一幅的放达,见执着,见哲思。

峨眉山游散记
入寺听敲三记鼓
随缘分取一溪云
-----过伏虎寺、虎溪【青莲】

读来余味绵长,正如此联“随缘分取一溪云”一样,读者也各自咀嚼自己的体会方为妙。

爱山水清音,一时欲共林泉老
惜红尘多惑,去后仍因名利羁【青莲】

也是一放一收的写法,在山言隐,终归被尘世所累,隐也不得,这便是心灵的羁绊还在,未解脱,人间世大多如此吧,有缺陷有遗憾方是人生,因此我们读来颇有同感。

烟花三月
不知春水因谁皱
或有桃花为我开【青莲】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呵呵,下联挽的好,满目春光,定有一份属于我吧。

白鸟绕亭疑旧友
青山隔水似吾家【青莲】

极其喜欢下联,“似”尤其好,就是似与不似,都说不清楚,此一“家”,心灵之家矣,读来似惆怅,似希冀。

青山读旧余真味
大道参来本自然【我是糊涂虫】

此一联余味在“读旧”,“读旧”不仅是时间上,也是深度上的了解,“繁华落尽见真淳”便是此等境界,下联没脱窠臼。

未逢云鹤不温酒
独对江风懒说秋【我是糊涂虫】

上联见其清,见其洁,下联见其瘦骨。

大抵人生三万天,最难得,甘于寂寞安于室;
何妨沧海一声笑,也无非,胜是王侯败是贼。【我是糊涂虫】

此是沧桑之后之言,得出“安于寂寞安于室(插嘴,不喜欢这个室)”的结论,便是起落之后的感慨,结句的“胜是王侯败是贼”有大眼光,从自身跳出来了,虽然是千百年来众多文人都说过的话,真要懂得,便不是学舌那么简单了,中间的三字分句安排得欠斟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00: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胜地作清吟,独爱此竹静泉幽,葱郁四围环古殿;
山风留雅客,与谁叙新花旧事?疏钟一杵出禅林。【我是糊涂虫】

