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楚天

B09-楚天  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23: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六、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注释
  乘乘马:音成盛,乘四马大车  骖:音参,车辕外侧两马
  薮:音擞,沼泽地带  裼:音檀西,赤膊
  暴虎:徒手搏虎  公所:君王的宫室
  狃:音纽,反复做某事  抑:发语词
  磬:音庆,纵马驰骋  忌:助词
  掤:箭筒盖  鬯:弓袋
赏析
  此诗主题,《毛序》谓“刺庄公也”,认为“叔”即庄公之弟共叔段,孔颖达疏云:“叔负才恃众,必为乱阶,而公不知禁,故刺之。”刘沅《诗经恒解》以为叔段武勇善射,“庄公不能善教之以成其材,又不能善用之以全其才,而使陷于恶,诗人流连咏叹,惜叔实刺公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又云:“叔段长于射御,力能暴虎,为国人所叹赏,宣扬传颂。”今人则多认为是赞美猎手之作。 诗的抒情主人公可能是一个女子。她赞美的大约是自己的恋人,一位青年猎手。古人以伯、仲、叔、季作排行,叔本指老三。《郑风·萚兮》有“叔兮伯兮,倡(唱)予和女”之句,《郑风·将仲子》中提到“仲子”,则当时郑国女子对恋人也可称“伯”、“仲”、“叔”,大约相当于今日民歌中的“大哥”、“二哥”、“三哥”之类。诗中说这位青年打死虎之后“献于公所”,可知他是随从郑伯去打猎的,然指实为共叔段,似乎并没有什么理由。
第一章
  第一章“叔于田”直截了当点出要写叔的什么事。“乘乘马”表现出其随公畋猎时的气势。三、四句则描绘他驾车的姿态。驾车之马有四匹,四匹马的缰绳总收一起拿在手中,如绶带或织带时的经线,两面的骖马同服马谐调一致,像在舞蹈一样整齐。其得心应手的情况,就像马完全在按驾车人的意识行动。把叔驾车的动作写得同图画、音乐、舞蹈一样,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正像《淮南子·览冥》说的王良造父驾车的情形,“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若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然而在本诗中只用了八个字。下面“叔在薮,火烈具举”,将叔放在一个十分壮观的背景之中。周围大火熊熊燃烧,猛虎被堵在深草之地,唯叔在其中与虎较量。叔脱去了上衣,火光照亮了他的脸和身,也照亮了将要拼死的困兽。其紧张的情况,同斗兽场中惊心动魂的搏斗一样。结果呢?“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叔不但打死了猛虎,而且扛起来献到了君王面前,像没有事一样。一个英雄勇士的形象活生生显示了出来。这十五个字的描写,可与《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那一段精彩的叙述相媲美。诗人夸赞叔,为他而自豪,又替他担心,希望他不要掉以轻心,这个感情,是复杂的。
第二章
  第二章写叔继续打猎的情形,说叔“善射”、“良御”,特别用了“磬控”一词,刻画最为传神。“控”即在马行进中骑手忽然将它勒住不使前进,这时马便会头朝后,前腿抬起;人则弯曲腰身如上古时的石磬。第三章写打猎结束时从容收了弓箭,以其在空手打虎和追射之后的悠闲之态,显示了他的英雄风度。全诗有张有弛,如一首乐曲,在高潮之后又是一段舒缓的抒情,成抑扬之势,最有情致。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曰:“描摹工艳,铺张亦复淋漓尽致,便为《长杨》、《羽猎》之祖。”认为此诗实为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等专写畋猎的辞赋的滥觞,他的意见有没有道理呢?读者自可善加评判。
七十七、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①清:郑国之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②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马强壮有力貌。
  ③二矛:酋矛、夷矛。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
  ④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⑤镳镳(音biāo标):英勇威武貌。
  ⑥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以鷮羽为矛缨。
  ⑦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⑧陶陶:驱驰之貌。
  ⑨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⑩中军:古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之将为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
译文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鉴赏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可考的。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
  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就能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了。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在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怎么样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是深深斥责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方玉润也说:“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诗经原始》)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覆咏叹的手法,以加强对读者的印象,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七十八、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羔裘:羔羊皮袄。  濡:音如,湿,润泽。
  洵:音询,诚然,的确。  不渝:不变。
  豹饰:用豹皮作为皮袄袖口的装饰。  孔武:很威武。
  邦:邦国。  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晏:鲜艳。  三英:皮袄上装饰。  彦:俊美杰出的才德之人。
赏析
  《羔裘》借助衣着皮袍的描写,表现人的品质德行,赞美了一位正直勇敢,宁死不屈,不渝操守的官员。 虽是直赋其事,但衣着的描写,不仅增加了形象性,而从光泽、装饰、色彩的刻划上,也就丰富了人的想象,增加了象征的含义。
七十九、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注释
  ①遵:循,沿着。 ②掺(shan)执:拉着,牵着。祛(qu):袖口。 ③窒(jie):快,迅速。故:故人。 ④畴(chou):同“丑”,厌恶。 ⑤好:旧好。
译文
沿着大路跟你走, 拉住你的衣袖口。千万不要厌弃我,故旧不要马上丢。
沿着大路跟你走,紧紧拉住你的手。千万不要厌弃我,旧好不要马上丢。
赏析
  这不是“手拉手”的儿歌,也很难说是“弃妇歌”,匆宁说是姑娘唱给恋人的情歌。它让人想到宁愿随君走遍天涯海角的坚贞和执着。
  坚负的背后是信念在支撑着,并有献身精神作铺垫,因此是自觉的价值选择,不是乞求,也不是盲目的冲动,更不是物物交换。
  没有信念作支撑的表白,是轻飘飘的,空洞洞的。
八十、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
  ①昧旦:天快要亮的时候。②兴:起。视夜:察看天色。③明 星:启明星。烂:明亮。④弋(yi):射, 凫(fu),野鸭。⑤加:射中 (6)宜:烹调菜肴。(7)御:弹奏。(8)来:劳,勤勉。(9) 杂佩:女子佩带的装饰物。(10)顺:顺从,体贴。③问:赠送。
译文
妻说公鸡打鸣了, 大说天色还没亮。 你快起床看天色, 启明星星光明亮。
水鸟快要飞出来,去射野鸭和大雁。
射中野鸭和大雁, 同你一起做美餐。 共享佳肴饮美酒,与你恩爱到白头。
弹琴鼓瑟相唱和,生活宁静又美好。
我知你性本勤勉, 把我佩饰送给你。 我知你心善体贴, 把我佩饰赠给你。
我知你对我恩爱, 送我佩饰报答你。
赏析
  第一个镜头:鸡鸣晨催。起先,妻子的晨催,并不令丈夫十分惬意。公鸡初鸣,勤勉的妻子便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并告诉丈夫“鸡已打鸣”。“女曰鸡鸣”,妻子催得委婉,委婉的言辞含蕴不少爱怜之意;“士曰昧旦”,丈夫回得直白,直决的回答显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意。他似乎确实很想睡,怕妻子连声再催,便辩解地补充说道:“不信你推窗看看天上,满天明星还闪着亮光。”妻子是执拗的,她想到丈夫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便提高嗓音提醒丈夫担负的生活职责:“宿巢的鸟雀将要满天飞翔了,整理好你的弓箭该去芦苇荡了。”口气是坚决的,话语却仍是柔顺的。钱钟书说:“‘子兴视夜’二句皆士答女之言;女谓鸡已叫旦,士谓尚未曙,命女观明星在天便知”(《管锥编》第一册)。此说符合生活实情;而士女的往覆对答,也使第一个镜头更富情趣。就女催起而士贪睡这一情境而言,《齐风·鸡鸣》与此仿佛,但人物的语气和行动与此不同。《鸡鸣》中女子的口气疾急决然,连声催促,警夫早起,莫误公事;男的却一再推脱搪塞,淹恋枕衾而纹丝不动。此篇女子的催声中饱含温柔缱绻之情,男的听到再催后作出了令妻子满意的积极反应。首章与次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对男子的举动作了暗场处理,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情节。
  第二个镜头:女子祈愿。妻子对丈夫的反应是满意的,而当他整好装束,迎着晨光出门打猎时,她反而对自己的性急产生了愧疚,便半是致歉半是慰解,面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一愿丈夫打猎箭箭能射中野鸭大雁;二愿日常生活天天能有美酒好菜;三愿妻主内来夫主外,家庭和睦,白首永相爱。丈夫能有如此勤勉贤惠、体贴温情的妻子,不能不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下面紧接着出现一个激情热烈的赠佩表爱的场面,就在情理之中而不得不然的了。其实,诗人唱到这个琴瑟和谐的场面也为之激动,他情不自禁地在旁边感叹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诗歌具有跳跃性,此篇的章节和诗句间的跳跃性更大。因而也给接受者留下了更为广宽的想像再创造的空间。关于这两句,张尔歧《蒿菴闲话》说:“此诗人凝想点缀之词,若作女子口中语,觉少味,盖诗人一面叙述,一面点缀,大类后世弦索曲子。”此解颇具创意,诗境也更饶情致,实为明通之言。
  第三个镜头:男子赠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丈夫这一赠佩表爱的热烈举动,既出于诗人的艺术想像,也是诗歌情境的逻辑必然。深深感到妻子对自己的“来之”、“顺之”与“好之”,便解下杂佩“赠之”、“问之”与“报之”。一唱之不足而三叹之,易词申意而长言之。在急管繁弦之中洋溢着恩酣爱畅之情。至此,这幕情意融融的生活小剧也达到了艺术的高潮。末章六句构成三组叠句,每组叠句易词而申意,把这位猎手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酣畅。
  王质《诗总闻》说:“大率此诗妇人为主辞,故‘子兴视夜’以下皆妇人之词。”此说影响直至清代,故清人论“对答体”诗,大多追溯至《孔雀东南飞》而不及《诗经》。其实,《女曰鸡鸣》是首极富情趣的对话体诗,对话由短而长,节奏由慢而快,情感由平静而热烈,人物个性也由隐约而鲜明。
  此篇的诗旨,至此也可以不辨自明了。《毛诗序》谓“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过于穿凿。朱熹《诗集传》以为“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则似有顾头不顾尾之嫌。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女曰鸡鸣》,乐新婚也。”也有难概全篇之感。统观全篇,实是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作。
八十一、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注释
  ①舜华:木槿花。 ②洵:实在。都:体面,闲雅。③舜英:木撞花。 ④将将(qiang):佩玉互相碰击的声音。
译文
我同姑娘乘一车, 容貌美如木槿花。步态轻盈如鸟飞, 佩戴美玉闪光华。
美丽姑娘她姓姜, 真是漂亮又端庄。
我同姑娘一道行, 容貌美如木槿花。 步态轻盈如鸟飞,佩戴美玉响叮当。
美丽姑娘她姓姜,德行高尚人难忘。
赏析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一男一女同车而行,男子为女子之美所动,扼腕之余,唱出了心中的感动。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们不光用双眼去寻找美,也用心灵去发现美。木槿花似的姑娘,纵有天生丽质,佩戴美玉,却更有高雅的风度举止,魅力惑人的德行。
  天生丽质,披金戴玉以悦目,风度闲雅,德行溢露以悦心。眼睛可以发现明眸皓齿、蛾眉螓首,却发现不了举手投足的优雅、言谈话语的韵味。外在的形可见可触,内在的神却要用心去遇。
  悦目之物给人愉快和欣喜,悦心之物却给人以感动和魅力。悦目之物是短暂的,易逝的,有限的,悦心之物则是长久的,永叵的,无限的。
  用心去发现谈何容易!这世上有眼的人很多,有心的人却太少。悦目的东西大多,悦心的东西太少。用心不光是去发现,也是去创造,去拥抱,去领悟。
八十二、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扶苏:茁壮成长的小树。
  隰:音席,低洼的湿地。
  荷华:荷花。
  子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此处指恋人。
  狂:狂愚的人。且:一说为拙钝。一说为猕猴,此处代指恶少。一说为虚词。
  桥松:“桥”通“乔”,即高。桥松,高大的松树。
  游龙:枝叶舒展的水荭。龙:茏的假借字,即水荭。
  子充:古代的美男子,此处指恋人。
  狡童:狡猾多诈的小子。
翻译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
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
  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赏析
  宋代老夫子朱熹何以惹来后世的谩骂,我看跟他对《诗经》的评价有极大的关系。他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其实他哪里听到“郑卫之乐”了?他所看到的不过是三千年前的诗句文字,而且此人很不地道,先是赞成《诗序》,继而又反《诗序》,为何变化如此之大耶?无他,只不过要把《诗经》的“经”的地位降下来,而把自己所编的“四书”抬上去。
  《诗经》变成文学作品,进而变成民歌,就是从他这里来的。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么阴差阳错。不过倒也因了这些阴差阳错,给尘世间增添了一些乐趣。
  正如《郑风》中的这首《山有扶苏》,本来是诗人用来讽刺郑国的公子忽,“所美非美”,结果却成了一首非常俏皮的情诗。诗中的女子本来是在等待她的帅哥,结果却等到了一个狂夫;本来这个名叫子都的帅哥,只是诗人随意虚构出来的一个名字,结果却使“子都”的美男子之名传遍天下。
  我也不反对现代人把这首诗看成是女子与情人约会之时,和他打情骂俏。
  娇爱和戏谑,是女人男人两情相悦、激情碰撞之余的火花,更是性爱之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了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满目都是情,满脸都是春。正如五代时一位号为“曲文相公”的诗人写他自身的经历:“醉来咬损新花子,拽住仙郎尽放娇。”把自己和心爱的女子尽情欢谑的场景写得那么令人艳羡,连他自己也不尽得意地说:“今夜仙郎自姓和。”
  《山有扶苏》中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女子,自己约会等待的情人明明是个美男子(即便不美,在她眼里也是美的),却偏偏要说他是“狂夫”、“狡童”,正如我们现代人,爱把自己的爱人称呼为“死鬼”、“冤家”一样,其实在这些言词的背后掩不住心中的骄傲与欢喜。
  人性使然,古今同理。
  诗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起兴,对应的正是自己心中的恋人,高山上长扶苏,湿地里开荷花,各得其所,各称其美。自己心中的恋人其实也和子都、子充一样的美。至于子都、子充是什么人,谁也不知,只有姑娘心自知。《孟子》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不过,诗中的子都还真有其人。子都,春秋时期郑国人,大名叫作公孙阏,子都乃是其字。子都是当时的一个有名的偶像派人物,不仅相貌生的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然而,子都虽美,却是个小心眼。《左传》隐公十一年里便记载了他因争车未遂而在阵前射杀己方大将颍考叔的事情。
  而子都的盛名,仅靠这一件事还炒作不起来,若不是因为这首《山有扶苏》的诗,子都不过就是无数美男子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得不到那么多的“粉丝”。仅凭这一首诗,子都入选中华美男榜,便是实至名归的了。
  孟子何尝又看见过子都?孟子所看到的“子都”,还不就是诗中女子心里的子都。其实这“子都”,就好比今天追星族眼里的“刘德华”、“李连杰”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近得的偶像。在这首诗里,“子都”被用作了帅哥的代名词,或者也可以说,子都乃是众多郑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和假想的约会对象。
  后人说,郑国是情歌的沃土,我信。至少这一首诗便足以证明郑国的男男女女都颇解风情。这可能得益于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当时郑国的国势吧。
八十三、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释
  ①萚(tuò拓):脱落的木叶。
  ②女(rǔ汝):同“汝”。
  ③倡:同“唱”。一说倡导,
  ④漂:同“飘”。
  ⑤要(yāo腰):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译文
  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应和!
  枯叶呀枯叶,风吹落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收束。
鉴赏
  在《诗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
  但这种单纯的歌谣,虽然古老,却又是常新的。从《萚兮》之后,像楚辞《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直到现代徐志摩的《落叶小唱》,不知有多少相似的表述。因为在《萚兮》中,已经关联着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对于岁月的留恋,以及在寂寞中对于亲友之情的渴望。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述它。
  《萚兮》因为单纯,而又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不再说下去,让人觉着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无奈的事情,不说也罢。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觉着人生的寂寞归根结蒂还是无从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应着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相互走近。呼唤也只是呼唤而已吧。如此想来,这种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凉。
  儒者说诗,常有奇怪的谈论。《毛诗序》说:“《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这已是牵强附会,于诗无证。朱熹《诗集传》更谓:“此淫女之词。”实在诗中主人公性别为男为女,本无从辨别,“淫”字更不知从何说起。想要做圣贤的人,到处看见淫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八十四、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注释
  ①狡童:狡猾的孩子。 ②维:因为。 ③息:安,安宁。
译文
那个狡猾小坏蛋, 不肯与我把话谈。 都是为了你缘故, 使我不能吃下饭。
那个狡猾小坏蛋, 不肯与我同吃饭。 都是为了你缘故, 使我不能睡安然。
赏析
  谁都不愿被人冷落而做“边缘人”,情人更不愿被冷落而坐冷板凳。谁都高兴被人抬着棒着吹着拍着,情人更想成为对方眼中心中的唯一,细心棒在手中的花朵明殊。
  被人冷落之后,可能火冒三丈,反目为仇,也可能凄凄惨惨嘁嘁,自怨自艾,还可能半是责怪半是期待,半是不满半是爱怜。“你这没心没肺的,给我说清楚!”这是火冒三丈。“啊,你为什么不回来,我好空虚哟,我的命好苦哟!”这是自怨自艾。“你这个死鬼,小坏蛋,晓不晓得我为你茶饭不思?”这是半是不满半是爱怜。
  除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否则,最能产生效果的方式便是半是爱怜半是不满。它不是最好的方式,却是最易让人外情的方式。
八十五、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注释
  ①寨(qian):用手提起。裳:下身的衣服。溱(zhen):河名。②也且(ju):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③浦(wei):河名。
译文
要是你还思念我, 提起衣裳过溱河。 要是你不思念我, 难道就没人爱我? 你真是个傻小子!
要是你还思念我, 提起衣裳过浦河。 要是你不思念我, 难道就没人爱我? 你真是个傻小子!
赏析
  这是一首很有现代味儿的情歌。
  姑娘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大胆向小伙子表白爱慕之情,显出很有几分自信,似乎不愁嫁不出去。小伙子反倒有了几分胆怯。这种表白方式,应当是天性无拘无束的自然流露。这只有在全无禁锢的情况之下才有可能。
  现代味凡是不能以时间来确认的。经常可能的情形是,传统的积淀越深厚,对人性的压抑越厉害,个人能够自主的自由就相 对地少,属于自己的空间也相应缩小,个人与传统之间的对立、冲突便容易发生。
  远古的接近自然状态的男欢女爱,同现代建立在个人独立意识基础上的男欢女爱固然有许多不同,但在符合人性的自由选择这一点上,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精神也是现代的。
八十六、郑风·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①丰:丰满,标致。  ②俟(sì 四):等候。
  ③送:从行。致女曰送,亲迎曰逆。  ④昌:健壮,棒。
⑤将:同行,或曰出嫁时的迎送。
⑥锦:锦衣,翟衣。褧(jiǒng 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⑦叔、伯:此指迎亲之人。  ⑧行(háng 航):往。
  ⑨归:回。一说指女子出嫁。
译文
  你的容貌真丰润啊,在巷口等我去成婚啊。我真后悔当时没跟从啊!
  你的体魄多魁伟啊,在堂上等我去结亲啊。我真后悔当时没相随啊!
  身穿锦缎嫁衣裳,外披薄薄纱罩衫。叔呀伯呀快快来啊,驾车接我把路赶。
  外批薄薄沙罩衫,身穿锦缎嫁衣裳。叔呀伯呀快快来啊,驾车接我去你家。
鉴赏
  《丰》为郑风的第十四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当初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与相爱的人结婚,感到非常悔恨。如今,她迫切希望男方来人驾车接她去,以便和心上人成婚。古代论者对此诗的解释,无论是说“刺乱也。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毛诗序》),还是说“妇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妇人以有异志不从。既则悔之,而作是诗”(《诗集传》),都是指责女子有淫行。他们或误会诗旨,或出于道学家的偏见,不可能予以正确的评论,在此可以不必深论。当代有些学者分析诗中女子未能跟心爱的人结婚而悔恨,其原因可能是当男子向她求婚时,“她不理睬”、“与爱人赌气”,好像责任还是在女子身上。而陈子展先生则认为:“《丰篇》,盖男亲迎而女不得行,父母变志,女自悔恨之诗。”(《诗经直解》)这就是说,责任在女子的父母身上。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但只要父母不赞成这桩婚事,他们就无法成亲。这对男女双方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多么巨大的创伤。面对父母的阻挠,他们可能决定一起私奔,也可能是双双殉情,以示反抗。而《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个屈从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没有对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
  虽然,她未能与心上人结合,但她对心上人的挚爱之情却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脑海里,爱人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体魄是那样的健壮魁伟。想起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法消解的悔恨之情!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爱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亲,幸福生活仿佛在向她招手。但却因父母的变卦,最终她没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余,她要作最后的努力,呼唤爱人重申旧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唤男家快来人驾车迎接她过门去成亲。这种由满腹悔恨引起的对幸福生活无限向往的强烈感情,在诗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应该指出,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现实中是一种无望的追求。她其实并没有找到越过急流险滩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诗中,读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对着她父母的,但却无法知道她有什么办法能改变父母的态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来把她迎娶过去。看来等待她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首诗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
  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对自己屈从于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极度的悔恨,希望爱人重申旧盟心情表达得极其迫切,一句话,直抒胸臆,酣畅淋漓为此诗抒情的一大艺术特色。一、二两章中抒发的未能与爱人结合的悔恨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叹息声;三、四两章中抒发的迫切想与爱人结合的向往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唤声。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极其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幻觉,这种悲剧意味极浓的感情大跳跃,读者读后不能不为之动容。

