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小雪花

D15-小雪花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06: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C08-小雪花
第四次作业;

1、学习46-60。
【F-046】墙有茨

【题解及原文】讽刺卫国统治者荒淫无耻。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注释】
1、茨(瓷cí):蒺藜。
2、中冓(够gòu):宫中淫乱之事。
3、襄:除掉。
4、读:说。

【白话翻译】
墙上长蒺藜,无法扫干净。宫中淫乱事,不能道分明。若要道分明,污秽不可听。
墙上长蒺藜,无法除干净。宫中淫乱事,无法细细讲。若要细细讲,说来话可长。
墙上长蒺藜,无法来约束。宫中淫乱事,不能乱开口。若要说出去,言语使人羞。

【讲解】
  这首诗内容与《新台》相承接,《毛诗序)渭“《墙有茨》,卫人刺其上,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公子顽,即昭伯,是卫宣公之子,《史记•卫康叔世家》说是伋之弟。君母,即卫宣公所强娶伋之未婚妻齐女,也就是卫宣姜,是当时惠公之母,故称“君母”。公子顽私通君母宣姜事,《左传•闵公二年》有记载。因为惠公即位时年幼,齐国人为了巩固惠公君位,保持齐、卫之间亲密的婚姻关系,便强迫昭伯与后母乱伦。尽管这是受外力胁迫促成的,但究竟是下辈与上辈淫乱,是最不齿于人的丑闻,确如朱熹所言“其汙甚矣”。卫国人民对这种败坏人伦的秽行,当然深恶痛绝,特作此诗以“疾之”。
  本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呢?诗人绝对保密,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三章诗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少见,译诗力求保留这一韵味。 (蒋立甫)

【F-047】君子偕老

【题解及原文】委婉地讽刺卫宣姜品德不好。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注释】
1、副:覆,又称步摇,一种头饰。笄(基jī):簪。珈(加jiā):饰玉。
2、委委佗佗(驮tuó):形容走路姿态之美。
3、象服:古代贵妇所穿礼服,绘有图形彩饰。宜:合身。
4、玼(此cǐ):花纹绚丽。下文“瑳(搓cuō)” 意同。
5、翟(迪dí):山鸡。
6、鬒(盏zhǎn):密而长的黑发。
7、髢(迪dí):假发。
8、瑱(掭tiàn):耳坠。
9、揥(替tì):剔发针。
10、扬:额角。晳:白嫩光泽。
11、展、绉絺(痴chī)、绁袢(谢半xiè bàn):分指上衣,中衣,内衣。
12、展:即“亶(胆dǎn)”,诚然,真正的。

【白话翻译】
你是君子身边人,满头珠光宝气生。雍容自得好举止,如山如河不可侵,华服鲜艳正合身。可叹没有好品德,只靠华贵怎能行?
锦衣彩纹艳如花,绣上山鸡似云霞。黑发如盖已风流,不屑假发戴上头。双耳坠子尽珠玉,象牙劈为别发针,前额白皙确动人。怎似神女从天降?莫非天仙下凡尘?
艳丽服装美如花,一层外衣值百千。细葛绉纱内里穿,添上夏日白内衫。双眸清秀眉飞扬,额角方广容颜靓。世间此女真难寻,倾国倾城美娇娘。

【讲解】
  《君子偕老》一诗的主旨,除清魏源《诗古微》以为是哀夷姜之诗外,古今各家多从《诗序》之说,以为是刺宣姜之作。不过,《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淫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他们显然认为此诗所写的服饰仪容之美属于理想的“小君”(国君之妻)。而朱熹《诗集传》则说:“言夫人当与君子偕老,故其服饰之盛如此,而雍容自得,安重宽广,又有以宜其象服。今宣姜之不善乃如此,虽有是服,亦将如之何哉!言不称也。”他以为服饰仪容之美乃是反衬宣姜人品行为之丑。在这点上今之学者又多从朱熹之说。
  全诗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错落有致。首章揭出通篇纲领,章法巧妙。宣姜本是卫宣公之子伋的未婚妻,不幸被宣公霸占,后来又与庶子顽私通,劣迹斑斑。“君子偕老”一句基此而来,起调突兀如当头棒喝,寓意深婉,褒贬自明。“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四句造语奇特,叙服饰与叙仪容相交叉,词藻工美,极力渲染宣姜来嫁时服饰的鲜艳绚丽,仪容的雍容华贵。末二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逗露讥刺,全诗惟此二句是刺意,其他均是赞叹称美之辞,但此二句与“君子偕老”一句遥相呼应,暗自缀合,含蓄蕴藉,藏而不露。
  次章与末章用赋法反覆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美。次章起始“玼兮玼兮”六句与末章起始“瑳兮瑳兮”四句复说服饰之盛,次章“扬且之皙也”三句与末章“子之清扬”四句是复说容貌之美。“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二句神光离合,仿佛天仙帝女降临尘寰,无怪乎姚际恒《诗经通论》称此诗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并谓“‘山河’、‘天帝’,广揽遐观,惊心动魄,有非言辞可释之妙”。“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二句巧于措辞,深意愈出,余音袅袅,意味无穷。这两章造句齐整,意象迷离,所以陈继揆《读风臆补》说:“后两章逸艳绝伦,若除去‘也’字,都作七字读,即为七言之祖。”
  全诗反覆铺陈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盛美,是为了反衬其内心世界的丑恶与行为的污秽,铺陈处用力多,反衬处立意妙,对比鲜明,辛辣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昝亮)

【F-048】桑中

【题解及原文】一位男子和情人幽会和送别。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1、爰(原yuán):何,何地。唐:菟丝子,药草。
2、沬(妹mèi):古地名。春秋时卫国的一邑。在今河南淇县南。
3、美孟姜、美孟弋(异yì)、美孟庸:乃指同一美女。此行文以避重复。

