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6|回复: 7

[自语闲聊] 扬州文化与安徽(大漠孤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1 20: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扬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扬州文化实际上是全国各地文化结合扬州的当地风俗民情而生成的。自唐以来,扬州由于位于古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水陆交通要地的有利地理位置,自古就成就了“扬一益二”的地位。所以,当时扬州繁华都市的状况,吸引了各地文人商贾云集扬州,对于促进和推动扬州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安徽对扬州文化的巨大影响。

      下面接着慢慢聊。
扬州位于江苏省长江北岸苏中的西部,扬州地域西部与安徽相连接,在地理位置上与安徽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历史上善于经营的徽商与晋商、浙商齐名,扬州作为水陆码头的大都市,自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商业优势。所以,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方便条件的徽商,当时在扬州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时间接着聊。
徽商具有相当的经营头脑,他们充分利用了扬州的地理优势和安徽的物产优势,在扬州的经营可谓是轰轰烈烈。徽商经营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经营盐业和木材。历史上扬州是盐的集散中心,在清朝时,扬州的盐税占全国税收约三分之一,可见盐业经营具有巨大的商业利益;而安徽山区又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把家乡木材资源的优势和扬州商业中心的优势相结合,也是徽商经营的重要方面。所以,徽商善于利用优势、发挥优势,在当时扬州商界,徽商是最重要的商帮之一。
由于盐业和木材都具有很大的商业利润,加之徽商的善于经营和勤劳能干,很快就聚集了巨大的财富,扬州盐商富可敌国,当时在全国都是有很大影响的。皇帝下江南到扬州时,几乎都是盐商接驾,所有接驾费用,都由盐商承担,从这方面来看,扬州盐商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地位,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扬州当时的商人,包括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在扬州的商人,与山西土财主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眼光不仅放在生意上,还十分注重文化建设,这与当时扬州不仅云集大批商贾,还吸引大批文人留驻扬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扬州的商人一般都与文人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这个因素不断提升了扬州商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在扬州商人中,也就不乏能诗善文者。
各地商人在扬州经商后,大都留住扬州,他们建设了一大批深宅大院和私家园林,使扬州古建筑享有集“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美誉。扬州古建筑体现“南方之秀”,主要是吸纳了徽派和浙派建筑的风格,“北方之雄”主要糅合了北方皇家园林的气势,最终形成了:“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扬州古建筑,在本地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安徽、浙江、岭南等地的建筑风格,这里面以安徽对扬州古建筑的影响为最大,扬州现存的许多古建筑,都可以看到徽派建筑的痕迹。扬州电视台今年曾到安徽一些徽商故居进行专题采访,了解历史上安徽建筑风格对扬州古建筑的影响,同时还发现,扬州古建筑在吸纳安徽建筑风格后,形成了新的古建筑特色,并反过来又影响到安徽古建筑风格的变化。从古建筑文化角度来说,扬州与安徽也有着很深厚的渊源。轩轾”的格局,并在清代乾隆盛世就有了“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盛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0: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晨向风而舒情在2007-7-1 1:00:00的发言:
从现有的资料看
很多徽商在扬洲也是“扎台面”,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搞表面的豪华竞争的“泡沫经济”
回家吃盐豆,在外花天酒地(那时的文学作品也有载这个的),
为了扎台面,其实的徽商很多都是债台高筑了。
我们清醒的想一想,就那么点盐,扎那么一大堆人去抢,都去抢官府发的“盐引”,抢到手的又有几个?
有那么多发洋财的吗,很多是看书人的想当然耳!
官府对盐商也很歧视,有清一代,你再有钱,籍不让迁。
我说的以上,可能“对号”不大准确,大大都是事实。
晨字

小晨说的不太准确,当时扬州盐业供应地域很广,除了现在华东地区外,还包括湖北、河北、京津等地区,盐的经销量占有半壁江山。当时盐业也是实行专营的,由朝廷控制,要想经销盐,需得申领“盐引”,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专营许可证。在盐商里面也有大小之分,大盐商都具有垄断权,真正发财的都是那些掌握“盐引”的大盐商们,那些分销商和小盐商就不好说了。扬州盐商之所以要大建私家园林,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想在皇帝下江南时,能够接驾有功,以获得更大的盐业经销权。不排除一些盐商因大建园林而衰败破产的,但是扬州盐商最终的衰弱以至消失,包括扬州在清末的衰败,以及漕运的破落,最主要的原因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清末时,古运河逐渐淤塞,朝廷也不进行疏浚,最后造成运河断航,此时海运兴起,扬州水陆交通的优势荡然无存。运河兴扬州兴,运河衰扬州衰,所以扬州,以及扬州的盐业和依赖运河的漕运,在运河衰败中,也自然地要走向衰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漠兄18楼中扬州盐业供应地域和经销量的指正,此点,弟委实学力不逮。

我们今天对徽商,应从他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去考虑(这里指广义的建筑,戏剧之类)

学他那些保守和小农的经商术,我看是太迂了点。

观之现在各地的徽商文化搭台,很大程度的是借其历史的云烟,来为现在经济造势。

这一点和学他的那些经商招术是两码子事~

就徽商来说,观其大者,无非是“人”的生意突出显眼。(打破头的去搞盐引,胡雪岩的官场放长线)

这里姑且按胡雪岩徽籍,把算做徽商吧。

但一遇到政局跌宕,就随之玩玩(如胡和左的关系)

盐商亦是,盐路不通,他也没晋商的眼光来做金融业了。

我们观之逊清后,同在异地的两大帮的强劲-宁波帮(发在沪),潮州帮(发在海外)

就知道,在漕运不畅的情况下,徽商不及时转型的可叹了。

现在倡徽之儒商精神,这个是有点扯远了,修几个宅子,弄几个戏班子本也和儒字搭不上界的。

就算是有那么点皮毛,依我看,儒商就是赔钱的代名词,当然,假儒商不赔钱。

所以,这个贴,老兄以文化为切入点,来回忆徽商,还是颇为有价值的!