八十七、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释
  1、墠(善shàn):经过清除平整的土地。一作“坛”。“墠”犹“垣”,指堤。
  2、茹藘(如绿rú lǜ):茜草,绛色染料。
  3、阪(板bǎn):斜坡。头两句说东门外有堤,堤有阪,阪有茜草。
  4、践:齐,指排列整齐。《集传》:“践,排列貌。”5、家室:指诗中女主人公自家的居室。
  6、即:接触。
译文
  东门之外有广场,茜草生在山坡上。两家房屋虽接近,人儿却像在远方。
  东门外面一株栗,有户人家好整齐。难道我不想念你,你不找我我心急。
赏析
  这首是爱情诗,女子词。她和所思住屋很紧,两人却很疏远。她在向着他,怨他不来。(如作为男女赠答之词亦通。)
八十八、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①喈喈 (jie):鸡叫的声音。②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 夷:平。③胶胶:鸡叫的声音。④瘳(chou):病好,病痊愈。 ⑤晦:昏暗。
译文
风吹雨打多凄凄,雄鸡啼叫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宁静 !
风吹雨打多潇潇,雄鸡啼叫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病怎能不治好!
风吹雨打天地昏,雄鸡啼叫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欢喜!
赏析
  这大概是类似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心中的那种幻觉:当想念某种东西到了极点的时候,幻想似乎成了现实,真假不辨,甚至确信幻觉就是现实。
  对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来说,这是幼稚和荒唐的;而对喜欢幻想的浪漫主义者来说,这却是美好和必需的。政治家、实业家一类的人,多半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人、艺术家、情人,大多是善于幻想的浪漫主义者。
  以浪漫的心情去体察一位苦苦思念和等待的情人的苦衷,最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触动我们想象的翅膀。
  苦苦等待和思念的现实是冷酷的,痛苦的,沉闷的,而幻想则给人以甜蜜的安慰,神秘的魁力。如果没有了幻想,生活也就失去了光彩和希望,失去了灵魂的支撑。过着没有灵魂支撑的生活,就如同随波逐流的稻草。有了幻想,再苦再难的现实都可以去面对,在其中坚持下去。其实,岂止是恋爱,整个生命的历程都是如此。
八十九、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④宁:难道。
  ⑤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⑥嗣音:传音讯。
  ⑦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⑧城阙:城门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九十、郑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注释
  ①扬:激扬。一说悠扬。  ②楚:荆条。
  ③鲜(xiǎn 显):缺少。  ④言:流言。
  ⑤诳(kuáng):欺骗。  ⑥信:诚信、可靠。
译文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荆条。我娘家缺少兄弟来撑腰,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骗你总有花招。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我娘家缺少兄弟来关怀,只有我二人相依相爱。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可信赖。
鉴赏
  此诗主题或以为“闵(悯)无臣”(《毛诗序》),或以为“淫者相谓”(《诗集传》),或以为“将与妻别,临行劝勉之词”(闻一多《风诗类钞》),或以为“兄弟相规”(刘沅《诗经恒解》),但都根据不足。细味诗情,乃是一个妇女对丈夫诉说的口气。古时男子除正妻外,可以纳妾,又因做官、经商等常离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礼教上对妇女的贞节则看得很重。如果丈夫听到关于妻子的什么闲言碎语,是一定要管的;而如果以前夫妻感情很好,他对妻子也很喜爱,那么此时他将会感到非常苦恼。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对误听流言蜚语的丈夫所作的诚挚的表白。
  《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二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看来,“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说,男女结为夫妻,等于将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所以说,《郑风·扬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此诗主题同《陈风·防有鹊巢》相近。彼云:“谁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谁诓骗我的美人,令我十分忧伤)。只是《防有鹊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坏,而此诗所反映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则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8 12: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81、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注释
  乘乘马:音成盛,乘四马大车  骖:音参,车辕外侧两马
  薮:音擞,沼泽地带  裼:音檀西,赤膊
  暴虎:徒手搏虎  公所:君王的宫室
  狃:音纽,反复做某事  抑:发语词
  磬:音庆,纵马驰骋  忌:助词
  掤:箭筒盖  鬯:弓袋
赏析
  此诗主题,《毛序》谓“刺庄公也”,认为“叔”即庄公之弟共叔段,孔颖达疏云:“叔负才恃众,必为乱阶,而公不知禁,故刺之。”刘沅《诗经恒解》以为叔段武勇善射,“庄公不能善教之以成其材,又不能善用之以全其才,而使陷于恶,诗人流连咏叹,惜叔实刺公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又云:“叔段长于射御,力能暴虎,为国人所叹赏,宣扬传颂。”今人则多认为是赞美猎手之作。 诗的抒情主人公可能是一个女子。她赞美的大约是自己的恋人,一位青年猎手。古人以伯、仲、叔、季作排行,叔本指老三。《郑风·萚兮》有“叔兮伯兮,倡(唱)予和女”之句,《郑风·将仲子》中提到“仲子”,则当时郑国女子对恋人也可称“伯”、“仲”、“叔”,大约相当于今日民歌中的“大哥”、“二哥”、“三哥”之类。诗中说这位青年打死虎之后“献于公所”,可知他是随从郑伯去打猎的,然指实为共叔段,似乎并没有什么理由。
第一章
  第一章“叔于田”直截了当点出要写叔的什么事。“乘乘马”表现出其随公畋猎时的气势。三、四句则描绘他驾车的姿态。驾车之马有四匹,四匹马的缰绳总收一起拿在手中,如绶带或织带时的经线,两面的骖马同服马谐调一致,像在舞蹈一样整齐。其得心应手的情况,就像马完全在按驾车人的意识行动。把叔驾车的动作写得同图画、音乐、舞蹈一样,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正像《淮南子·览冥》说的王良造父驾车的情形,“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若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然而在本诗中只用了八个字。下面“叔在薮,火烈具举”,将叔放在一个十分壮观的背景之中。周围大火熊熊燃烧,猛虎被堵在深草之地,唯叔在其中与虎较量。叔脱去了上衣,火光照亮了他的脸和身,也照亮了将要拼死的困兽。其紧张的情况,同斗兽场中惊心动魂的搏斗一样。结果呢?“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叔不但打死了猛虎,而且扛起来献到了君王面前,像没有事一样。一个英雄勇士的形象活生生显示了出来。这十五个字的描写,可与《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那一段精彩的叙述相媲美。诗人夸赞叔,为他而自豪,又替他担心,希望他不要掉以轻心,这个感情,是复杂的。
第二章
  第二章写叔继续打猎的情形,说叔“善射”、“良御”,特别用了“磬控”一词,刻画最为传神。“控”即在马行进中骑手忽然将它勒住不使前进,这时马便会头朝后,前腿抬起;人则弯曲腰身如上古时的石磬。第三章写打猎结束时从容收了弓箭,以其在空手打虎和追射之后的悠闲之态,显示了他的英雄风度。全诗有张有弛,如一首乐曲,在高潮之后又是一段舒缓的抒情,成抑扬之势,最有情致。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曰:“描摹工艳,铺张亦复淋漓尽致,便为《长杨》、《羽猎》之祖。”认为此诗实为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等专写畋猎的辞赋的滥觞,他的意见有没有道理呢?读者自可善加评判。

82、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①清:郑国之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②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马强壮有力貌。
  ③二矛:酋矛、夷矛。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
  ④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⑤镳镳(音biāo标):英勇威武貌。
  ⑥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以鷮羽为矛缨。
  ⑦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⑧陶陶:驱驰之貌。
  ⑨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⑩中军:古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之将为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
译文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鉴赏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可考的。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
  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就能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了。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在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怎么样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是深深斥责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方玉润也说:“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诗经原始》)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覆咏叹的手法,以加强对读者的印象,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83、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羔裘:羔羊皮袄。  濡:音如,湿,润泽。
  洵:音询,诚然,的确。  不渝:不变。
  豹饰:用豹皮作为皮袄袖口的装饰。  孔武:很威武。
  邦:邦国。  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晏:鲜艳。  三英:皮袄上装饰。  彦:俊美杰出的才德之人。
赏析
  《羔裘》借助衣着皮袍的描写,表现人的品质德行,赞美了一位正直勇敢,宁死不屈,不渝操守的官员。 虽是直赋其事,但衣着的描写,不仅增加了形象性,而从光泽、装饰、色彩的刻划上,也就丰富了人的想象,增加了象征的含义。

84、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注释
  ①遵:循,沿着。 ②掺(shan)执:拉着,牵着。祛(qu):袖口。 ③窒(jie):快,迅速。故:故人。 ④畴(chou):同“丑”,厌恶。 ⑤好:旧好。
译文
沿着大路跟你走, 拉住你的衣袖口。千万不要厌弃我,故旧不要马上丢。
沿着大路跟你走,紧紧拉住你的手。千万不要厌弃我,旧好不要马上丢。
赏析
  这不是“手拉手”的儿歌,也很难说是“弃妇歌”,匆宁说是姑娘唱给恋人的情歌。它让人想到宁愿随君走遍天涯海角的坚贞和执着。
  坚负的背后是信念在支撑着,并有献身精神作铺垫,因此是自觉的价值选择,不是乞求,也不是盲目的冲动,更不是物物交换。
  没有信念作支撑的表白,是轻飘飘的,空洞洞的。

85、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
  ①昧旦:天快要亮的时候。②兴:起。视夜:察看天色。③明 星:启明星。烂:明亮。④弋(yi):射, 凫(fu),野鸭。⑤加:射中 (6)宜:烹调菜肴。(7)御:弹奏。(8)来:劳,勤勉。(9) 杂佩:女子佩带的装饰物。(10)顺:顺从,体贴。③问:赠送。
译文
妻说公鸡打鸣了, 大说天色还没亮。 你快起床看天色, 启明星星光明亮。
水鸟快要飞出来,去射野鸭和大雁。
射中野鸭和大雁, 同你一起做美餐。 共享佳肴饮美酒,与你恩爱到白头。
弹琴鼓瑟相唱和,生活宁静又美好。
我知你性本勤勉, 把我佩饰送给你。 我知你心善体贴, 把我佩饰赠给你。
我知你对我恩爱, 送我佩饰报答你。
赏析
  第一个镜头:鸡鸣晨催。起先,妻子的晨催,并不令丈夫十分惬意。公鸡初鸣,勤勉的妻子便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并告诉丈夫“鸡已打鸣”。“女曰鸡鸣”,妻子催得委婉,委婉的言辞含蕴不少爱怜之意;“士曰昧旦”,丈夫回得直白,直决的回答显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意。他似乎确实很想睡,怕妻子连声再催,便辩解地补充说道:“不信你推窗看看天上,满天明星还闪着亮光。”妻子是执拗的,她想到丈夫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便提高嗓音提醒丈夫担负的生活职责:“宿巢的鸟雀将要满天飞翔了,整理好你的弓箭该去芦苇荡了。”口气是坚决的,话语却仍是柔顺的。钱钟书说:“‘子兴视夜’二句皆士答女之言;女谓鸡已叫旦,士谓尚未曙,命女观明星在天便知”(《管锥编》第一册)。此说符合生活实情;而士女的往覆对答,也使第一个镜头更富情趣。就女催起而士贪睡这一情境而言,《齐风·鸡鸣》与此仿佛,但人物的语气和行动与此不同。《鸡鸣》中女子的口气疾急决然,连声催促,警夫早起,莫误公事;男的却一再推脱搪塞,淹恋枕衾而纹丝不动。此篇女子的催声中饱含温柔缱绻之情,男的听到再催后作出了令妻子满意的积极反应。首章与次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对男子的举动作了暗场处理,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情节。
  第二个镜头:女子祈愿。妻子对丈夫的反应是满意的,而当他整好装束,迎着晨光出门打猎时,她反而对自己的性急产生了愧疚,便半是致歉半是慰解,面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一愿丈夫打猎箭箭能射中野鸭大雁;二愿日常生活天天能有美酒好菜;三愿妻主内来夫主外,家庭和睦,白首永相爱。丈夫能有如此勤勉贤惠、体贴温情的妻子,不能不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下面紧接着出现一个激情热烈的赠佩表爱的场面,就在情理之中而不得不然的了。其实,诗人唱到这个琴瑟和谐的场面也为之激动,他情不自禁地在旁边感叹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诗歌具有跳跃性,此篇的章节和诗句间的跳跃性更大。因而也给接受者留下了更为广宽的想像再创造的空间。关于这两句,张尔歧《蒿菴闲话》说:“此诗人凝想点缀之词,若作女子口中语,觉少味,盖诗人一面叙述,一面点缀,大类后世弦索曲子。”此解颇具创意,诗境也更饶情致,实为明通之言。
  第三个镜头:男子赠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丈夫这一赠佩表爱的热烈举动,既出于诗人的艺术想像,也是诗歌情境的逻辑必然。深深感到妻子对自己的“来之”、“顺之”与“好之”,便解下杂佩“赠之”、“问之”与“报之”。一唱之不足而三叹之,易词申意而长言之。在急管繁弦之中洋溢着恩酣爱畅之情。至此,这幕情意融融的生活小剧也达到了艺术的高潮。末章六句构成三组叠句,每组叠句易词而申意,把这位猎手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酣畅。
  王质《诗总闻》说:“大率此诗妇人为主辞,故‘子兴视夜’以下皆妇人之词。”此说影响直至清代,故清人论“对答体”诗,大多追溯至《孔雀东南飞》而不及《诗经》。其实,《女曰鸡鸣》是首极富情趣的对话体诗,对话由短而长,节奏由慢而快,情感由平静而热烈,人物个性也由隐约而鲜明。
  此篇的诗旨,至此也可以不辨自明了。《毛诗序》谓“刺不说德也;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过于穿凿。朱熹《诗集传》以为“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则似有顾头不顾尾之嫌。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女曰鸡鸣》,乐新婚也。”也有难概全篇之感。统观全篇,实是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作。

86、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注释
  ①舜华:木槿花。 ②洵:实在。都:体面,闲雅。③舜英:木撞花。 ④将将(qiang):佩玉互相碰击的声音。
译文
我同姑娘乘一车, 容貌美如木槿花。步态轻盈如鸟飞, 佩戴美玉闪光华。
美丽姑娘她姓姜, 真是漂亮又端庄。
我同姑娘一道行, 容貌美如木槿花。 步态轻盈如鸟飞,佩戴美玉响叮当。
美丽姑娘她姓姜,德行高尚人难忘。
赏析
  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一男一女同车而行,男子为女子之美所动,扼腕之余,唱出了心中的感动。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们不光用双眼去寻找美,也用心灵去发现美。木槿花似的姑娘,纵有天生丽质,佩戴美玉,却更有高雅的风度举止,魅力惑人的德行。
  天生丽质,披金戴玉以悦目,风度闲雅,德行溢露以悦心。眼睛可以发现明眸皓齿、蛾眉螓首,却发现不了举手投足的优雅、言谈话语的韵味。外在的形可见可触,内在的神却要用心去遇。
  悦目之物给人愉快和欣喜,悦心之物却给人以感动和魅力。悦目之物是短暂的,易逝的,有限的,悦心之物则是长久的,永叵的,无限的。
  用心去发现谈何容易!这世上有眼的人很多,有心的人却太少。悦目的东西大多,悦心的东西太少。用心不光是去发现,也是去创造,去拥抱,去领悟。

