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8|回复: 5

李一氓:<齐燕铭书法篆刻选>叙 <西湖十景>后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2 02: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t;齐燕铭书法篆刻选&gt;叙

李一氓

        齐燕铭同志不能算是篆刻家。他在向寿石工学刻印时,或许想当一个篆刻家,但他究竟没有以篆刻家名世。从他一生的学问和事业来说,在篆刻方面,恐怕只能说是他的业余嗜好了。
    他学篆刻开始于一九一九年,时年十二岁。齐家是蒙族,在北京城里是所谓“世家”但是个中等“世家”。他的祖父在清朝做过浙江的宁(波)绍(兴)道,父亲写一手好的何子贞派的小楷,工整极了。他的汉学学问。来自吴承仕,是当年北京的经学的名教授。有这么一个好书法的家庭,又从一位专家学文字学,这对他写很好的小篆,进而学治印,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有相似的一个例子,闻一多亦是擅长文字学而兼刻印的。
    中国治印这门学问,虽然大家都称颂秦汉,然秦汉治印的名家是谁?谁也不知道。那时亦无“印谱”。无非是这种东西传世多了,好事之徒把它们收集在一起,推波助澜,因为字形的选定,排列的方法,显出秦汉印的风格,这才给后来治印的篆刻家以极大的影响。这门学问,秦汉以后的晋、唐、宋、元私人用图章并不突出,亦无甚特别的章法,但元代吾丘子已开始规定刻印的守则了。到了明朝中期,弄几方石头刻上些古文字,作为名字或者作为闲章。这个办法忽然行时起来了。不仅涌出篆刻名家,逐渐形成派别。而且有自己的印谱。这样,到清初,周亮工甚至可以有充实资料做《印人传》这种书了。
    清代的篆刻分为徽派和浙派。燕铭同志学篆刻于寿石工,寿石工力摹邓石如、赵之谦,从师承关系看,把燕铭同志的篆刻算在邓、赵名下,也是可以的,虽然他自已说他依违于两派之间。说到派系,这可讲究了。徽派怎么怎么,浙派怎么怎么,行家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可我不是行家,既不能对徽派、浙派的手力、刀工和字形、线纹有所论列,也就更难对燕铭同志的作品肆为赞弹了。
    前面说过,燕铭同志搞这个东西始于一九一九年,大概到一九三一年就停下来了。北京城里照样有各色各样的石头,当时物价亦不贵??比不得这几年好一点的石头那样看涨。弄得想在这方面一显身手的艺术家,到手的都是些不怎么样的东西??物质资源并不缺乏,那么他为什么忽然会把刻印刀闲置起来呢?北京城在政治运动中是个极敏感的地方。日本兵占据了东三省,冀东出现了傀儡,冀察两省特殊化,同时中国工农红军进到了陕北,还有“西安事变”。这大概都发生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这些日子。燕铭同志当然坐不住了。什么邓石如、什么赵之谦,什么徽派,浙派,什么田黄、鸡血,都不在话下了。一心一意在北方搞抗日的地下工作,搞群众工作,并且到过山东聊城。以后去到延安,东奔西跑,完全没有时间搞这个玩意儿了。政治的责任感压倒治印的艺术兴趣。

