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79|回复: 7

金风细雨楼评论集锦(画眉深浅收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2 23: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卧听苍松画黄土《春天的玉兰》
山来砍你。
其实原本打的是个看字,都是拼音惹的祸。那就将错就错吧,反正山也不多说话。
黄土写诗,当不会如此来写。所以引起我的话题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这两种体裁的一些思考。为什么我敢猜测黄土的诗歌不会如此来写呢?我觉得这部分文字中,有着一些违反诗歌韵味的地方。比如取材略平,描写略细,抒情略重。
中国的语言大多可以两面来说,取材平,未免不是平中见奇;描写细,也可以说是细腻出众;抒情重,应是直叩内心歌物咏志。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作者读者可以选择喜欢看的一面来照。
我认为的取材之平,其实是个事实。玉兰花存在了千年,就要被写千年。关键在于,我们写它的时候,是去写它千年一贯的物性,还是来写只因一人吐露出的人格。所以在文章开篇,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有屈原之兰,杨万里之兰。全文看过,我对“黄土之兰”还是模糊,因此下了平的结语,在材料的提升方面没有预期的突破。文中描写因此而偏重物性,尤其偏重与物性中的共性,简单说就是把全文兰字全换为梨或者杏,大体上还是一副完整的春意。远取其势,近取其神。黄土如此细腻的描写似乎有些过近,只见花色,淡了花形,那这朵与那朵,这种与那种,就不大清晰了。景语皆情语,前面的描写没有落准在玉兰鲜明特色上,没有拓展出属于作者的那朵独特兰,后面的抒情就少了着落。所以作者文中虽然多次以“我”用力,效果却不甚理想。兰还是兰,我还是我。理都是理,让人承认,却不是让人发自心灵的共鸣,因为两者间的糅合不足。
短文见小标题,不算太多,它容易让短文割裂,损伤整体感。一般用时,自有必用的思考,比如作为眼,当成线,或者几个小标题呼应成趣等等。黄土本文,我看把几个小标题去掉,将里面的诗意化为段首过渡就可以。
应了一句生意场的话??杀熟。还得把甜枣赶紧递上来,虽然相比小了点,可也甜??黄土的描写技能端地了得,许多字我也认识,就是想不到可以这样组合成句,一下子就有了新意和诗意。上次写白音哈嘎的策划案,黄土临时给我打的“诗针”催发出生平第三首诗,放在这里和黄土汇报,用报仇当报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3: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  清莲碧荷《无花果》
为题目所吸引,为开篇所伫足,这就是本文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样的文字是有血肉的,是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倾诉,而不是靠文字本身。看惯了一些文字迷宫或者文字花园时,总是会迷迷糊糊。这样的文字可以让我躲开城市化的一些东西,如同和哥们对着聊酒,或去一处小院自己说茶。我决不是说这才是文章,才是生活,我只是说明我的第一感觉,这样的文字不惹人头疼和麻烦。
基于起初的喜欢,我先是给第一段做了个修饰??“我家的老屋西窗下,有一棵无花果树。这是我家唯一的一棵果树,因为,大姐喜欢吃无花果。”后面两个半句都是可以删除的,唯一与否文中没有显得很重要,因果关系也松散,至于“喜欢”因素,下段开头就说到了。
不过看过全文,我觉得本文删的毛边还有一些,但这还是小事,要从飘蓝到镶钻,关键在拓字上。
第一拓要拓展场景,本文像现在流行的低投入高回报的室内情景剧,比如武林外传,看过多集或者重看一集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场景转换的单调。从本文的母女情表达来看,加入一些生活空间或者回忆等等,可能更充实。
第二拓更关键,是拓展寓意。无花果在文中应该是以寓意物的身份出现,而不再单纯是一颗无花果。还是我一贯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件事可以用另一件事大致替代,它就不算独特。那么窗前的树如果是苹果树,对本文的影响有多大呢?现在似乎只是“大姐喜欢吃”,只要大姐也喜欢吃苹果,就基本可以替代了。所以,再拓就要从这个寓意物下手,让它无可替代,让它不仅有树的形态,更有人的内涵与寄托。
