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戏水

[转帖分享] 如梦蝶恋花——词牌名的古典风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08: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踏莎行与画堂春

记得第一次看到北宋名臣寇准“拓枝癫”这个雅号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来,好个寇老西,还真行呢,一个“癫”字神形兼备。不知怎的就想起那个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大跳胡旋舞的安禄山。安胖子人长得又矮又胖,一个大肚皮拖在地上,可跳起当时流行的胡旋舞,可以一口气飞快地转它个百八十圈不喘气,也算一门绝技。

当然寇准可非安禄山可比,演绎小说和评书中,寇准的形象基本上是清官忠臣的代表,又智慧又勇敢,但这个道德文章和人品学识都堪称楷模的寇大人其实生活中还有另一个的形象,喝起酒来狂放不羁,填起小令深婉蕴藉,跳起舞来如痴如狂,完全不是评书传奇中说的那么俭朴和寒酸。就像这个“拓枝癫”的名头,如何不是跳拓枝舞的水平和痴迷的程度达到了一定的级别是不会有这样的名声的。唐人尚胡之风在北宋初年一代名相的身上被发扬光大,实在有趣。

真宗景德元年,辽军攻势凌厉,直趋黄河边上的澶州,威胁东京。智勇双全的寇准审时度势,逼迫着宋真宗亲自上前线抗辽。真宗还应该算一个心智与胆略不是太差的皇帝,碰上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寇准,有人在前拉,有人在后推,皇帝和大臣这一仗倒也配合得不算坏。与辽人签订的“澶渊之盟”,虽说还是赔钱赔物,但为北宋赢得了此后几十年的和平。胜利还朝后的寇准功盖群僚,家中夜夜笙歌。

这是一个春日的夜晚。晚宴即罢,歌舞刚刚开场。灯火通明的相府里,一只只手臂般粗细的蜡烛发出耀眼华丽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加了香料的蜡烛燃烧所发出的特有的香气。重重的帷幔后面精巧的乐队和美丽的舞娘碧桃已经准备就绪。那个时候一般人家是点不起蜡烛的,蜡烛还属于非常奢侈的用品,大多是用油灯,可寇丞相家里不光客厅里点了蜡烛,就连马厩和厕所里都一样烛火通明。

随着一声清亮的鼓点,舞蹈开始了。咚,咚,咚咚咚,鼓声响起,由慢到快,一声赶过一声,催人心魄。突然如风过林梢,一阵清脆悦耳的铃声响起,那是碧桃手腕上佩戴的金铃在摇晃,人也如一阵风般转入了舞池。婀娜俏丽的碧桃穿着艳丽的长裙,小巧的锦靴,珠链玲珑,舞袖飞举。随着伴奏的乐声和鼓声,她时而轻盈柔软,时而刚健明快。舞到急处,如一团飘扬的飞雪,眼前仿佛有无数的人影在舞动,彩云一般的罗衫如花瓣儿片片绽放。舒缓处,她腰肢轻摆,眼波流转,曼妙含情。突然,一阵紧过一阵的鼓声又起,碧桃如一枝越转越快的牡丹花,飘到寇大人的面前,背向大人,向后一个深深的弯腰,用嘴轻轻衔起大人面前的酒杯,正对着寇准的手边,鼓声骤停,满堂喝彩。

好一曲风流妩媚荡人心魄的拓枝舞。这样的宴会和歌舞在真宗景德年间是开封城中一大盛景。当时的高官权贵没有人不曾到寇准的丞相府欣赏过碧桃表演的拓枝舞。拓枝是唐时西域地名,这种和胡旋舞一样也是从中亚一带传过来的民间舞蹈,在盛唐时候是非常盛行的,而到了宋已不是歌舞场中的主流,寇准不知道为什么对此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有了碧桃那个美丽聪明的姑娘吧,她就喜欢跳这个舞,仿佛前生带来的一般。那时候东京城中最好的拓枝舞,不在皇宫,也不在教坊,而一定是在寇丞相的府中。
寇准简直是迷上了这样的舞蹈,光看已不过瘾,更要亲自下场,与碧桃对舞,一边舞一边歌:“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棱,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不知道他大跳拓枝舞时是不是也有胡人的狂放。一个个长夜就在这样的欢舞中飞一样度过,清晨检点,蜡烛滴落的烛泪堆得像小山一样。

我一直对寇准的长相颇感兴趣。有时想他的知名度不如包拯,可能一定程度上跟他长得没有包公那么有特色有关。按说寇准除了抗辽,还有许多斗官断案的故事,生活中可比包公有趣许多,可看书中他的画像,大都一派儒雅,须发皆白,简直令人失望。好像还看过一个葛优版的寇准,那实在跟我心目中的拓枝癫差太远了。

寇准还酷爱拼酒。还在太宗年间,他就曾跟皇帝喝得个一醉方休。在澶州前线他也喝,看他喝醉了酒酣然大睡,真宗心头反倒踏实。同僚及下属有些不善饮的人跟他喝酒不免叫苦。据说还有一个小吏因为跟他喝酒喝死了。直到一天,一个道士前来拜访,自称善饮,指明要和寇准单挑,寇准大喜,可与道士一对饮才知道,根本不是人家对手。一瓶下肚后,道士强要他喝,寇准笑道:“量不可加”。道士说了一句:“今后少劝人酒”,寇准喜欢劝酒的习性才得以收敛。

一直觉得遗憾,词牌中没有《拓枝词》,后来说的拓枝词、凉州词、竹枝词等,是当时燕乐的歌词,没有像其他曲调发展成为后来专门供文人填词的词谱。否则它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六州歌头》那样有着苍凉豪迈风格的曲调。

就是这样的寇准,狂到可以拉住皇帝的袍子让他听自己把话说完,可以逼着皇帝上战场,可是依然免不了宦海沉浮。两度入相,两度被贬。皇帝怎么能允许谁功高压主呢?何况还有小人,以他的性格只怕是敌人多过朋友。他也不是没有过妥协,为了挽回澶州前线丢掉的面子,重树皇威,真宗大搞天书事件,寇准明明知道那是自欺欺人,可为了保住位子,他一样迎合了,所以在民间他的形象是狡黠甚至油滑的