【白话翻译】
菟丝子啊哪里采?长在沬乡城邑边。心中想谁又爱谁?有个女子容貌美。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到城楼旁,淇水之滨送我还。
麦穗子啊哪里采?长在沬乡城邑北。心中想谁又爱谁?有个女子容貌美。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到城楼旁,淇水之滨送我还。
蔓菁菜啊哪里采?长在沬乡城邑东。心中想谁又爱谁?有个女子容貌美。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到城楼旁,淇水之滨送我还。

【讲解】
  这是一首情诗无疑。分歧只在于是暴露世族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还是青年男女的相悦之词。《毛诗序》云:“《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朱熹等持前说者大多是受《毛诗》影响,并举姜、弋、庸乃当时贵族姓氏为证。而持后说者往往纯从诗意把握,认为全诗轻快活泼,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炽烈爱情,并无讽刺之意,更谈不上是贵族男女淫乱后的无耻自白。
  从诗本身来看,前者显然证据不足,仅凭姓氏难以论定主人公身份。况且,诗序本就是汉儒以“比兴”解诗的产物,其对诗旨的解释时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后说似乎又过于主观。按近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又云:“其祀桑林时事,余以为《鄘风》中之《桑中》所咏者,是也。”孙作云亦有同样的见解。鲍昌《风诗名篇新解》推衍郭氏之说,认为上古蛮荒时期人们都奉祀农神、生殖神,“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桑中》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此类风俗的孑遗”,“决不能简单斥之为‘淫乱’”。这种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可以说是很中肯綮的。
  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这是上古时期吟咏爱情、婚嫁、求子等内容时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采摘植物与性有着某种神秘的或是象征性的联系,至于两者之间在文化上为何能牵系在一起或如何发生瓜葛,这与原始交感巫术有关,在此不作详论。但若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因为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所以,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兴”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欢后的甜蜜回忆里。除每章改换所欢爱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咏唱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又直露无碍,如数家珍。似乎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荣乐,表现了一位多情浪子渔色后的放荡、得意心态,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这种心态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个“矣”字,俨然是品咂、回忆狂欢之情时的感叹口吻。近人或认为孟姜、孟弋、孟庸当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诗经》中运用复沓的家法。《诗经》中用复沓虽只更换个别词汇,但无论更换的是动词、名词,诗意上多有所递进或拓展,比较典型的如《芣苢》中的“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却记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本诗中三姓实指一人,一者整首诗三章全为重复,不免过于臃肿拖沓,毫无意味;二者也与“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的诗意不合。因此本文不取此说。
  本篇在今天看来虽然格调不那么高,但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琅琅上口。若依自古以来的“用诗”体例,抛开其隐含的本意,作为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来看,也无不可。 (陈伟军)

【F-049】鹑之奔奔

【题解及原文】卫宣公霸占儿媳为妻,宣姜又与公子顽通奸,人民以为禽兽不如。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注释】
1、据考此诗为讽刺卫国宣姜与公子顽偷情而作。
2、鹑(纯chún):鹌鹑。
3、奔奔、彊彊(江jiāng):言鸟儿居则成双、飞则相随状。
4、无良:品行不良。
5、君:小君,此处指国君夫人。

【白话翻译】
鹌鹑家居常匹配,喜鹊双飞紧相随。人君不端无德行,何必称他为兄台?
喜鹊家居常匹配,鹌鹑双飞紧相随。女人不贞无德行,何必视她为知音?

【讲解】
  这首诗的主旨,古今学者多持讽刺诗之说,而对于诗歌的讽刺对象及诗的作者则有争论。惟樊树云《诗经全译注》在讽刺诗外另立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对旧婚姻制度的控诉诗。一个女子看到鸟相追随、自由飞翔,联想到自己嫁给一个非出己愿的心地丑恶的丈夫,而作此诗。”
  我以为本诗主旨当以讽刺说为优,对于这首诗的讽刺对象,《毛诗序》说是讽刺卫宣姜之作,后人又将公子顽增衍其中,认为第一章刺顽,第二章刺宣姜,视全诗为刺宣姜与公子顽私通之事,鞭挞他们悖逆伦常、禽兽不如,作诗者当是公子顽之庶弟卫惠公朔或公子黔牟。而魏源《诗序集义》、《诗古微》、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黄节《诗旨纂辞》等认为诗中“兄”与“君”同指一人,均指卫宣公晋,作诗者当是卫宣公的庶弟左公子泄、右公子职。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等书记载,卫宣公纳太子伋聘妻为妇,又听信谗言杀害了伋与伋的庶弟寿,所以刺宣公说可从。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均以“鹑之奔奔”与“鹊之彊彊”起兴,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而卫宣公纳媳杀子、荒淫无耻,其行为可谓腐朽堕落、禽兽不如,枉为人兄、人君。元刘玉汝《诗缵绪》云:“取二物为兴,二章皆用而互言之,又是一体。”全诗两章只有“兄”、“君”两字不重复,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兄、以之为君,貌似温柔敦厚,实则拈出“兄”、“君”两字,无异于对卫宣公进行口诛笔伐,畅快直切、鞭辟入里。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用意用笔,深婉无迹。” (昝亮)







【F-050】定之方中

【题解及原文】赞扬卫文公建设楚丘,中兴卫国。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注释】
1、定:营室星。古时建城观星象,此星谓定星。
2、揆(葵kuí):测度。
3、虚:同“墟”。
4、允:诚然。臧:好。
5、星(晴qíng):晴。
6、说(税shuì):止,到。
7、匪:通“彼”。
8、騋(来lái):高七尺以上的马。牝(聘pìn):母马。

【白话翻译】
营星已在天正中,正是吉时建楚宫。测量方位凭日影,风水宝地属楚室。先种榛树和栗树,再种梓漆和梧桐,琴瑟需用好树种。
登上漕邑旧城墟,遥遥相望楚城处。先看楚城河堂邑,大山高丘观仔细。下山喜观桑林密,卦辞说得真吉利,正是虎踞龙盘地。
及时春雨细飘零,管车官吏传命令。天气晴了把车驾,文公要到桑田里。忠心耿耿是仁君,为民深谋更远虑,且养马儿三千匹。