87、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扶苏:茁壮成长的小树。
  隰:音席,低洼的湿地。
  荷华:荷花。
  子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此处指恋人。
  狂:狂愚的人。且:一说为拙钝。一说为猕猴,此处代指恶少。一说为虚词。
  桥松:“桥”通“乔”,即高。桥松,高大的松树。
  游龙:枝叶舒展的水荭。龙:茏的假借字,即水荭。
  子充:古代的美男子,此处指恋人。
  狡童:狡猾多诈的小子。
翻译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
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
  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赏析
  宋代老夫子朱熹何以惹来后世的谩骂,我看跟他对《诗经》的评价有极大的关系。他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其实他哪里听到“郑卫之乐”了?他所看到的不过是三千年前的诗句文字,而且此人很不地道,先是赞成《诗序》,继而又反《诗序》,为何变化如此之大耶?无他,只不过要把《诗经》的“经”的地位降下来,而把自己所编的“四书”抬上去。
  《诗经》变成文学作品,进而变成民歌,就是从他这里来的。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这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么阴差阳错。不过倒也因了这些阴差阳错,给尘世间增添了一些乐趣。
  正如《郑风》中的这首《山有扶苏》,本来是诗人用来讽刺郑国的公子忽,“所美非美”,结果却成了一首非常俏皮的情诗。诗中的女子本来是在等待她的帅哥,结果却等到了一个狂夫;本来这个名叫子都的帅哥,只是诗人随意虚构出来的一个名字,结果却使“子都”的美男子之名传遍天下。
  我也不反对现代人把这首诗看成是女子与情人约会之时,和他打情骂俏。
  娇爱和戏谑,是女人男人两情相悦、激情碰撞之余的火花,更是性爱之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了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满目都是情,满脸都是春。正如五代时一位号为“曲文相公”的诗人写他自身的经历:“醉来咬损新花子,拽住仙郎尽放娇。”把自己和心爱的女子尽情欢谑的场景写得那么令人艳羡,连他自己也不尽得意地说:“今夜仙郎自姓和。”
  《山有扶苏》中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女子,自己约会等待的情人明明是个美男子(即便不美,在她眼里也是美的),却偏偏要说他是“狂夫”、“狡童”,正如我们现代人,爱把自己的爱人称呼为“死鬼”、“冤家”一样,其实在这些言词的背后掩不住心中的骄傲与欢喜。
  人性使然,古今同理。
  诗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起兴,对应的正是自己心中的恋人,高山上长扶苏,湿地里开荷花,各得其所,各称其美。自己心中的恋人其实也和子都、子充一样的美。至于子都、子充是什么人,谁也不知,只有姑娘心自知。《孟子》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不过,诗中的子都还真有其人。子都,春秋时期郑国人,大名叫作公孙阏,子都乃是其字。子都是当时的一个有名的偶像派人物,不仅相貌生的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然而,子都虽美,却是个小心眼。《左传》隐公十一年里便记载了他因争车未遂而在阵前射杀己方大将颍考叔的事情。
  而子都的盛名,仅靠这一件事还炒作不起来,若不是因为这首《山有扶苏》的诗,子都不过就是无数美男子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得不到那么多的“粉丝”。仅凭这一首诗,子都入选中华美男榜,便是实至名归的了。
  孟子何尝又看见过子都?孟子所看到的“子都”,还不就是诗中女子心里的子都。其实这“子都”,就好比今天追星族眼里的“刘德华”、“李连杰”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近得的偶像。在这首诗里,“子都”被用作了帅哥的代名词,或者也可以说,子都乃是众多郑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和假想的约会对象。
  后人说,郑国是情歌的沃土,我信。至少这一首诗便足以证明郑国的男男女女都颇解风情。这可能得益于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当时郑国的国势吧。

88、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释
  ①萚(tuò拓):脱落的木叶。
  ②女(rǔ汝):同“汝”。
  ③倡:同“唱”。一说倡导,
  ④漂:同“飘”。
  ⑤要(yāo腰):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译文
  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应和!
  枯叶呀枯叶,风吹落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收束。
鉴赏
  在《诗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
  但这种单纯的歌谣,虽然古老,却又是常新的。从《萚兮》之后,像楚辞《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直到现代徐志摩的《落叶小唱》,不知有多少相似的表述。因为在《萚兮》中,已经关联着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对于岁月的留恋,以及在寂寞中对于亲友之情的渴望。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述它。
  《萚兮》因为单纯,而又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不再说下去,让人觉着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无奈的事情,不说也罢。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觉着人生的寂寞归根结蒂还是无从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应着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相互走近。呼唤也只是呼唤而已吧。如此想来,这种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凉。
  儒者说诗,常有奇怪的谈论。《毛诗序》说:“《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这已是牵强附会,于诗无证。朱熹《诗集传》更谓:“此淫女之词。”实在诗中主人公性别为男为女,本无从辨别,“淫”字更不知从何说起。想要做圣贤的人,到处看见淫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89、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注释
  ①狡童:狡猾的孩子。 ②维:因为。 ③息:安,安宁。
译文
那个狡猾小坏蛋, 不肯与我把话谈。 都是为了你缘故, 使我不能吃下饭。
那个狡猾小坏蛋, 不肯与我同吃饭。 都是为了你缘故, 使我不能睡安然。
赏析
  谁都不愿被人冷落而做“边缘人”,情人更不愿被冷落而坐冷板凳。谁都高兴被人抬着棒着吹着拍着,情人更想成为对方眼中心中的唯一,细心棒在手中的花朵明殊。
  被人冷落之后,可能火冒三丈,反目为仇,也可能凄凄惨惨嘁嘁,自怨自艾,还可能半是责怪半是期待,半是不满半是爱怜。“你这没心没肺的,给我说清楚!”这是火冒三丈。“啊,你为什么不回来,我好空虚哟,我的命好苦哟!”这是自怨自艾。“你这个死鬼,小坏蛋,晓不晓得我为你茶饭不思?”这是半是不满半是爱怜。
  除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否则,最能产生效果的方式便是半是爱怜半是不满。它不是最好的方式,却是最易让人外情的方式。

90、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注释
  ①寨(qian):用手提起。裳:下身的衣服。溱(zhen):河名。②也且(ju):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③浦(wei):河名。
译文
要是你还思念我, 提起衣裳过溱河。 要是你不思念我, 难道就没人爱我? 你真是个傻小子!
要是你还思念我, 提起衣裳过浦河。 要是你不思念我, 难道就没人爱我? 你真是个傻小子!
赏析
  这是一首很有现代味儿的情歌。
  姑娘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大胆向小伙子表白爱慕之情,显出很有几分自信,似乎不愁嫁不出去。小伙子反倒有了几分胆怯。这种表白方式,应当是天性无拘无束的自然流露。这只有在全无禁锢的情况之下才有可能。
  现代味凡是不能以时间来确认的。经常可能的情形是,传统的积淀越深厚,对人性的压抑越厉害,个人能够自主的自由就相 对地少,属于自己的空间也相应缩小,个人与传统之间的对立、冲突便容易发生。
  远古的接近自然状态的男欢女爱,同现代建立在个人独立意识基础上的男欢女爱固然有许多不同,但在符合人性的自由选择这一点上,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精神也是现代的。
91、·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①丰:丰满,标致。  ②俟(sì 四):等候。
  ③送:从行。致女曰送,亲迎曰逆。  ④昌:健壮,棒。
⑤将:同行,或曰出嫁时的迎送。
⑥锦:锦衣,翟衣。褧(jiǒng 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⑦叔、伯:此指迎亲之人。  ⑧行(háng 航):往。
  ⑨归:回。一说指女子出嫁。
译文
  你的容貌真丰润啊,在巷口等我去成婚啊。我真后悔当时没跟从啊!
  你的体魄多魁伟啊,在堂上等我去结亲啊。我真后悔当时没相随啊!
  身穿锦缎嫁衣裳,外披薄薄纱罩衫。叔呀伯呀快快来啊,驾车接我把路赶。
  外批薄薄沙罩衫,身穿锦缎嫁衣裳。叔呀伯呀快快来啊,驾车接我去你家。
鉴赏
  《丰》为郑风的第十四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当初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与相爱的人结婚,感到非常悔恨。如今,她迫切希望男方来人驾车接她去,以便和心上人成婚。古代论者对此诗的解释,无论是说“刺乱也。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毛诗序》),还是说“妇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妇人以有异志不从。既则悔之,而作是诗”(《诗集传》),都是指责女子有淫行。他们或误会诗旨,或出于道学家的偏见,不可能予以正确的评论,在此可以不必深论。当代有些学者分析诗中女子未能跟心爱的人结婚而悔恨,其原因可能是当男子向她求婚时,“她不理睬”、“与爱人赌气”,好像责任还是在女子身上。而陈子展先生则认为:“《丰篇》,盖男亲迎而女不得行,父母变志,女自悔恨之诗。”(《诗经直解》)这就是说,责任在女子的父母身上。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是不能自主的,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但只要父母不赞成这桩婚事,他们就无法成亲。这对男女双方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多么巨大的创伤。面对父母的阻挠,他们可能决定一起私奔,也可能是双双殉情,以示反抗。而《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个屈从父母意志的弱女子,她没有对抗父母的干涉。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
  虽然,她未能与心上人结合,但她对心上人的挚爱之情却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深切了。在她的脑海里,爱人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体魄是那样的健壮魁伟。想起这些,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法消解的悔恨之情!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爱人在巷口、在堂上等她去成亲,幸福生活仿佛在向她招手。但却因父母的变卦,最终她没有能跟他走。如今悔恨之余,她要作最后的努力,呼唤爱人重申旧盟。她幻想自己穿上了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迫不及待地呼唤男家快来人驾车迎接她过门去成亲。这种由满腹悔恨引起的对幸福生活无限向往的强烈感情,在诗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应该指出,诗中抒情主人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现实中是一种无望的追求。她其实并没有找到越过急流险滩通向幸福彼岸的渡船。在诗中,读者充分了解她的怨恨之情是对着她父母的,但却无法知道她有什么办法能改变父母的态度。她只能幻想有朝一日她的心上人派人来把她迎娶过去。看来等待她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首诗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
  抒情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是深沉的,对自己屈从于父母的意志流露出极度的悔恨,希望爱人重申旧盟心情表达得极其迫切,一句话,直抒胸臆,酣畅淋漓为此诗抒情的一大艺术特色。一、二两章中抒发的未能与爱人结合的悔恨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叹息声;三、四两章中抒发的迫切想与爱人结合的向往之情,读者仿佛能听到她的呼唤声。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极其成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抒情主人公由深深的悔恨而引起的向往幸福生活的幻觉,这种悲剧意味极浓的感情大跳跃,读者读后不能不为之动容。


92、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释
  1、墠(善shàn):经过清除平整的土地。一作“坛”。“墠”犹“垣”,指堤。
  2、茹藘(如绿rú lǜ):茜草,绛色染料。
  3、阪(板bǎn):斜坡。头两句说东门外有堤,堤有阪,阪有茜草。
  4、践:齐,指排列整齐。《集传》:“践,排列貌。”5、家室:指诗中女主人公自家的居室。
  6、即:接触。
译文
  东门之外有广场,茜草生在山坡上。两家房屋虽接近,人儿却像在远方。
  东门外面一株栗,有户人家好整齐。难道我不想念你,你不找我我心急。
赏析
  这首是爱情诗,女子词。她和所思住屋很紧,两人却很疏远。她在向着他,怨他不来。(如作为男女赠答之词亦通。)

93、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①喈喈 (jie):鸡叫的声音。②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 夷:平。③胶胶:鸡叫的声音。④瘳(chou):病好,病痊愈。 ⑤晦:昏暗。
译文
风吹雨打多凄凄,雄鸡啼叫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宁静 !
风吹雨打多潇潇,雄鸡啼叫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病怎能不治好!
风吹雨打天地昏,雄鸡啼叫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欢喜!
赏析
  这大概是类似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心中的那种幻觉:当想念某种东西到了极点的时候,幻想似乎成了现实,真假不辨,甚至确信幻觉就是现实。
  对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来说,这是幼稚和荒唐的;而对喜欢幻想的浪漫主义者来说,这却是美好和必需的。政治家、实业家一类的人,多半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人、艺术家、情人,大多是善于幻想的浪漫主义者。
  以浪漫的心情去体察一位苦苦思念和等待的情人的苦衷,最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触动我们想象的翅膀。
  苦苦等待和思念的现实是冷酷的,痛苦的,沉闷的,而幻想则给人以甜蜜的安慰,神秘的魁力。如果没有了幻想,生活也就失去了光彩和希望,失去了灵魂的支撑。过着没有灵魂支撑的生活,就如同随波逐流的稻草。有了幻想,再苦再难的现实都可以去面对,在其中坚持下去。其实,岂止是恋爱,整个生命的历程都是如此。

94、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④宁:难道。
  ⑤嗣,通“贻”,音yí,给、寄的意思。   ⑥嗣音:传音讯。
  ⑦挑达:音táo tà,独自来回走动。   ⑧城阙:城门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95、郑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注释
  ①扬:激扬。一说悠扬。  ②楚:荆条。
  ③鲜(xiǎn 显):缺少。  ④言:流言。
  ⑤诳(kuáng):欺骗。  ⑥信:诚信、可靠。
译文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荆条。我娘家缺少兄弟来撑腰,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骗你总有花招。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我娘家缺少兄弟来关怀,只有我二人相依相爱。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可信赖。
鉴赏
  此诗主题或以为“闵(悯)无臣”(《毛诗序》),或以为“淫者相谓”(《诗集传》),或以为“将与妻别,临行劝勉之词”(闻一多《风诗类钞》),或以为“兄弟相规”(刘沅《诗经恒解》),但都根据不足。细味诗情,乃是一个妇女对丈夫诉说的口气。古时男子除正妻外,可以纳妾,又因做官、经商等常离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礼教上对妇女的贞节则看得很重。如果丈夫听到关于妻子的什么闲言碎语,是一定要管的;而如果以前夫妻感情很好,他对妻子也很喜爱,那么此时他将会感到非常苦恼。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对误听流言蜚语的丈夫所作的诚挚的表白。
  《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二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看来,“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说,男女结为夫妻,等于将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所以说,《郑风·扬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此诗主题同《陈风·防有鹊巢》相近。彼云:“谁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谁诓骗我的美人,令我十分忧伤)。只是《防有鹊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坏,而此诗所反映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则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6 14: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91、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注释
  ①匪:非。存:心中想念。②缟(gao)衣:白色的绢制衣服。綦巾:茜青色佩巾。③聊:且。员:同“云”,语气助词,没有实义。(4)闉闍(yin do):曲折的城墙重门。这里指城门。⑤茶(tu):白色茅花。(6)且;语气助词,没有实义。(7)茹蘆(lu):茜草,可作红色染料。这里借指红色佩巾。
译文
信步走出东城门,美女熙熙多如云。虽然美女多如云,没有我的意中人。
只有白衣绿佩巾,才能赢得我的心。
信步走出城门外, 美女熙熙如茅花。虽然美女如茅花,没有我的意中人。
只有白衣红佩巾,才能同我共欢娱。
赏析
  虽然美女如云,却能坐怀不乱,所需要的坚定意志,大概不会逊于疆场上刀光剑影下的英雄气概。英雄可以视死如归,却不一定能身在万花丛中不动。就是皇帝,肉身凡胎,也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榜样。
  普通百姓更不用说了。痴心女子负心汉,这当中肯定包含了不少在美女面前心旌动神颠魂倒的风流故事。
  可是,世间偏偏就有生怀不乱的汉子。虽然不多,毕竟有。这也构成了一道人间风景。美丽的花几千万朵,最心爱的只有那一朵。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美丽漂亮秀色可餐固然愉快,但不一定可爱。美而可爱,美且韵者,才能打动心灵最深处。漂亮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必定是最合适的。
  男子汉当中也有坚贞者,不全负心汉。坚贞应当是对自己的选择有清醒的认识和确认,对自己需要什么有不懈的追求。这有可能是凭直感来进行,也有可能是以深刻的内省为基础。
请相信,男子汉的忠贞也有不可动摇的时候。