楼主的行文下笔方式很好,一拓再拓后,会发现朴实的感动充盈着更大的空间。
又想起一句,结尾这样如何?“我家的老屋西窗下,少了那一棵无花果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3: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  三米的《年的色彩》
很久没看见三米的字,于是今天找一篇来看。想起当年三米打动我心扉的那篇文字,不觉已是经年。和现在的作品相比,当年更活泼灵动,而现在更为落落大方。如今的三米应该是为人为文都多了稳重和思考,这总是个好事情。
年去岁来,正是心潮起伏的时候,这是多少年来我们赋予这个日子不平凡因素的结果。一颗文心应时而动,是件自然不过的事情。换句话说,这样的时候文心未动,很可能是生活得过于钝,观察过于粗的缘故。
因此我很高兴地说,三米如当年给我的承诺,一直爱着文字。
不过年可真的不好写,因为它被太多人来演绎过。我想,要写这个话题,应该从两条路中选择其一为好:一是写自己的年,写我行,我想,可以写出些特色;二是写大众的年,那就难了些,思维要站到一处新上,一处高上。既然三米选择了后者路线,就必然给写作平添难度了。现在的《色彩》一文,应该说思维角度还是比较出新的,但是从红色开始,又无法跳出常规,显得平;绿色是几个色彩中最棒的思路,可惜没有延续,就连什么样的年是绿色,表述得都不够清楚。我建议全文就写这个颜色,别的略写甚至可以不写。灰色年也比较新,但是这个问题要么不提,要提就最好说透,这样作为几色中的一部分,活动的空间肯定是不够的,也可单独去写。
四个色彩的思路,决定了本文的框架要平均用力,这个就不容易塑造体型。爱美的小姑娘自然更明白,上中下一样粗细的身材可不魔鬼。所以我给这篇文章的定语是,敏感可喜,思路可嘉,但是重点不分明,使一些好思路湮没于更多的平思路中。规整加强,灵动略少。
今日也不凡,祝节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3: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  风尘客《花冢》
许了风尘客,细看这篇《花冢》,一遍又一遍,香艳的名字,让我怀着对香艳的期许,虔诚地寻觅花神行穿历史的足迹,这不是花神台么?可这风尘客不给我们看,只是耐心地讲解着她的邻居。小白的伟烈丰功,是“站在花冢西望早已不存在的齐都城”;田单的火气牛气,是“发迹并终结于花冢脚下的皇城营子”“封地花冢脚下的安平郡”。两个男子都离花冢不远,但是我觉得,若真的想写这一片金戈铁马,着眼于一个郡,一个镇的范围来做本体,承载能力更稳妥些。这是我对《花冢》一文本体范围的异议。个人的欣赏习惯,更愿意从花冢看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之列,而非“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然后我又要佩服风尘客写史之笔,这样的局部欣赏是与整体争议可以并存的。虽然我不认为花冢适合承载两个男子的伟业,但是它身上无疑折射这一个时代的痕迹。一日我在山海关古墙上,看见一枝横悬的虬松,历史的厚重陡然入心,只是当时没有下笔的心情或者能力。今日看花冢,喜欢上这样一段:“眼前的花冢周身仅剩四五米,身高六七米,在孤零零的迎送着春来暑往。目视着树芽展开了,花儿红了,草儿绿了,知了猴破地而出,在夜色中蜕化成蝉。目视着树叶儿稀了,影子薄了,花儿谢了,草儿枯了,蝉儿坠地化为尘。”让我想起,十几年前那个午后,山海关也是“高柳乱蝉嘶”的。这样一笔,史韵浓郁。

再说两句就是关于花冢的喻体方面。我看回帖中有文友提出前后风格有异的问题,不过这些话让我再由着性子一解释,都不算中听了。我觉得作者在文中以花冢为起点,铺展开两条路,前半截的雄关古道,后半截的乡间小路。无论哪一种单独来看都是无穷尽延伸的,但是放在一起有些怪。我还是觉得选择其一为好。写小白田单,就不写乡亲母亲。史情乡情,不并为好,分则两利,合则两损。也许拆分开来,可得两篇好文,这也是农田掐枝打杈的原理吧。
再回首,其实我说的一直围绕着花冢的“承载”问题。忽然有个想法,花冢是必然要在文中承载历史感的,如果把这个历史放得泛一些,不对号到具体的人上,那么小白田单和母亲这些相对具体独特的人暂不写出,就一直让“悲壮的淄河衬托着沧桑的花冢渲染着宁静的花冢”在一个历史的大背景下“呢喃着花冢的心事”,不知如何。
我个人倾向于余秋雨的文化入散文思维,所以在本文后与作者说得很多,显得是交浅言深了。风尘客看过后,体谅一下回此帖的辛苦,就不会极其厌烦了,比较厌烦,金风是习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3: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  何之《那年 那人 那事》