【F-051】蝃蝀

【题解及原文】讽刺女子自找对象,不遵父母之命。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注释】
1、蝃蝀(第东dìdōng):虹。
2、隮(计jì):云。
3、崇朝:终朝,一上午。也指整天。
4、如:去,到。
5、信:贞洁信条。

【白话翻译】
彩虹一道在东边,无人敢指和轻言。年轻女子要出走,父母兄弟相去远。
彩虹一道在西边,大雨下了好半天。年轻女子要出走,父母兄弟此后见。
匆匆找我情郎去,只想结成好姻缘。女大当嫁无信条,父母做主不情愿。

【讲解】
  这是一首对某个私奔女子的讽刺诗。《后汉书•杨赐传》唐李贤注引《韩诗序》云:“《蝃蝀》,刺奔女也。”宋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刺淫奔之诗”。作诗者的意图很明白,是想通过反面说教,以规范当时的礼仪制度。《毛诗序》以为“《蝃蝀》,止奔也”,则是从正面说教的角度去解说诗旨的。
  开端“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是起兴。蝃蝀,即彩虹,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返照而成。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如刘熙云:“淫风流行,男美于女,女美于男,互相奔随之时,则此气盛。”(《释名?彩虹在东边出现,自然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所以大家都“莫之敢指”。接下去引出正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有行,即出嫁。单这两句似乎看不出诗人的褒贬之意,然联系前面的起兴,诗人无疑是将淫邪的美人虹来象征这个出嫁的女子。所以前两句虽是兴,但兴中兼比,比兴合一,诗的讽意在不言中也就显露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二句亦见于《诗经》的《泉水》、《竹竿》,很可能是当时陈语,因而多引用之。
  次章是首章的复叠。隮,亦指虹。陈启源云:“蝃蝀在东,暮虹也。朝隮于西,朝虹也。暮虹截雨,朝虹行雨。”(《稽古编》)所以“朝隮于西”接下便有“崇朝其雨”之句。说了暮虹,又说朝虹,这样反反覆覆,诗人就是旨在强调这个出嫁女子婚姻的错乱。
  第三章点明本题。“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像这样的女人啊,破坏婚姻礼仪啊”。如此刻薄斥骂的语气,表明了诗人对私奔行为的愤愤不平。这种愤愤不平基于两点,一是“大无信也”,即私奔者只知思男女之欲,而不能自守贞信之节;二是“不知命也”,即私奔者背人道、逆天理,不知婚姻当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全诗结构看,前两章是蓄势,本章为跌出,即戴君恩所谓“一二为三章立案也”(《读诗臆评》)。第一、第二章的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为本章蓄足了力量,故一经跌出,语意自然强烈。本章四句末尾语助词“也”字的连用,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破坏婚姻制度的私奔行为的痛心疾首。
  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不从母命的私奔女子,其实正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封建社会对婚丧喜庆有着极其严格的礼仪规定,如婚事就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无权自主择偶。《诗经•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反映了当时周代社会的婚姻规范。或许本诗的女主人公就是《诗经•鄘风•柏舟》中那个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的少女,在得不到父母体谅的情况下,为追求爱情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私奔到意中人那里自主结合。这种大胆的私奔行为无疑为封建礼教所不容,所以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便将她视作淫妇而进行严厉的斥责。从诗中两引当时陈语“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来看,她的这种愤怒的抗争也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诗中所谓的“莫之敢指”,实际正是千夫所指。“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她尽管走出了这反抗的一步,但其悲惨的结局是不难想像的。孔子说“诗可以观”,这首诗便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诗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陈如江)

【F-052】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
1、相鼠:老鼠中的一个种类,一说,相就是看。仪:礼仪。
2、止:读为“耻”。
3、俟(似sì):等待。
4、遄(传chuán):速。

【题解及原文】
这首诗是对于丧失廉耻,不成体统的反动统治阶级人物的痛骂,说他连耗子也不如。春秋时代卫国宫廷荒淫无耻的事很多,诗中嘲骂的对象可能不只是个别的。

【余冠英今译】
耗子还有皮包身,做人反而不自尊!做人反而不自尊,问你不死还做甚?
瞧那耗子还有齿,做人反而不知耻!做人反而不知耻,还等什么不快死?
瞧那耗子还有体,做人反而不知礼!做人反而不知礼,何不早咽这口气?

【白话翻译】
老鼠尚有皮,人却没威仪。人若无威仪,为何不去死?
老鼠尚有牙,人品反底下。人品若底下,不死还等啥?
老鼠尚有体,人却不讲礼。人若不讲礼,不死有何益?

【讲解】
  这首诗古有二说:《毛诗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则认为是“妻谏夫之诗”,此本《鲁诗》说。后一说虽然有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的阐发,但究竟由于所申述的内容与本诗所显露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不吻合,故为大多数说诗者所不取,而从毛序郑笺之说。
  《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雨无正》“鼠思泣血”之鼠通癙,未计),除本诗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确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而本诗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至于所刺的“在位者”是谁,所刺何事,虽曾有过多种说法,但我以为已无法考实,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太多,如州吁弑兄桓公自立为卫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宣公与宣姜合谋杀太子伋;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开战;懿公好鹤淫乐奢侈;昭伯与后母宣姜乱伦……父子反目,兄弟争立,父淫子妻,子奸父妾,哪一件不是丑恶之极、无耻之尤!这些在位者确实禽兽不如,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本篇诗人咬牙切齿,无疑是有感而发。拙著《诗经选注》曾指出:“《相鼠》一诗就是卫国统治者丑恶行为的总概括,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本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三章诗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重章的一种类型。本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所谓“痛呵之词,几于裂眦”(牛运震《诗志》);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意在笔先,一波三折”(陈震《读诗识小录》,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蒋立甫)
【F-053】干旄

【题解及原文】赞美卫文公招贤纳士,复兴卫国。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1、孑孑(杰jié):高扬貌。旄(毛máo):古代在旗杆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2、纰(皮pí):镶饰旗帜的边缘。
3、姝(舒shū):容貌美丽。
4、畀(必bì):给予。
5、旟(余yú):古代一种军旗。
6、旌(京jīng):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
7、祝:编织。
8、告:请,求。

【白话翻译】
高高飘荡牦牛旗,仪仗来到浚城郊。雪白丝绳镶旗边,骏马四匹向前奔。美丽动人好姑娘,你要什么送给你?
高高飘荡鸟隼旗,仪仗来到浚城头。雪白丝绳镶旗边,骏马五匹向前奔。美丽动人好姑娘,你要什么赠予你?
高高飘荡羽毛旗,仪仗来到浚城里。雪白丝绳镶旗边,骏马六匹向前奔。美丽动人好姑娘,你要什么聘娶你?