92、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释
  ①蔓:延。②零:滴落。漙(tuan):露水多的样子。③清扬:眉清目秀的样子。婉:美好。④邂逅(xie hou):无意中相见。⑤瀼 :露水多的样子。③臧;善,美好。
译文
郊野青草遍地生,露珠盈盈满草叶。有个美丽的姑娘,眉清目秀好动人。
不期而遇见到她,正如我心情所愿。
郊野青草遍地生,露珠盈盈满草叶。有个美丽的姑娘,眉清目秀好动人。
不期而遇见到她,与她同行共欢乐。
赏析
  一对青春男女偶然相遇,喜不自禁,其乐融融。表面上看是不期而遇,实际上却是“有备而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局呈现为偶然,却是苦苦寻找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从不去分析偶然和必然的关系,那是哲学家们的事。在生活之中,我们只是凭着直感去生活,去体验苦苦寻求的艰辛,幻想中的满足,以及偶然得到的惊喜。我们经常无法解释 偶然得来的惊喜,也无法解释追寻不到的失落,而把它们归之于 “命运”。成为命运宠儿的毕竟是少数,而多数人则成为命运的弃儿。如果真有命运存在,相信它会是公平的。付出和收获应当成正比。这当中,重要的恐怕是自己的态度:得到了又怎样,没有得到又怎样,看重过程,还是不是看重结局?
  如果真的相信命运存在,就应当坦然面对现实。得到了不狂喜,得不到不哀伤。只要付出了,耕耘了,追求了,就是最大的收获,就不是两手空空。
  不期而遇固然可喜;下文如何,也很重要。
93、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
  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
  ⑴溱[zhēn]、洧[wěi]:河名。溱,古水名。源出河南省密县东北,东南流,会洧水为双洎[jì]河,东流贾鲁河。洧,古水名,源出河南登封县阳城山。
  ⑵涣涣:冰河解冻,春水满涨的样子。
  ⑶秉:拿着。
  ⑷蕑[jiān]:香草名。生在水边的泽兰。当地当时习俗,以手持兰草,可祓除不祥。《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蕑。”这里用为兰草之意。
  ⑸既且:已经去过了。
  ⑹且:姑且。
  ⑺訏[xū]:广大无边。
  ⑻维:语助词,无意义。
  ⑼伊:嬉笑貌。
  ⑽勺药:又名辛夷。这里指的是草芍药,不是花如牡丹的木芍药,又名“江蓠”,古时候情人在“将离”时互赠此草,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又:古时“芍”与“约”同音,“芍药”即“约邀”,情人借此表达爱和结良的意思。
  ⑾浏:水深而清。
  ⑿殷其盈兮:人多,地方都满了。殷,众多。盈,满。
  ⒀将谑:与相谑同。
  相谑:相互逗弄玩笑
译文
  溱与洧溱水流来洧水流,方涣涣兮春来涨满那沙洲。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
  方秉阑兮清香兰花拿在手。女曰观乎姑娘说道,"且去游!"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虽游过,且往观乎不妨再去走一走!"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大人多其快乐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相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溱与洧溱水河来洧水河,
  浏其清矣河水深清起微波。  士与女殷青年小伙和姑娘,
  其盈矣一伙一伙其是多。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去看看!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已看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乐一乐!"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方宽敞人快活,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将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鉴赏
  《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今人多把七夕当成中国情人节,秦观有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洗牛郎织女银河相隔的哀怨,但这种相爱而不得相守的爱情未尝不是短暂人生中漫长的遗憾。其实,中国情人节古已有之,即农历三月三。它称为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情境。王羲之《兰亭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这里文人墨客曲水流觞,已趋风雅;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今天,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我们多只记得“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个美好的节日连着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时间长流。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历史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
  “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一声虫唱,点醒了春光;一颗芽胞,点亮了春昼;一剪燕尾,点破了春江水先暖;一滴清露,点染了春风花草香。爱情,或在懵懂的青春里生长,或在漫漫的冬眠里苏醒。男女邂逅,情愫暗生。女子含笑询问,“一起去看看吗?”男子汉憨憨作答,“已经去过了。”(呵呵,或许没找到合适的风景呢)“傻哥啊,再去看看嘛。”这岂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前身?只是,它没有灯火阑珊的憔悴,而是诗家新景在新春的天然惊喜。
  看过一道趣味题,问到罗马哪段路程最近。答案丰富多彩。胜出的是:一个朋友。放到这里,到溱洧河畔那条路最近?最贴切的答案是:伊人。“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已经去过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远的道路都觉得浅近,再长的时光都觉得短暂。于是沉醉不知归路。“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国风. 齐风      
94、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注释
  ①朝:朝堂。一说早集。  ②匪:同"非"。
  ③昌:盛也。意味人多。  ④薨薨(hōnɡ 轰):飞虫的振翅声。
  ⑤甘:愿。  ⑥会:会朝,上朝。且:将。
  ⑦无庶:同"庶无"。庶,幸,希望。予子憎:恨我、你,代词宾语前置。
译文
  “公鸡喔喔已叫啦,上朝官员已到啦。”  “这又不是公鸡叫,是那苍蝇嗡嗡闹。”
  “东方曚曚已亮啦,官员已满朝堂啦。”  “这又不是东方亮,是那明月有光芒。”
  “虫子飞来响嗡嗡,乐意与你温好梦。”  “上朝官员快散啦,你我岂不让人恨!”
赏析
  本诗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思贤妃”,说:“(齐)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直接赞美贤妃,谓其“言古之贤妃御于君所,至于将旦之时,必告君曰:鸡既鸣矣,会朝之臣既已盈矣,欲令君早起而视朝也”,“故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而宋严粲《诗缉》以为是“刺荒淫”,清崔述《读风偶识》以为是“美勤政”,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是“贤妇警夫早朝”。本文则认为此诗只是表现一对贵族夫妇私生活的情趣。全诗以夫妇间对话展开,构思新颖,在《诗经》中是别开生面的。姚际恒说:“愚谓此诗妙处须于句外求之。”(《诗经通论》)本来这对夫妇的对话是非常质朴显露的,谈不上有什么诗味妙语,只因为有的类似傻话、疯话,叫人会心发笑,包含着“无理见趣”之妙。古制,国君鸡鸣即起视朝,卿大夫则提前入朝侍君,《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即是。本诗开头写妻子提醒丈夫“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想来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何至二者不分!从下面二、三章妻子所云“东方明矣”、“会且归矣”,可知当是鸡鸣无疑。而丈夫把“鸡鸣”说成“苍蝇之声”,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当然“无理”。但如果我们换一角度理解,看作是丈夫梦中被妻子唤醒,听见妻子以“鸡鸣”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说:不是鸡叫,是苍蝇声音,表现了他们夫妇间的生活情趣,不是别有滋味吗?“反常”而合乎夫妇情感生活之“道”,这正是姚氏所指出的妙在句外。下两章时间由鸡鸣至天亮,官员由已上朝至快散朝,丈夫愈拖延愈懒起,故意把天明说成“月光”,贪恋衾枕,缠绵难舍,竟还想与妻子同入梦乡,而妻子则愈催愈紧,最后一句“无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表现夫妇私生活,可谓“真情实境,写来活现”(姚际恒《诗经通论》)。今人钱钟书《管锥编》赞赏此诗“作男女对答之词”而“饶情致”,并说:“莎士比亚剧中写情人欢会,女曰:‘天尚未明;此夜莺啼,非云雀鸣也。’男曰:‘云雀报曙,东方云开透日矣。’女曰:‘此非晨光,乃流星耳。’可以比勘。”这可作为中西比较文学的一段佳话。
  本诗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错综,接近散文化。押韵亦有其特点,头两章四句皆用韵,而首句与次句韵脚同在第三字,而末尾是语助词“矣”,也算韵,王力先生称这为“富韵”。另外第一、二章首句与第三句韵脚同字。第三章则是第一、二、四句押韵,也可见本诗用韵富有变化。
95、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xuan):身体轻捷的样子。②遭:相遇。峱(nao):山名。 (3)从:追赶。肩:三岁的兽.④揖:相见时作拱手状的礼节。儇(xuan): 敏捷灵便.⑤茂;美好。③牡:雄兽.(7)昌:强壮勇 武。(8)阳:山的南面.
译文
你真敏捷又矫健, 咱们相遇在峱山。 共同追赶两野兽, 向我行礼夸我好。

你真英俊又貌美, 咱们相遇峱山道。 共同追赶两雄兽, 向我行礼今我好。
你真强壮又勇武,咱们相遇峱山南。共同追赶两只狼,向我行札夸我好。
译文
  女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美貌、服饰、气色之类。男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勇武健壮、本领高强。这是天性使然。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应该闯荡天涯,建功立业,而不应 围着女人的石榴裙打转,不应泡在油盐柴米、锅碗瓢盆、婆婆妈妈之中。如果男人不长胡子,溜肩细腰,面皮白嫩,手无缚鸡之力,嗲声嗲气,应当算作是违背天性的悲剧。
  挽弓当挽强,擒兽要擒王,是男子汉的气度,是真正值得夸赞的力的美。这种力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容貌体态之上,也体现在作派和气度之上。气壮如牛,声如洪钟,膀粗腰圆,虎背熊腰,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泰山压顶不弯腰,刀山火海也敢闯,都体现了力之美的精神,体现了天地间的阳刚之气。
  血气方刚的汉子,纵然可以花前月下,儿女呢喃,卿卿我我, 柔情似水,却断不可因此失去刚毅勇猛的天性。天地间失去了阳刚之气,“如大地上没有了阳光,“体没有了骨架,万物失去了生命,地球的两极失去一极。
96、著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注释
  ⑴俟:迎候。著: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著。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
  ⑵充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dǎn),饰玉称瑱(tiàn),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素、青、黄:各色丝线,代指紞。
  ⑶尚:加上。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华、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译文
  等我就在屏风前哟,帽垂丝带在耳边哟。加上美玉多明艳哟。
  等我就在庭院里哟,帽垂丝带在耳际哟。加上美玉多华丽哟。
  等我就在厅堂上哟,帽垂丝带在耳旁哟。加上美玉多漂亮哟。
鉴赏
  此篇《毛诗序》、郑玄笺皆以为是刺诗,孔颖达疏申述云:“作《著》诗者,刺时也。所以刺之者,时不亲迎,故陈亲迎之礼以刺之也。”姚际恒不以为然,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今不可知其为何人,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诗经通论》)姚说可取。揣摩诗意,此当是女子回想出嫁时夫婿迎亲情景的。据《仪礼·士昏礼》,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上车后,新郎得亲自驾车,轮转三周,再交给车手驾御,而自己则另乘车先行至自家门口等候,然后按照规定以次将新娘引进洞房。此诗把这一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句法奇怪”,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句法,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述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
  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齐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无怪乎清代学者牛运震要称它是“别调隽体”(《诗志》)。

97、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注释
  姝:美丽。
  履:同蹑,放轻脚步。即:相就,亲近
  闼:音榻,门内
  发:走去
赏析
  《东方之日》描写热恋中的女子到男子家中幽会的情景,两情相悦,嬉戏快乐。诗以“日”“月”代表白天、黑夜。也显示时间的久长,情意的深长。而妙超却在二人的调笑嬉乐,你碰我的膝,我踩你的脚,着墨不多,却是点睛之笔,既是一种青春的大胆碰撞,也在表达嬉游和快乐。
98、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①衣:上身穿的衣服。裳:下身穿的衣服。②公:指王公贵族。 ③晞(xT):破晓。④樊:篱笆。圃:菜园。⑤瞿瞿:瞪着眼睛看 的样子。(6)不能:不能分辨。辰:白天。(7)夙(su):早。莫:同 “暮”,晚。
译文
东方黑暗天没亮,急忙穿衣搞颠倒。 颠来倒去穿不好, 只因国君命令到。
东方黑暗天没亮, 慌忙颠倒穿衣裳。 颠来倒去穿不好, 只因国君召唤忙。
折柳编篱围菜园, 狂夫监工瞪着眼。 不分白天和夜晚, 不是起早就睡晚。
赏析
   国君一句话,小民累趴下。心慌意乱之中,竟连衣服怎么穿都闲不清楚了,更不用说其它。这种身不由己地服劳役,自然不是件愉快的差事。它的驱动力是内心的畏惧,而不是现实的利益或自我的意志。
   由畏惧到丧失自我意志,是一个从人变为工具和机器的过程。 机已只是一个物件,没有生命,不能思考,只能供人操纵,使唤。照此看来,同样是干活儿,在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
   一种活儿是为生存必需,比如种田打猎,这是不得不如此的迫不得已,不劳动就不得食。虽然带有某种被迫的意味,却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一种活儿是为他人做嫁衣,比如为官方服苦役,这也是不得不如此的迫不得已,不去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存,乃至丢掉生存所必需的一切。这虽是为了生存,却是被恐惧所驱使。一种活儿是为干活儿而干活儿,比如园中种花,种花既可劳动四肢,又可赏心悦目。这不是为了生存的必需,而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证明和赏识。
   谁会愿意在恐惧的驱使下为他人做嫁衣裳呢?谁会愿意做没有意志和生命的机器呢?但是,人的确不能自由选择,经常被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力量控制和操纵着。这个事实是无情的。
  
99、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注释
  ⑴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状。
  ⑵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⑶有荡:即荡荡,平坦状。
  ⑷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由归:从这儿去出嫁。
  ⑸止:语气词,无义。
  ⑹怀:怀念。一说来。
  ⑺屦(jù 具):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⑻緌(ruí 蕤):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
  ⑼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
  ⑽从:相从。
  ⑾蓺(yì 异):即“艺”,种植。
  ⑿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
  ⒀取:通“娶”。
  ⒁告:一说告于祖庙。
  ⒂鞫(jú 菊):穷,放任无束。
  ⒃析薪:砍柴。
  ⒄匪:通“非”。克:能、成功。
  ⒅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译文
  巍巍南山真高峻,雄狐求偶步逡巡。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由此去嫁人。既然她已嫁别人,为啥想她存歹心?
  葛鞋两只配成双,帽带一对垂耳旁。鲁国大道平又广,文姜由此去嫁郎。既然她已嫁玉郎,为啥又跟她上床?
  想种大麻怎么办?修垄挖沟勤翻土。想要娶妻怎么办?必须事先告父母。既已禀告过父母,为啥任她肆淫污?
  想去砍柴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倒。想要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娶不到。既已明媒正娶来,为啥让她娘家跑?
鉴赏
  这是一首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诗,《毛诗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郑笺云:“齐大夫见襄公恶行如是,作诗以刺之,又非鲁桓公不能禁制夫人而去之。”古今学者大多无异议。(仅个别现代学者认为是写“意中人他嫁”)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同去齐国,原先就与文姜有淫乱关系的齐襄公趁机又与文姜私通,被鲁桓公发觉,谴责了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襄公便设酒宴请桓公,将桓公灌醉后,派公子彭生驾车送桓公回国,在车子里扼死了桓公。此事传开后,齐国上下引以为耻,便作了这首讽刺诗。诗的一二两章讥刺齐襄公荒淫无耻,三四两章责备鲁桓公懦弱无能,对妻子不严加管束。
  作诗讥刺本国及鲁国的君主,不能不有所顾忌,在遣词用语方面要避免过于直白显露,而只能用隐晦曲折的笔墨来表现。此诗很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如第一章用雄狐急切求偶来暗射齐襄公急切觊觎回娘家的文姜,第二章用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来比喻世人都各有一定的配偶,暗中影射齐襄公乱伦的无耻行为。既鞭挞了讽刺对象,又不让别人抓到任何把柄。第三、四两章则用“兴”的手法来表现。照朱熹的说法,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三章以种麻必先整治田垄、四章以砍柴必具刀斧引起娶妻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进一层推及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放任她回娘家胡作非为,嘲讽了他的庸弱无能。当然,这意思也不是在字面上明白点出的,而是意在言外,一索可得。前人评此诗,谓其“意紧局宽,布置入化,所谓不接形而接以神者”(陈震《读诗识小录》),“四章四诘问,婉切得情”(牛运震《诗志》),“令其难以置对,的是妙文”(陈继揆《读诗臆补》),确乎如此。
  这首诗的风格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样,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其特点也是每一章节除少数词语略作更换外,基本的语词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别是每章的最后二句,句法语气完全一样,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其含义也相似或相近。这正是便于反覆咏唱,易于记忆吟诵,寓意比较单纯的民歌式作品。此外,从这首诗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100、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注释
  ①无田:没有力量耕种。甫田:很大的田地。②萎:田间的杂草。骄 骄:杂乱茂盛的样子。③。忉忉(dao):忧愁的样子。④舛舛:杂乱 茂盛的样子。⑤怛怛(da):悲伤的样子。(6)婉:貌美。娈:清秀。 ⑤总角:小孩头两侧上翘的小辫。丱( gUdn):两角的样子。③弁 (bian):帽子。古时男子成人才戴帽子。
译文
无力耕种大块田,杂草长得高又密。不要思念远行人, 思念起来愁杀人。
不要耕种大块四, 杂草长得密麻麻。 不要思念远行人, 思念起来心伤悲。
当初年少多秀美, 小辫翘起像牛角。 几年没见他的面, 转眼成人戴上帽。
赏析
   古有成语“鞭长莫及”,是说马鞭子虽长,却打不着马肚皮,意思是有劲使不上。《甫田》说的是另一种情形: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别去想,把不现实的念头抛开。
   不现实的念头有抛得开的时候,比如一个人想搬动一座大山; 也有抛不开的时候,比如盼望魂牵梦绕的亲人早日团聚。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愚蠢和为某种信念而献身之分,前者如以卵击石,后者如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明知抛不开却强抛之,以强制的方式表达的却是深沉的思念和牵挂。这种强装出来的豁达,同真正的豁达有着明显的区别。
   彻底豁达,如释迎牟尼由王子出家,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自然是人生最高境界,可惜凡人肉胎难以做到。强装出来的豁达,只是进一步证明和强化了放下下和有所谓,比如失恋之后故作坦然地对人说:“无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
   有时我们的确需要强装豁达,这比强装忧愁要真诚和执着得多。正因为思之切、忧之深,才有强忍忧愁作笑脸,表面上痛苦似乎化解了,实际上却沉入了心底深处。强装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
  101、卢令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注释
  卢:猎犬,大黑犬,是齐国田犬之名。令令:铃声
  重:音虫。重环:子母环
  鋂:音梅。重鋂,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其人:指猎人。
  鬈:勇壮
  偲:音腮,须多而美
赏析
  《卢令》赞美猎人勇武多才,具有仁慈之心。诗从猎犬写起,乃是烘云托月的手法,既引出猎人,又烘托猎人。
  全诗各句,上写犬,下写人。写犬,重在铃声、套环,状猎犬之迅捷、灵便、矫疾;写人,各用一“美”字,突现其英俊。用仁、鬈、偲三字,则极赞猎人的内秀、勇壮、威仪。由犬及人,以犬衬人,以人带犬,共同构成独特的典型形象,声情并茂,表达出齐人的尚武风习,以及对英雄猎手的尊崇。
102、敝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注释
  敝笱:破鱼网,喻文姜
  鲂鳏:音房官,鱼名
  齐子归止:文姜已嫁
  其从如云:齐襄仍纠缠不已
  [1]:音序,鲢鱼
  唯唯:游鱼互相追随
  ◆鱼,在《诗经》中常常隐射两性关系。
  ①敝,破。笱(gou3苟),竹制的鱼篓。敝笱,对制止鱼儿来往无能为力,隐射文姜和齐襄公的不守礼法。 梁:捕鱼水坝。河中筑堤,中留缺口,嵌入笱,使鱼能进不能出。
  ②鲂(音房):鳊鱼。 鳏(音官):鲲鱼。
  ③齐子归止:文姜已嫁。齐子,指文姜。
  ④其从如云:随从众多。一说喻齐襄公仍纠缠不已。
  ⑤鱮(音序):鲢鱼。
  ⑥唯唯:形容鱼儿出入自如。陆得明《经典释文》:“唯唯,《韩诗》作遗遗,言不能制也。”
题解
  对文姜返齐荒淫无耻的秽行的讽刺。
译文
  破篓拦在鱼梁上,鳊鱼鲲鱼心不惊。齐国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云。
  破篓拦在鱼梁上,鳊鱼鲢鱼心不虚。齐国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雨。
  破篓拦在鱼梁上,鱼儿来往不惴惴。齐国文姜回娘家,随从人员多如水。
103、载驱