认真看次文章,作为给何之的礼物吧,提前安慰一下即将因常务带来的辛苦。
何之原来属羊,那是妹妹了。按理说对妹妹下手应该温柔再温柔,一是金风属于秋风系列,本身就冷硬;二是看见回帖中何之对待意见建议的态度好极,也就不多顾虑,想到哪里就说出来吧。
首先我要说:很好的题目,很好的开篇。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情韵,这是作者笔力所现,很吸引人。但是,(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个“但是”很烦人的),但是这个开头大了些,全文如果要落在微儿一个人身上,实际是从“那年我十五岁”开始的,前面两段有情有理的美文成了弱关联,从故事本身到文笔风格,都相对独立直至结尾,这是很可惜的。关于头两段和题目,我建议保留,但是变成一个小系列的开篇,这个系列第一篇小题目,就可叫微儿;第二篇可叫“立军”。关于这个一会还要说到,先放下。
单以写微儿之文来看,从“那年我十五岁”到“认识薇儿也许是上天注定。”中间有5段,我感觉依然属于弱关联甚至是闲笔系列,文中“我”上学的波折最大的作用应是与微子后来不上学做个对比铺垫,没有这个铺垫我觉得也可以,即使要有,也可以简单带过。本5段可以一句概括成开篇:“也许是命中注定让我在15岁那年遇见微子,也只在15岁那年遇见她。”
再往后,应该说微子就成了主人公了,里面出现的三个任务??立军,董强和美娜的出场都有点抢戏或者无关,从作者对微子的情感来看,后两者究竟是谁并不重要,可模糊化;前者是个略复杂的人,他有许多与作者和微子相似的地方,作者对他似乎也有些思考和感觉,无论是憎恨还是哀怜,但是这些情感现在在写微子的文章里不好说明白,所以作者是简单带过,但是读者却容易茫然看着立军这个忽而出现忽而消散的背影,去想他与本话题是否有什么关联,这是抢戏。所以我前面曾建议把立军单独写一篇作为系列之二,来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他只是"糊涂"而不是“肮脏”。第一集结尾于微子的死,只说到个模糊的人贩子就可以,正好第二集书接上回自然过渡:“偶然的一次,听说导致微子悲惨命运的人贩子叫......”
也就是说,何之本文的修改方向应该是首先“去闲”,然后在省下的空间内再“加细”。
要加细的是情感。散文即便是叙事,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所以文中一些简单交代事件的小说笔法也容易损失散文的情感蕴涵。我想,散文中的事,不一定要完整,更应侧重的是这个片段是否利于寄情。文中微子为“我”热饭的细节就很好,但是我与微子开始的认识经历,如果不好寄情也可不交代,尤其是误会一段,全文关键转折,现在来看过程说得比较清楚,但是两人各自的情绪表现得都不足,它的力度不够,自然影响到结尾情感的集中和提升,使全文感觉没说透,我觉得这个是一处关键。
最后希望何之不要被我彻底弄糊涂,我对作者本意全是猜度,未必准确,误会难免,仅做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3: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评  千千阙歌《抱猫情话》
我倒。都是千千不好,把金风逼到这样尴尬的地步,本来很随意的看文说事,现在倒不好意思了,还落得这么多人盯着。
来了就说。
我看了几遍,没明白的是“抱猫”。从头到尾没找到猫,看到过小虾,还没吃,吃的是豆。这个弄不明白,我就看不懂题;看不懂题,就少了进入文章和作者内心的路标。千千这里怎么也该解题的,像《阿Q 正传》一样,花费一段来解释一下。
还没看明白的是“情话”,得,这个标题彻底都没看明白了。文中的两个人曾是恋人吗?似乎不是,都没有深刻的交往;既然如此,彼此间的话是情话吗?似乎也不是。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一些情绪,比如“我的心还在孤独”“我在等待着夏的到来.”但是,在本文中,没有动情,也没有伤情。这些情字都显得缺少着落。
我对张天升很感兴趣,作者开始的笔法倾向于去描写一个可爱的形象??憨厚,有呵护的责任心,也体现出体贴,还有些孩子般的天真率直??说实话,看到这里,我觉得这个事儿成了,至少也是得发展一段儿,要不作者怎么会这样比较欣赏地来细致描写呢?没想到作者一句话就断了这个思路,后面换人了。我觉得这里是个大空白,应该加入情感因素,至少,给一个不动情的理由。
到了T,都是他在表白,看不到作者的反映,至少在前面张天升时还有欣赏的记录心情,对于T这部分,我更看不到作者的情怀表露,结尾处的心如死灰也是无着,为什么呢?