【讲解】
  《干旄》一诗,古今解其主旨之说甚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所载,有十三种。各家之说,可谓洋洋大观,但其中影响较大的,也不过《毛诗序》为代表的“美卫文公臣子好善说”、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卫大夫访贤说”和现代一些学者所持的“男恋女情诗说”三种,恰好代表了古代经学汉学、宋学两大体系和五四运动兴起后新学的观点。推敲起来,笔者认为如果从文本本身所含信息出发去理解诗旨,似乎还是“卫大夫访贤说”比较可取些。按:毛传解“四之”、“五之”、“六之”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这儿,他指出了毛诗说的关键性破绽。另外,马瑞辰稽考古文献,指出:“是古者聘贤招士多以弓旌车乘。此诗干旄、干旟、干旌,皆历举召贤者之所建。”(同上)由此又可见,相比较而言,“男恋女情诗说”谓本诗写一个男性贵族青年乘车赶马去见他的情人,虽从字面上也解释得通,但总觉得不如“卫大夫访贤说”那样证据较充足一些。或许,有人会像清姚际恒那样,以为“《邶风》‘静女其姝’、《郑风》‘彼姝者子’,皆称女子,今称贤者以姝,似觉未安”(《诗经通论》)。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得好:“‘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
  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同上)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同上)的对象。笔者的看法则是“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真觉“踌躇有神”(牛运震《诗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清邓翔《诗经绎参》说此诗是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夺胎”,因为张氏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金琅玕\、貂襜褕、锦绣段),何以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之句。邓氏持“好美善说”,故有此言。不过他所说的本篇诗作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可信的。 (惠渭舟)
【F-054】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注释】
1、载:犹“乃”,发语词。
2、唁(彦yàn):凡有丧事向生者吊问叫做“唁”,吊人失国也叫做“唁”。卫侯:指卫文公。
3、悠悠:长貌,形容道路之远。
4、漕(古读如愁):见《击鼓》篇。卫国故都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北)覆灭后宋桓公将卫国的遗民安顿在这里。不远:不离。
5、大夫:指来到卫国劝说许穆夫人回国的许国诸臣。这句连下句就是说诸大夫远道来此,我不免增加了忧愁。
6、既:尽。嘉:善。既不我嘉:就是全部不以我的主张为然。许穆夫人的主张是要联合大国(特别是齐国)助卫抗狄。
7、旋反:言回转许国。以上两句是说你们即使都不同意我的主张,我也不能回去。
8、视:比。臧:善。这句连下句就是说比起你们的不高明的意见,我所考虑的难道不深远么?
9、济:止。
10、閟(必bì):同“毖(必bì)”,谨慎。
11、阿丘:四边高中央低的山叫做丘,有一边偏高就叫做“阿丘”。这里可能是卫国的丘名。
12、蝱(蒙méng):“莔(蒙méng)”的借字,今名贝母,药用植物,属百合科。
13、善怀:就是多愁易感。
14、行:道路。各有行:就是各有各的道理。
15、尤:埋怨或责备。
16、众穉且狂:众指“许人”。穉(至zhì):同“稚”,训“骄”。作者指斥那些轻视女子的意见而自以为是的许国人都是骄横而且狂妄的。
17、芃芃(蓬péng):草木茂盛貌。
18、控:赴告。
19、因:亲。极(读为亟jí):就是急。对别人的灾难迫切地关心和及时地援助就叫做急人所难。这句是说谁和我卫国相亲谁就会急我卫国之难。
20、无:同“毋”。无我有尤(尤,古读如怡):就是说别以为我有什么可责备的。
21、之:往。末两句是说你们上百的主意都不如我自己的决定。

【题解及原文】
卫国被狄人破灭后,由于宋国的帮助,遗民在漕邑安顿下来,并且立了新君卫戴公。不久,戴公死,文公立。戴公的妹妹许穆公夫人从许国要到漕邑吊唁,并且为卫国计划向大国求援。许国人不支持她的这些行动,一直在抱怨她、反对她、阻拦她。她在这首诗里表示了她的愤懑(闷mèn)。

【余冠英今译】
轮儿快转马儿不停蹄,赶回祖国慰问我的兄弟。车儿奔过漫漫的长途,来到漕邑祖国的土地。大夫们赶来不辞辛苦,我的心里不免犹疑。
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你们也不能把我扭转。比起你们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难道不长远?
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你们也不能阻我前进。比起你们不高明的主张,我的考虑难道不谨慎?
爬上阿丘高高的山坡,山坡上采些儿贝母。妇人家纵然多愁善感,谁都有她自己的道路。许国人对我埋怨不休,这些人真是骄横狂徒。
我走在祖国的郊原,绿稠稠好一片麦田。我要把国难向大邦控诉,谁和我相亲谁赶来救援。
诸位大夫高贵的官长,不要尽埋怨说我荒唐!你们就是有千百个主意,不如我自己决定的方向。

