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74|回复: 1

灰 飞 烟 灭(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4 10: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丧葬文化在居住的不同地区,丧事、葬事的礼仪民俗都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与人的死亡相关慎终追远的仪式。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人群等级,丧葬风俗、吊唁祭奠活动都有着较大的差别。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不足十岁的我目睹和亲历了一次邻居盛大的葬礼。五十多年过去了,一直都不曾忘记。亡者是一位年届九十的老中医,名叫李云鹏,一生把脉瞧病,医道不错,功德积深,生前门前就经常聚集农村来的大车小辆,涌入很多男女老少患者。耄耋之年,瞧病十分细致,有时一天只瞧十几个病人,特别擅长医治妇女不孕症。花白的头发,一副金丝眼镜,银色的八字胡很长,穿着笔挺的礼服呢的中山装。让人一看就有一种民国古董的印记,也给人一种“此人深不可测”的印象。赵本山有句名言“不看广告,看疗效”。李云鹏老先生的医道疗效切实不错,经常会有被治好的妇女抱着小孩前来重金酬谢,这种无声的广告效应,很快传到相邻的内蒙,甘南、富裕、泰来等地,患者接踵而至,李老先生应接不暇。
  有本事的人死了仍然人气爆棚,发丧的那七日,各路旧人络绎不绝,附近街坊邻里都被外地吊唁的“找宿人”住满了。守夜的30人分为一批,俩小时一换。白天报丧、报庙的队伍跟在披麻戴孝“拉扫帚”后面的人一排就是几百米。李云鹏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女儿每日跪着接待来宾,腿都跪肿了。白天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那时,老人死亡没有收钱财的风气,谁收了别人的钱就等于卖父母骨头,被人议论,让人瞧不起。远近邻居的“表示”只是送去一叠冥纸,亲属则买来贡品或各种酒肉饭菜供捞忙人吃喝,受其恩惠的人抱着一颗凭弔祭奠的心,也只是亲手蒸几锅馒头送来。葬礼的与现在的钞票相比,已是天地相隔。
  他家有三大间正房,房东面有一50平方的耳房,里面垛的冥纸能有两三车,冻馒头有四五笸箩。尽管那时是挨饿的年头,他家仍旧以流水席的方式供应着了“捞忙”人的伙食,而且三个厨子不离灶台。足见这户小康人家的经济实力。
   我们一小帮的一、二年级学生,正赶上寒假,也到灵棚里看热闹,里外乱串。但是主人从不呵斥我们。尸体入殓后,每天主人都会在棺材头摆上贡品。我们听老人说,小孩能吃到九十多岁亡人的贡品可续寿,晚间睡觉不咬牙。于是棺材前的贡品摆上一会就被我们这些人偷走了,主人也不烦,只是说“你咋地也得让我们摆一个时辰呐,刚摆上就没了,这帮饿死鬼。”主人虽然这么说,还是照列重新摆上贡品。
   最能引起我们兴趣的是那口大花棺材,及其棺材上的故事画面。那是一个完整的二十四孝图,棺椁两面各画了十二个人物孝道的历史故事。后来回忆起来,棺椁上那么多孝道故事叠加,实际上就是亡者期待生命再生,再做一次孝顺的儿子,来报达父母养育之恩。给人一种期待的轮回感,和对父母的沉重亏欠感,给人永恒绵延的一种做忠臣、孝子愿望,催促着人们肩负孝道的正能量前行。这也许就是中国丧葬文化的核心指向吧?
   停放七天周期结束了,送葬的浩荡队伍伴着低沉的唢呐哀乐,悲歌挽行,百十多戴孝者白茫茫一片,走在棺椁前面,十步回头一叩首,二十四杠头抬着大花棺材,缓步慢行,三个多小时抬到大架山东南坡墓地。墓地里同时有一个屯子里的入葬者,只是一个薄薄木棺,三个人挖坑埋完就走人了。与这面声势浩大的仪式相比显得那么孤单可怜。
   几十年后我去东岗“郝木匠”那屯子办事,路径那片墓地,那里早就夷为平地,上千块坟包早不知去向,乱葬岗成为一片玉米地。已经无法看到当年高高隆起的李氏大墓,更难寻那同日下葬的薄棺。附近的树带里偶尔还有一些卧在荒草残石里破损的石碑,见到更多的是有人烧过冥纸的遗迹,不论厚葬的还是草草葬去的棺椁,后果都一样,都随着殡葬改革,早都遗迹全失,灰飞烟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8 10: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丧葬文化各国。各民族都有,其历史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1-21 23:17 , Processed in 0.0999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