杭州的春过得就是那么快,推开门桃花开了竹叶绿了,关上门石榴花又开了一树。”漂亮的句子,让我一下子想到江南,江南女子最牵心的一件事??老了娇好红颜。这是个很利于抒情的开头,千千循着这个脉络,整理情感,娓娓倾诉下去吧。不要奔波于记录,只撷取最动情的片段就够。文中不求事完整,只要心路清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3: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  布谷催耕《流星之殇》
我心里比较同意画眉的半句话:“这个美文比论文好看”。回来早该看看老布,可一看“论”有点怕,因为老布在“论”里主要是晒学问,其实有点偷懒的写作,给我的感觉不是在酿酒更像做裁缝。跑到第二篇来想放松或者紧张一下,还没满意。所以我说只同意画眉“比论文好看”的半句,“美文”我也有点怕怕。
   不过我相信老布这篇不是文人祝酒时凑出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纯粹的文字工艺,应该是在宣泄某种情感,不过它只针对某人,宣言也罢,发泄也罢,总是“词中有誓两心知”的事,我就不白费脑子去推测了。
  既然来过,得挑你点刺儿才继续去隐居,留个念想儿。首先说流星雨的时间,很奇怪的概念:“将于某日凌晨一点至三点”,细到小时都准确,大到“天”却成了模糊的“某”,我怪。看到后来,似乎老布有意在让自己显得起初并“不在意”,你看??先是睡不着觉,都是“缘”惹祸,然后才凑巧赶上看雨??但是看雨的时候又忍不住真情流露“你整整让我等了十年,而今夜,我却迷茫了,似乎走过岁月的千山万水,只为此一幕。 ”如果这真是老布有意布的局,我倒要说,男人爱吧喊吧也不是罪,前面别矜持了,就像越到结尾越自发的高亢多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无须掩饰,即使是曾经的激情过,我也写过这样的句子,痛快,痛并痛快。
握个手,我歇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3: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评  千千阙歌《有女四岁》
青野说《抱猫情话》会点中我的“命门”,其实这一篇才会,道理很简单,因为我有我的果果。
很久没有为果果写些文字了,这一段时间我真的离文字很远,为别人做了好多电视片,打算做给她的从出生到两周岁的专题却一直没动手。
说回文章本身吧,把情感抛开,沉进千千的故事与心语之中。
首先说题目,有女四岁,这是个比较固定的时间,适宜写四岁这一年的状态,或者四年来的变化与收获。看本文,只做了两个片段,既出生当年的全程和四岁这年的某个变化。那么这个题目我觉得压得不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前片篇的构思,用季节来隐喻心情??秋的收获,是孩子的出生;冬的寒冷,是孩子的病痛与丈夫的缺少责任心共同导致的无助无着;春的愉悦,是一家三口的天伦,即使短暂(这里作者用的是夏,我觉得用春更合适些),这三部分构成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将一个女子心目中的幸福与不幸已经作出了规划和预言。我觉得在此基础上,再写丈夫分手后生活的转变,重新与孩子一起面对一个新的轮回四季,让结尾趋于希望与成熟,这是千千此时心态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样单独成一篇文字,已经很完整,集中,清晰和凝练。女儿不是描写的主体,却是情感的串联和寄托,将是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字。

现在的下半篇,有些乱。无论是介绍叙述,还是情感和思考。与上半篇的联系也显得松散,我觉得暂时先剔除出本文,等作者思考成熟,重新写一篇关于女儿在身边和不在身边的感觉的文字。那是另一个主题。
再说一点用词的事儿,棉花笑了,很美;玉米黄了,本意也不错,读来却有点冷,难免想起秋叶,容易伤了开篇意境,我建议改成“熟了”之类;文中“然后”和“了”字出现较多,会导致一些小毛病,比如句式单调,语感繁冗,注意一下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16:26 , Processed in 0.0959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