【白话翻译】
我欲驱马走,回国吊卫侯。策马路迢迢,才到漕城头。大夫跋涉来,命返心悠悠。
你们怠慢我,使我难回国。你们很不善,让我思不断。你们怠慢我,阻我回济水。你们很不好,让我思难了。
登上一高丘,贝母在山头。女子爱思乡,理由各正当。许国人怨我,他们实轻狂。
我行田野上,麦苗肥且壮。我想求大国,何人能相帮?许国众大人,不要把我怨。思国千百遍,归国难如愿。

【F-055】淇奥

【题解及原文】赞美卫武公“夙夜不怠,思闻训道”,有才有德。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1、奥(遇yù):通“澳”,水流回转之处。
2、猗猗(倚yǐ):长而美貌。
3、匪:通“斐”。有文采貌。
4、瑟:庄重貌。僴(献xiàn):宽大貌。
5、赫、咺(宣xuān):有威仪貌。
6、谖(宣xuān):忘。
7、会(快kuài)、弁(变biàn):会,缝合处。弁,鹿皮帽。
8、箦(责zé):丛聚貌。
9、宽、绰:形容心地开阔,有宽大之怀。
10、猗(依yī):倚立。重较(崇决chóng jué):卿士所乘之车。
11、戏谑(血xuè):用趣话开玩笑。

【白话翻译】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挺立修长。有位美貌君子,骨器象牙切磋,翠玉奇石琢磨。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青青葱葱。有位美貌君子,耳嵌美珠似银,帽缝宝石如星。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聚合竞茂。有位美貌君子,好似金银璀璨,有如圭璧温润。气宇旷达宏大,倚乘卿士华车。妙语如珠活跃,十分体贴温和!
【讲解】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先秦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向往。《淇奥》便是这样一首诗。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全诗分三章,反覆吟咏。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诗章分派,而是融汇赞美内容于三章之中。这是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短小,不能长篇铺叙,无法按称颂对象的各个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点到为止。同时,三章内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覆歌颂的作用,使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那么,《淇奥》反覆吟颂的是士大夫的哪些方面的优秀之处呢?首先是外貌。这位官员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齐华美。“会弁如星”、“充耳琇莹”,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精美的。外貌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个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学问很好。实际上,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至于“猗重较兮”、“善戏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春秋时诸侯国很多,能对应诸侯,不失国体,对每个士大夫都是个考验。看来,诗歌从撰写文章与交际谈吐两方面,表达了这君子处理内政和处理外事的杰出能力,突出了良臣的形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颂了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贤人。正因为他是个贤人,从政就是个良臣,再加上外貌装饰的庄重华贵,更加使人尊敬了。所以,第一、第二两章结束两句,都是直接的歌颂:“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从内心世界到外貌装饰,从内政公文到外事交涉,这位士大夫都是当时典型的贤人良臣,获得人们的称颂,是必然的了。此诗就是这样从三个方面,从外到内,突出了君子的形象。诗中一些句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成为日后人们称许某种品德或性格的词语,可见《淇奥》一诗影响之深远了。 (陈铭)
【F-056】考槃

【题解及原文】一位隐士隐居山间,自得其乐。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注释】
1、考:扣,敲。槃:同“盘”。
2、硕(朔shuò)人:身材高大的人。
3、寐:睡。寤(务wù):醒。
4、矢:发誓。
5、薖(颗kē):美貌。
6、弗过:过,过去。弗过,即不要忘记。
7、轴:作栋此,盘桓,彷徨之意。

【白话翻译】
自得其乐在山涧,大德君子胸襟宽。独自睡醒独自言,发誓永远记心间。
自得其乐山腰中,大德君子宽心胸。独自睡醒独自歌,发誓不和人过从。
自得其乐高原上,大德君子自来往。独自睡醒独自躺,发誓永远不张扬。

