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2|回复: 4

娘的呐喊(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3 23: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夫君啊,已行千里何难见
父亲从四岁开始上学,直到高考临近过得都是校园生活,从来没有从事过繁重的体力劳动。又加上刚刚遭遇病痛的折磨,体力还没有得到恢复。为了给家庭多增加一点收入,他一样得去生产队里参加劳动,以争取更多的工分,来养活这个家。那时农业社里都是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总让身体瘦弱的父亲感到力不从心。但凭着他的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聪明才智总是不会让家里人挨饿。他想,只要能学会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就不成问题。后来父亲买回一部缝纫机和一本裁剪书,只要一有休息时间他就在家里学做裁剪。几天以后他竟然用布给两岁多大的姐姐做了一套新衣服,两个月以后便向生产队提出申请,要自己出去找副业,每月给队里交三十元,而队里却要他多交十元才可以享受每天10分的工分(那时出去找副业的人都是交30元)。他想:在外面总可以有饭吃,可以为家里节约粮食。于是答应了队里这苛刻的要求,扛着那部崭新的缝纫机走村串寨,寻找每天能开出一块五毛工资的家庭做起了裁缝师傅。
  那时家庭的负担虽不是很重,但作为一个刚刚分家的家庭来说也有很多的困难。如添置一些家庭用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娘一面照顾那年幼的女儿(有时婆婆也帮着带孩子,但每月还得给婆婆、爷爷、小姑姑提供口粮),一面参加队里的劳动,加上自己又是孕妇,父亲出门以后,娘就更辛苦了,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干活。
  在那艰难的年代里,人们总是觉得日子过的太慢,好不容易到了腊月。按照集体的惯例,一年要进行一次结算,(结算一般是一年的年底??腊月)。要清理每个劳动力一年的工分。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把工分折合为粮食,工分多的自然折合出来的粮食就多。一般不会多称给你,因为每年我们村里的粮食都不够吃,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总是去别的村寨借,所以多余的粮食就按照当年的粮食价格折合成钱进行发放,这种钱就叫余粮钱。一年里达不到规定的工分的就要欠队里的钱,社会主义自然不会让人挨饿,但每月发放粮食的时候还得扣出一点。把一年的欠款分月扣出,年底再次结算。
  时间一天一天地逼近年关了,大部分的家里已经结算完毕,父亲还是没有回家,娘非常着急,也非常担心。队长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家里逼着娘去结账,娘一次次说好歹说才打发他们走。娘日盼夜盼总是盼不到父亲的消息。她有些忐忑不安,担心父亲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是不是走远了一时赶不回来?还是又患病了……娘在种种的猜疑中度过了一个个难眠之夜。转眼已到了腊月二十六了,离过年只有四天了,队长召开全队的社员共商此事。最后决定:一、一定要派人去找,每天由他家支付五元的工资;二、若是超过了腊月二十九就要加倍上交规定的任务并扣一个月工分。最后确定寻找的人。叫谁去找呢?大家都沉思一会儿后就提出了几个人选,征求娘的同意。娘看了看他们没有表态。最后她站起来说:“谁都不要,我自己去。”在场的每个人都惊叹不已,面面相觑,他们看着那个挺着大肚子的娘简直有些不敢相信,在疑惑中流露敬佩的眼神。
  会议结束以后,娘赶紧回家找一些麦子和包谷,再用石磨磨成粉末,放在锅里做成煎饼,这就是娘的干粮。娘就把这些干粮放进一个干净的布袋里上路了。
腊月的天气总不让人喜欢,一连几天的大雪早已把路淹没了,中午后,路已被过往行人踩得稀烂,娘就驻着拐杖,穿着一双解放鞋,带上快要出事的我出门了。
  娘一边走一边默默地喊:“孩子她爸,你在哪里呀?”娘就用这种喊声来排遣路上的孤独和寂寞。她就沿着父亲走过的村寨一处一处的访,一户一户的问。毕竟已经有半年不知道丈夫的消息了,也不知道他能走多远,现在走到哪里了。饿了就吃自己准备的干粮,渴了就喝井水,要是一时找不到井水就抓一把雪放在嘴里解渴。
  走了大半天的路,娘迎来第一个黑夜,不能再往前走了,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到哪里去找一个住宿的地方呢?在那封建迷信依然残留的时代,孕妇是不能随便进别人家的门的,外面的果树也不能去摸,更不能在别人家里生孩子。所以娘一连找了几户人家都不愿接纳她,他们担心娘给他们家带来灾祸。就在那冰冷的风雪夜里,让娘感到无助,后来娘打听到寨上有个孤老婆婆,一般孤寡老人都喜欢积阴德,由于没有子女所以就没有什么好禁忌的。娘在一个向导的带领下来到她家,那老婆婆同情娘,同意她住一宿。娘千恩万谢,同这位老人聊了大半夜,才合上那双红肿的眼皮。原来这个老婆婆没有儿子,丈夫才去世几年,两个女儿已经远嫁,她怕给女儿带来麻烦所以就一人在住家里。
    第二天早上,雪依然在下,路上已经堆得厚厚的,还没有一个脚印。娘辞别老人,又开始在那无期的道路上艰难的挪动。娘又走了三个村寨,终于在午后(腊月二十七的午后)得知了父亲准确的消息,但要到哪里还有六十里山路。娘满怀希望地朝那个寨子狂奔,终于在煤油灯点亮以后的一个时辰找到了父亲做工的人家。父亲在惊讶中发出说不出上一句话,于是就决定晚上加班,明日一起回家。
  次日,天一亮,父亲给主人交清货,结了账,便和娘一起踏上回家的路。当他们回到寨子时已是腊月二十九的下午,来不及回家的父母直奔生产队的会计的家,结好一年的帐,带着仅剩的二十几元回到家里,准备明天的年夜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4 06: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一年,只余下二十几元钱,这样的年怎样过的?

总有意外和新的震惊,那个年代的生活如此困苦,人们却不丧失意志和奋斗,与现在人们的孤独症来对比,是不是过于优越而引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4 14: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苦中有乐,写得不错,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4 21: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要根正苗红的人才好过,若是出生不好或者被定为黑五类的人,日子就更难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5 15: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前面就说过了,这位父亲有知识有文化,会给家里带来幸福的。
    一个月交四十元,这个生产队领导太苛刻了!要知道四十元在那时候可以买280斤米了!
    父亲能够付清全部的账款还结余二十几元钱,很不简单很不错的了。那时候,很多劳力缺乏的家庭,一年劳动下来,工分款还不够分粮食钱的,还要欠生产队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6 09:53 , Processed in 0.1750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