技法不错,有模有样的,收句以景结情,并不道破,读来颇有味道。

嵌剑隐琴风
任风雨两肩,倚剑而歌,惯看浮华随逝水
坐云霞四面,横琴一笑,长将净骨隐空山【南辕北辙】

此联有隐逸之气,流畅,用字很到位也很优美,一定要说意见,便是不见新意。


意态由舒卷,渐远渐高,始见千山收眼底
游踪遍古今,自来自去,不教一事系心头【南辕北辙】

此一联最好就是收尾,虽然也是脱胎历来写云的一贯思维,但是用字遣词翻出了自己的东西。而且整联结构好,层层递进,蓄势而发。


登临知小我
归去悟平心【南辕北辙】

下联好,托高了上联,知齐不平,临其不平,方真正懂得平。

亘古之前,或为平地
沧桑以后,许是微尘【南辕北辙】

桑田沧海之叹尤深,换一个角度解,或者万古几轮回,仍然是尘归尘土归土,此山也难逃宿命,何况于人……。

百转幽思因底事
一宵冷雨似当时【南辕北辙】

上联设问,下联似答非答,“冷雨”隐“幽思”之“思”是一种伤害,而不是陶醉,“当时”,既从时间上说明了隐痛之久,也很巧妙的从深度上说明此痛犹未减。

梦纵无痕偏刻骨
花非有意也愁人【南辕北辙】

怨,何其深矣,无迹之痛最似钢锋,而花开花落也能引起作者的愁死,以实衬虚之笔。


未知尽处
只待来人【南辕北辙】

未知,便是路的深邃,只待,是路之坚韧,不离不弃,始终抱有希望。

题星月居
与星月为邻,亦咏亦歌,但将尘事付流水
邀山川入墨,无今无古,不负春风到白头【南辕北辙】

此一联不错,但是也有瑕疵,上联的“亦咏亦歌”,便有点空落落的,下联的“无古无今”好,也很切“山川”,收句也收的不错,有旷达之意。


大雪无垠,正催老青山,凋残碧树
春心未死,是窗前竹叶,槛外梅花【漱石枕流】

上联抑下联扬,一抑一扬章法纹丝不乱,尤其是下联这一扬,很能托起上联,读来畅快。

春色
东风笔软,渐调浅碧成深碧
细雨帘轻,惯看新红笑老红【闲生草】

此联题名为“色”,果真斑斓,下联的收尾,读来感叹不已,不知道哪一天,我们也会是“老红”,“新红”之骄,可见一斑。

春山
不画纤眉,绿到云边终是淡
难埋逸骨,超然世外始为高【闲生草】

以“纤眉”“逸骨”比喻春山,以“云边”“世外”刻画山之雅淡和超然,融作者的情思于死物,让此一山,得高蹈之味。

感悟
为名不可丢颜面
是处还须醒自身【对月悲歌】

此一联应该很不错,遗憾的是“颜面”二字。

重读往事三分淡
打理心情此际闲【对月悲歌】

很多事情,当时是痛彻心扉,时间便是良药,没有什么天长地久,也没有什么不可丢开,“往事”和“淡”便是这么一种关系,“闲”,便是淡以后的心情。

勿以他人来度我
须知本色不输人【对月悲歌】

千人便有千面,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替代的,颇有哲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00: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题
情到心头常化泪
愁来笔底早无诗 【苏三】

致愁致情,往往是不堪言的。

前路何愁无好景
心怡到处是春天 【苏三】

非是无好景,而是缺乏发现的心灵,下联就托出了这么一个主旨。

衣服
闲时妆粉墨,冷处御风寒,单而不单,物有需时非附属
粗不掩清高,奢难遮鄙陋,表终是表,人凭风骨显精神【玉忆】

千堆雪点评:这一联的总体构思与布局,值得肯定,尤其下联挖掘了深度、说出了自己对“衣服”的感悟,结句拔高了主题,都是值得赞赏的。
需要修缮的有两处:
一是上联起句“闲时妆粉墨”需要修改,尤其“妆粉墨”不全面、不准确。怎么修改呢?有两个思考角度:要从后一分句(冷处御风寒)的反对角度去思考,理由是为了配合下联自对的结构,因为下联一“粗”一“奢”从反面构成的自对很好(其实“粗”不如“简”更协“奢”,“清高”也应从“鄙陋”的反面去寻找更恰当的词汇),另一个思考角度就是从衣服的功效去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方向,你就好修缮了,具体怎么改,自己去想。
二是上联的“单而不单”还需要斟酌,此处的下联“表终是表”很不错。怎么修改,思路还是从上联的整体意思出发,既然上联都是说“衣服”的功效与作用,那么此处仍然要突出“物用”这个思考方向,还要兼顾下联的对仗哦。


当我来时,水常皱面,花却点头,是迎是拒由它去
飞身过处,夏予清凉,冬遗凛冽,送喜送忧任我行【玉忆】

千堆雪评语:中二句自对为佳构,尾句结好“迎”扣“点头”、“拒”扣“皱面”,下联依然。
试剑点评:立意不错,别开蹊径,只是用字不够到家,不凝练。


我自蕴芬芳,风中少许偏成醉
人皆说妩媚,瓶里一枝也是春【玉忆】

千堆雪评语:“醉”因风中有“芬芳”;“春”借瓶中“一枝花”。不错的结构。
试剑:两个结句都不错,下联的结尾隐隐有孤高和敏锐之感,但是下联的第一分句之“妩媚”和结尾有点脱节了。

游子思乡
未许诗愁,不堪曲乱,夜凉如水时,寒客思乡求一梦;
鱼书早去,雁字未还,风散落花处,幽人望月到三更。【玉忆】

“未许……不堪”两相对比,见客心之难耐,“求一梦”慰藉思乡之情,此上联是写客子,下联换一个角度,写家里的人了,“早去……未还”,也是两相对比,“到三更”足见望之久。小玉此联动了心思写的。虽然是唐诗里面熟悉的题材和熟悉的手法,但是却用得很自然,值得夸奖。联外一句话,曾经和小玉说,新写成联,尽可大胆先写被人家写烂熟的体裁,因为写得多的体裁会有比较多的作品好借鉴,熟练以后再挖掘自己新的东西,拓展内容和深度,看来小玉走这第一步进步飞快,似乎不足一月?

