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65|回复: 2

[原创]四年记忆中的那段创新文章?记金风老师(作者:金风细雨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1 23: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毕叶生
    
  采写这篇人物通讯很难。我们这些新记者要采访一个老记者,更何况,这个老记者又是我们的新闻启蒙老师。从策划到提问,从标题到导语都是他教给我们的,如今要还施于他的身上,采访更像是对我们的考试。稿子还没想好怎么写,我们的老师先给我们规定了几个“不许”:不要用那么多形容和修饰,咱们课堂上说过“辞达而已”;不要把我写成“高大全”,咱们说过好的通讯不是塑造“完人”,而是写出个性;不要太顾及作品会不会把我炒热,就当是拿我来练笔,这对你们更重要……好了,你们写吧。
  
  这下可怎么写呢?他带给我们太多的新感觉和新收获。干脆直接从头写起,忠实记录下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好了。
  
  
            大一初见
   我说:“希望我们的课堂能成为一种真正的约会,如我渴望见到你们一样,你们也能期待着我们下一次的相约。”掌声中,我离开教室,脚步甚是轻快。
    其实,我知道我略带戏谑的口吻里隐藏着太多的认真,因为我着实不愿把课堂变成是填鸭般的灌输。倘若课堂上的老师与学生都努力地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一个人兀自站在台上喋喋,一群人恹恹地坐在下面听,我定会失去所有激情,继而失去我的目标与特点。付出,自然需要接纳和回报;表演,何尝不需要参与及欣赏呢?
                               金风作品 《今夜有约》片段
    大学里上的第一堂课是金风老师的《基础写作》,他什么教学内容都没讲,却站在讲台上一说就是两个小时,赢得了我们一阵阵掌声。他要与我们熟悉,交流,告诉我们大学究竟该做什么,在他的课程里究竟该学什么,告诉我们文字将伴随我们一生,无论专业是中文还是新闻。
    他成了当天晚上寝室夜话的主角,初上大学的我们在一堂课里有了许多新奇难忘的感受,关于未来的学业,关于下次要再见的他。在他个子挺高,头发挺长的印象上,我们又添加了个性,激情,智慧,幽默,亲和,博学等等好的词汇,最后很难相信这些可以汇集在这个不比我们大上几岁的老师身上,也很难想象他20岁时就已经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这次初见,的确让我们开始期待再次遇见。
    金风老师的课程,听过一次就让人难忘。他自己也说: “只要你来上课,并且给我十分钟的信任和耐心,我有信心让你听完整节课。”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04级新闻学生李白鸽说,这是04新闻全体学生与金风老师的“暗号”,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里,每一节金风老师的课前都要全体高喊。那时她们的课被安排在了晚上,晚课的效果通常不好,逃课的多,来教室的也容易心不在焉或者心有埋怨。可是金风老师的课,却让大家如他所说,真的感觉晚课也是“很浪漫的事”,来的人齐,听得仔细。
    05新闻的刘慧回忆她与金风老师的一次谈话,她问老师上课最看重的是什么?老师告诉她的答案是:“以我而言,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热情,否则上课对我自己都是折磨。”
    2007年9月,金风老师又迎来了新一批的新闻专业学生,第一堂课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还不知道怎么当个好老师,但我当过十几年的学生,至少知道什么样的讲课不招人喜欢。”
    金风老师的课,让毕业了6年的2000级文秘班的同学至今还没忘;他的课,在2006年国家教委对内蒙古民族大学评估中,得到了国家专家听课组的肯定;他的课,在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还作为示范课在全院老师面前演示……
    可是,他只是个讲课讲得好,有新意的老师吗?这也许只是初见的印象。
大二重见
  我心平气和地继续跑着,与多年前坐在栏杆上的记忆用一次完整的奔跑来作别,这个赛场上本来也只有我一个人。前路犹长,我忍不住微笑了。
  生命忘记了与别人的竞争,每一步都是与自己的超越,这实在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奔跑。

                     金风作品《一个人奔跑》片段
  大二时金风老师给我们讲授《广播电视学》,本来已经熟悉的他又给了我们新的印象。关于他在记者生涯中与自己的奔跑,每一步都试图超越和创新。
  6年电视记者的经历让他在这门专业课程中更加如鱼得水,他将他采访中的例子融合着教材上的理论来讲,说得神采飞扬,我们听来津津有味。他领我们去他当年工作的实地采访,在课堂上模拟现场,给我们看他自己做的电视片,布置我们写新闻,办报纸,搞活动,做策划。在正月十五,情人节,劳动节这些该休息的时候,把我们成组赶到街头,拿着他给的任务去尝试采访,然后等他在下堂课上一一点评。
    我们对这些充满新意的教学的确很感兴趣,不在乎是否耽误了休息。我们对他也很感兴趣,更想了解他在记者生涯中发生的故事。
    曾经担任通辽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的王志忠对金风的评价是“难得的记者”。他说,金风当年毕业后放弃了国家统分,放弃了正式编制,来到电视台当一名招聘记者,这样为了理想而做的放弃本身就很难得;而工作当中,他的迅速成长更为难得。在通辽电视台的三年里,每个月他的上稿成绩都有提升,最后从一名新兵跃居榜首,任工交财贸报道组组长。2002年,通辽电视台共在内蒙古电视台发稿150篇,排名全区第三,其中金风独自完成了58篇,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台记者中位列第一,获得了当年内蒙古电视台通联先进个人荣誉,也被通辽市记者协会命名为“十佳新人”,被团市委吸收为通辽市第一届青联委员。
   我们不需要说当年的金风记者如何“放弃休息日”,因为6年近2000天的电视记者生涯中,他一共采写了1500多条新闻;不需要说他如何“不怕苦不怕累”,因为他在采访中遭遇车祸伤了手腕,第二天戴着护腕继续参加抗洪报道的事迹已经留在了1998年的《通辽晚报》上;也不需要说他如何“追求进步”,2001到2003年之间,他获得的自治区广播电视政府奖证书有6本,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三次。
   直到我们毕业了,也成为一名记者,在实践中开始越发感觉金风老师理论的实用性时,他已经告别记者职业6年。我们身边的许多同行依然会向我们提起他,并且因他告别记者职业感到惋惜。
   我们在感觉到幸运的同时也想知道,为什么优秀的金风记者会成为金风老师?
大三又见
       2005年第一场雪飘飘洒洒在我的而立之年,我的第一个浮华的三年与我决别,渐渐消失在远方;第二个奔跑的三年与我惜别,时时在远处回望;第三个学习的三年与我相依,拉着我去看校园里今年的第一场雪,让雪飘落在半个世纪来耕耘的知识原野,让我的心跳隐隐跟上几千年来深藏的文脉。雪花落在外衣上旋被吹落,落在袒露的脸上却倏忽融化,它去了哪里呢?也许是去填平心中的沟沟壑壑,加厚那些原本洁白的东西,还我以纯净的眼神。
   让我微笑着看这万古长空,化作一朝白雪。
                              金风作品《一朝白雪》片段