在贬居道州的一个暮春时节,望着满园芳草,喜聚不喜散的寇准在庭院中摆下宴席,他邀约朋友共赏春色。席间他突然想起几句唐人的诗:“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莎是春天蔓生的野草,踏莎就是踏青了。心绪寥落的寇准写下了一首新词,并把它命之为《踏莎行》,即刻命乐工演唱: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此时的寇准满腹柔肠,情绪婉转,一副女子口吻,这跟那个澶渊决策的寇准委实判若两人。五代十国以来的花间词人们这时候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开宋词新一代风气的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还要晚一二十年才会出生。寂寞的文坛上,寇准、王禹偁等人,提笔填词依然笼罩在浓重的花间尊前的气息中。从寇准可以自己填词赋曲的创作来看,寇准的音乐修养不错,这跟他喜跳拓枝舞是一致的。虽然自古惜春伤春之作汗牛充栋,但这首《踏莎行》依然算得上出色,失意与怀君之情借女子口吻道出,虽无新意,但长空暗淡、芳草渐远的意境依然高致悠远。自寇准后,用这一词牌填词的作品多沿用这一路数。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是晏殊的《踏莎行》,炉香静逐游丝转,酒醒后天色居然还没有暗透,人在愁中,光阴也似过得格外的慢。
寇准少年得志,十九岁就高中进士,此后虽然几起几落,但他毕竟功成名就,平生未曾有抑郁断肠的忧愤。诗文多凄婉深致好像和他豪放的性格不符,所以这曲《踏莎行》直到秦观的“雾失楼台”一出,才成绝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男人最大的伤心事是没有成功的事业,千百年来未曾有过改变。所以后人说少游是千古伤心人。如果这个人还天生情感细腻,敏感多情,那更是非伤心不可了。少游没有寇准那样的好运气,几次考试都落第,等终于进士人也老了。大好男儿写了很多政论策文,虽说主要是为了投主考官所好,但从中也可看出治世安邦的志向。可惜,现在流传下来被人赞赏的大多是他的伤心之作,这可能也是后世人不由自主的选择。每次落第,秦观都回乡闭门读书,孤馆春寒,且还闭门苦读,年华如流水,隐隐有逃离尘世的意思,可我们知道少游偏是重情,不是对红颜,而是对他的老师苏轼。好不容易在国史院作了个校对一类的小官,又被视为苏轼一党,累遭贬谪,而他未尝有过丝毫怨言,难得的做人做得真。苏轼在秦观死后,痛自肺腑,将他“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题在自己的扇子上,悲道:“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其一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拈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其二

秦观亦能自己度曲,这是他的《画堂春》,因为词中有画屏、画楼的字样,所以有了这样的名字。

画堂在诗文中出现是很平常的事,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诗》中有:“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的句子,这可能是画堂春色较早的描绘了。唐时大凡豪贵之家皆雕梁画栋,豪华富丽的厅堂都叫画堂。

其实在寇准原创的《踏莎行》中亦有“画堂人静雨蒙蒙”一句,如果不是那时寇准眼前莺飞草长,脑中想到那几句唐诗,他完全有可能将《踏莎行》取名为《画堂春》。只是同样是画堂,寇准笔下的画堂和秦观笔下的画楼含义并不相同,就像他们的性格与人生完全不同一样。

《踏莎行》和《画堂春》吟咏的内容和曲调上的起伏基本相似,大都是伤春之作,因人而有境界高下不同而已。秦观这两首《画堂春》好在“放花无语对斜晖”,比那些“好花堪折直须折”的伤春玩春之作,岂非两个境界?看到这样的句子,你会伤心着他的伤心,惜春人亦如春色,浑然忘我,这样春色淹留的画堂也似一个象征,读书人苦读进取也可说是为了有这样一座象征身份地位的画堂,而一旦被弃,画堂也成
了禁锢雄心,消磨岁月的牢笼。

黄庭坚也作《画堂春》,没有春光妖娆,倒有秋意清凉。

摩围小隐枕蛮江,蛛丝闲锁晴窗。水风山影上修廊,不到晚来凉。相伴蝶穿花迳,独飞鸥舞溪光。不因送客下绳床,添火炷炉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10: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定风波与满庭芳

公元一O八三年,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也是朝云来到苏轼身边的第九个年头,她已从一个小女孩长成小小的妇人,而他奔波羁旅的宦海生涯犹自漫漫无涯。近千年之后,我翻看苏轼的年谱,看他六十四年的生命中西来东去,南迁北移的足迹,真是辛酸。除了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几年,他几乎不曾有过平静安稳的日子。黄州于他其实是一个好地方,于宋词更是一个闪烁着神采的地方。他在那里营筑雪堂,躬耕东坡,在那里酝酿千古绝唱,那一年中有两件事在遥远岁月中闪着凄恻而温暖的光芒。

那一年,他的好朋友王巩从被贬的岭南被召回,路过黄州来看他。王巩是苏轼的好友,是因为乌台诗案受连累而被处罚得最重的几个人之一,被贬到了遥远的岭南宾州。对于朋友们因他而获罪,苏轼心中是很难过的。他在后来为王巩的诗集作的序中曾说过一段话,真切地记录了他对于王巩的感情。当年因为他,王巩被贬,王巩一个儿子死在宾州,一个儿子死在老家,而王巩自己也差点病死,苏轼心中难过愧疚,心想王巩心里一定对他有所怨恨,都不敢写信去问候他。可没想到,王巩不但没有怨恨他,后来还把自己写的几百首诗寄给苏轼,非但不怨,且清平丰融,有治世之音。真正是不怨天不尤人。苏轼大为感动。被贬黄州前,王巩有一次到徐州看望当太守的苏轼,王巩和朋友们吹笛饮酒,乘月而归的潇洒被苏轼喻为“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苏轼就是这样的坦白真切,说他可爱那是真的。就连给别人写序文他都坦诚如此,也有些小心眼,甚至软弱。但他从来不虚伪,胸怀敞亮如天地。在王巩从贬居地返回京城途中路过黄州来看望苏轼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可想而知,而在这次会面中,重点人物不是苏轼也不是王巩,而是一个叫柔奴的女子。

柔奴是王巩的侍妾,一如朝云之于东坡。

当年王巩被贬出京,只有柔奴随他前往。柔奴本也是洛阳城中大户人家的女孩,小时候家境不错,后来家道中落沦作歌女,被王巩纳作小妾,王巩待她亲厚,并未让她吃过什么苦。王巩落难之际,她毅然随行。在会面的酒宴中,苏轼见到了这对患难夫妻。于是有了那段著名的对话和那首后来千古传唱的《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做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乍见柔奴,觉得她愈发的美丽,岭南五年的湿热与风霜不但没有憔悴柔奴的容颜,反而让她更显妩媚清丽,生活显然是艰苦的,岁月如何能像她的笑容还有梅花的清甜?宾州该是他们的伤心地才对啊,苏轼转头向柔奴,问,在岭南生活一定很艰苦吧?柔奴笑着淡淡地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一语道破了天机,天机不过就是人心而已。

当年的王郎就被苏轼称作“琢玉郎”,是说他多情而潇洒,天都合该配给他一位灵巧聪慧的会做点酥巧食的女子。柔奴的歌声如炎日飞雪,荒凉湿热之地因为有了她的歌声而变得清凉,岭南的梅影映在柔奴的笑容和歌声里,一花一世界,一心一重天。有这样的女子,王巩何幸;有这样的朋友,苏轼何幸。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柔奴首创,白居易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可见,柔奴是个知书识理而感性的女子,随遇而安、洞悉世事是男人的通达心性,她只是跟随他而已,与他共进退,这世间最简单的道理,没有繁复的心思和衡量,爱是肯定有的,但她亦未多想,想多了必然没有这般淡然随意。