闲看秋水心神静
坐对风云胆气豪【老憨】

心神宁静,却非一潭死水,当风云变幻的时候,英雄肝胆,自然豪气万丈,颇得修心之道。

悟。。。

之二
悟彻红尘开睿眼,
挥将俊手触青空。【魏启鹏】

少年心事可拿云,只要心不老,未必就只有“少年心事”,意气风发置之“开睿眼”之后,令人思索。

之三
但得知书才悟远,
唯能振策可行长。【魏启鹏】

“知书”和“振策”的安排,结构和上联类似,一联见俊朗,一联见稳沉。

题赠淮北人论坛“深谷幽兰”
深慨聚文情,知谷汇泉流,雅致涨来濡彩笔;  
胜缘添野趣,幸春融艺圃,幽香飞过识娇兰。【魏启鹏】

嵌字于无痕,足见功力,尤喜下联,清中见雅。  

一望当前真小我
三思过后未留名 【醉天涯】

此联没有题目,当时和青莲聊起这联,她说:若还是登山,有自然壮阔,鸿爪无痕之感。
我很是赞同,尤其是下联之“三思”,人在高山大川目前或思渺小,或见其永恒哀人之不永,此二字足见起伏。

只怕壶中风月老
难为座上少年狂【醉天涯】

“人不轻狂枉少年”,怪不得ID叫个“醉天涯”呢。

交通一联
自此路遥无需马力
而今致远更见人功【醉天涯】

不用多说了,估计各位观者都深有体会。

小院已无栽竹地;
蓬门不拒蹈尘人。【苍狼书生】

自爱清幽,但是也不脱离生活,这便是此一联的主旨。

几个人知音世上?
一枝笔作梦平生;【苍狼书生】

世无知音,心有戚戚,但是一支笔堪慰人生,此“梦”,便是人天性的乐观和希望。

西藏骚乱:
圣域巍峨,吾土吾民,岂可分疆归化外;
阴风浩荡,积危积恶,急须铁腕扼当头。【沧狼书生】

联写时事,关注民生,是每一个对联人肩上的责任,风花雪月固然能打动我们的心,但是更贴近我们的,还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风云变幻。支持书生写这一类的题材,个人对此联的感觉,除了结尾,都很不错,结尾有点散气了,把积蓄起来的力量一下子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00: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外话:
漫天雪成联版是一个新成立不到3个月的板块,经常流连此地的,以新接触成联的联友居多,在成联创作上和很多老的论坛不能比较,但是也有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那就是,我和我的版主朋友们还有你们,共同见证你我在成联创作上的每一点进步,因此,每一期的月佳点评,都争取说一点对联上的知识。
今天要说的,是对联的格律,本来这个格律应该不成为问题的,之所以提出了专门说一次,是源自前不久和某论坛诗词学堂校长的一次争论,他的观点是:对联无格律。还有,就是漫天雪对联学堂的第四讲的作业,我是根据自己的记忆综合复述一些观点的,这些观点不是我创造的,而是前辈学者们长期的实践总结,因为没翻书核对,可能会稍微有点出入,但是我尽力的转述准确。
我们先回答这个问题,对联有没有格律?我的观点是:有。
我们用的汉字,有一个特点,先不说他的单字表达的意思,单说声调的变化,它是单音字,要形成一个声律上的有规则的起伏,最基本的单位就是22,也就是4个字,因此,中国诗词的起源(很多学者说,中国诗词起源于原始巫祝的祝词)便是从四字开始的,发展到后来的五言诗,它的结构便是23,七言便是223,因此,以2为音步单位便是中国文字的特性决定的,而不是诗词专有的,因此,一切的韵文,诗词、赋、曲、乃至对联,都是以2为音步平仄交替进行的,体现了一种起伏的变换之美,这次的作业是赏析一幅对联“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有学员用马蹄韵来分析,感觉是不合适的,马蹄韵的提出是近年的事情,如果没记错似乎是九十年代后期提出的一个说法,而流沙河写作此联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说法,至于用马蹄韵分析清联,说它不符合马蹄韵,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也是不合适的,马蹄韵,也是在总结近体诗的格律基础上形成的,而对联的结构相对于诗词已经有了变化,七言的,不一定就是223结构,再加上社会的发展,词汇量的增加,外来词语的涌入,以2为音步分析对联格律,个人感觉需要改变了,实际上很多对联人都不自觉的依照意节来安排格律,这便是没有被公开承认,却不少人运用的意节律,意节律的音步点,是每一意节的最后一字。魏启鹏老师对音韵学研究很深,几时我和他联系一下,请他说说对联的格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6-4 09:48 , Processed in 0.0882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