【讲解】
  这是一首隐士的赞歌。题目的解释,自来都包涵赞美的意思。毛传说:“考,成;槃,乐。”朱熹《诗集传》引陈傅良的说明:“考,扣也;槃,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黄燻《诗解》说:“考槃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总之,题目定下一个愉悦赞美的感情调子,使读者在接受上有了感受的提示和理解的引导。
  全诗分三章,变化不大,意思连贯。无论这位隐士生活在水湄山间,无论他的言辞行动,都显示畅快自由的样子。诗反覆吟咏这些言行形象,用复沓的方式,加深读者的感受。
  诗集中描写两个内容。一是隐士形象。“硕人”一词,本身就带有身体高大与思想高尚双重含义。全诗反覆强调“硕人之宽”、“硕人之薖”、“硕人之轴”,突出“宽”、“薖”、“轴”,实际上表示隐士的生活是自由舒畅的,心胸是宽广高尚的。他远离浊世,又使浊世景仰。因此,这个隐士虽然隐居山间水际,但仍然是受人们敬重仰羡的社会人。《诗序》说,这首诗是讽刺卫庄公的,因为卫庄公“不能继先王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看来,隐士是贤者,处身于穷乡僻壤,倒是对的。至于是否直接讽刺卫庄公不用贤人,就诗本身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昭示。所以,硕人是隐士,是贤者,是有高尚思想宽广胸襟的伟人,诗内诗外,都得到表现。诗歌反覆吟咏,给人印象就深刻了。诗中描写的另一个内容,是隐居的环境。“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槃在陆”,无论在水涧、山丘、高原,都是人群生活较少的地方。隐士之所以叫做隐,当然并不仅仅在于远离社会生活。虽说前人有“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山”的说法,在朝廷、市井之中做隐士不是不可以;不过,一般说来,隐士大多数指远离人群集中活动的范围,到山林、水际、海岛等较荒僻地方去生活的一批人。也可以说是自愿从社会中自我放逐者。诗歌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把隐居的环境写得幽静雅致。山涧、山丘、黄土高坡,都不涉一笔荒芜、凄凉、冷落,反而成为一个符合隐士所居的幽雅环境。那么,贤良的隐士在幽雅的环境中,就如鱼得水,散步、歌唱、游赏,自得其乐,舒畅自由。于是,隐居之乐也永远不能忘却,更不想离去了。贤人、幽境、愉悦三者相结合,强烈地表达出硕人的隐居,是一种高尚而快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赞美的。
  诗歌每章一韵,使四言一句,四句一章的格式,在整齐中见出变化。特别是可歌的《诗经》,在吟唱中音韵的变化,就使歌声抑扬有序,载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充盈空间,不绝于耳了。 (陈铭)
【F-057】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注释】
1、硕:大。硕人:指卫庄公夫人庄姜。颀(祈qí):长貌。其颀:《玉篇》引作“颀颀”。古代男女以硕大颀长为美。
2、褧(炯jiǒng)衣:女子嫁时在途中所穿的外衣,用枲(洗xǐ)麻之类的材料制成。这句是说在锦衣上加褧衣。第一个“衣”字是动词。
3、齐侯:指齐庄公。子:女儿。
4、卫侯:指卫庄公。
5、东宫:指齐国太子(名得臣)。东宫是太子所住的宫。这句是说庄姜和得臣同母,表明她是嫡出。
6、邢:国名,在今河北省邢台县。姨:妻的姊妹。
7、谭:国名,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南。维:犹“其”。女子称谓姊妹的丈夫为“私”。
8、柔荑(移yí):荑是初生的茅,已见《静女》篇注。嫩茅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女子的手。
9、凝脂:凝冻着的脂油,既白且滑。
10、领:颈。蝤蛴(囚齐qiú qí):天牛之幼虫,其色白身长。
11、瓠(壶hù):葫芦类。犀(西xī):瓠中的子叫做“犀”,因其洁白整齐,所以用来形容齿的美。
12、螓(秦qín):虫名,似蝉而小,额宽广而方正。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人的眉毛以长为美,所以用蛾眉作比。
13、倩:酒靥之美。口颊含笑的样子。
14、盼:黑白分明。
15、敖敖:高貌。
16、说(税shuì):停息。农郊:近郊。
17、四牡:驾车的四匹牡马。骄:壮貌。
18、朱幩(坟fén):马口铁上用红绸缠缚做装饰。镳镳(标biāo):盛多貌。
19、翟茀(迪扶dí fú):山鸡羽饰车。女子所乘的车前后都要遮蔽起来,那遮蔽在车后的东西叫做“茀”,“翟茀”是茀上用雉羽做装饰。朝:是说与卫君相会。
20、“大夫”二句是说今日群臣早退,免使卫君劳于政事。
21、河:指黄河。洋洋:水盛大貌。黄河在卫之西齐之东,庄姜从齐到卫,必须渡河。
22、活活(括kuò):水流声。
23、施罛(孤gā):撒鱼网。濊濊(豁huò):拟声词,撒网入水之声。
24、鳣(沾zhān):黄鱼。鲔(委wěi):鳝鱼。发发(拨bō):鱼碰网时尾动貌。诗意似以水和鱼喻庄姜的随从之盛。《蔽苟》篇云:“敝苟在梁,其鱼唯唯。其子归止,其从如水。”与此相似。
25、葭(加jiā):芦。菼(毯tǎn):荻。揭揭:高举貌。这里写芦荻的高长似与“庶姜”“庶士”的高长作联想。
26、庶姜:指随嫁的众女。孽孽(niè):高长貌。
27、庶士:指齐国护送庄姜的诸臣。朅(洁jié,一读怯qiè):武壮高大貌。

【题解及原文】
这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第一章叙她的出身高贵,第二章写她的美丽,第三章写她初嫁到卫国时礼仪之盛,第四章写她的随从众多而健美。

【余冠英今译】
那美人个儿高高,锦衣上穿着罩衣。她是齐侯的女儿,卫侯的娇妻,东宫的妹子,邢侯的小姨,谭公就是她的妹婿。
她的手指像茅草的嫩芽,皮肤像凝冻的脂膏。嫩白的颈子像蝤蛴一条,她的牙齿像瓠瓜的子儿。方正的前额弯弯的眉毛,轻巧的笑流动在嘴角,那眼儿黑白分明多么美好。
那美人个儿高高,她的车停在近郊。四匹公马多么雄壮,马嘴边红绸飘飘。坐车来上朝,车后满挂野鸡毛。贵官们早早退去,不教那主子操劳。
那黄河黄水洋洋,黄河水哗哗地淌,鱼网撒向水里呼呼响,泼喇喇黄鱼鳝鱼都在网。河边上芦苇根根高耸,姜家的妇女人人颀长,那些武士们个个都轩昂。

【白话翻译】
女子高挑又俏丽,锦锦织成新嫁衣。她是齐侯娇女儿,今为卫侯美艳妻。齐国太子亲妹子,邢侯子女称小姨,谭公就是她妹婿。
指如柔荑细纤纤,雪白皮肤油脂凝。颈如蝤蛴白生生,齿似瓠瓜子儿扁。丰满前额弯眉毛,浅笑盈盈酒靥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女子高挑又美貌,停车卸马在城郊。四匹宝马昂首立,朱红马饰风中飘,山鸡羽车就要到。今日大夫早退朝,莫使女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哗哗响。撒下鱼网声濊濊,鳣鲔游来似钻网,葭葭芦荻高又壮。陪嫁侄女皆盛妆,随行大夫气势壮。