继续期待精彩。。。。

晨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0: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晨提出的问题不是一个小题目,确实有认真研讨的意义。关于徽商的兴衰问题,对于晋商、浙商等商帮来说,同样也存在着。这不仅是一个经营理念的问题,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十年前就读过台湾作家高阳写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高阳善于写清朝历史小说,《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胡雪岩的一生当是那个时代我国民族经济的具体写照,反映了民族经济在近代的实际遭遇,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警醒作用的,这与儒商是不搭界和不相干的,儒商并不是赔钱的代名词。

写这个自聊,还是学的小晨的方法。现在写点东西坐不下来,要想写出一篇东西来,如果篇幅要大一点,能拖个几个月都写不好,有时就拖没了。所以,就采用自聊方法,有时间就聊几句,因不是正而八经的文字,可以没有那么多讲究,写的随意、随便都无伤大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0: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漠兄说的对,商帮的衰落是和社会大环境有关~

不光过去,现在也是,举个例(说说我所在的广东)-

广东自开埠以来,形成了很好的商业环境,你比如粤语“挪货卑钱”-拿货给钱。你只要货送到,马上点现,答应月结30天的,30天到了即刻付,早两年我自个开厂时,送货到月结厂的,只凭对方盖个收货章就好了,30天到了,拿收货单收钱,一分不欠你的。

以为他已经有了这个习惯了(当然,我这里不是说的绝对,但大部分是这样)

如果我没说错的话,饭馆里先吃后付钱,也是从广东沿传过内地来的。原先内地吃东西都是先掏腰包,因为广东有这个好的商业习惯,他不怕你不付钱。我曾和一个上海同学聊过这个,他说:反正都是要付的啦。我说;吃前付和吃后付,这个味道可不一样。

再来说说,我为啥很讨厌各地纪念这个商帮那个商帮的,因为你没那个商业环境,你纪念一万次都白搭。(但当做文化纪念尚可接受)

我那年去河北某地,那也是个纪念出名的地方(如纪念讲义气的关公,讲做买卖守法则的商帮之类)

可我到朋友那个厂,见他有4/5辆破旧小货车加中巴,我问他为何,他说都是客户没钱还,拿破车来抵帐,

这还算好的了,有的厂,货放出去,一毛钱都收不到。

晨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0: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扬州与安徽的文化联系,就不能不提及“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的重要历史。“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一个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孕育出了国剧--京剧的诞生。“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后,兼容并蓄徽调、昆剧、梆子、京腔、秦腔,后汉调进京,徽班又兼习汉调之长,最终至清道光年间真正形成为"京剧"。
“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是指1790年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清朝的第7代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的80岁生日。用当时的话说,正是皇上的“八十万寿”。北京城自然准备了盛大的庆贺典礼。扬州有一个盐商叫江鹤亭,他原籍是安徽人。这一年的秋天,他投资组织了一个进京祝贺皇帝生日的戏班,名叫三庆班。这个戏班由当时扬州的著名演员高朗亭率领,是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北京的徽班。紧接着,又由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等许多徽班来到北京。这四个班社在历史并称“四大徽班”。徽班进京是徽班由南方的地方戏曲演变为京剧的第一步,所以,习惯上我们也把徽班进京算作京剧孕育形成的开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0: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晨说的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角债”问题。我在单位曾专门负责过清理资金工作,说白了就是清理三角债,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带着法院的朋友到处跑,其中甘苦我是深知的。

关于三角债,我总认为不能从现象看问题,我始终以为这是市场经济必然要遇到,或者说必然要经历的实际问题,因为原始资本积累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坦率地说,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原始资本积累,当进入改革后,企业要走向市场,首先遇到的就是资本积累问题,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有发展。同样地社会主义条件下,原始资本积累根本不可能象资本主义那样去实现,而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本积累,谁就能掌握市场优势。所以,改革初期,仿造、假冒、伪劣;偷税、漏税、骗税;以及假合作、骗资金等情况,在沿海等开放城市都比较普遍,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要尽快实现原始资本积累。当随着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原始资本积累逐步完成后,这种现象也就会逐步好转。其实,看看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这些问题同样地严重存在,而资本主义的手段更加卑劣,包括使用战争手段对外侵略和掠夺。

前段时间,媒介曾有关于对企业“原罪”问题的讨论,有人提出要追究企业的“原罪”问题。其实,把所有企业检查一遍,不要说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我的看法是基本都存在一个“原罪”问题,不管你是个体、私营、还是国有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过程中都难免“原罪”的。在是否需要追究问题上,我的看法是不能追究,一旦追究必然人人自危,这会引起“天下大乱”的,而且改革初期,法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为这种现象提供了社会环境。我以为,在今后一个时期,这种现象还会存在着而难于避免,因为中国的市场机制还未真正地建立起来,随着法制健全、市场规范,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0: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精彩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20:33 , Processed in 0.0993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