公元一○八三年,另一件事情带着更加短暂的甜蜜和深深的忧伤。那一年,朝云为苏轼生下了幼子干儿。四十七岁的苏轼老来得子,他欣喜亦有忧,写诗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干儿一岁就夭折了。小小的孩子长得眉眼极像他,是他那段日子里欢笑的源泉。苏轼悲从中来,朝云悲伤欲绝。她的悲伤是远远地超过了他的,他还可以慢慢淡忘,而此后她只是愈发地沉静了,跟着老尼学佛。朝云从来也未曾以歌舞词章取悦于他,只有一颗与他相通的心而已,而他看她的眼中更多了夫妻情分的怜惜。

令苏轼没有想到的是,和王巩柔奴的这次会面好像成了一个预言,十二年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他和朝云的身上。他被朝廷一贬再贬,她跟随他,一路跋涉,也来到了梅花盛长的岭南惠州,而那竟成了朝云的最后归宿。没有黄州就没有苏轼,没有惠州也就没有了朝云,但那是后话了。

还是让我们停留在黄州,那个因为苏词而熠熠闪光的地方。在迎来王巩的前一年,苏轼还曾写下过另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再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真能看到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通达善于化解而已。这世间的苦难和险恶他一样恐惧忧虑,只是他找得到办法,通往圆满之界的道路无数条,他在尘世路路不通,在心的疆域他可以任意纵横。旁人因他只觉得快乐信任。在闭塞的偏远之地,他经常一个人穿着草鞋披着竹笠,驾一叶小舟,在山水间漫游,和打柴捕鱼的樵夫渔夫一起饮酒谈笑,喝高兴了还往往被那些喝醉了的农人推骂,他心头只是暗喜,终于没有人认识我了。

《定风波》是个老词牌,敦煌曲子词中就有: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这是一个武生对书生的诘问,平乱守疆还需仗剑天涯,你们书生有什么用?这是《定风波》本意。唐朝尚武,骨子里有股血性,鼓励文人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宁作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很能代表许多读书人的人生理想,边塞诗就是唐诗中仰天长啸的豪放派。敦煌自古多名将,《定风波》这样的教坊曲在晚唐仍然时时在教坊中演唱,只是它不再有初唐盛唐时候的赫赫声威。

到了五代,被欧阳炯毫无意外地填作艳词,直到苏轼在黄州的出现,风波乍现,惊天动地。人世间的风波不由分说,而人心的风波可以风起云涌也可以风平浪静,只看你有没有那一颗有定力的心。

辛弃疾也作《定风波》: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惟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稼轩词中也有一份淡定从容闲看落花的意味,但心中还是有恨,不如苏轼的无雨无晴来得更彻底。宋人里像稼轩这样的以武起事,以文成名的词家不能在战场上定风波真是生错了时代。他亦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旌旗拥万夫”的雄心,心从来没有归隐过。东坡是真的想透了,不可以常人相度,而稼轩也只是一个真实的人罢了。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苏轼的《满庭芳》。五年的黄州生涯,苏轼有真正的快乐和放任,内心里对这个地方充满了留恋。处处为家处处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领,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寒食节开海棠宴,秋日里赤壁泛舟,你看他多么天真地与山中老农把酒桑麻,心悦诚服地听他们说最简单的大道理,无比的清新纯真,有离情而不诉离觞。你怎么知道他就是当世文坛领袖,学子门生满天下,一文既出天下惊动。群小们打倒了他就是打倒了一面旗帜。而他哪里去想这些,宁愿与樵夫渔父山水间同唱一曲《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后世词家说苏子以议论入词,不合词意。我却极喜欢“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是真的放达,由他的口说出不觉夸张,非如此夸张不行。

《满庭芳》词牌出自唐诗,有两个来处,一说来自吴融的“满庭芳草易黄昏”,另一说来自柳宗元的“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我喜欢后一个说法。看到这两句诗立刻联想起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而柳子厚不是也和苏东坡一样,有一段极其相似的被贬经历吗?唐顺宗贞元年间,柳宗元和韩愈、刘禹锡同朝为官,并一起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可惜半年内改革即告失败,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位改革激进派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后再贬永州司马。在湖南永州柳宗元度过了十年漫长的谪贬生涯。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这是柳宗元在永州作的《赠江华长老》。柳子厚是一个热情蓬勃、不甘寂寞的人。政治上被隔绝、被扼杀,长期萧散的谪居生活,反映在他的诗文中,你能感觉到他的寂寞与孤独、热烈与愤懑。小时候读他的《江雪》、《小石潭记》以为他是一个像陶渊明那样的隐者,后来才知道他不是隐居,根本就是有志难伸,山川园林,风物游记里是深沉委曲的感情。子厚重情,晚年有向佛之心,“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从庙堂之上退至乡野教书度人,这之间清新的山水和佛家启悟是他们摆渡自己趟过人世风波最好的方舟。

东坡极爱柳子厚的诗文,在他被贬至海南儋州的最后岁月,随身携带的就是子厚的文集。他赞他“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命运吧,时间才过去了两百多年,遥想永州司马,黄州的东坡高唱一曲《满庭芳》心里还能想着谁呢?这样的词牌在苏轼手里只能用来表达超脱旷达的情怀,就如同对他钦慕已久的王长官一样,王长官是一位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高士隐者,苏轼和他一见如故: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因为后来也有《转调满庭芳》之名,想来《满庭芳》也是唐时的一个流行曲调。用《满庭芳》作词牌最出名的倒是苏轼的学生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少游一曲情意缠绵,如诗如画,但我还是喜欢东坡的潇洒。满园芳华落尽,我们还看得到那个屹立千古的身影,风华绝代,还有,他身后那个柔弱而坚韧的生命。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苏轼曾多次把朝云比如天女,跟随东坡到惠州不久,她在西湖边走完了自己三十四年的人生之路。这位用自己的一生陪伴东坡的女子,临死前轻握他的手,念《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10: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paragraph]
二十、
六州歌头与八声甘州






甘州、凉州这样的地名古意盎然,带着西域凛冽的风沙味道和琵琶胡笳的热烈与苍凉。这样的地名和“河西走廊”一样,一提起它,脑中浮现的景象基本上就是边疆塞外,黄沙滚滚,狼烟四起,雄壮的汉朝军队和弯弓驰骋的匈奴骑兵,刀光剑影,箭如飞蝗。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业就和这样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中间有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些武将的身影。特别是霍去病,少年英雄,马革裹尸,豪气冲天,除了没有一位红颜知己,他具备所有少年英雄的成功要素,所以后来人拍电视剧,要给他安排一位有燕赵气质的姑娘来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才更有故事性。