载驱薄薄,蕈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了游敖。

注释
  载驱:齐襄驱车会文姜  薄薄:车声
  簟茀:竹席车蓬  鞹:音括,光滑的皮革
  发夕:离开所住的宫室  骊:音力,黑马
  沵:音你,众多或柔和  岂弟:音凯替,欢乐
  儦:音标,众多赏析
  《载驱》描写齐国文姜驾着车马加齐的仪仗随从,讽刺文姜与庶兄襄公幽会的可耻行为。诗的描写主要是对照反衬,借车马的华贵,盛众反衬文姜行为的无叟,尤其叙写文姜“岂弟”和乐,不以为耻,更是绝妙的讽刺。
  104、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注释
  ⑴猗(伊yī)嗟:赞叹声。昌:美好的样子。  ⑵抑(意yì):同“懿”,美好。扬:借为“阳”。明亮。
  ⑶趋:急走。跄(枪qiāng):步有节奏,摇曳生姿。  ⑷名:借为“明”,面色明净。
  ⑸仪既成:《集传》:“仪既成,言终其事而礼无违也。”  ⑹射侯:射靶。
  ⑺正:靶心。  ⑻展:诚然,真是。甥:古代女子也称丈夫为甥。
  ⑼娈(峦luán):美好。  ⑽选:才华出众。
  ⑾贯:穿透。  ⑿反:箭皆射中一个点。《集传》:“四矢,射礼每发四矢。反,复也,中皆得其故处也。”
  ⒀御乱:防御战乱。译文
  哎哟这人真健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漂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哎哟这人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丈夫。  哎哟这人真英俊,眼睛清澈又明亮。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矢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鉴赏
  关于《猗嗟》一诗的主题,有主刺与主美二说。主刺说由来已久,其背景源于齐襄公兄妹乱伦故事。周庄王三年(前694)春正月,齐襄公求婚于周王室,天子允婚,同意王姬下嫁于齐,并命鲁桓公主持婚礼大事。齐与鲁乃姻戚之邦。鲁桓公奉周天子之命至齐商议婚娶大事,自然偕夫人文姜(齐襄公之妹)一同前往。文姜归国之后,兄妹相见,旧情萌发又干出乱伦之事来,且被其夫鲁桓公侦悉。为了掩盖其丑行,齐襄公命人于饯行之后,乘醉将鲁桓公杀死,伪称暴疾而亡。鲁桓公死后,其子同继位,史称鲁庄公。《毛诗序》的作者将此诗附会这个历史故事,认为是齐人讽刺鲁庄公的作品。《诗序》云:“《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这种解释的确牵强。《猗嗟》诗中除第二章的“展我甥兮”一语中的“甥”可比附齐襄公与鲁庄公的舅甥关系外,其余内容则与故事毫不相涉。即使“甥”字,古人解释亦多歧义。《诗经稗疏》云:“古者盖呼妹婿为甥。”孔疏则云:“凡异族之亲皆称甥。”所以清人方玉润不同意《毛诗序》主刺的解释,他在《诗经原始》一书中说:“愚于是诗,不以为刺而以为美,非好立异,原诗人作诗本意盖如是耳。”但方氏仍然以为此诗的本事是齐襄公兄妹乱伦之事。他说:“此齐人初见庄公而叹其威仪技艺之美,不失名门子,而又可以为戡乱材。诚哉,其为齐侯之甥矣!意本赞美,以其母不贤,故自后人观之而以为剌耳。于是议论纷纷,并谓‘展我甥兮’一句以为微词,将诗人忠厚待人本意尽情说坏。是皆后儒深文奇刻之论有以启之也。”其实,方氏本人将此诗本事附会旧说,也是“深文奇刻”的“后儒”之一。所不同者,仅主刺主美之异。  将此诗本事与齐襄公兄妹乱伦故事扯在一起,缺乏依据。就诗论诗,不过是一首赞美一位少年射手的诗作。诗分三章,每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赞美形象之美,二是赞美技艺之高。
  这首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此诗“三章皆言射,极有条理,而叙法错综入妙”,确为有心得之见。
国风.魏风
105、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注释
  ①纠纠:缭缭,缠绕,纠结交错。葛屦(jù具):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  ②掺掺(shān 山):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纤细。
  ③要(yāo腰):腰,作动词。一说钮襻。襋(jí及):衣领,作动词。  ④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提提(shí 时):同“媞媞”,安舒貌。⑤宛然:回转貌。辟(bì 避):同“避”。左辟即左避。
  ⑥揥(tì 替):古首饰,可以搔头。类似发篦。  ⑦维:因。褊(piān 偏)心:心地狭窄。
  ⑧刺:讽刺。译文
  脚上这一双夏天的破凉鞋,怎么能走在满地的寒霜上?可怜我这双纤细瘦弱的手,又怎么能替别人缝制衣裳?做完后还要提着衣带衣领,恭候那女主人来试穿新装。
  女主人试穿后觉得很舒服,却左转身对我一点也不理,又自顾在头上戴象牙簪子。正因为这女人心肠窄又坏,所以我要作诗把她狠狠刺。[1]鉴赏
  此诗虽然题为《葛屦》,实际上却是写了一个缝衣女奴为主人家缝制衣服所体现出的贫富不均。缝衣女因受女主人的虐待而生不满,故作此诗而加讽刺。旧说如《毛诗序》云:“《葛屦》,刺褊也。魏地陋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朱熹《诗集传》云:“魏地陋隘,其俗俭啬而褊急,故以葛屦履霜起兴而刺其使女缝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夫履霜以葛屦,缝裳以女手,……以象揥之好人为而服之,则未免近于趋利,”“不惟啬而又褊矣,故可刺。”这些说法都没有抓住要害。
  全诗共两章,前章先着力描写缝衣女之穷困:天气已转寒冷,但她脚上仍然穿着夏天的凉鞋;因平时女主人对她的虐待和吝啬,故她不仅受冻,而且挨饿,双手纤细,瘦弱无力。尽管如此,她还是必须为女主人缝制新衣。自己受冻,所做新衣非但不能穿身,还要服侍他人试穿,这非常凄惨。  因前章末尾有“好人服之”句,已引出“好人”,故后章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她穿上了缝衣女辛苦制成的新衣,连看都不看她一眼,还故作姿态地拿起簪子自顾梳妆打扮起来。这种举动自然是令缝衣女更为愤慨和难以容忍的。
  至此,读者可以清楚地发现,此诗实际上用了一个很简单而又常见的手法,即对比。作者有意识地将缝衣女与女主人对照起来描写,两人的距离立刻拉开,一穷一富,一奴一主,马上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留下了十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比,此诗在艺术上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性格常能起大作用,小说中常有,诗歌中并不常用。由于此诗有两个女性人物在内,所以作者也进行了细节描写,如写缝衣女只写她的脚和手,脚穿凉鞋,极表其受冻之状;手儿瘦弱,极表其挨饿之状。这两个细节一经描摹,一个饥寒交迫的缝衣女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写女主人,作者并没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写了她试穿新衣时的傲慢神态和扭身动作,以及自顾佩簪梳妆的动态,便刻画出了一个自私吝啬、无情无义的女贵人形象。
  最后要说的是此诗的点题作用。坦率地说,如果没有末尾“维是褊心,是以为刺”两句,仅以前面的描写和对比论,很难说出它有多少讽刺意义;只有当读者读至末二句,方知这诗具有讽刺意味,是一首讽刺诗。这便是点题的妙用。有此两句,全诗的题意便立刻加深;无此二句,全诗便显得平淡。当然,讽刺诗在末尾才进行点题,跌出真意,这是常有的,但读者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已成了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3 14: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106、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注释
  汾:汾水。发源于山西管涔山,至河津县西南流入黄河。
  沮洳:音句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莫:音木。羊蹄菜,古人解释:茎大如竹筷,赤节,一节一叶,可以为羹,也可以生食。
  无度:无法度量。 度:尺子,这里名词作动词。
  英:花。这里同“玉”,为了音节和谐而改为英。
  公路: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公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藚:音序,泽泻草
  公族:管王公宗族之事的官吏
赏析
  《汾沮洳》以农家女子口吻赞美一位在汾水河采摘羊蹄菜的男子,美如花、如玉,又以公室贵族官员作对比和陪衬,表现了一种不寻常的眼光和价值观念。
107、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注释
  ①殽(yao):吃。②歌:众人同唱的曲子。谣:一人独唱的曲子。 ③其: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④盖:何不,为什么不。⑤棘:酸栆树。(6)行国:在国内周游。(7)罔极:意思是心中没有知足的时候。

译文
果园里面长着桃, 果实可以作佳肴。 我的心中多忧伤,又唱歌来又诵谣。
不理解我心的人, 说我书生太狂傲。 莫非他们说得对,你该说些什么好?
我的心中多忧伤, 我的忧伤谁知道。我的忧伤谁知道,何不丢开不去想。果园里面有酸枣, 果实可以作吃食。 我的心中多忧伤,国中周游且消愁。
不理解我心的人,说我书生不知足。莫非他们说得对, 你该说些什么好?
我的心中多忧伤,我的忧伤谁知道。我的忧伤谁知道, 何不丢开莫烦恼。
赏析
   因不被理解而生感慨,由感慨而作歌诗,此表白自己的清正高洁,抒发不平和郁闷,这是书生们常有的心态和做法。   这种心态和做法容易理解。不容易理解的是,世间何以难于寻求到理解?人们有时看重的仅仅就是理解,为什么就寻觅不到?
   其实,理解难觅也很容易埋解。人们各自从各自的立场去看问题,各自关注各自的利益,难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不用说为他人排忧消愁。“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话道出了世间人人各自为阵、各自设防的心态。我们很难说这种心态是好是坏。说它好吧,它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淡,使人与人如同陌生的异乡人,没有温情和人情味,更没有同情和理 解。说它不好吧,它又可以避免人言可畏的麻烦和流言蜚语的软刀子,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不落入他人的陷井。   真正困难的是,既想得到同情和理解,又想避免他人的陷害和非难。这种两全其美的境界很难达到。
   在一个人人为自己忙碌奔波的陌生的世界上,企图寻求别人的理解,完全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读书人知书识礼,比一般人懂得更多,如果连这
点道理都悟不透,也该算作一个不大不小的悲剧。

                                        108、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
  ①陟(zhì 志):登上。岵(hù 户):有草木的山。
  ②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对他的称呼。
  ③上:通“尚”,希望。旃(zhān 瞻):之,作语助。
  ④犹来:还是归来。
  ⑤屺(qǐ 起):无草木的山。
  ⑥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
  ⑦偕:俱。
译文
  登临葱茏山岗上,远远把我爹爹望。似闻我爹对我说:“我的儿啊行役忙,早晚不停真紧张。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留远方。”
  登临荒芜山岗上,远远把我妈妈望。似闻我妈对我道:“我的小儿行役忙,没日没夜睡不香。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将娘忘。”
  登临那座山岗上,远远把我哥哥望。似闻我哥对我讲:“我的兄弟行役忙,白天黑夜一个样。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死他乡。”[
鉴赏
  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毛诗序》曰:“《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点明了诗旨,亦提供了背景。不过,不必“孝子行役”,才“思念父母”;行役之人,思亲思家,实人情之常。着一“孝”字,反见经生之迂执。全诗三章,皆为赋体。
  《陟岵》一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乔亿《剑溪说诗又编》)。这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
  全诗重章叠唱,每章开首两句直接抒发思亲之情。常言: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人子行役,倘非思亲情急,不会登高望乡。此诗开篇,登高远望之旨便一意三复:登上山顶,远望父亲;登上山顶,远望母亲;登上山顶,远望兄长。言之不足而长言申意,思父思母又思念兄长。开首两句,便把远望当归之意、长歌当哭之情,抒发得痛切感人。
  然而,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直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人之念己之心。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当然,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真所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
  细心体味,这一从对面设想的幻境,在艺术创造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幻境的创造,是想像与怀忆的融会。汉唐的郑笺孔疏把“父曰”、“母曰”和“兄曰”,解释为征人望乡之时追忆当年临别时亲人的叮咛。此说初看可通,深究则不然;诗人造境不只是追忆,而是想像和怀忆的融合。钱锺书指出:“然窃意面语当曰:‘嗟女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词气不类临歧分手之嘱,而似远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方思己之口吻尔。”(《管锥编》,下同)如古乐府《西洲曲》写男“下西洲”,拟想女在“江北”之念己望已:“单衫杏子黄”、“垂手明如玉”者,男心目中女之容饰;“君愁我亦愁”、“吹梦到西洲”者,男意计中女之情思。《西洲曲》这种“据实构虚,以想像与怀忆融会而造诗境,无异乎《陟岵》焉”。别具赏心的体会,也符合思乡人的心理规律,因而为历代思乡诗不断承袭。其二,亲人的念己之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毛传在各章后曾依次评曰:“父尚义”、“母尚恩”、“兄尚亲”。这虽带有经生气息,却已见出了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从诗篇看,父亲的“犹来无止”,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父亲的旷达;母亲的“犹来无弃”,叮咛这位小儿子不要抛弃亲娘,这更多地从母亲这边出发,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以及“娘怜少子”的深情;兄长的“犹来无死”,直言祈愿他不要尸骨埋他乡,这脱口而出的“犹来无死”,强烈表现了手足深情,表现了对青春生命的爱惜和珍视。在篇幅短小、语言简古的《诗经》中,写出人物的个性,极为不易,而能在从对面设想的幻境中,写出人物的特点,更为难能。这在后世同类抒情模式的思乡诗中,也并不多见。因此,从艺术创意看,把《陟岵》称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是极有见地的。
109、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
  ①桑者:采桑的人。
  ②闲闲:从容不迫的样子
  ③行:且,将要。子,你。
  ④泄:同闲闲
  ⑤逝:往。
译文
  十亩田间是桑园,  采桑人儿真悠闲。  走吧,与你把家还!
  十亩田外是桑林,  采桑人儿笑盈盈。  走啊,与你携手行!
赏析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至此,我们自然联想起《周南·芣苢》,它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十亩之间》与《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对《十亩之间》诗旨的阐释,除《毛诗序》政治附会性的“刺时”说之外,尚有苏辙的“偕友归隐”说和与之相近的方玉润的“夫妇偕隐”说。其实,这是隐然有“归隐”意识的读者,有感于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生发的创造性想像,不是基于诗歌本文的客观阐释。此外,今人尚有主“情诗恋歌”说的,即把“行与子还”、“行与子逝”,解释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侣一同走。这则是由于“子”字意义的含混而造成的阐释的歧解。细味全诗,诗章展示的显然是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
110、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释
  ①坎坎:用力伐木的声音。②干:河岸。③涟:风吹水面形成 的波纹。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④稼:种田。穑:收割。⑤禾: 稻谷。廛(chan):束,捆。(6)县:同“悬”,挂。貆(huan):小貉。 (7)素:空,白。素餐:意思是白吃饭不干活。(8)辐:车轮上的辐条。 (9)直:河水直条状的波纹。(10)亿:束,捆。(11)特:三岁的兽。 (12)漘(chun):水边。(13)沦:小波。(14)囷(qun):束,捆。⑤ 鹑:鹌鹑。(16)飧(sun):熟食。
译文
叮叮当当砍檀树,把树堆在河岸上。河水清清起波纹。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束?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貉肉?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叮当砍树做车辐,把树堆在河旁边。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捆?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兽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叮当砍树做车轮,把树堆放在河边。
河水清清起环波。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鹤鸿?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
赏析
   诗中提出的问题(不劳而获),应当说是一个尖端问题,即使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专家,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作出种种精辟的分析,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但绝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个尖端问题。即使是社会革命,推翻了旧的不劳而获者, 同样会产生新的不劳而获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最初都是打着“平均”的旗号,到了最后,革命者首先变成了不劳而获者。这样的社会革命,如同赌博中的轮流坐庄,仅仅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转移。
   当然,我们的兴趣并不在这里,而在那些凭借自己的劳动既为自己的生存,也在为他人谋福利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上。从他们的角度看,大多数的人并无受压迫、被剥削的意识,只关心自己的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只感叹身上的赋税徭役太沉重。但在客观上,下层劳动者用自己的血汗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而自己应当得到的回报却少得可怜。他们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把生命的全部价值都抵押在了永无止境的劳作之上,换来的仅仅是苟且度过一生。他们像机器一般似乎不知疲倦地运转,运转着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人间的荣华富贵、奢侈享乐、歌舞升平、狂欢纵欲、花前月下、吟诗作画、慷慨激昂、谈天说地、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等等,全都与他们无缘。
   也许,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让一部分人当牛做马变机器,让一部分人衣锦吃荤高谈阔论。也许,人间真的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不管怎么说,辛辛苦苦为不劳而获者做嫁衣裳,是劳动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无论他是否愿意,只要他投胎在那一群人当中,就逃脱不了任人宰割鱼肉的命运。
111、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①三岁:‘泛指多年。贯:事,侍奉。女:同“汝”,你。②顾:顾怜。 莫我肯顾:莫肯顾我。③逝:用作“誓”。去:离开。④德:这里的意思是感激。⑤爱:乃。直:同“值”,代价。③劳:慰劳。① 号:感激
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禾苗。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犒劳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郊。乐郊乐郊真安逸,谁会长叹加哭号!
赏析
  人和老鼠从来都是好朋友,尽管人们想出了许多难听的词来咒骂鼠辈,它们依然同人类形影不离。科学家们已经向我们证明,有人的地方必有鼠,有鼠的地方多半也有人。这世界上生存能力最强的两种动物就是人和老鼠,同时也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两种动物。这表明,鼠离不开人,人总有鼠伴随着。它们虽然是冤家对头,可是不是冤家又怎能搅在一起?为什么无数动物之中唯有老鼠同人攀亲?科学家们能否回答这个人鼠之间的社会学问题? 认真想来,人鼠之间总有些不公平。人无需向鼠索取什么,也不是离开了鼠就无法生存,更不会把鼠当作珍稀动物倍加爱护,充其量拿鼠开开玩笑,逗逗乐,编出“老鼠嫁女”一类的故事和生肖属相聊以解闷。这已算很看得起鼠辈了。要真正喊打过街老鼠,未必会像打落水狗那样下得了狠心。这又足见在看得起之外再加上了恻隐之心。
  反过来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老鼠表面上似乎很懂得领人类的情,从不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来偷鸡摸狗,似乎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丑陋得鼠头鼠脑,从不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它们习惯于生活在黑暗的地洞之中,过看隐居的生活,但从来不愁吃穿住行。 有吃没有穿就去人类那儿拿,只要有人在,就不愁生活没来源,并且应有尽有。它们唯一的恐惧是某一天地球上的人全风光,那就真正断绝了生活的来源。可是,至少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老鼠的恐惧都只在理论上能够成立,在实际上却不会发生。所以,大可以放大胆地靠着人类过着舒适惬意的好日子。
  人类不要小看鼠辈。跑是跑不掉的。人走到哪里,鼠就会跟到哪里。不需要对天指日的海誓山盟,绝对不必怀疑鼠辈的忠诚,它们会跟人类走遍海角天涯,决不反悔。
  我们完全可以像先知一样地预言,人类的乐上在哪里,鼠辈的乐上也就在哪里。