  大三时金风老师讲授的是《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领我们在中外新闻名篇里去探索更深层的新闻原理,培养更健康的新闻资质。这样看来,老师的三门课程的特性更为明显:大一的基础性,大二的实用性,大三的理论性。这个体系也引导着我们,先培养文字功底,再接受新闻实践,然后用理论的高度将二者融合并且发挥。
  2006年金风老师在这门课程的开课语中说:“我为此准备了20年。10年的中文学习,6年的记者实践,4年的理论教学研究。希望现在带给大家的,将是一次融合过的理论,易于接受,又能用得上。”
  此时的金风老师,已经担任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职务,从当年的记者先锋,转型为理论学者,从实战转向科研,去实现生命中的又一次创新,超越和奔跑。
  “学习。”这就是老师面对“改行”疑问的答案。他在另一篇散文《三十岁开始写文章》中写到:“相传苏格拉底曾经为他的学生柏拉图画过两个圆圈,大圆圈代表老师的知识,小圆圈里是学生的知识,而两个圆圈外代表两方面都还不知道的知识。虽然大圆圈知识多一些,可它所接触到的无知范畴也就更大,因此更多的要对自己产生怀疑和惶惑。这样的怀疑与惶惑会让人沉默下来,去尽可能的多找些东西来让自己饱一点,却怎么吃都有一种饥饿的感觉。”
  金风老师并没有因这样的转变而满足。2007年12月,他受学校和学院委派前往廊坊,参加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起的“全国高校新闻实训系列教材研讨会”。在会上金风老师大胆指出现行教材的五点不足,并且提出了新编教材如何实现五处创新的思路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支持。清华大学出版社初步决定由金风老师担任系列教材中《优秀新闻作品选读实训》一书的主编,由内蒙古民族大学牵头,配合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完成全书体例创建和样章编写。
  采访中金风老师告诉我们,现在这本书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已经接受专家组评定并且通过列选。这本书如果能顺利出版,将有效提高学生教材的实效性和实训度。“让理论更好地被大家接纳,这本书对你们以后的师弟师妹们绝对是大好事!”
  看着金风老师神采奕奕的样子,我们的感觉是,这几年我们从学生身份到走进社会,变化很大,不过金风老师的变化似乎更大。也许这就是知识探索能带给人的更多的收获吧。
  
           大四再见
  
    物竞天择,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我们必须学会充实与表现。很多快要毕业的学生问过我,面对社会,我们还要准备些什么?我只想回答,学会在生活中的积累,在生命中的叫卖,骄傲地奉献出自己的真实。
                             金风作品《远去的叫卖》片段

  
  金风老师在大四的实习动员大会上告诉我们:我们即将告别学生的身份,社会要求我们丢掉学生的幼稚,却绝对不能丢掉学生的进取。学习与前进,是一生的事情。
  当回忆已经掠过了四年的印象,回头来看,更清晰地感觉到金风老师的教学逻辑。《基础写作》,《广播电视学》,《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这三门不同的课程,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了融合,在他的课程体系中得到了融合,在我们的知识收获中也将得到融合。这三门课程只是他的三个片段,连起来才是大学四年里他要教给我们的文章------不仅限于新闻理论,更可以扩展到人生。
  百度吧里有人说他“有易中天的味道”,学生博客里有人写:“大学中遇见让人印象深刻,能影响一生的老师是件幸运的事,金风老师就是其中一个。”
  金风老师还告诉我们,他并没有觉得他不再是记者。恰恰相反,他觉得理论的学习让他对新闻的把握可以再次提升,重新指导他新一轮的实践,让他成为老师中的记者,记者中的老师。9月10日和11月8日,都是他的节日。就在2007年记者节,他策划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还获得了全国行业金奖。
  四年来金风老师不停地为我们的文章打分,今天,我们至少可以为他这四年中的“文章”打出一个分数,虽然这篇文章还只是个片段。
  我们还可以更加期盼再见,来看这文章的续篇。
  我们散入了广阔的社会,昔日的学生都成了记者,昔日的记者依然乐守于三尺讲台,为即将到来的一届新生盘算着更新的“菜单”。
  窗外一春一度的风吹过,吹开新一年的柳绿花红。
  
                                       新闻毕业生群体采写  200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9 07: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9 19: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生活中的积累,在生命中的叫卖,骄傲地奉献出自己的真实。
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11:23 , Processed in 0.0896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