从公元前一二五年起,汉武帝先后对匈奴发动了三次进攻。第一次是争夺河套平原的河南之战,后两次是卫青、霍去病等人率领的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战争将匈奴彻底逐出了河西。为了镇守边关,汉武帝在黄河以西的这片土地上设置了“河西四郡”,就是武威、张掖、敦煌和酒泉。武威自然是显示大汉声威,张掖原名叫张腋,意思是“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腋”。胳膊伸长了,疆土扩大了,真是很形象。敦煌亦有盛大煊赫的意思,酒泉传说是霍去病曾把庆祝胜利的酒泼洒在地上形成了泉水。






在战马嘶鸣之后,想起的总是驼铃声声。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平匈奴之后,这里就成了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沙漠里的绿洲,有着塞上江南的景致,如张掖城外那大片的芦苇荡。






到了混乱的南北朝,北方政权的更替让人眼花缭乱,经常看得人一头雾水,想搞清楚非得有耐心花功夫不可。张掖变成了甘州,武威变成了凉州,敦煌成为沙洲,而酒泉成了肃州。武帝的霸业和豪情也随着帝国的瓦解而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中。回到匈奴、拓跋、鲜卑人手中的西域想来不会再用汉时旧名,这些州的名字倒符合了沙漠中绿洲的含义,有甜美的活泼气息,比起霸气十足的张掖、武威,我倒更喜欢这样的名字,甘凉的风从沙漠深处吹过来,带来与中原迥然不同的悠扬清冽和活泼自然的生命力。五胡乱华其实未尝不是文化的空前融合,汉民族缺的就是那么一股自然生动无法无天的劲头。






所以到了开放的盛唐,长安城里,宫廷内外,从教坊到民间,无不沉醉在来自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甚至更为遥远的域外音乐中,李唐王室本来就带有胡人血统。说玄宗总想起他的音乐歌舞和浪漫个性,其实他开疆拓域好大喜功的劲头不输给汉武帝,在对外关系上奉行强硬的拓边政策,对能够扩张疆域的将领加官晋爵,毫不吝啬。边疆守军热衷于对外开战以博取功名,边疆战事逐渐频繁。事实上重用胡将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但在四海升平万邦来朝的盛时,谁又想得到后来的战乱呢。






盛唐时期,西域与河西走廊都在唐朝的控制下,驻兵达到十五万,兵权政权都在河西节度使手中。六州是当时西域的伊、凉、甘、石、渭、氐等六州。每一个州都有类似于军歌一样的战歌,沿用的依然是汉朝时候的叫法,叫做鼓吹曲。古人打仗讲究一个声势,所谓一鼓作气,开战前一定要比谁的气势大,所以鼓吹曲用的乐器一般都是鼓、箫、钲、笳等,合奏起来以壮声威。把六州的军歌组合在一起演奏就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不凡的交响曲了。那时候叫大曲。唐玄宗就很喜欢这种热烈、狂放、激昂的大曲。这一点很像他的先祖太宗皇帝,听到《破阵乐》就忍不住跳入舞阵手舞足蹈。玄宗最喜爱的乐器是一种来自西凉的羯鼓。据说有一次,他听乐师抚琴,听了一会儿不耐烦起来,命琴师退下,命人击羯鼓,“为之解秽”。鼓声焦杀鸣烈,急促激荡。他听到高兴处,亲自下场,技法不逊于当世羯鼓高手。宫廷乐师李龟年也擅长羯鼓,玄宗问他,你用过多少根鼓槌?李龟年说,臣打断过五十根。玄宗有些自得地说,我打断的鼓槌可以装三个大柜子了。我们还真的不能不佩服这个皇帝在音乐上的执著,他对自己喜爱的东西真的舍得投入,包括对边疆的战事、对音乐、对玉环。






《六州歌头》就是六州曲中的一段,并不一定是最开始的那一段。一般大曲奏过了序曲之后,舞者才上场,然后歌手再登场。乐曲反复许多遍,每一遍乐声、舞队和歌词都不同,比现在的交响乐、音乐剧、舞台剧什么的复杂多了,其繁复庞大华丽的场景与气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歌头一般指的是歌者开始唱的第一段。六州曲在唐朝的宫殿里演奏时的歌词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到了北宋,仍然沿用《六州歌头》为鼓吹曲,只不过,宋人不好战,鼓吹曲没有用在战场上,而是用在了庙堂之上,庄严雄浑的乐声用来歌颂天神和祖宗的丰功伟绩。一般说来,这样的歌词以四言为一句,典雅庄严,千篇一律,没多大意思。直到后来文人取其中急促激荡的歌头部分填写一些表现激昂雄壮气势的长短句,《六州歌头》才成为了一个极有特色的词牌。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婴,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絃桐,目送归鸿。






这是北宋贺铸的《六州歌头》。贺铸人称贺鬼头,身上有侠气,年轻时在汴京城里也是赫赫有名的少年。他出身外戚,祖上是太祖皇帝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可惜在那个“烛影斧声”的雪夜,随着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的权力交接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太祖皇帝的皇后儿子们没有一个得了善终。贺氏本来早亡,可有了这样的背景,到了贺铸这一代更没有什么贵戚权门好倚仗了。长辈也只是得了一些武官之职并一直延续下来,在宋这显然是不受重用的。贺铸从小跟那些少年武士们意气相投,很过了一阵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比武射猎的日子,三言两语即成生死之交。可惜畅快的日子终究要散,人到中年,长期下层武官的生涯,真让人意志消磨。






宋人没有汉唐的霸气。安史之乱后,西域边界曾被吐蕃人趁乱夺回,但在武宗年间还是被张议潮的归义军收复了,虽然不比盛唐时完全由朝廷掌控,但总还是纳入在唐朝的版图内。而宋对西夏的政策,只是以钱绢岁贡换短暂的和平。作为远离京城的下级武官,贺铸人微言轻,回想少年侠气,空有一腔热血无处洒。在一片轻歌漫曲的年代,他的《六州歌头》仿佛另类音乐。贺铸四十岁的时候改任文官,依然没有得到重用,渐渐地将一颗报国心冷了,五十八岁请辞,长住苏州横塘。






宋朝吸取唐末教训,武将权力一减再减,兵力一弱再弱,却也矫枉过正了。到了南宋,划江而治,不要说西域六州,就连半壁河山都保不住。淮河简直成了一条屈辱的河,昔日帝国的动脉,如今却成了边界: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一水之隔,对岸中原礼仪之邦变成了游牧之乡,这在南宋初期主战派中坚张孝祥看来如何能不义愤填膺。《六州歌头》三言、四言的短句,繁音促节,声情激壮,正适合用来表现这种的情绪。张孝祥和辛弃疾都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那句话,生错了时代。用《六州歌头》这样的曲调填词,张孝祥也有先辈雄图霸业的遥想吧,却落在最后一句,英雄泪,如雨空倾。