国风.唐风
112、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释
  ①堂:堂屋。天气寒冷时蟋蟀从野外进到堂屋。②聿:语气助 词,没有实义。莫:同“暮”。③除:消逝,过去。④已:过度,过 分。大康:康乐,安乐。⑤职:常。居:所处的地位。(6)好:喜欢。 荒:荒废。(7)翟翟:心中警戒的样子。(8)迈:消逝,过去。(9) 外:指份外的事。(10)蹶蹶(jue):勤劳敏捷的样子。(11)役车:服役 出差乘坐的车。休:休息。(12)韬(tao):逝去。(13)忧:忧患。 0休休:安闲自得的样子。
译文
蟋蟀鸣叫在堂屋,一年匆匆到岁末。贤者懂得要约束。
蟋蟀鸣叫在堂屋,若我现在不行乐,转眼光阴白白过。寻欢作乐别过度,自己地位要记住。行乐不能荒正业,一年匆匆到岁末。
若我现在不行乐,转眼光阴白白过。寻欢作乐别过度,分外的事要惦记。行乐不能荒正业,贤者懂得要勤奋。
蟋蟀鸣叫在堂屋,岁末役车也休息。若我现在不行乐,转眼光阴白白过。寻欢作乐别过度,国家忧患记心头。行乐不能荒正业,贤者懂得要节制。          
赏析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瓦位如雪。”岁月的无情,人生的短促,早被诗人们领悟透了,写绝了。怎么个活法,在古人的心目中似乎只有享乐和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两端。要么是及时行乐,荒淫无度,醉生梦死,要么是立功立名立德。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另一种活法:既要及时行乐,又要有所节制;既要充分享受人生,又要保持忠于职守的精神和忧患意识。在荒淫和苦行之间选择一条中间道路,似乎是一种符合现代意识的活法。日本人信奉拼命地工作,拼命地享受(实际上是工作多于享受),如今被我们拿来当作一种活法的标本。其实,这样的标本早已有我们自己的祖先作了示范,何须从东洋人那里去学。
  充满世俗精神和气息的既享乐又干活的“中间”活法是非常现实,也非常有吸引力的,大概可以算得上一种比较理想的活法。它不要求我们像浮士德那么不断地去进取、开拓、发现,用不着去冒险寻求刺激。不要求我们像西西弗斯那样不断徒劳地推巨石上山,也不要求我们像教徒那样去修道院禁欲苦修,不食人间烟火。
  不过,要真的实行起来,中间活法怕是有相当难度的。人是一种不大经得起诱惑的软弱的动物,具有自制力和理性精神的人毕竟很少,不知不觉或有意识放纵自己的人却很多。我们实行起来多半不会偏于苦行和工作狂的一面,而会偏向纵情于声色犬马凤花雪月而不能自拔的一方,时常乐而忘返,乐不思蜀。
  尼采曾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来代表人类的狂欢和理性两种精神。或许这是上帝的有意安排,把这两个对立面放进我们体内,让我们自己去作选择:或者纵情享受,或者拼命干活,只有不同寻常的人才会把二者结合得很好。选择就是考验,答卷要由我们自己来填写。
113、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注释
  ①枢:树名,即刺榆树。②隰( X i):潮湿的低地。榆:树名。 ③曳:拖。娄:牵。曳、拖在这里是指穿着。④宛:死去的样子。 ⑤栲(kO。):树名,即山樗。(5)忸(nio):树名,即镱树。(7)廷内: 庭院和房屋。(8)考:敲击。(9)保:占有,据为己有。(10)漆:漆 树。(11)栗:栗子树。
译文
山上长着刺榆树,榆树长在洼地中。你又有衣又有裳,为何不穿在身上?你又有车又有马,为何不乘又不坐?到你死去那一天,别人占有尽享乐。
拷树生长在山上,镱树长在洼地中。你有庭院和房屋,为何不洒又不扫?你又有钟又有鼓,为何不击又不敲?到你死去那一天,别人占有乐陶陶。
漆树生长在山上,栗树长在洼地中。你又有酒又有食,何不弹琴又鼓瑟?姑且用它寻欢乐,姑且用它遣时光。到你死去那一天,别人占有进室中。
赏析
  钱财皆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们是赤条条来到这世上,也是赤条条离开这世上,既无什么可以羁绊,也无什么可以留恋。然而,偏偏有人想不开这个极其明显的理儿,一头钻进钱眼儿里,一头扎进财货中,做钱物的奴仆,变作挣钱聚财的机器。
  或许有人会辩解说,挣钱聚财是一种个人爱好,一种寄托和追求。想来也是。挣钱聚财不也像收藏古董、收集邮票之类的爱好一样吗?纯粹的爱好和实用态度大不相同。
  买用态度的着眼点是钱物的使用价值。按照这种态度,便要使钱、物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它们的使用效益,说穿了就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仅此而已。对钱、物的要求取决于人的需要,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人的需要和欲望难以有止境,吃饱了窝窝头。 就想吃白面馒头,有了白面馒头吃就想白面包,有了白面包就想奶油面包,如此等等,钱、物就永远也填不满人的欲望的无底洞。 纯粹爱好的着眼点是精神价值。这种价值满足的是精神上的需要和满足,甚至可以成为精神上的支柱。难道我们能说葛朗台、严监生一类的守财奴看重的不是这一点?难道他们对钱财的痛惜不像痛惜古董宝贝?
  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守财奴有守财奴的活法,若痛恨他们,不相来往就行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贪得无厌也是一种活法,我们无法剥夺贪得无厌者的生存权,顶多在舆论上加以谴责,在道义上加以抨击。当然也有像诗仙李白那样的活法: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114、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注释
  ①扬:激扬。
  ②凿凿:鲜明貌。
  ③襮(bó 勃):绣有黼文的衣领。
  ④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⑤既:已。君子:指桓叔。
  ⑥云:语助词。
  ⑦皓皓:洁白状。
  ⑧绣:刺方领绣。鹄: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⑨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⑩命:政令。
译文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鲜明。想起了白衣衫红衣领,跟从你到那沃城一行。既然见了桓叔这贤者,怎不从心底感到高兴。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冲得石块更洁白清幽。想起白内衣和红绣领,跟从你到那鹄城一游。既然见了桓叔这贵人,还有什么值得去忧愁。
  激扬的河水不断流淌,水底的白石更显晶莹。当我听说将有机密令,怎么也不敢告诉别人。
鉴赏
  要说清楚这首诗,必须牵涉到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彊,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待得很明白。
  后人对此诗的主旨和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今人程俊英采严粲《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说,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说这些本都是诸侯穿的服饰,而“他也穿起诸侯的衣服”,并进一步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潘父随从者之一”,他是“忠于昭公”的。但今人蒋立甫认为“这样理解,恐于全诗情调不合”,他引陈奂《诗毛氏传疏》之语“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认为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由衷地希望桓叔真正成为诸侯”,他也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从叛者”,但并不“忠于昭公”,而是站在桓叔一边的。宋朱熹的说法比较平稳,以为“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诗集传》)。
  蒋立甫之说似更合理。因为根据程俊英的说法,潘父与桓叔合力谋反既然是密事,他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穿起诸侯的衣服去见桓叔。这等于泄密。而桓叔见其僭越之服,自然会有看法。所以,“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诸语,不可能是对潘父的一种描写,而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此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所以,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115、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注释
  1、椒:花椒。古人用椒比喻妇人多子女。聊:助词。一说“聚”。《毛传》:“椒聊,椒也。”
  2、蕃衍:即繁衍。《集传》:“椒之蕃盛,则采之盈升矣。”
  3、硕:《郑笺》:“硕,谓状貌佼好也。”
  4、朋:比。 
  5、远条:长枝条。《毛传》:“条,长也。” 《郑笺》:“椒之气日益远长。”
  6、且(居jū):语气词。 
  7、匊(居jū):两手合捧。《毛传》:“两手曰匊。”
  8、笃:忠厚诚实。《毛传》:“笃,厚也。”
翻译
  花椒子儿生树上,子儿繁盛满升装。
  那个女子福气好,身材高大世无双。
  花椒子儿一串串,香气阵阵向上扬。
  花椒子儿生树巅,盛满一把真繁衍。
  那个女子福气好,身材高大又壮健。
  花椒子儿一串串,香气阵阵散满天。
原注
  本诗为《诗经·唐风》第四篇,诗中所表达的意思,历来说法不一。《毛诗序》和三家诗都以为是讽谏晋昭公,赞美曲沃桓叔势力盛大子孙众多的诗作;汉人应劭、第五伦则以为是赞美后妃多子的诗作。宋人朱熹以为“此诗未见其必为沃而作也”(《诗序辨说》),后人多怀疑而不信序说。今人解说此诗,因史料缺乏,诗的本事难以确考,都是更加宽泛地加以理解,不明言具体所指,有的以为是赞美男子的诗(高亨《诗经今注》、陈子展《诗经直解》);有的以为“欣妇人之宜子也”,是赞扬妇人硕大丰腴,健康而多子的诗(闻一多《风诗类钞》、程俊英《诗经注析》)。产生这些说法的原因,主要是本诗没有任何有力的内证说明其本义,更无有关史料可以按验,因此说诗者仁智互见。然而,比较而言,高、陈等人的意见应当更为切合诗旨。因为《诗经》所产生的时代,属于父系社会,男子早已享有无上的权威,这时期的生殖崇拜是以男性为主题的,称赞子孙众多,是对男性生殖能力的颂扬。把生育单纯地归之于妇女,囿于现代的认识习惯,不免惑于事物的表象了。再考察一下诗的本身,通观全篇,并不存在一处描写妇女某种特征的字句,况且“硕大无朋”、“硕大且笃”,显然不是描绘妇女的词语。如果与《王风·硕人)对妇女身材的描写相对照,更可明了二者的区别。