    一九四九年进北京城后,虽忙,还是拿起刀来刻过若干方印,最显赫的当然是那方“江山如此多娇”的白文大印了。红白灿烂的盖在人民大会堂直对大理石楼梯的壁画上,真有点气派。   
     数??气数就是脱离轨道的历史,把燕铭同志贬到济南,后来干脆投之“请室”,直到一九七四年。这时一根针都不准保有,更说不上刻印用的刀子。一九四九年以前,没有用功夫去刻图章,是因为顾不上。这些年不刻图章则完全是被动的,强制的了。我不可惜这些年他没有刻出一方图章。我可惜他在这段时间没有为党和人民做出他可以做的事情。可能有这么一个闲章刻在他自己心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一九七四年以“还有”形式出现在北京政治社会以后,又再开始刻图章。究竟替哪些同志刻过。刻了多少方,我不清楚。反正,他在一九七六年确为我刻了三方??就是收在这个印谱里的。最后的一方,当在一九七七年。
    现在可以这样分期,燕铭同志的篆刻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三一年为一期,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三年为一期,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为一期,中间有两度由于政治原因的间隙时期。综观这三个时期的作品,我不管他自居为哪一派。总之:早期的,谨严而带稚气;中期的,气势足;晚期的,胸有郁结而手能发之。评论总应该符合实际,难,我提出的看法不妨是外行话,姑妄听之可也。
    我们曾经是一九七五年十三人学习班的同学,学习时间将及一年。并且在此期间,又同去天津、山西、河北、河南参观过。这样,彼此就混得更熟了,既谈政治,也谈文化艺术,有时也言不及义。不管怎么样,我很佩服他政治是非是极分明的,是很有事业心的,做一件事情总是老到不苟的。燕铭同志逝世之明年,其友人集其印谱成,回想在最困难之岁月,同学一年,交游又若干年,自不能无怀念之情,因谨叙之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0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lt;西湖十景&gt;后记

李一氓


  杭州的西湖,作为风景区,唐、宋时代就著名了。现在的白堤、苏堤,就是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任杭州刺史时修筑的。不过当时是为了兴建水利,而不是属于增添景致。
  到南宋时期,宋朝的原首都开封,被金人占据了,把临时首都定在杭州,改名临安,这成了政治、文化中心,西湖的名气亦跟着大起来了。作为首都,人物熙攘商市繁华,宫殿、衙署,相继修建,西湖确实沾了不少光。但如今早已成为废迹,和西湖没有多大关系。湖光一色,西湖还是西湖,现在所能看见的一些人工点缀,都是后来的事了。
  西湖,总的来说,是依靠山、水、泉、堤、梅、柳、云、雨构成的一个大自然的综合体。当时交通不便,加以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动乱,这种大自然的美,有时达到荒凉的程度,特别是元代和明代早期。西湖,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靠杭州城的城墙,临湖有三座城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游湖都得出城。譬如从城里去游一次灵隐寺,得花费一天的时间。
  西湖的大规模开发,当在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因为这两位皇帝多次“游江南”,每游必到杭州,依靠皇家威风,对西湖不断的人工修饰从此就开始了。孤山地区,尤为明显。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畸形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西湖带来了一种繁荣,所谓“某庄”的沿湖私人建筑增加了。  后来杭州城墙逐渐拆圮,城湖混为一体,游湖更为方便了。但真正的有目的地整顿,整顿成为一个属于广大人民的游览区,像现在这样,那还是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事。


  对风景区,中国流行一种传统性的做法,就是选择八至十个具体的风景点,作为这一风景区的突出的典型,命名为“某某八景”或“某某十景”。这个做法在全中国都非常普遍。对西湖,就有所谓“西湖十景”。这个西湖十景,由来已久,不知是谁凑合的。早在南宋中期,祝穆著《方舆胜览》,就纪录了西湖十景之名,同时代的画家马远,据传画有西湖十景的画幅。诗人张矩写过十首《应天长》的词,周密随即仿张矩,写过十首《木兰花慢》的词,陈允平应周密的要求,写过十首《探春》等不同词调的词,来咏这十景。
  按苏堤成于北宋,定苏堤春晓为一景,当在此后,祝穆、马远皆宋宁宗时(1195-1224年)人,陈允平词注明写于“景定癸亥”(1263年),张、周两作都比陈词为早。因此西湖十景当逐渐形成于南宋中晚期,其来历是很有历史的。
  这十景是:一、苏堤春晓,二、花港观鱼,三、柳浪闻莺,四、曲院风荷,五、雷峰夕照,六、平湖秋月,七、三潭印月,八、断桥残雪,九、南屏晚钟,十、双峰插云。这些景,老实说,其中有的是一般性的,不一定西湖才有。如平湖秋月,只要是湖,都能题上平湖秋月这样一景。如柳浪闻莺,只要有柳在水边,也就能题上柳浪闻莺这一景。至于双峰插云,只要有两个山峰大体一般高,位置相距不太远,也同样可以题这样一景。有个酒馆(曲院),面临一个小荷塘,未尝不可照样题做“曲院风荷”。特殊为西湖所独有的,不过是雷峰、苏堤、南屏、三潭、断桥几处。
  现在这十景,从南宋到今天,有的没有了。夕照是永恒的,但雷峰塔早在一九二四年倒塌了,现在西湖就找不出这一景了。南屏晚钟,存南屏而不撞晚钟了,这一景也算没有了。其他柳浪、曲院,也没有历史流传确定的所在,依稀仿佛,可以指在这里,也可以指在那里。花港观鱼的花港,是不是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很难说。平湖秋月的所在,原是水仙祠,现在这个地方则是乾隆时代重新设计和修建的。最突出、最容易指实的恐怕只是一景,不论春、夏、秋、冬,都在那里,一看即知,就是三潭印月。
  这十景到了清康熙游江南时,还加以审定,大书十景名目,刻为石碑,分立于风景点附近显眼的地方。这些石碑,现在也毁了。
  今天的西湖,风景点多得多了。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西湖的游览范围比从前也扩大得多了。因此,西湖可供游览的去处,何止十景,更何止这十景。这十景只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有的,如三潭印月等少数地方,今天仍能看到,但也赋予了新的意义。讲到西湖,谈谈历史上形成的十景,追想当时的实际风光,是可以的。要游览,可不能根据这所谓“十景”,以为除十景外,西湖就别无风光了,那是没有多大意思的。
  历史是历史。