辛弃疾不作《六州歌头》,他选的是《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词说的是李广的故事,叹的是自己的壮志难酬。甘州,也就是张掖,是当年汉军与匈奴的主战场。荒野大漠,戈壁群山中祁连山上的雪水汇聚成滚滚的黑河,浇灌出美丽的塞外江南。在焉支山下发生过无数次的血战。李广被司马迁称作“飞将军”,武帝年间,因为有他在,匈奴数年之中不敢入侵。英雄也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他曾被匈奴俘虏过,后奇迹般逃脱,但还是因被敌人活捉和兵员损失过大而被判死罪。后出钱赎罪,免冠为民,在家乡打猎消磨时光。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夜经灞陵亭时,被灞陵尉喝住。他的随从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灞陵尉说,就算是现在的将军也不能夜行,何况是过去的将军了。他硬是让李广在灞陵亭下住了一夜。稼轩词中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后来还提到了李广误把石头当老虎,一箭入石的事迹。李广是稼轩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英雄都不免落魄田园,何况是他呢?词中未尝没有以李广自比的意思。只是我却感觉李广毕竟没有大英雄的气魄胸襟,后来他被重新起用后,专门把那个灞陵尉调来随军,没多久就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再后来,李广跟随卫青出征,因为迷路,部队损失惨重。卫青派人问责,李广对手下人说,我跟匈奴打了几十年的仗,如今六十多岁了,还要面对狱吏的苛察,我决不能受这样的侮辱。说完,他拔剑自杀了。李广一生耿耿于怀的是那些远不如他的人都封了侯,惟独他始终没有封侯。性格决定命运,在李广的身上看得明显。武帝可以给出身低微的卫青和霍去病机会,甚至给后来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机会,却对李广严苛,这其中的原委定有许多曲折难言之处,他自身的狭隘未尝不是一个原因。






而李陵的故事相比他的爷爷李广更苍凉些。他在焉支山下与匈奴的那一仗惨烈悲壮。当时,李陵率领五千名步兵,深入沙漠,行军三十日后,跟匈奴的三万骑兵相遇,李陵迎战,杀死了上千人。匈奴军队包围了李陵的孤军,箭如雨下。李陵顽强抵抗,一日之内,射出了五十万枝箭。箭用尽,抛弃车辆辎重,徒步前进,到了晚上,李陵叹息说:“再给我们每人十枝箭,就能支持到边界。”然而,他一枝箭也没有了。半夜的时候,李陵下令击鼓突围,鼓已被击破,发不出声音。李陵命令士兵向四面八方冲出,匈奴兵团潮水般追击,李陵身上只有短兵器,最终被俘。本来他是没有投降的,可远在皇城中的武帝以为他已投降,杀了他全家,李陵如何不降。






辛弃疾说他“夜读《李广传》,不能寐。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写下了这首《八声甘州》。既是夜不能寐,心情一定激荡,又为什么“戏用”李广的故事?这中间稼轩微妙的心绪倒让人难测。开边万里的壮志功名和斜风细雨的帘外轻寒,同样是枷锁,囚在其中,不得解脱。何况帝王与将相从来都是敌人,战场上的厮杀远不如人心的诡辩莫测来得凶险残忍。






《甘州》曲本身也是一个大曲,《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这个词调上下阕用了八个韵,所以叫八声。北宋柳永最早用它填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人说柳永词艳,其实柳永的好词没有一首不是立意高远,有浩荡之气的。当时和后来的俗人只说他艳靡,可有几人的怀古之作能写出“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句子。






苏轼也作《八声甘州》。晚年离开杭州时写了这首《八声甘州》送给他的好朋友诗僧参寥子,两人相约有朝一日携手学那谢东山,实现归隐的雅志。词中仿佛看得到他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潇洒: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甘州也好,凉州也罢,也不管西州繁华,杭州富丽,只盼与世事两相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23: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水龙吟与永遇乐

辛弃疾十四岁的时候,中原已被金人占领二十多年了。从小祖父就告诉他与金人有“君父不共戴天之愤”

发奋读书励精图治,小小的心里就埋下了英雄的种子。那一年,祖父命他赴燕京应考,实际上是对金人进行军事考察,后来又去,十七岁。他曾经问过祖父,当年山东沦陷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随着朝廷到南方去,祖父沉默不语,一家老小十多口人,只靠他一个人,他走不了。可这话如何告诉这个从小就不一般的孩子?只说,你一定要记住,这片河山本来就是我们的。

二十一岁的时候,辛弃疾带二千人随耿京起事做掌书记,直至耿京被叛徒所杀,他率五十名骑兵深入敌穴袭人五万众,生擒叛首,千里奔突,长驱渡淮,率众归宋。“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那一年他二十三岁,名重一时,朝野震惊。

多年之后,他四十四岁了,回忆起年少时的冲天豪气,仿佛仍听到风吹旌旗的猎猎声,闻到血溅沙场的气息,为朋友祝寿说的仍然是整顿乾坤。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还没死心,也无法死心。人生的大幕刚刚拉开,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刚刚燃起,突然所有的战鼓一下子都停了,渡江南归,渡江南归,却一下子没有了方向,所有打出去,献上去,剖心沥胆掏出来的复国大计都像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没有了下文。“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他把国当成自己的家,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可那个小朝廷并不如何爱他,他们怕他,烦他。好不容易讲和了,能不能别提打仗了?好不容易我才坐稳了几天的龙椅,你还要迎回先帝不成?你练兵、筹款、整顿军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多可怕。家国算什么,你说你“平生塞北江南”,“眼前万里江山”,可那是我赵家的天下,不是你辛家的天下,你愁的什么,急的什么呢。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三十岁的辛弃疾,该是怎样的少壮英雄。在南京的赏心亭上,他觉得自己像个孤独的游子,没有人再提起他万人中手擒叛贼,千里奔徙的壮举,而他也料想不到之后还有三十多年,他会一次次登楼凭栏,看斜阳日暮。在此后他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上饶带湖的新居,期思渡旁的瓢泉,他也有过一时的忘情,看山山亦好,看水水多情,欲说还休,醉里且贪欢笑。我隔了千年的时光看过去,看他醉卧罗裙,看他说“个里柔温,容我老其间”,却是那样的感伤。我知道他有美舍,他有许多的妻妾,可一点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孤独沉郁的千古愁人。墙上的那把宝剑几乎快要生锈了,夜半他仿佛听到那隐忍不住的低鸣。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一直觉得辛弃疾当年手刃敌人的武器肯定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历来剑都是兵器谱中的君子,杨家将、岳家军都可以用枪,而辛弃疾一定是用剑。就像《水龙吟》这样的词牌一定要归在他的名下一样。辛弃疾是有真的豪气,更有旷世的才情。

