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0|回复: 2

解构与本体论_德里达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的讲演纪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1 20: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俞宣孟 编译


  德里达先从词义入手,解释了我们这里译作“解构”的“deconstruction”这个词的意思。这就是说,作为一种习惯,我们常常是从书写的语言入手来理解问题的。他说,这个词在法文中和英文中的拼法是一样的,都有对于结构性的东西予以否定的意思。但是这种词义是不能完整地表达他的思想的。他说,他的“deconstruction”与海德格尔使用的德文词“Destruktion”是相同的。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用“Destruktion”这个词是指对本体论历史的分解或分析(analysis),其用意是要使思想免受本体论的禁锢,从中解脱出来。

   关于本体论,德里达说,其原文“ontology”的词源出于希腊文,意思是一门关于“on”的学问。“on”在英文里是“being”,法文是“etre”,拉丁文作“ens”,德文里则作“Sein”。但是,海德格尔使用名词“Sein”的时候,实际上是取其动词“seln”的意思,相当于英文的动词不定式“to be”,是人们说“it is...”时,“is”(“是”)的意思。只是迫于语法的要求,才写成以大写字母开头的“Sein”。在德文里,“Sein”与由分词转变成名词的“Seiende”有词形上的明显区别,英文里没有这种区别,所以需要以一个大写字母开头的“Being”来特指“Sein”,而以“being”指“Seiende”。海德格尔说,本体论只是停留在“Seiende” (“所是”,“是的东西”)的层面,而却不及“Sein”(“是”)的层面。“所是”与“是”是有团别的,“所是”是由于“是”才是其所是的。海德格尔把“是”与“所是”的区别称做“本体论的差异”(ontological difference)。德里达说,他自己的“differance”(这是德里达故意误拼的一个词,时下译为“延异”)就是从海德格尔关于“本体论的差异”一说中演变而来的。用“differance”这个词,是为了强调,一切“所是”,也即一切“现成的东西”或“在场的东西”(“present”),都有它的来源。(这时他伸手举起桌面上的一部手机)这就是在场的东西。解构主义要求不受蔽于现成的事物,而要从根源上去把握在场事物的来源。

  谈到这里,德里达摆明了他自己与胡塞尔观点的不同处。他说,据胡塞尔的观点,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东西都是在场的,都是现成地给予我们的。胡塞尔不越出现成在场的东西。在我们说“这是某某”(there is...)时,(再次举起手机)确实是说出了现成在场的东西。但是这里有我们的追索(trace),现成在场的东西是我们追索的结果,句中“是”的意思就是在“追索”,现成的东西是在人的追索中是其所是的。而“追索”决不是什么现成在场的东西。“追索”对于在场东西的出场是起决定作用的。一切现成的东西都始于“追索”,“追索”是先于“所是”的。在说“There is...”时就是追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2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形成了坚固的结构(stable structure),往往妨碍我们从其根源上作深入的追索。例如,西方的拼音文字是对发音的记录,人们于是就认定了语言是具有这种结构的东西。其实,从语言是表达意思的方面看,并非只有说出来的才是语言。人的手势、人的各种活动,都传达着某种意思,因而也是语言。同时,人也不只是说话的是者(“speaking being”),而是有各种活动的是者,其中也包括作为动物那样的是者,所有这些综合起来才是人类这样的是者(“human being")。说这些话是为了在看问题时打开视野,打破某些固定的格式。本体论始于“这是什么”这种方式的提问,在这种提问方式下,形成了许多固定的结构。

   我们思考问题时有许多方面表现出受制于某些坚固的定式。如,谈问题时常常要引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前贤。看问题时区分积极主动的方面和消极被动的方面,区分感性的东西(the sensible)和理智的东西(the intelligible),并以为其中的一个优于另一个,如积极的方面优于消极的方面,理智的东西优于感性的东西。德里达称这样的东西是制约思想的“等级”(“hierarchy”),并表明,这样的“等级”格式正是解构主义所要反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但是,他又说明,反对“等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并不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去主张相反的方面, 比如,用“不在场”(“absent”)去反对“在场”。他主张,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方法应当是回溯到源头去。

   最后,德里达指出,对他的解构主义理论存在着普遍的误解,例如,很多人把解构主义理论看作是纯粹消极的、否定性的理论。为此,他辩解说,他的理论中也包含着肯定、包含着yes。他说,他主张的追索就是“提问”(“questioning”),提问看上去只是疑问而无所肯定,其实,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在提问中,所要问的问题的方向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就有着yes。另外,他也告诫人们不要把解构主义仅仅当作是坐在图书馆里阅读一种文本的方法。解构主义可以有多种形式,也可以有多样的用途。当人们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制度、政治、文化等现象时,是需要它们的。各个民族都可以用它来做出自己的分析。

    有人问,你的讲演表明,解构主义是在本体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试想,在一个没有本体论的民族或国家里,解构主义是否还有普遍的意义呢?如中国哲学里就是不存在本体论的。

   德里达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已经指出,解构主义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运用,中国也有自己解构的问题。中国现在没有本体论,也许将来会发明出一种本体论来。

   有人插话,表示不同意中国将来会发明出一种本体论,一方面,本体论在西方也是正在崩溃的东西,另一方面,本体论不止是运用逻辑的,而且,它所使用的语言也是西方历史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德里达对插话所揭示的本体论的特征表示同意。但是他说:事实上今天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渗透着西方文化的许多影响,即使我们不叫它本体论,甚至不叫他哲学,而只叫它“思” (“thinking”)??这是海德格尔的做法,我甚至可以认为也不叫“思”,我想,(略停顿,笑了一下,说,我还是说“think”)你还是有需要解构的东西。(说着,他拿起放在面前的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聘请他为名誉教授的证书)就如我刚才接受这份聘书时,我说,谢谢。大家在这种场合都是这样说的,不说显然是不礼貌。然而当说这种话成了定式,成了套话,而内心却并没有真诚(authentic)的感激之情时,这样的礼貌其实是不礼貌。这就是通过解构来发现的。

   有人插话,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礼仪形式,形成了人类的文化传统,你是否主张要摆脱这类文化传统呢?

     德里达说,我并没有认为我们应当摆脱人类的文化传统。

   又有人插话,那么我们不要用那么强烈的措辞,就以道谢为例。当你说形式上的礼貌其实是不礼貌,是否意味着要不拘形式?但是既然人们已经约定了道谢的形式,离开了这种固定的形式,别人又怎么能理解你的礼貌?人们又怎么沟通呢?

     德里达说,我想说的主要是,究竟什么是这种场合应当有的真正的诚信(authentic Sin- cerity)。有许多真正的意义是被形式掩盖起来的,是人们不容易发现的。例如,在五、六十年代时,有些国家(他举了两个国家的名字)曾经修改了法律;法律本来就应当是公正的,还要修改,这就说明还不够公正,也说明存在着真正(authentic)的公正。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去追求这种真正的东西。

   有人插话,我们注意到你用authentic这个词,而不是true。佛教追求的正是authentic的东西,它要求人们如其所然地生活,在当下体察自我。

   德里达说,把握authentic应当有多种途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20: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释
* 德里达是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2001年9月14日下午,他访问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他先作了简短而精练的讲演,题为《解构与本体论》。然后,又在讨论中回答了提问。本文是对德里达讲演以及他对与本题有关问题的回答的记录,未经德里达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霍桂桓)


原载《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4 16:11 , Processed in 0.0889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