【讲解】
  阅罢《硕人》,这幅妙绝千古的“美人图”,留给人们最鲜活的印象,无疑是那倩丽的巧笑,流盼的美目——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不错,《硕人》通篇用了铺张手法,不厌其烦地吟唱了有关“硕人”的方方面面,如第一章主要说她的出身——她的三亲六戚,父兄夫婿,皆是当时各诸侯国有权有势的头面人物,她无疑是一位门第高华的贵夫人。第三、四章主要写婚礼的隆重和盛大,特别是第四章,七句之中,竟连续六句用了叠字。那洋洋洒洒的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海;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以及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都意在引出“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那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陪嫁队伍,那些男傧女侣,他们像庄姜本人一样,皆清一色地修长俊美。上述所有这一切,从华贵的身世到隆重的仪仗,从人事场面到自然景观,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衬托着庄姜的天生丽质。而直接描写她的美貌者,除开头“硕人其颀,衣锦褧衣”的扫描外,主要是在第二章。这里也用了铺叙手法,以七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犹如纤微毕至的工笔画,细致地刻画了她艳丽绝伦的肖像——柔软的纤手,鲜洁的肤色,修美的脖颈,匀整洁白的牙齿,直到丰满的额角和修宛的眉毛,真是毫发无缺憾的人间尤物!但这些工细的描绘,其艺术效果,显然都不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字。
  清人姚际恒极为推赏此诗,称言“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方玉润同意其“绝唱”之说,并指出这幅“美人图”真正美的所在:“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诗经原始》)。孙联奎《诗品臆说》也拈出此二语,并揭示出其所以写得好的奥窍:“《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亲见其笑貌。”在他看来,“手如柔荑”等等的比拟譬况,诗人尽管使出了混身解数,却只是刻画出美人之“形”,而“巧笑”、“美目”寥寥八字,却传达出美人之“神”。我们还可以补充说,“手如柔荑”等句是静态,“巧笑”二句则是动态。在审美艺术鉴赏中,“神”高于“形”,“动”优于“静”。形的描写、静态的描写当然也必不可少,它们是神之美、动态之美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么其搔首弄姿也许会成为令人生厌的东施效颦。但更重要的毕竟还是富有生命力的神之美、动态之美。形美悦人目,神美动人心。一味静止地写形很可能流为刻板、呆板、死板,犹如纸花,了无生气,动态地写神则可以使人物鲜活起来,气韵生动,性灵毕现,似乎从纸面上走出来,走进你的心灵,摇动你的心旌。在生活中,一位体态、五官都无可挑剔的丽人固然会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但那似乎漫不经心的嫣然一笑、含情一瞥却更能使你久久难忘。假如你是一位多情的年青人,这一笑一盼甚至会进入你的梦乡,惹起你多少纯真无邪的爱的幻梦!在本诗中,“巧笑”、“美目”二句确是“一篇之警策”,“倩”、“盼”二字尤富表现力。古人释“倩”为“好口辅”,释“盼”为“动目也”。“口辅”指嘴角两边,“动目”指眼珠的流转。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出那楚楚动人的笑靥和顾盼生辉的秋波,是怎样的千娇百媚,令人销魂摄魄。几千年过去了,诗中所炫夸的高贵门第已成为既陈刍狗,“柔荑”、“凝脂”等比喻也不再动人,“活活”、“濊濊”等形容词更不复运用,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却仍然亮丽生动,光景常新,仍然能够激活人们美的联想和想像。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原是六朝画家所总结出的创作经验,它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创造活动。此“阿堵”即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现人物莫过于表现眼睛。不过“眼睛”应作宽泛的理解,它可以泛指一切与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灵性精神息息相关的东西,比如本诗中倩丽的“巧笑”。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不是也以“永恒的微笑”获得永恒的魅力吗?总之,任何艺术创作都要善于捕捉与表现关键所在。一个“关键”胜过一打非“关键”。岂不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诗三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的诗篇,这是它们的幸运,因为它们所表现的任何内容,它们用以表现内容的任何艺术手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首《硕人》也成为题咏美人文学作品的“千古之祖”。我们在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以及曹植《洛神赋》中,都可以看到“她”的芳踪。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名句,也总不免令人想起“她”的倩影。 (萧华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06: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F-058】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蒙méng):民,男子之代称。蚩蚩(痴chī):同“嗤嗤”,戏笑貌。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即:就。谋:古音mī。匪:读为“非”。“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4、淇:水名。顿丘:地名。丘:古读如“欺”。
5、愆(迁qiān)期:过期。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过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6、将(枪qiāng):愿请。
7、垝(诡guǐ):和“垣(原yuán)” 同义,墙。
8、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9、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虻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0、卜筮(市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湿shī)草占卦叫做“筮”。
11、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2、贿:财物,指妆奁(莲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3、沃若:犹“沃然”,润泽貌。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4、耽(担dān):沉溺,贪乐太甚。
15、说:读为“脱”,解脱。
16、陨(允yǔn):黄貌。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17、徂(cú)尔:嫁给你。徂,往。
18、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19、汤汤:水盛貌。
20、渐:浸湿。帷裳: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21、爽:差错。
22、贰:“貣(特tè)”的误字。“貣”就是“忒(特tè)”,和“爽”同义。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23、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
24、二三其德: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5、靡:无。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26、兴:起。这句连下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
27、“言”字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生活既已过得顺心。
28、咥(戏xì):笑貌。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喜笑如常。
29、“及尔”二句言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现在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30、隰(xí):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畔pàn):水边。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1、总角: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角,称总角。宴:乐。
32、宴宴(yàn):和悦貌。
33、旦旦:明。
34、反:即“返”字。不思其反:言不想那样的生活再回来。
35、反是不思: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36、哉(古读如兹zī):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题解及原文】
这是弃妇的诗,诉述她的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她的悔,她的恨和她的决绝。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深恨。

【余冠英今译】
那汉子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定了秋天好日期。
到时候城上来等待,盼望你回到关门来。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辞儿偏偏还不坏。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齐带。
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男子们寻欢,说甩马上甩;女人沾不上,摆也摆不开。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一条淇河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口是又心非。十个男人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一家活儿一个人来担,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一家生活渐渐兜得转,把我折腾越来越凶残。亲弟亲哥哪晓我的事,见我回家偏是笑得欢。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自个儿伤心不用谁来怜。
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淇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记得当年和他许的愿,事儿过了想它也枉然。回头日子我也不妄想,撒手拉倒好赖都承当!