五十二岁,他在福建作地方长官。此前他已经在江西带湖边闲居了十年,纵使英雄气短,纵使心灰意冷,而龙吟剑啸的清洌之音从来没有停止过。福建南平,那里两条溪水汇合的地方有一个剑潭,潭边有一个双溪楼,他在楼上写下了这第三首《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就像他一生的写照,纵有倚天屠龙的本领,有一身支柱东南半壁的决心,可总似被缚住了手脚的苍龙,欲飞还敛。

稼轩词中爱用典,可他真是用得好。对他有信心,所以读来再生涩也会老老实实地去把那典故弄明白,否则会觉得对不住他、对不住自己。这首词里就有一个关于龙泉宝剑的故事。据说龙泉剑是春秋时期的铸剑神匠欧冶子在浙江龙泉那个地方锻造而成,剑身奇薄、异常锋利。剑身上铸有龙纹。《晋书·张华传》也记载有一段龙泉剑的故事,说的是,宰相张华有一天看到一股紫光从地面直冲到天上的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张华找来他的朋友雷焕,雷焕懂天象,说这是豫章一带丰城那个地方有宝剑之气上冲于天。于是张华就把雷焕派到了丰城作了县令,后来果然在豫章的丰城地下掘出了两把宝剑,就是传说中的龙泉和太阿两剑。雷焕把一把剑总给张华,自己留了一把。后来发生晋朝的八王之乱,张华被杀,他的剑不知所终,雷焕的剑传给儿子。有一天,他儿子经过南平,过河的时候,佩在腰间的宝剑突然从剑套中跳出,跃入水中。手下人赶紧下水去寻,可哪有宝剑,只看到两条五彩斑斓的龙转眼间消失无踪。后来那个潭就成了剑潭。

宝剑就这样跟龙连在了一起,《水龙吟》也和辛稼轩连在了一起,这是他兵家词心交织的异彩。我固执地认为这样的词牌就应该有这样的来历。

《水龙吟》其实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后来到了唐代,被改编成了笛曲,这还得算在唐玄宗的名下。唐玄宗最擅长的乐器就是笛子,从李白为他写的《宫中行乐词》中可以明白地看出,“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

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李白歌颂起明主盛世来也是一点不含糊,唐玄宗是非常喜爱这首笛曲的,有可能就是他亲自改编的也未可知。龙是水中之王,龙吟而风生水起,也投了天子之好。只是这样一位少年时候英气逼人,能在混乱的时局下一定乾坤的少年天子老到最后,不忍卒看。盛唐的龙吟之气到他这儿算是消散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终于辛弃疾六十五岁了,他听到了北伐的号角,可是这时早已经不是他当年高举大旗义军纷起的大好时机了,议和偷安的代价是兵力一弱再弱,人心即散且乱。君王只有在危难时候才会“思复得廉颇”,可他仍然有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决绝。这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成了他的绝唱。

《永遇乐》和《水龙吟》都是长调中以诗入词或说以文入词的句式,四字一句,作得不好,容易像在说大白话。所以稼轩用典也有道理,如果平铺直叙就更少了词的委婉幽深的好处,否则也只能以情取胜了。关于《永遇乐》有一个传说。唐代有一个姓杜的书生,诗词作得好,家里经常有文人雅士聚会吟唱的事。隔壁有一个名叫酥香的女孩儿非常喜欢他的诗词,凡是他的诗词她都能背下来。日复一日,心生爱恋。终于有一天,她与他相见,遂成“踰墙之好”,以身相许了。没有媒妁之言,也可能家人断断不许,书生被告了官发配到遥远的河朔。临行前,他为她写《永遇乐》,女孩儿手拿词谱连唱三遍而亡。这是一个哀伤的故事,似乎不应该发生在唐代,放在理教森严的宋倒还合适些。况且唐时还没有兴起长词慢调。不过因为一首诗词一幅画而爱上一个人的故事也只能发生在遥远的年代了,不管是唐时的莺莺还是南宋《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天真无邪的勇气和纯粹的爱,明明知道换来的不可能是永远的欢乐,而只是爱情乍现,落花飘坠时那最美的一个姿态。《永遇乐》三个字倒有着天真的欢喜,如果真的来自这样的故事,那它的曲调一定是在无限的低婉惆怅与不舍中仍有无悔无怨的喜乐。

想起辛弃疾的前辈同乡。小小的济南城里,南宋两位最夺目的词人都出自那里。他是英雄,而她不仅是佳人更有蕴玉之才。同样是南渡,那条淮水将他们的人生同样地划作了两段。四十四岁的李清照跨过那条河,也从她前半生的幸福快乐跨入了此后无边的流离孤寂。有时候会残忍地想,命运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一个了不起的词人,就像让辛弃疾的生命高潮结束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一样,而此后的岁月是留给我们的、留给宋词的,没有他的抑郁不展,没有她的离愁别恨,哪里有我们现在的诸多感慨。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读易安的这首《永遇乐》真是心酸。美人老去,诗词不老。可依然不能想像她满头白发下的那一颗玲珑心是如何捱过那茫茫的岁月。而她兀自还有笑意,那时候她想起了谁,那曾经铺满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欢喜,永远地不在了。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南宋末年刘辰翁专门写了一首《永遇乐》来和易安。他在题序中说,他这首词虽然“辞情不及,但悲苦过之”。宋亡之际,刘辰翁曾参加过文天祥的抗元活动,后隐居不仕。刘辰翁的时代是宋的末年,也是词的末世了,不是赋词最苦,人生本来就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3: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满江红与减字木兰花

《射雕英雄传》里完颜洪烈初遇包惜弱的那双眼睛,命运就此改变。这就是江南吗?他见过了临安城里的烟柳画桥,吹过西湖边的暖风如酒,听过了酒宴席间的吴侬软语,可没有见过这样烟水朦胧的眼睛。当年金主完颜亮读过柳永的《望海潮》之后,对江南美景生出无限向往,立下“提师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野心。那些穿着华丽官服的宋朝的官员们,满腹文采出口成章,却有着卑微的嘴脸,脑子里只想着如何保全自己那一点可怜的官位、家财,只要能让他们在歌舞酒宴中多享乐一刻,让他们干什么都行,可惜了这大好的河山。自从完颜洪烈看到了那双眼睛,他也立下了一个决心,他要让这双江南的眼睛一直闪烁在他的身边。有时候男人的动机就是这么简单,一念之间血流成河的事情不是没有,雄心霸业也可以源于一首诗词,一双明媚的眼睛。

可怜的惜弱,她要安稳的生活,要丈夫的呵护,要自己的孩子平安地长大,离乱中的女人能有什么选择。一个女人的软弱多情换个角度就被理解成无情无义,不忠不义,金大侠不忍她背骂名,让她死得那样惨烈,成全她最后的忠义。其实金大侠心里对她未尝没有怜惜,不是每个女人都可以像胡一刀的妻子那样刚烈,生命的隐忍委屈情不得已,人心的软弱退缩本来也是真实的一面,在国亡家破的时刻是不是每个人都要以身殉国,死而后已呢?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姮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至元十三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灭亡。三千嫔妃被俘虏北上。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时,嫔妃中一个叫王清惠的昭仪在驿站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满江红》。如果不是这首词,我们再不会知道在弱智儿宋度宗的后宫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位才貌出众的嫔妃。大宋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个皇帝度宗赵基先天智障,可照样荒淫,朝政完全把持在流氓奸臣贾似道手中,不亡才怪。虽然我是一点都不喜欢王清惠词中的“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这两句,想一想,一个兰心蕙质的女子费尽心思地去讨好一个弱智昏庸的男人,只因为他是皇帝,真是不堪。但是,我录下这首《满江红》是因为后来她这首词流传出去后引起的风波,她到底只是一个女子,不幸生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她应该怎么做呢?

