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30|回复: 2

《菜根谭》析义 第一章 (经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5 17: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菜根谭》析义



第一章

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这是《菜根谭》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劝谕;这是全文的纲领,正如狮子吼一般,道破佛家对在人道??人类在做人方面的应当注意到的因果现象,或者仅是做事的后果。这和儒家的“颜回”如出一辙!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似!只不过是有“不改其乐”和“寂寞一时”之分!
“栖守道德者”是指那些恪守道德节操的人。
“寂寞一时”这个“一时”,我们应该重要讲一讲。
“一时”。在这里的“寂寞一时”中的“一时”,是有局限的意思。“一时”或许是指一月,一年,几年,或是一生;如果和后面的“凄凉万古”对照,可以理解为“一段时期”。这是从凡夫的俗谛见解来说。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蹋?餍懈饕担??胨?肌:透髦侄?铮?髦种参铮晃⒐鄣街凶樱?首樱?缱樱?淇恕T儆腥??占洌?奈?占洌?逦?占洌?敝廖蘖课薇呶?瓤占洌灰约肮?ィ?衷冢?蠢矗?唤伲?皇兰停?荒辏?辉拢?幻耄?仁奔涞ノ弧W苤??占浜褪奔洌??窈臀镏剩??占浜褪奔洌??窈臀镏剩?际恰安欢?钡摹!段??稻?返牟欢??牛?褪墙驳摹耙磺卸际遣欢?薄#┚褪恰疤爸?涫隆崩锼档摹笆隆保?簿褪恰笆孪唷钡囊馑肌?/font>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
“一时”。也是在大多佛经中经常存有的,但我们不可把它理解成“一个时候”或是“一段时期”。这个在佛经中的“一时”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也许有的人会问,你怎么不讲《菜根谭》的内容,而讲佛法的内容?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能写出《菜根谭》的明朝道人(道人:佛教和道教自古以来的修道人,都称过为之“道人”)??洪应明,本身是个学佛人,而佛教和道教主要的精神是出世的,而儒家是讲入世的。洪应明大德的这本《菜根谭》是集出世与入世的精神互为一体,如同一杯水加入牛奶一般水乳互融,我怎能不讲佛教道教和儒家呢?所以,要想更好的了解《菜根谭》的精髓,不得不扩展开来,以飨大家。同时,更重要的是:把精髓写出来的人,肯定是博览群书博众采长而后得的,为了更好的诠释精髓,也只能如同写出来的人一样,再次扩展开来,招纳四方!不过,有个问题要交待大家。那就是您要随缘随分随力的吸收,能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看一遍不行就看两遍,再不行就看三遍,五遍,十遍……   总之,一本好书是很耐看的,不是看一次就索然无味了。越耐看的书就越值得看,这是真理!我们再接着说。“一时”。在佛经中经常看到。但这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事。直接说,你要这么认为,你就着相了,就有所执著了。“一时”依佛教来讲,准确的说??(净空法师把“它”叫做“一心”,我个人认为很对)应该说是“一念心性”。说到“一念心性”,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国净土宗(净土宗:就是执持“南无(纳摩)阿(a)弥陀佛”六字洪名,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临终仰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净土,了生死而成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佛教徒心里,是认为只要念了,哪怕只念了一句,也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何况日日称念,时时称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请参看“南无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藕益大师对佛教中的“实相”,有很精要的解释。中国现任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也如是言:藕益大师对“真如实相”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精要了!如藕益大师释曰:“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以上这段话的“真实义”,可以参看净空法师或是净界法师等讲解的《弥陀要解》,里面有详细的解释!为什么又要说这些,就是因为古德有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黄念祖大德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云: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如来藏”就是“实相”啊!就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根本啊!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啊!“一念心性”就是净空法师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和佛教日常诵咏课本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心”这个字,也就是“自性”,佛教的名相很多,有很多名相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心佛本无字,一切方便说!”么!在现今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弘法大德大安法师的《净土宗教程》中说:“由吾人‘一念心性’,竖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裹十方虚空”“心性融通世?世间万法”。可谓已经诠释的很好了,不用我画蛇添足。可以这么说这就是“万法归一”!这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儒释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还没有弄明白“一心”或是“一念心性”是什么,就请看净空法师关于“佛经开篇第一句(一时)”的开示或者其它开示,都有或多或少的解释(在百度上找关键词很容易找到)。说这些,也许您看了一时不能理解,但这些佛经中的经典偈子,看了,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至少看一遍,也能储存到阿赖耶识之中!把这些名偈记下来背下,时不时的去参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总比您在无聊中“打妄想”强!所以我觉得,这句“寂寞一时”,说的很圆融。“依阿权势者”就是那些依附权势,阿谀奉承的人。“凄凉万古”是指堕落的后果啊!不仅指的是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也是指的是“三途一报五千劫”啊!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恶之后的堕落啊!“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达人”,就是儒家常讲的“智者”“仁者”“贤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一而足!“观物外之物”是指“智者”的“能力”能观“物外之物”啊!一般佛教的“禅定”和一些外道的“神通”都能看到“物外之物”。(可以参看百度视频里的《生命不息》《灵修少年》等等)同时,这个“物外之物”你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的名词去理解!“思身后之身”是指在六道轮回之中的“身后身“啊!不是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这么简单啊!对于佛教徒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讲也可以理解为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也可以这么理解!信不信佛要看个人的善根和因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要讲一讲,佛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果论!“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还有民间普遍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是讲的这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圣言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一书中说到:甚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也要受果报!
佛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一般见到寺院里的佛像和历史上真有其人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按《梵网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已经是第八千次了。
报身佛只有菩萨才有资格见到,凡夫之人根本见不到!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说的就是要把握当下啊!宁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永久的“凄凉”啊!这里的“凄凉”是一含两意,你可以理解成六道轮回里的堕落,也可以理解成遭受千古骂名!总之,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8 16: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欣赏,有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8 17: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25 06:49 , Processed in 0.0842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