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8|回复: 9

肖邦200年专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6 00: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______

这个专集辑合有关肖邦200年的资料和文章,以文章为主,排名无先后.
肖邦作品以每十楼翻页贴一首.

晨字
(201005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1: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肖邦之“绝”

杨燕迪 / 文    2010-2-27

  肖邦200岁诞辰即将到来(“据称”肖邦生于1810年3月1日,确切日期尚有争议)??所以今年是音乐界的“肖邦年”。前几天,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要制作《三月的肖邦》专题节目,邀我谈谈肖邦的音乐精神。
  不妨思考一下,肖邦之所以不朽的根本原因。按照艺术的通理,艺术家不朽,一定因为该艺术家有“绝活儿”??所谓“绝”,盖指其成就之“独特”乃至“奇特”,举世罕见,甚至独一无二,从而成为某一方面或某一范畴的精粹典范,并籍此彰显令后人崇敬和仰慕的正面价值。
  肖邦之“绝”,依笔者浅见,总体上表现为将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艺术追求统帅在一起,由此达到了一种几近不可思议的矛盾统一??用英文表述,这种现象叫paradox,通常译为“悖谬”或“吊诡”,但更恰当的理解应为“似非而是”。这种独此一家的矛盾统一性体现在肖邦创作及风格的各个方面中。

       例如,表达媒介的单一性与表现内涵的丰富性??肖邦之为肖邦,两者的同时存在必不可少,缺一不可。在肖邦所有二百余首作品中,无一不包括钢琴,即便是为数很少的室内乐和歌曲,肖邦也从不离开钢琴。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只为钢琴写作的大作曲家。这是有意为之的自我限制,并由此带来了表达媒介的极度单一??这种大胆和绝对,不禁令人想起多年后另一位大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悖论言辞:“我对自己的行为划定的范围越小,为自己设定的阻碍越多,我所获得的自由度就越高,其意义也就会越大。”(《音乐诗学六讲》,姜蕾译,杨燕迪审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另一方面,肖邦在这个看似单色狭小的黑白键盘中,“螺蛳壳里做道场”,营造了一个怎样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其孤冷,其雅致,其精美,其诡变,正与贝多芬、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马勒等体量庞大的巨人反其道而行(难怪肖邦不喜欢贝多芬,对柏辽兹和李斯特也颇多微词。猜想如果他听到瓦格纳和马勒的音乐,一定会“皱眉头”),但在艺术质量上又毫不逊色,这可被看作是以少胜多、以小制大的奇迹,其眼光和功力令人侧目。
   
      次如,浪漫的随意自如与古典的严谨逻辑??这两种看似完全对立的风格范畴居然同时共存于肖邦的作品中,且相互支持,彼此交融。笔者寡闻,放眼乐史,在这方面可与肖邦媲美的也许只有莫扎特一人。但莫扎特的率性自如与肖邦相比仍迥然相异,因其运作于古典风格条件之中,即便灵活多变、灵光焕发,也依然有规可循、有据可查。而肖邦那些宛如滑丝的装饰花腔,那些匪夷所思的音型变织,那些似是顺手拈来的即兴式进行,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奇妙在于,这些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音乐表层之下,却潜藏着坚固、严格、扎实而规范的声部结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肖邦的低音写作从来都遵循着严谨的导向感,并与高声部始终形成良好的对位关系。随手举出那首并不算肖邦的最佳代表作、但仍旧不可多得的《摇篮曲》作品57,右手是花样不断翻新的装饰变奏,左手则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决不改变、近乎刻板的主-属和声音型(摇篮的音响写真!)??如此严格规范的左手基础与如此花样百出的右手装饰,在我看来,这里的矛盾统一简直是肖邦音乐趣味的缩影写照,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无言表白
      