事情由文天祥而起。如果没有文天祥,王清惠的这首《满江红》也不会流传至今。文天祥兵败被北上途中,读到了王清惠的这首《满江红》,认为最后一句“问姮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立场不够明确,态度不鲜明,好像随遇而安,存了侥幸偷生的念头。于是他模仿王清惠的口吻,步其韵,作了两首和词,后来更有多人作和词。文天祥的一首这样说: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銮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文天祥在题序说,这首词用了北宋年间陈后山的故事。师傅曾南丰对陈后山特殊赏识并有知遇之恩,苏东坡也曾想收陈后山到门下。曾南丰死后,陈后山写诗《妾薄命》表示自己对曾南丰无限忠诚,绝不会改从他师。文天祥用这个故事的意思一是觉得王清惠应该学陈后山,不侍二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借王清惠的口吻表达他自己的决心。民族英雄的气概和决心不由人不感动,他被关押在元军大牢中,连早已投降的宋旧主都来劝降,他只是痛哭,誓死不降。宋的国风看似弱不禁风,可那些饱受忠勇仁义熏陶的儒生却如绵里藏针,挺身而出,坚持到最后。这个时候我们能说什么呢?他不是为了那个朝廷,为了那个皇帝,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罢了。

其实,王清惠那最后一句也并不是贪恋荣华,在被押解入元大都后,她还负责抚养教导度宗留下的幼子,她该去为那个昏聩的皇帝殉葬吗?死是很容易的事,活着才不容易,而且她是清洁地活着。后来,她自请为女道士,就如同词里说的月中嫦娥一般,在寂寞清修中了却了余生。

我觉得王清惠已不易。宫中的一名叫汪元量的乐师堪称清惠的知己。还在旧宫中的时候,他们俩一个是皇帝的昭仪,一个是皇帝的乐师,从汪留下来的许多他和清惠的唱和之作看,他们有着超出常人的友谊。汪也是才子,亦有豪气,曾入狱看望文天祥,互相鼓励。在被元军押解北上的途中,汪元量一直默默陪伴在清惠的身边。后来他也有一首《满江红和王清惠》,我读来,倒觉有难言的情愫在里面,也许在浮华而寂寞的深宫中他们曾靠着互相唱和的诗文慰藉过相通的心灵,而如今除寂寞外,国破家亡的哀痛只让人万念俱灰: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

似乎唐教坊曲中有《上江虹》的名目,流转而变为《满江红》,但唐五代并没有流传。填这个曲调最早的是柳永,咏渔人晚归,灯火映照江面,有羁旅行役的感伤。直到了岳飞的手里,才变飘逸潇洒的韵味而慷慨沉郁起来。而“满江红”三字那样地刺目,满腔的愤恨和难酬的壮志。

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宋词中那些微弱的声音和淡淡的身影,听听英雄背后的咏唱吧。王清惠借着这首《满江红》留下了名字,而在宋词中你还能看到一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子,她们像开在路边寂寞的木兰花,点缀在宋词的华彩丽句之间,有不起眼的芳香。

在金、元无数次的南犯中,伴随着一次次屈辱的议和协议,大宋朝不知有多少纳岁供奉连同江南女子被掠北上。她们本是温婉倚门的少女,是绸缪鼓瑟的妇人,可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比之王清惠或是包惜弱,她们的命运更如狂风浪尖上的小舟,无从把握,惟有她们留在驿站墙壁或客舍间的词句,告诉我们曾经有过的芳魂和苦心。

有一个女子的经历酷似包惜弱,只是她终比惜弱刚烈许多,丈夫的名字叫徐君宝,所以我们只能把她称作徐君宝妻。南宋末被元兵所俘,送给一个王爷,因为生得美,王爷一直想强占,从被俘一路几千里,她始终用计与之周旋,后来终于还是投水而死。死前留下一首《满庭芳》,有“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的句子,也成千古绝唱。

靖康年间,阳武县令蒋兴祖带领全城的百姓和来犯的金兵对抗,有人劝他,小小的阳武县如何能挡千百金兵,不如弃城。蒋兴祖说:“我世受国恩,一死而已。”死守两天之后,蒋兴祖和妻子以及儿子都战死,城破。十五岁的小女儿被金人掠去。蒋家是江南读书人家,小姑娘从小长得秀美可爱,在父母教导下能诗善文,好助人为乐。乡里百姓没有不知道不喜欢她的,就像那个可爱的郭二小  姐。只可惜她的父母虽有郭靖黄蓉死守襄阳城的忠烈,却没有射雕英雄的武功,蒋姑娘不能像郭二小  姐纵使国破家亡还可以仗剑天涯。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姑娘,在北去的路上,她留下下面这首《减字木兰花》。此后她的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

朝云横渡,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同样是《减字木兰花》,同样是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女子在北去的途中所写: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相比之下,蒋家姑娘还有迹可寻,而这首词的作者人们只知道是一名“淮上女”。那时南宋嘉定年间,金兵南犯,掳大批良家妇女北归。词作得自然直白,可仇怨感情真切动人。她们不约而同地用这个曲调抒写去国离乡的悲苦。

《减字木兰花》是南宋非常受人喜爱的曲调,被称作“减兰”,词牌中的减字、偷声就是在原有词牌格式上减少字数,就像“摊破”是在原来的句式上增加字数一样,是随着音乐曲调的变化而引起的字句上的变化。木兰花就是玉兰花,唐诗中咏木兰花的句子不少,《木兰花》是唐教坊曲,五代韦庄、冯延巳就有词作,宋人还有把《木兰花》和《玉楼春》混用的,都是八句七言。后来这个词牌变化很多,历来增字减字加字的都不少,没有定式,把上下片两个起句的字数从七字减为四字成为《减字木兰花》后风行一时。从蒋姑娘到淮上女都可在路途中填写就可见它的流行,离乱有悲歌,被南来北往的行人四处传唱,不也是歌声中的历史。