【白话翻译】
那人相貌很老实,抱着布匹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低声商量将我娶。我送你到淇水岸,到了顿丘不忍还。我非有意延婚期,实是无人做良媒。请君莫要生恼怒,秋天来临到你处。
登上断墙与残垣,只为遥望那复关。不见复关那个人,低声饮泣泪涟涟。既见复关那个人,喜笑颜开与他谈。你占卜来你问卦,卦辞都是吉利话。你要驾车快快来,我带嫁妆到你家。
……

【讲解】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然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宋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并进一步引申说:“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诗集传》)这是从封建礼教出发,要求妇女以至读书人树立封建的节烈观,今天固不足取。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此说可谓切中肯綮。
  中国文学史上较少长篇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之前近千年能出现这样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确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同上)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这位女子开始时是在集市上与一平民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后来又乘垝垣相望,显然与礼有悖,终遭丈夫的休弃,兄弟的讥讽。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旧礼教产生直接的冲突,因而导致了婚姻悲剧的发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如上所述,这首诗所写的故事虽不够细腻完整,但已讲清了基本事实,展示了主人公的命运,有人认为它已具有戏剧因素,不为无见。戏剧的主要因素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这一点本诗业已具备。尤为可贵的是在展示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时,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了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从而塑造出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形象。
  此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它首先让我们窥见古代集市贸易的一个侧面,以后又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嫁娶的简单礼俗。特别是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被弃后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以生活中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兴起内心的感情。同是一条淇水,随着主人公前后处境的不同,表现了悲喜不同的心境,真是情以物迁,情与景会,妙极妙极! (徐培均)
【F-059】竹竿

【题解及原文】一位卫国妇女远嫁别国,不能回故乡探望,心中烦闷。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1、籊籊(替tì):竹长而锐。
2、远(怨yuàn):远离。
3、瑳(搓cuō):以玉形容齿白光洁。
4、傩(挪nuó):通“娜”。
5、滺滺(幽yōu):河水流淌的样子。

【白话翻译】
竹竿细长尖又尖,拿它垂钓淇水边。心中哪能不想你,只因路远难回转。
泉水清清在左边,淇河滚滚奔右方。女子无奈出了嫁,父母兄弟隔天涯。
淇河滚滚在右方,泉水清清流左边。嫣然一笑玉齿露,身着佩玉风姿柔。
淇水潺潺水悠悠,桧木作浆松作舟。驾着小船水中游,泻我心中重重忧。

【讲解】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丽的两岸风光,伴随着这些青年渡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每当他们远离故乡,回首往事,思亲怀乡的时候,淇水很自然地浮现在脑际。淇水、家乡、亲人、亲情,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涛。这首诗,正是带着这种感情的波涛而写就的。关于诗的主旨,《毛诗序》说:“《竹竿》,卫女思归也。”写的是一位远嫁的卫国女儿,思念家乡的情怀。至于作者,魏源在《诗古微》中考证,以为“亦许穆夫人作”。这位许穆夫人是卫公子顽的女儿,嫁在许国。后来许穆夫人的兄长戴公掌权时,卫国被狄人攻陷,卫国灭亡。许穆夫人既不能回卫国吊唁,便写了《载驰》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诗意来看,《竹竿》并没有痛心吊唁的沉重,只有思乡怀归的忧思,不像亡国之音。魏源说《竹竿》是许穆夫人所作,并没有实证,只是一种推测,而且并不可靠。
  现在看来,把《竹竿》看作一位远嫁的卫国姑娘思念家乡的歌声,比较恰当。至于姑娘的身份,不必细究,可以作为一种共名来理解。
  全诗分四章。诗的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细究起来,前后各两章,各成一层意思。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又怎能忘记呢?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四两章是进一层意思:希企。眼下远嫁女儿已是人家的媳妇,故乡亲人都见不到。回忆激起的情怀,化作热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归故乡。三四两章,便是想像回乡时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与第二章两句一样,只是句子位置变化一下,实际上是用复沓的手法,表示重来旧地的意思。这时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时持竹竿钓鱼那样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副成熟少妇从容而喜悦的样子:故乡,我终于回来了!仿佛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感觉,这位少妇又到淇水。不过,这次不是钓鱼了,而是“桧楫松舟”,乘船游赏。不过,旧地重游,能排解远嫁多时的离愁吗?三四两章想像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场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体,现实中远离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驾船游赏故乡的想像,根本不能解决思乡怀亲的愁思。
  四章诗歌,分别从回忆与推想两个不同角度,写出一位远嫁外地的女子思乡怀亲的强烈感情。这种感情虽然不是大悲大痛,但却缠绵往复,深沉地蕴藉于心怀之间,像悠悠的淇水,不断地流过读者的心头。 (陈铭)

【F-060】芄兰

【题解及原文】讽刺一位贵族子弟虚有其表,实际上幼稚无能。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注释】
1、题解:《诗序》说是大夫刺惠公骄而无礼。郑玄笺:“惠公以幼帝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朱熹则谓此诗难于解释,“不知所谓”。近人或疑系写妇女嫁给幼童,意在揭露此种婚姻恶俗。
2、芄(丸wán)兰:植物名。即“萝藦”,俗称“婆婆针线包”。
3、支:通“枝”。
4、觿(西xī):古时解结的用具,也用作装饰品。
5、容:闲暇自得貌。遂:通“璲(碎suì)”,瑞玉。此处指戴玉时炫耀的神态。
6、悸:惊惧。此指衣带抖动。
7、韘(射shè):古代射者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俗称板指。
8、甲(峡xiá):同“狎”,亲昵。

【白话翻译】
芄兰枝条弯又弯,男孩角锥佩腰间。虽说角锥佩腰间,他却不愿把我恋。悠闲自得且炫耀,长垂衣带飘飘然。
芄兰树叶飘又飘,男孩佩韘在指间。虽说佩韘在指间,他却不愿把我恋。悠闲自得且炫耀,长垂衣带飘飘然。

【讲解】
  本篇主旨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季本《诗说解颐》说:“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今人高亨《诗经今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一谓美惠公,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一谓恋歌,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今取后一说。
  诗人即景起兴,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清牛运震《诗志》评论说:“‘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蒋立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13:03 , Processed in 0.09454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