  画家既画十景,纪录西湖历史、地理、风物的各种西湖志,也就把画家画的十景,刻为版画,编作插图。
  明清两代的有关西湖,或中国风景的书籍,有西湖十景插图可参考,计(一)明万历七年(1579年)俞思冲编的《西湖志类纂》,  (二)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杨尔增编的《海内奇观》,(三)清雍正九年(1731年)李卫编的《西湖志》,(四)乾隆十六年(1751年)沈德潜编的《西湖志纂》,(五)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王原祁主编的《南巡盛典》。此外,清代苏州桃花坞的木刻年画,亦有西湖十景。
  我们无法把五种插图,全都用上,因为这不是版画资料汇编。为了欣赏版画艺术,又和实景有那么一点联系,只能选取比较刻画俱较胜的某二三种,加以复制,以当典型。本册先从明崇祯六年(1633年)的《天下名山胜概记》转印一幅西湖全图,以当序论。第一组采用俞思冲本的插图,每图均是对幅画,风景与人物并重,从今天看,反映了明代西湖更为接近自然的景象。画笔粗细兼用,雕刻精辟,为万历版画的精品。第二组采用李卫本的插图,这已是康熙游江南之后的西湖,风景得到很大的加工,而这部《西湖志》又是官书,所以画面显得很细致,很雅洁,人物缩小为风景的点缀,绘刻都从“工笔”方向发展,具有清代进入全盛时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每图也是对幅画。
  其他:杨尔增本,图是单幅,刻工较粗疏;沈德潜本,绘刻细而不精,线条不流畅;王原祁本,原是替乾隆装门面的,缺乏自然,楼台过多,所以就都舍而不选了。


  要印西湖图片,今天当然不能再在十景上打主意。大可把风景范围扩大到钱塘江边,包括六和塔,还有原来就比较有名的风景点,如九溪十八涧、龙井、虎跑、烟霞,都不比所谓十景差。在照相器材大为进步的今天,利用很好的角度,拍摄一些彩色照片,制印为西湖风景,那一定是很灿烂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明清版画的西湖十景,别有它自己的艺术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09: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一氓书法____________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3 0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人别拍俺。对西湖,还真没啥好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它就是一再寻常不过滴公园子而已

对书法,没研究。8过看字觉得,介李大师挺内敛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02: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李一氓这个人强!很过瘾的..诗文书画戏剧..到文物鉴定..皆为高手
美食烹饪,无一不精.中国烹协成立,即为当然顾问.
由于精通国学,1982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首任)
___这个工程浩大,有益民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3 09: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9-23 13:23 , Processed in 0.0972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