木兰花开在清明前后,花先开而叶后发,颜色有雪白也有紫红,白的是白玉兰,紫的是紫玉兰,也就是辛荑花。不由得想起王维有一首《辛荑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说的就是开在深山里的紫玉兰。在宋词华彩与悲怆的交响中,王清惠、蒋兴祖的小女,淮上女,还有那个不肯侍敌自沉池中的徐君宝的妻子,从良家女,士人妻到宫中妃,她们的词句也像深谷中的玉兰花独自散发着幽香,没有人会经常想起她们。客舍驿站墙上的字迹早已经不在了,但透过滚滚的烟尘还能看到她们的身影。离乱中的女人,犹自惦念着故乡家国,谁还来为她们唱一曲挽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22: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青玉案与南歌子

这两个词牌都跟一个人有关。

那还是一个文章流行宏大体制、逸丽文风的时代,一个期望从混乱的征战和混乱的人心中开始艰难复兴的时代,一个文化巨人横空出世,几乎兼备当时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天才并不常有,绝不是仅仅用才华出众就可以形容的,他就是东汉的张衡。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只把他当成一个科学家对待,而科学家在古代的中国从来都没有受到过真正的重视,可后世的教科书更好像患上了独眼病,只见其一,或者也是有意的,让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割裂的,人都是平面的,一个个像个标本。不能不痛恨文理分科的教育,活生生让人心智不全。

张衡张平子,那个提出了浑天学说,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的浑天仪和测定

地震方位的地动仪的张衡,在儒家经典、数学、地理、机械制造、历史、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等方面,也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他不仅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更强。在世界科学和文学史上,都很难找出可以和他比肩的人。

而他,心境平淡,常怀忧思,智慧远远地超出那个时代。浊世难容清醒人,这也注定了他终究是一个寂寞的人。两任太史令,还是被宦官排挤出京当了河间王的国相,在任内将混乱的河间国整顿得“上下肃然”,可是,三年后还是不得不告老离职。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住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这是张衡的著名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这样的诗句很容易让人想起《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句子,整首诗的意境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氛为小人,思君忧心,情意婉转深密,兼有楚辞和国风之美。他是第一个将五言古体诗和楚辞骚体相结合而成功地创作出七言诗的诗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理兼通,学贯古今。

张衡的赋也作得好,《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都是他的代表作,从文采笔法上来看丝毫不亚于班固的《两都赋》。另一个词牌名“南歌子”就来自他著名的《南都赋》。张衡是河南南阳人,《南都赋》颂扬的就是他家乡的盛景盛况。虽然对赋这种形式我实在说不上喜欢,但张衡在赋中特别提到的南阳特产独山玉和古代郊游的风俗活色生香,令人惊艳。

他说南阳的玉是“宝利珍怪,金彩玉璞,随珠夜光。”据《汉书》记载,南阳独山脚下有汉代时闻名全国的玉雕工艺品销售市场,当时独山的玉雕已有了很高的水平。独山玉细腻润泽冰清似水,绿色的玉可以和翡翠媲美,所以也有称为“南阳翡翠”的,《四愁诗》中的青玉案就是青玉碗,想来就是南阳独山的青玉做成的吧。

《南歌子》来自《南都赋》中的“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一句。

清明郊游的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在风和日丽的山林河边,男女相会嬉戏是重要内容。到了周代,郊游风俗不但持续不衰,而且还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并将“会男女”的内容写进了国家的法典。《周礼》中就有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最有意思的就是“奔者不禁”几个字,真是很有人情味啊,如果当官的没有做好这项给青年男女创造机会的工作,可能还要受罚。《诗经》就有这样的描述,在那桃花盛开、春水涣涣的溱河和洧河岸边,一群群青年男女正手执香花香草,一边互相调笑,一边沿河游观。民风之奔放艳丽如天地初开般自然活泼,仿佛人类童年的乐园。到了汉代,郊游之俗由“仲春之月”而缩减为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所谓“上巳节”。节日期间,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要到水边洗濯,以除不祥,但在民间上巳日却仍然是男女欢会的佳节。张衡在《南都赋》里写到:

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男女姣服,络绎缤纷……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夕暮言归,其乐难忘。

其场面之阔大,士女之杂集,歌舞之繁华,较之先秦时期的男女郊游,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战国时,赵地盛产良将美女,以廉颇和赵姬为代表。和后世一谈到人间绝色就言必称江南佳丽不同,秦汉时更钟情于燕赵女子,赵国女子能歌善舞,而且名声比“齐大非偶”的齐国女子好很多,所以是“齐僮唱兮列赵女”,那为什么是唱南歌而舞郑舞呢?《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和其他国风不同,就在于南风文采不艳,而颇涉礼乐,男女情诗多有节制,所谓发乎情而止于礼。而《郑风》却是国风中最大胆言及男女之情的,有“郑声淫”的说法。那就有意思了,坐南歌起郑舞,是不是歌声有雅意而舞姿魅惑呢?嘿,但愿我不是曲解了张大人的意思,不过我倒真愿意他是如此多情而善解人意的一个人。

话说的太远了。回到词牌上来吧。《南歌子》成为唐代教坊中一首流行曲是很自然的事,留下来最早的应该是温庭筠填的歌词: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这首小词为单调,很有些敦煌曲子词的直白率真,在温词中这样情意自然生动的不多见。到宋以后,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称为双调,再经过添字变体,跟最初的单调已大不相同。自毛熙震开了双调体式后,头两句对仗,上下片最后一句大多为上六下三的字句形式。苏轼、秦观、易安都做《南歌子》,这是一阙曲调词意婉丽和畅的小令,看一首秦观的吧,虽然《南风》雅正,可用这个词牌填的词大多旖旎得很呢: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情人晨起离别是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这类题材既要写得感情秾丽又不落俗艳,既要有风情又要有真意就不容易了,秦观这首虽不无伤感但不似太用心。

下面这首是欧阳修的,欧阳老师写散文作政论一派大家风范,小令却极清灵活泼,仿佛脱去官服,一身休闲,可亲之极。这样的两情相悦,这样的细腻爱怜,不是亲身经历如何真切至此,倒替他欢喜: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青玉案》变为词牌名,词谱中说最早见于苏轼的词,他为什么要以《青玉案》为名没人知道,但同样作为一个天才,至少可以肯定他对张衡抱着极大的敬意,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一些作家或歌手重写或翻唱老作品,以此向前人致敬吧。《青玉案》中最著名的两首确定无疑的是贺铸和辛弃疾的,贺铸还因为这首词被称为“贺梅子”,因词而得雅号也算宋人一大发明。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其一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二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两千年前先贤智慧的光芒现在仍然照耀着我们蒙昧的心灵,在寻找的途中那是最可宝贵而恒久的指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6 2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了细细再看。

多日都不见戏水了,你还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9 21: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来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0 21: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久不见戏水,遥祝安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14:57 , Processed in 0.87468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