赏析
  本诗首先以兴的手法,抒写景物之美。粗大虬曲的花椒树,枝叶繁茂,碧绿的枝头,结着一串串鲜红的花椒子,阵阵清香,随风飘动,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采摘下来,足有满满的一升。接着,以此为铺垫,以椒喻人,赞美那个高大健壮的男子,人丁兴旺,子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那样众多。比喻新奇、妥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后两句又回到了对花椒的抒写上,但因有了中间比喻部分的过渡,已不同于前两句的单纯起兴,而是比兴合一,人椒互化,前后呼应,对人物的赞美进一步深化,含蕴隽永,有余音袅袅之感。而语尾助词“且”的连用,更是增强了情感的抒发,企慕之意,可谓一往情深。
  本诗的第二章几乎是第一章的再现,只是调换了两个字,这种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反覆吟诵,可以收到一唱三叹、情意深致的艺术效果。本诗另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比兴的运用,不但使诗的开篇较为自然,没有突兀感;而且以人所共知的美好事物喻人,较含蓄通俗地表现出被赞美主体的品性内涵,易于为人理解、认同。这在《诗经》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王逸《楚辞章》),也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所普遍接受。
116、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挂在天上。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好的人呀。你呀你呀,你这样的好,让我该怎么办呀?
  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正在东南角闪烁。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的良辰美景呀。你呀你呀,这样好的良辰美景,让我该怎么办呀?
  把柴草捆得更紧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挂在门户之上。今天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呀?让我看见如此灿烂的人呀。你呀你呀,你这样的明丽,让我该怎么办呀?
赏析
  学者们认为跟婚礼有关,是因开头有“绸缪束薪”四字,“绸缪”二字很好理解,缠绕状,亦可引申为缠绵,“束薪”原本也很简单,就是扎起来的柴火,但学者魏源认为,它是一个比兴,古代娶嫁燎炬为烛,少不了要用干柴即“薪”,因此,《诗经》里所有关于娶妻的诗,都以“析薪”暗示。
  他说得底气十足,可这个“因为——所以”,实在有些牵强,一个有妇之夫寂寞地伐木“析薪”之时,没准就会想起自家老婆的温柔,只要他这么一动念,在魏源先生眼中,就有要犯重婚罪的嫌疑了。
  为什么“束薪”不可以是实指呢,假如你早几年去过北方,或者干脆就是个北方人,一定会对北方原野上那些露天的柴垛留有印象,《绸缪》是“唐风”中的一首,“唐”地即今山西临汾到太原一带,我问过老家在当地的朋友,都说小时候不但见过柴垛,还有草垛,麦秸垛等等,秋天里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就是抽来点着,苍色清风里那一团火光,远远地望过去甚是壮观。
  先把那些淘气的孩子撂下,重新回到远古,撇开名家们甚是笃定的注释,只用我的眼睛我的心去看那些字眼,是另一种场景,观众消失,背景隐退,连时空的参照都没有,我看到的,是无尽洪荒里的一场邂逅。在那个于史无载的黄昏,在谁家沉静的柴垛前,在三两小星的注视下,起初不经意的他和她,猝然间打了个照面。
  遇见陌生人,不见得就有什么特别意义,我们每天都要见到那么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即使有搭讪与寒暄,转眼就忽略不计。若是有人让你惊疑于这场“遇见”,让你有一种需要追根究底的不真实感,一定是这个人身上具有的某种化学元素,改变了“遇见”的形态。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这是内心的欢喜在呼喊。在见到你以前,没有任何预兆,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度过一生无数日子里的一个,清晨,正午,黄昏,这一天眼看将尽,我却在这光阴的拐角处,在这平凡的柴垛前,遇见你。
  说起来是如此的轻飘,不过是两个人凑巧走到此处,抬抬脚的事情,可是在生命里,却是那样的不容易,几米有言:“我遇到猫在潜水,却没遇到你。我遇到狗在攀岩,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夏天飘雪,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冬天刮台风,却没遇到你。我遇到猪都学会结网了,却没遇到你。我遇到所有的不平凡,却遇不到平凡的你。”是啊,潜水的猫,攀岩的狗,夏天的雪花,冬天里的台风,乃至会结网的猪,都是身外之物,而你,却是一直盛放在我心中的那个人,好像一颗深埋已久的种子,在这一刻突然生根发芽结蕾绽放,一个“粲”字,传达出那种不可方物的光华。
  只是,假如这遇见的背景,是刚刚进入的大学,或者,是初次报道的新单位,或者,再庸俗一点,是父母长辈安排的相亲宴,这个故事,都有延续下去的可能,“遇见”是一个序曲,后面更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可以期待。可惜,都不是,他们唯一的时间的参照,是三两小星,唯一的空间的参照,是齐整的柴垛,这空旷的背景,固然使彼此的恋慕更加纯粹和令人感动,却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
  换成现代社会,有点像地铁站台的邂逅,当地铁缓缓驶来,隔着玻璃窗,你与对面的男子或女子四目相对,内心惊动,但又能怎样,你上去,他(她)下来,犹如相逢于黑暗的海面上,擦出耀眼的火花,再重新投入到人流汹涌之中,消失于对方的生命里。
  是这样无根无由的爱意,多么让人无奈,所以紧接着是这样的叹息: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那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自问,一种没有出路的追索,“遇见”作为一个奇迹已经发生,可是,奇迹之后呢?纵然是如此幸运地遇见这样一个你,接下来我又能怎么办?
117、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箐箐。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注释
  (1)杕(di):树林孤生的样子。杜:棠梨树。(2)湑湑(xu):繁盛的样子。(3)踽踽(ju):孤独的样子。(9)同姓:指兄弟。
译文
有棵孤独棠梨树,绿叶茂密又繁盛。孤身一人在行走,难道没有人相依?不如同宗兄弟亲。路上行人真可叹,为何不同他亲近?
独行人没兄弟,何不帮他解忧戚?
有棵孤独棠梨树,绿叶苍翠又茂盛。孤身一人无依靠。难道没有别的人?不如同姓兄弟亲。路上行人真可叹,为何不同他亲近?
独行人无兄无弟,何不帮他解忧戚?
赏析
  看来,孤独感并非现代人才具有的独特生存感悟。西方哲人尼采曾宣称:上帝死了,人类从此成了孤独无靠的流浪儿。这一宣言被看作是惊世骇俗之言。那么,照这个标准来看,从来没有上帝保佑的中国人,岂不是早就是孤独无靠的流浪儿了吗?
  差不多可以这么说。《杕杜》所表达的,远不止是一个流浪汉的具体孤独感,同时还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说,它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喟叹,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孤独并非完全可以按外在形式来判断。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中才会感觉到孤独无靠;即使身处闹市,在亲朋好友的包围之中,也会有孤独感。真正的孤独感是心灵的一种状态,是心灵牌沉寂时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心灵失去了激活的源泉,没有碰撞、发出火花的机会,对外在事物的反应陷于麻木和绝望之中,仿佛只有心灵本身在黑暗不断漂浮游移,完全丧失了向上的活力。
  处在孤独状态之中,心灵和肉体是分离的。一个人尽管可以吃喝住行,甚至可以谈笑风生、寻欢作乐,这仅仅是外在的、肉体层面的机械生命活动,而内存的心灵却处在游离的孤独状态。这同强装笑脸、强忍悲痛完全不同。
  心灵的孤独是绝对的,无可救药的;现实的孤独是相对的,可以战胜的。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一定孤独;一个身处闹市的人,完全可能孤独。因此,是否孤独,难以用是独自一人不是众多人相片这个外在标准来衡量。
  尤其可注意的是,我们害怕孤独,却又喜欢独处。这里面有太多的话可说。
  118、唐风·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注释
  ①羔:羊之小者。袪(qū 区):袖口,豹祛即镶着豹皮的袖口。
  ②自我人:对我们。自,对;我人,我等人。居(jù 句)居:即“倨倨”,傲慢无礼。
  ③维:惟,只。子:你。故:指爱。或作故旧,也通。
  ④裦(xiù 袖):同“袖”。
  ⑤究究:恶也,指态度傲慢。
译文
  穿着镶豹皮的袖子,对我们却一脸骄气。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情义。
  豹皮袖口的确荣耀,对我们却傲慢腔调。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旧交。
鉴赏
  《毛诗序》说:“《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从该诗首句“羔裘豹祛”的描写来看,所写的是当时的一位卿大夫。因为只有当时的卿大夫,才能穿这种镶着豹皮的袖口。卿大夫是西周、春秋时国王和诸侯所分封的臣属,在当时常担任重要官职,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在一般情况下,卿的地位较大夫为高,田邑也较大夫为多,并掌握国政和统兵大权,对属下的各级官员均可随意任免。从这首诗的内容看,那个卿大夫非常恃权傲物,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侮慢故旧,故引起了一位故友的不满,那人便写诗讽刺他。
  此诗两章,脉络极清楚,每章的前二句极写卿大夫的服饰之威和对故旧的侮慢之态;后二句则通过自问自答,表现了原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愤不平的情绪,而诗句的语气显得“怨而不怒”,很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
  从结构上来看,此诗显得十分简单,艺术上也没有太多的特色,比较明显的也就是反覆吟咏、反覆唱叹、回环往复的手法。这种手法实际上在《诗经》中已相当普遍,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从这也正说明了《诗经》与民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该诗中所用的设问和作答的形式,在《诗经》中也时而可见。这种修辞方法作为讽刺或表现一种强烈的情绪是很合适的。后人诗歌以至今天的新诗里,也常可见到设问句或一问一答的形式,但其源头还不能不追溯到《诗经》中《羔裘》等诗。
119、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释
  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鸨:音bǎo,鸟名,似雁  栩:丛密的柞树  盬:音古,闲暇
  蓺:音易,种植  怙:依靠。  曷:怎么。  所:处所,指安居的处所。  棘:酸枣树。
  食:吃。  极:尽头,终极。  行:行列。  尝:吃。  常:正常的生活。
译文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靠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
  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赡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
  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赏析
  《鸨羽》抒写了农民对繁重而无休止的王室徭役的抗议和怨恨。表达了人们渴望家人团聚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特别是从中揭示出徭役对生产的破坏,对人从头生活的破坏,意义更为深刻。诗以鸨鸟集在树上的摇摆不定,比喻徭役使人不得休息,既形象,又引人联想。
120、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释
  ①七:表示衣服很多。②安:舒适。吉:好,漂亮。③燠 (yu):暖和。
译文
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也有七套衣。它们不比你做的,又舒适来又漂亮。
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也有六套衣。它们不比你做的,又舒适来又暖和。
赏析
  睹物思人,这是人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人的一种情怀。
  一方面,物本身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无论它是一件极其普通的用具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首饰;物已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引发无尽情思的触媒。这样,物本身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换,由使用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而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水性扬花的人,见异思迁的人,铁石心肠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怀叵测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然而,它水远不可能消失。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次作业
  121、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注释
  渭阳:渭水北边,山南水北为阳。
  路车:诸侯乘的车。
  乘:音剩,
  悠悠:思念深长的样子。
  琼瑰:次于玉的美石
赏析
  《渭阳》描写外甥为舅父送行,赠送礼物表达自己的情意。古人说这是秦穆公的儿子送晋公子重耳回国的。诗中并无明证,但“路车”确不是一般人乘坐的车,可以知道“舅氏”也是一位诸侯。
122、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注释
  ①於(Wu):感叹词。②夏:大。夏屋:大房子。渠渠:深而大的样子。③权舆:起初,开始。④簋(gui):古时盛食物的器皿。
译文
唉,我呀我呀!从前住深宅大院,如今吃饭无剩余。啊,可叹啊,再也无法比当初!
唉,我呀我呀!从前每顿四道菜,如今每顿吃不饱。啊,可叹啊,再也不比当初好!
赏析
  太阳再耀眼,也有日落西山的时候。花儿再鲜艳,也有凋谢的时候。人再显赫,也有失势的时候。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天上没有不落的太阳,自然中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没有不倒翁。
  虽说我们已不太相信命运无常一类的说法,但新陈代谢的规律却是亘古不变的,由不得你信不信。就连皇帝的江山都可以轮流坐,更何况区区小民?昨日大鱼大肉,今日粗茶淡饭,更是不在话下。
  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大概很少有人会以非常平衡的心态去面对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的一切。既然得到了,总想永远占有;既然富贵了,显赫了,总想永远富贵下去,显赫下去。一旦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就会暴跳如雷,拼死保护。这样的闹剧、悲剧和喜剧太多了,不足为怪。
  太阳落了,还会照样升起。花儿谢了,便不会复现。大江东流,不可能倒流回来。既得利益失去了,也难以再挽回。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地球依然在转。
123、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注释
  ①汤(dàng):“荡”之借字。游荡,放荡。子:你,这里指女巫。  ②宛丘:四周高中间平坦的土山。
  ③洵:确实,实在是。有情:尽情欢乐。  ④望:德望。一说观望;一说望祀;一说仰望。
  ⑤坎:击鼓声。  ⑥无:不管,不论。
  ⑦值:持。鹭羽:用白鹭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  ⑧缶(fǒu):瓦盆,可敲击发声。
  ⑨翿(dào):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译文
  你起舞热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诚然倾心恋慕,却不敢存有奢望。
  你击鼓坎坎声传,宛丘下欢舞翩然。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美艳。  你击缶坎坎声响,欢舞在宛丘道上。无论是寒冬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鉴赏
  关于这首的主旨,主要有三说。一是刺陈幽公说。《毛诗序》、郑笺、孔疏、严粲《诗缉》皆以为“子者,斥幽公也”。陈幽公荒淫好色,游荡无度,其德行一无可观,为人所恶,故有诗刺之。二是刺陈好巫风说。郝懿行《诗问》、魏源《诗古微》皆持此说,以为陈之先太姬妇人尊贵,好巫觋祭祀歌舞,国民传其遗风,遂成习俗,此诗实刺陈国臣民之陋俗。三是情诗恋歌说,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多数学者的看法。兹取第三说,认为《宛丘》一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爱慕之情。因为刺诗之说缺乏必要的文本支持,从诗的文本中的一个“汤”(荡)字,并不能得出刺舞者放荡的结论,荡有摇摆之义,正是写舞者热情奔放的舞姿。况且从文本语义的抒情性看,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热性、巫风炽盛而四季巫舞不断的陈国,诗的作者怀着热烈的情爱,表达他对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恋慕,实在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在同以巫祀著称的楚国,也有男女相思的内容反映在《九歌》等楚辞作品中。  此诗三章,首章感情浓烈,开篇两句写诗人为巫女优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情随舞起,两个“兮”字,看似寻常,实深具叹美之意,流露出诗人不能自禁的爱恋之情。而巫女径直欢舞,似乎没有察觉那位观赏者心中涌动的情愫,这使诗人惆怅地发出了“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慨叹,同是两个“兮”字。又可品味出他单相思难成好事而徒唤奈何的幽怨之意。第二、三章全用白描手法,无一句情语,但所描绘的巫舞场景,仍处处可感受到诗人情之所系。在欢腾热闹的鼓声、缶声中,巫女不断地旋舞着,从宛丘山上坡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空间改变了,时间改变了,她的舞蹈却没有什么改变,仍是那么神采飞扬,仍是那么热烈奔放,仍是那么深具难以抑制的野性之美;而同时——尽管诗中未明言但读者仍能充分想像到——诗人也一直在用满含深情的目光看着她欢舞,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多么爱你,你却不知道!他在对自己的爱情不可能成功有清醒认识的同时,仍然对她恋恋不舍,那份刻骨铭心的情感实在令人慨叹。
  此诗在技法风格上颇有特色。戴君恩《读诗臆评》评曰:“一之声曼,二、三之响切,真是流商变徵。”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先断后案,遂使下二章叙述处文情不尽,‘汤’字包尽下二章,‘无望’判尽下二章,上为下断,下又为上注,格法尽奇。”牛运震《诗志》评曰:“一头两脚,一曲两直,别格活调。”虽对诗旨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所评确为探骊得珠之论。全诗一开始就以“汤”字凸现出的舞之欢快,与“无望”二字凸现出的爱之悲怆,互相映射,互相震激,令人回肠荡气,销魂凝魂。第一章将主要内容概括已尽,是为“头”,是为“断”,而其语势有似弦乐奏出的慢板,是为“曼声”,是为“曲”;第二、三章以“宛丘”二字与上绾连,再加渲染、铺张,是为“脚”,是为“注”,而其语势有似铜管乐奏出的快板,是为“切响”,是为“直”。而人们读此诗时,虽然对诗人所流露的一腔痴情会有深切的感受,但更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恐怕还是那无休无止、洋溢着生命的飞扬跃动感的欢舞。舞者那股不加矫饰、热烈奔放的激情,令处于现代社会高度物质化的机械生活中的读者体会到一种真正的活力。故此诗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它有别于一般的《诗经》篇章而具有特殊的兴发感动力量。  联想起法国著名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这首被美国音乐评论家爱德华·唐斯称为“使人一听就产生无以言状而又不可抗拒的兴奋之情”的乐曲,描绘的是舞剧中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女人独自在一张桌子上跳着舞,四周围观的男人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的动作。随着她的舞姿愈来愈热烈,他们的情绪也愈来愈高涨。男人们击掌顿脚,形成有节奏的伴奏。最后在转到C大调的那一刻(全曲的高潮),男人们一个个拔剑出鞘。”(《管弦乐名曲解说》)这虽是西方乐舞,但反映的文化内涵却与《宛丘》相似:将不可遏止的情感投射于生命的存在本质的外化形式——乐舞。这话说得似乎有点玄,但绝不是对读者毫无益处的废话。
  124、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
  东门:陈国都城东门。
  枌:音分,白榆
  栩:音许,柞树
  子仲:陈国的姓氏
  谷:毂去车加上一下禾,音古,指风光美好
  鬷鬷迈:音纵力,多次来回走
  荍:音瞧,紫红荆葵
翻译
  东门长有白榆树,宛丘上头有柞木。子仲家的美姑娘,大树下面婆娑舞。
  吉日良辰选得好,青青草坪在南郊。不绩麻线不作工,来到市集把舞跳。
  吉日良辰去欢会,男女成群又结队。你像锦葵花一朵,赠我花椒情意美。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它反映了陈国当时尚存的一种社会风俗。朱熹集传》曰:“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这里说的某一美妙的时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特别时间“谷旦”。对这一词汇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读本诗,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久已隐去的古风及其原始含义,从而认识某些节庆的起源以及少数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节日及其节日风俗。同样,诗的地点“南方之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场所。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谷旦”,毛传云:“谷,善也。”郑笺云:“旦,明。于,日。差,择也。朝日善明,日相择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谷旦,犹言良辰也。”朱熹《诗集传》云:“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南方之原”,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解曰:“谓南方高平之原。”
  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欢日。上古的祭祀狂欢日有多种。比如农耕社会中作为时历标准并祈祷丰收的火把节、腊日节等远古年节;祭祀生殖神并乞求部族繁衍旺盛的上巳节等各种祭祀日。不同主题的祭祀狂欢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欢内容,比如驱傩、寒食、男女短期的恢复自由性交等。擗朱熹《诗集传》,陈国“好乐巫觋歌舞之事”,陈国的占风可以说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因此就有这样的“谷旦”。
  前人曾经常指责所谓的“郑卫之风”,认为它们“淫”。今天在我们看来,所谓的“淫”无非是指这些“风”热情奔放,是男女欢歌狂舞的音乐。实际上,这又何止郑风、卫风。陈风从诗文内容上看就是非常“淫”的。《汉书·地理志》说:“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就本诗而言,其内容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可以推断,这一“谷旦”是用来祭祀生殖神以乞求繁衍旺盛的祭祀狂欢日。
  《礼记·夏小正》说二月“绥多女士”。绥,《诗经·卫风·有狐》毛传云:“绥绥,匹行貌。”二月中成双结对的男女特别多,所以也有“怀春”一词。这不仅仅反映出与季节变化相应的生理本能;更有意义的是,也反映出这个时节的文化习俗。《周礼·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高禖是古代仲春二月祭祀的唯一神祗。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云:“以其(指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可见,高禖是婚姻神、生殖神。
  在祭祀生殖神的佳期里男女可以放开禁忌而自由恋爱乃至交合,因此这种时候情歌和乐舞便特别兴盛。这种佳期以后逐渐成为民间的固定节日。魏晋以前尤为流行的上巳节就是同性质的节日。从上巳节流行的流卵、流枣等习俗看,上巳节即是祭祀生殖神乞求生殖的节日。《太平寰宇记》卷七六曰:“四川横县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有求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至今,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仍流行的三月三即是古俗的遗存。壮族的三月三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其时,青年男女盛装聚会并对歌数日。男女青年还抛绣球以互通情怀。布依族在同期也举办与壮族歌墟相当的跳花会,人们也常因期间的男女交谊活动而称“鹊桥会”。黎族更是直接把三月三称为谈爱日。可见,这样的节日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择偶属性。(西方也同样有公历2月14日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而这种风俗,也正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的性交关系”。当这样一种风俗被奉祀生殖神的祭祀仪式所吸纳固定后,便成为狂欢的节日。
  举行狂欢有一定的地方,这也与祭祀仪式所要求的地点相关。祭祀中有庙祭和墓祭两种。庙祭有一些相应的建筑,如宫、台、京、观、堂、庙等,《诗》中的灵台、閟宫、上宫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墓祭则多在郊野旷原。溱洧、汉水、淇水等河边旷野也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历史上,燕之祖、齐之社稷、宋之桑木、楚之云梦是远比“南方之原”更为著名的祭祀狂欢地。
  125、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注释
  ①衡门:横木做成的门,指简陋的居所。②栖迟:居住休歇。 ③泌:泉水。洋洋:水流不息的样子。④乐:疗救。⑤鲂(fang): 鱼名。(6)取:同“娶”。(7)齐之姜;齐国姓姜的女子。(8)宋之子: 宋国姓子的女子。
译文
木门简陋的住所,可以当作安身处。泉水流淌不停息,可以止渴还充饥。
难道想要吃鱼时,定要吃那黄河鲂?难道想要娶妻时,定要娶那姓姜女?
难道想要吃鱼时,定要吃那黄河鲤?难道想要娶妻时,定要娶那姓子女?
赏析
  食有鱼,可见不是平民百姓所能过的生活。然而,食有鱼便知足,不求高档昂贵奢侈,却是在无止境的欲望面前知止知足知乐,亦属不多见。
  在掉进欲壑不能自拔与知止退而求其次之间作选择的话,选择后者的人不会占多数。欲壑难填,道出了人心的贪婪和弱点。掉进欲壑,是异化的开始,是自投罗网和自我放纵。知止而退,是拯救的开始,是自救和自我解放。
  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多数人都难以做到。没有富的,拼命想富。已经富了的,拼命想更富。没做官的,一心想做官。已经做了官的,一心想官帽更大。殊不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要想得救,唯有靠自己,他人帮不了任何忙。正如染上毒瓜要想戒毒,虽然可以强制,最终还得靠自己痛下决心,洗心革面,断绝欲念。知足常乐,已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更不只是对贫穷窘困者而言;富贵者同样也当设立这样的警戒线。越过警戒线,是无边苦海;固守在警戒线内,便是自我解放。
126、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注释
①池:护城河。
②沤: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
③姬: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④晤歌:用歌声互相唱和。
⑤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织夏布。
⑥菅(jiān):菅草。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可做索。
译文:
东门外有护城河,可以浸麻可泡葛。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相会又唱歌。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纻麻许许多。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倾谈情相和。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菅草一棵棵。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叙话真快活。


赏析:
       这是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可以想像,一群青年男女,在护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大家在一起,一边干,一边说说笑笑,甚至高兴得唱起歌来。小伙子豪兴大发,对着爱恋的姑娘,大声地唱出这首《东门之池》,表达对姑娘的情意。这种场面,时至今日,还屡见不鲜。沤麻的水,是有相当强烈的臭味的。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
  全三章十二句,其实只是一个意思,一章已经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复沓。而复沓,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语反覆吟唱,正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这种反覆吟唱,既表现劳动青年感情的纯朴强烈,又以复沓的手段加强诗歌的主题。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现代。前人评此诗为“平调深情”(牛运震《诗志》)、“愈淡愈妙”(吴闿生《诗义会通》引),良然。
  大麻、纻麻经过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较长而耐磨的纤维,成为古时人们衣料的主要原料,织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饰,叫深衣,是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成劳动者的衣料了。因此,每年种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后很长历史时期农村主要劳动内容之一。年年在护城河沤麻,年年有男女青年相聚劳动谈笑唱歌,《东门之池》这样的欢乐的歌声,也会年年飘扬在护城河上的。
  旧说如《毛诗序》谓此诗“刺时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贤女子以配君子也”,苏辙《诗集传》谓“陈君荒淫无度,而国人化之,皆不可告语。故其君子思得淑女,以化于内”,都将诗意与政治联系起来,不免穿凿附会。而理学家朱熹倒别具眼光,看出“此亦男女会遇之词,盖因其会遇之地,所见之物以起兴也”(《诗集传》)。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注释
①牂牂(zāng):风吹树叶的响声。一说茂盛貌。
②昏:黄昏。期:约定的时间。
③明星:启明星,晨见东方。煌煌:明亮。
④肺肺(pèi):同牂牂。
⑤晢晢(zhé):同煌煌。
译文
东门的大白杨呵,叶儿正牂牂低唱。约好在黄昏会面呵,直等到明星东上。
东门的大白杨呵,叶儿正肺肺嗟叹。约好在黄昏会面呵,直等到明星灿烂。
鉴赏
  倘若将明星视为夜晚升空的众多星辰,这首的情致便当是欢乐的:当黄昏将临,月儿尚未朗照,夜空上开放灿烂如花的第一朵明星时,约会的情人便要到来——这时的主人公,隐身在牂牂”“肺肺的白杨树荫下,心中该漾动着几多期盼的喜悦。  但明星在古代实为启明星之专名,它在黄昏的时候隐于西天,直到黎明时分方才灼灼升现东方。《郑风·女曰鸡鸣》所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说的就是它凌晨升空的景象。明白了明星之特指,这首诗的基调便刹那间改观了:涌动在诗中的,再不是黄昏约会的喜悦,而只有终夜不见情人来会的焦灼和惆怅了。
  读者很难判断,那在白杨树下踯躅的人儿,究竟是男、是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或她)一定是早早吃罢晚饭,就喜孜孜来到城东门外赴约了。这约会在初恋者的心上,既隐秘又新奇,其间涌动着的,当然还有几分羞涩、几分兴奋。陈国都城的东门外,又正是男女青年的聚会之处,那里有、有、有(白榆),陈风中的爱情之歌《东门之池》、《宛丘》、《月出》、《东门之枌》,大抵都产生于这块爱情圣地。  此时主人公的伫足之处,正有一排挺拔高耸的白杨。诗中描述它们其叶牂牂其叶肺肺,可见正当叶儿繁茂、清碧满树的夏令。当黄昏降临、星月在天的夜晚,乌蓝的天空撒下银白的光雾,白杨树下便该映漾出一片怎样摇曳多姿的树影。清风吹过,满树的叶儿便牂牂肺肺作响。这情景在等候情人的主人公眼中,起初一定是异常美妙的。故诗之入笔,即从黄昏夏夜中的白杨写起,表现着一种如梦如幻的画境;再加上牂牂肺肺的树声,听来简直就是心儿的浅唱低回。
  但当主人公久待情人而不见的时候,诗情便出现了巨大的逆转。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晢晢”——字面的景象似乎依然很美,那煌煌晢晢的启明星,高高升起于青碧如洗的夜空,静谧的世界便全被这灿烂的星辰照耀了。然而,约会的时间明明是在黄昏,此时却已是斗转星移的清寂凌晨,连启明星都已闪耀在东天,情人却不知在哪儿。诗讲究含蓄,故句面上始终未出现不见情人的字眼。但那久待的焦灼,失望的懊恼,分明已充溢于字里行间。于是煌煌闪烁的明星,似也感受了昏以为期的失约,而变得焦灼不安了;就是那曾经唱着歌儿似的白杨树声,也化成了一片嘘唏和叹息。  朱熹分析此诗说:此亦男女期会而有负约不至者,故因其所见以起兴也。(《诗集传》)其实此诗运用的并非语,而是情景如画的法描摹。在终夜难耐的等待之中,借白杨树声和煌煌明星之景的点染,来烘托不见伊人的焦灼和惆怅,无一句情语,而懊恼、哀伤之情自现。这正是此诗情感抒写上的妙处。由于开笔一无征兆,直至结句方才暗示期会有失,更使诗中的景物描摹,带有了伴随情感逆转而改观的不同色彩,造成了似乐还哀的氛围递换、变化的效果。这样的表现,就尤其令人叹为观止了。
  这样一首情诗,《毛诗序》却附会为刺时之作,以为刺的是昏姻失时,男女多违,亲迎女犹有不至者,未免太离谱,其为今人所不取,自然是理所当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6: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8     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译文
墓门前长着枣树,就操起斧子把它砍掉。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国中的人无不知晓。知道他居心险恶却不加制止,很早以来就已这样糟糕。
墓门前长着梅树,猫头鹰聚集在树上。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唱支歌儿把警钟敲响。告戒的话充耳不闻,栽了跟斗才想起我的歌唱。

注释
①墓门:墓道的门。一说陈国城名。棘:酸枣树。
②斯:析,劈开,砍掉。
③夫:这个人,指陈陀。
④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
⑤谁昔:往昔,由来已久。然:这样。
⑥梅:梅树。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⑦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萃:集,栖息。
⑧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戒。
⑨颠倒:跌倒。

    简析:
    这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陈佗为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据《左传·桓公五年》载:“陈侯鲍卒。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陈佗在桓公病中杀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君,陈国大乱,后来蔡国为陈国平乱,终于诛杀陈佗。据《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
  但是,由于《毛诗序》中又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岐义。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郑笺云:“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孔疏谓:“不义之大,莫大于弑君也。……陈佗弑君自立之事也。……陈佗所杀大子免,而谓之弑君者,以免为大子,其父卒,免当代父为君,陈佗杀之而取国,故以弑君言之。”既肯定陈佗为窃国弑君之元凶,罪莫大焉,而又归咎于师傅之不良,期望陈佗诛退恶师,悬崖勒马。这种荒谬的伦理逻辑只能暴露出笺疏作者为统治者开脱罪责的意图,统治者即使有弑逆之行,也要让别人为之承担罪责,这或许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使然。胡承珙《毛诗后笺》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则佗已身为大逆,而尚鳃鳃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纵罪魁而诛党恶,无此断狱之法。”可谓切中要害之论。
  在宋代兴起的独立解经的疑古风气中,有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疏的曲解之处。苏辙在其《诗集传》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夫,指陈佗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姚际恒称苏氏“可谓善说此诗矣”(《诗经通论》),吴闿生《诗意会通》也指出《毛诗序》“无良师傅云者”,“与诗‘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诗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岂有以斥师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说诗者中也有不泥定此诗为刺陈佗者,如朱熹《诗集传》即称:“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崔述《读风偶识》也认为“以《墓门》为刺陈佗则绝不类”,“此必别有所刺之人,既失其传,而序遂强以佗当之耳”。
  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仅两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戒的口吻。两章的开头以动植物起兴,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但国家依然坏人当道,多行不义,故每章的四、五两句以“顶针”手法将诗意推进一层,转为感叹,忧国之意可感。此诗可谓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从先秦以来此诗就流传甚广,也产生了有关它的一些传说。如《楚辞·天问》云:“何繁鸟萃棘,而负子肆情?”王逸注云:“晋大夫解居甫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之淫泆,肆其情欲。妇人则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鸮萃止。’故曰‘繁鸟萃棘’也。言墓门有棘,虽无人,棘上犹有鸮,女(汝)独不愧也?”又《列女传·陈辩女传》载:“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女(汝)为我歌,我将舍女。’采桑之女乃为之歌曰:‘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大夫又曰:‘为我歌其二。’女曰:‘墓门有楳,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楳则有,其鸮安在?’女曰:‘陈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加之以师旅,其人且亡,而况鸮乎?’大夫乃服而释之。”以上两则传说情节虽有异,但由此也可看出此诗在民间甚为流行,连劳动妇女也知道引用,或许此诗本就出自民间歌手。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注释
①防:水坝。一说堤岸;一说枋,常绿乔木,可为红色染料。

②邛(qióng):山丘。旨:味美的,鲜嫩的。苕(tiáo):紫云英,豆科植物,嫩叶可食。一说凌霄花,一说翘摇,一说苇花。
③侜(zhōu):谎言欺骗。美:美人儿,心上人,指作者所爱的人。
④忉忉(dāo):忧虑状。
⑤唐:唐乃朝堂前和宗庙门内的大路,中唐,泛指庭院中的主要道路。一说通“塘”,中唐,塘中。甓(pì):瓦片。一说通“䴙”,野鸭子。
⑥鷊(yì):借为“虉”,绶草,一般生长在阴湿处。
⑦惕惕:提心吊胆状。

译文:     
喜鹊搭窝在河堤,紫云英草长坡地。谁会蒙骗我的爱?担忧害怕藏心里。
瓦片铺在庭中路,绶草栽入丘上土。谁会蒙骗我的爱?担忧害怕心里苦。

简析:
     把不协调的事物放在一起,引起危机的恐惧,是《防有鹊巢》一的情绪症结。不过,由于历代诠释各异,引伸出许多有意思的观点。《毛诗序》说这首诗是“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居子忧惧焉”。至于这位宣公是否信谗远贤,诗中并无实指。《毛序》仍然是一种揣想。朱熹则认为这是一首情诗,在《诗集传》中说是“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离间)之词”。朱熹的说法,抓住了诗歌情绪的焦点,又从“予美”二字引伸,才得出情诗的结论。
  细味原诗,读者会觉得落实为政治性的信谗远贤之忧,或者感情性的背信弃爱之忧,都比较勉强。特别是政治性的揣测,更为虚幻。关键在“予美”二字。“予美”为“我所爱慕的”这个意思。在《诗经》中,美有美人、丈夫或妻子的意思,更有美丽、美好的意思。因为钟爱,觉得这个人(丈夫或妻子或情人)很美。所以,美字应该是一种感情亲爱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可以接受,那么,“予美”的对象,就不一定是已经与作者定情相恋的人,但一定是作者明白地或暗暗地相恋之人。从全诗结构上看,被爱之人并不十分清楚自己被谁暗中爱上了,而第三者悄然而至。于是,作者暗中焦急:自己暗恋的人要被人抢去了呀!那是不合适的,不协调的!只有自己与这个人才是完美的一对。但是,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中进行的。暗暗的爱,暗暗的担忧,暗暗的感叹,于是,便出现了这首暗中担忧的歌。
  从情绪上说,这首歌以猜测、推想、幻觉等不平常的心理活动,表达平常的爱慕之情。正因为作者爱之愈深,所以他也忧之愈切。至于有没有第三者来蒙骗所爱者的感情,这并无实指,或者干脆没有。然而,作者不管有没有第三者,就公开了他的担忧,这正是爱得深也疑得广。这一微妙的爱情心理,通过作者第一人称手法的歌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手段上,大量的比喻是其特色。比喻中采用的是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来比喻人世间也不可能出现的情变。喜鹊搭巢在树上,不可能搭到河堤上;紫云英是低湿植物,长不到高高的山坡上;铺路的是泥土、地砖,决不是瓦片;绶草生长在水边,山坡上是栽不活的。这些自然现象本是常识,可是作者偏偏违反常识地凑在一起:“防有鹊巢”、“邛有旨苕”、“中唐有甓”、“邛有旨鷊”,不可能的事物发生了。不过,自然规律不可违反,河堤上的喜鹊窝,山坡上的紫云英等等,都是不长久的。这里,显示了比喻运用中的感情倾向性,意味着作者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谁侜予美?”实在谁也不能横刀夺爱,真正的爱情是坚贞不移的。这就是作者在担忧悬念中寄托的坚定信念。
130、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①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关于
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现在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②佼(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娇美。
③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窈纠:与第二、三章的“懮(yǒu)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④劳心:忧心。悄:忧愁状。
⑤懰(liǔ):妩媚。
⑥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⑦照:照耀(大地)。
⑧燎:明也。一说姣美。
⑨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简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读者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读者的想像,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焦竑《焦氏笔乘》说:“《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也说:“宋玉《神女赋》云:‘其始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用此诗也。”他们举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而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4: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31、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译文
为何去株邑之郊?只为把夏南寻找。不是到株邑之郊?只想把夏南寻找。
驾大车赶起四马,停车在株邑之野。驾轻车赶起四驹,抵株邑早餐息歇。

上层统治者的政治腐败,往往又是与生活上的荒淫相伴而行的。这后一方面,当然也逃不过民众雪亮的眼睛。国风民歌中对这类秽行的揭露屡见不鲜,即是有力的证明。
  《株林》堪称这类诗作中的杰作。由于它对陈灵公君臣狗彘之行的揭露,用了冷峻幽默的独特方式,给人们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诗中提到的“夏南”,乃陈大夫御叔之子夏徵舒。他的母亲夏姬则是名闻遐迩的美妇,由此引得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的馋涎。据《左传·宣公九年》披露,陈灵公、孔、仪三人均与夏姬私通,甚至穿着她的“衵服”(妇人内衣),在朝廷上互相戏谑。第二年又去株邑饮酒作乐,陈灵公还当着夏姬之子嘲弄仪行父:“他长得真像你!”仪行父即也反唇相讥:“还是更像君王您呵!”惹得夏徵舒羞怒难忍,终于设伏于厩,将陈灵公射杀,酿成了一场臭名远扬的内乱。
  此诗之开篇,大抵正当这班衣冠禽兽出行之际。辚辚的车马正喜孜孜驰向夏姬所居的株林,路边的百姓早知陈灵公君臣的隐秘,却故作不知地大声问道:“胡为乎株林(他们到株林干什么去)?”另一些百姓立即心领神会,却又故作神秘地应道:“从夏南(那是去找夏南的吧)!”问者即装作尚未领会其中奥妙,又逼问一句:“匪适株林(不是到株林去)?”应者笑在心里,却又像煞有介事地坚持道:“从夏南(只是去找夏南)!”明明知道陈灵公君臣所干丑事,却佯装不知接连探问,问得也未免太过仔细。明明知道他们此去找的是夏姬,却故为掩饰说找的是“夏南”,答得也未免欲盖弥彰。发问既不知好歹,表现着一种似信还疑的狡黠;应对则极力挣扎,摹拟着做贼心虚的难堪。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胜于义愤填膺的直揭。它的锋芒,简直能透入这班衣冠禽兽的灵魂。
  到了二章,又换了一副笔墨。辚辚的车马,终于将路人可恶的问答摆脱;遥遥在望的株邑眼看就到,陈灵公君臣总算松了口气。“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这里摹拟的是堂堂国君的口吻,所以连驾车的马,也是颇可夸耀的四匹。到了“株野”就再不需要“从夏南”的伪装,想到马上就有美貌的夏姬相陪,陈灵公能不眉飞色舞地高唱:“说于株野!”“说”,一般均解为“停车解马”,固为确诂。但若从陈灵公此刻的心情看,解为“悦”也不为不可。“说(悦)于株野”,也许更能传达这位放荡之君隐秘不宣的喜悦罢。“乘我乘驹,朝食于株”——大夫只能驾驹,这自然又是孔宁、仪行父的口吻了。对于陈灵公的隐秘之喜,两位大夫更是心领神会,所以马上笑咪咪凑趣道:“到株野还赶得上朝食解饥呢!”“朝食”在当时常用作隐语,暗指男女间的性爱。那么,它正与“说于株野”一样,又语带双关,成为这班禽兽通淫夏姬的无耻自供了。寥寥四句,恰与首章的矢口否认遥相对应,使这桩欲盖弥彰的丑事,一下变得昭然若揭。妙在用的又是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就不仅使这幕君臣通淫的得意唱和,带有了不知羞耻的自供意味;简直还能让读者窥见在车马抵达株邑之野时,君臣脸上所浮动的忘形淫笑。
  这样的讽刺笔墨,实在是犀利的。所以连《毛序》在论及此诗时,也不免一改庄肃之态,而语带讥刺地书曰:“《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这最后一句,真可作“说于株野”、“朝食于株”的绝妙注脚。

  
132、泽陂
原文: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译文
  那个池塘堤岸旁,既长蒲草又长荷。有个健美的青年,使我思念没奈何。睡不着啊没办法,心情激动泪流多。
  那个池塘堤岸旁,既长蒲草又长兰。有个健美的青年,高大壮实头发鬈。睡不着啊没办法,心中愁闷总怅然。
  那个池塘堤岸旁,既长蒲草又长莲。有个健美的青年,高大壮实很威严。睡不着啊没办法,枕上翻覆难安眠。

      这是一首水泽边女子思念一位小伙子的情歌。三章十八句,每章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叙述看见池塘边的香蒲、兰草、莲花,便想到自己恋慕的健美男青年,不禁心烦意乱,情迷神伤,晚上觉也睡不着,于是一腔愁闷,发而为歌,遂唱出此篇。 意显豁,本不劳曲求,然而《毛诗序》乃云:“《泽陂》,剌时也。言灵公君臣淫于其国,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谓此诗刺陈灵公偕大夫孔宁、仪行父与夏姬通奸,导致国中淫风炽盛。按之文本,此说扞格难通,为今人所不取。至于说此诗为伤逝之作(姚际恒《诗经通论》)、忧忠臣孤立之作(刘沅《诗经恒解》),也都证据不足。
  应该说,春秋战国时代,在爱情方面,女性还有很大的自由度。封建意识形态中伦常观念,还没有成为社会伦理的统治思想。特别在民间,男恋女,女恋男,发而为诗为歌,皆真挚动人,和日后理学家所理解的大不一样。《泽陂》是一首女子思恋男子的歌,见景生情,真率坦诚,全诗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
  全诗三章,都用生于水泽边的植物香蒲、兰草、莲花起兴,蓬蓬勃勃的植物,波光潋滟的池水,呼唤着生命的旺盛发展。女子目睹心感,自然而然地想起所思恋的男子了。不知这两个青年,究竟是相恋相思,还是女方在单相思。但是,这个女子是强烈地爱上男方了。在她眼中心里,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爱是感性的行为,男子身材高大强壮,神态庄重有威仪,这些可以捉摸的外形和品格,就成了女子择爱的具体的感性的条件。思念中的男子,与女子心目中的爱人是那样一致,所以女子自然真诚地赞美起男子来。不过,眼下女子还没有得到男子爱的允诺,还不知道男子会不会以爱来回报,因此,她睡不安,行不安,流泪伤心,希冀等待。细节的描述,把内心真挚的爱,衬托得十分强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02:34 , Processed in 0.1191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