     再如,音乐风格的个人性与音乐元素的民族性在肖邦的创作中达到了高度的辩证统一。肖邦音乐的“味道”在音乐史中属于最具个人风格、最容易辨认、也最不可模仿的例证行列。但“吊诡”的是,他的这种个人性中却包含着极为复杂和多样的波兰集体与民族元素。马祖卡的节奏和韵律,波罗涅兹的矫健舞步,古老圣咏的遥响与回望,这些原本并不是肖邦个人拥有的音响财富,在肖邦手中不仅成为他作为波兰民族音乐代言人的身份特征,而且也成为构筑他个人风格的不可或缺的组成要件。特别应该指出,肖邦的音乐尽管极富波兰性,但他本人却无论如何不能被算作是“民族乐派”。他最重要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巴黎,而且他既没有提出任何有关波兰民族乐派的理论主张或宣言,也没有在自己周围或身后形成一个“波兰乐派”。肖邦于是成为史上的一个绝响和孤例,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规定了音乐的波兰,波兰的音乐则经过肖邦才通向了世界。

   又如,肖邦的作品中,口吻语调的时尚通俗性与语言探索的先锋前卫性恰也形成一对貌似矛盾的统一体。众所周知,肖邦的创作场域和意向听众主要是上流社会的贵族沙龙。他的教学对象也主要是贵妇和小姐。因此,毋庸讳言,他的部分作品中确有某种不可避免的“沙龙气”和“脂粉感”。不少人甚至感到肖邦有“娘娘腔”,这种论调尽管极为狭隘(傅聪先生特别反感这种说法),但也并非毫无根据。至少,肖邦的夜曲和圆舞曲,以及诸多其他作品的抒情段落,确乎充满着圆润清丽的“小资情调”,路数上接近柳永、周邦彦那类“婉约词”。但是,诚如舒曼评论肖邦的那句名言,所谓“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之所以超拔于一般的沙龙音乐之上,正是由于在这些“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美丽“花丛”中,隐藏着不为外人所知、因而常被忽略的“大炮”??舒曼的这句话其实不仅可以作一般性的政治化解释,也可以用来理解肖邦的艺术匠心。这些“大炮”不仅仅指《“革命”练习曲》(作品10之12)、《“英雄”波罗涅兹舞曲》(作品53)中那些明白无误的战斗性格,而且也意味着肖邦作品中那些更为内在、更为“专业”的激进手法。肖邦大胆的和声探险(其超前甚至直接预示了瓦格纳),他在大型曲体结构上的独特建树(特别是摆脱奏鸣曲式束缚的勇气),以及他在钢琴织体写作上的高度创意(在充分利用钢琴的潜能上至今无人超越),所有这一切映照出肖邦在艺术上的“先锋”姿态,但这种“先锋性”却又常常埋在看似时尚甚至有意通俗的音乐外表之下??这样成功的矛盾结合,在今日看来,已经近乎是神话。

   凡此种种,均说明肖邦音乐在艺术上的成就,虽已经过近两百年的消化和吸纳,其独特与奇妙的“绝”,仍然远远超越了常人的理解和想象,仍然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惊喜和惊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1: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肖邦

杨燕迪 / 文 2010-04-01


   应《文汇报》笔会专栏主编刘绪源先生之约,继续推进肖邦的话题,尽管最近非常忙乱。好在写作和思考中果真有新的发现。

     马慧元女士对拙文《肖邦之“绝”》(刊3月12日“笔会”)的回应《关于肖邦的断想》(刊3月28日“笔会”),不仅触及了一些更具普遍性的艺术问题,而且将话题导入意想不到的方向,甚是有趣。这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关于对话的经典论述??在真正的对话中,主体并不是对话者,而是对话本身,因为对话者受到对话的牵引,事先并不能固定对话的主题与方向(见加氏名著《真理与方法》,特别是此书第三部分开头)。因此,我也想顺势而谈,看看能否在讨论中让话题进一步展开。

      关于肖邦为何没有在身后形成学派(“流派”),我原来倒也没有深思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这似已成艺术的定律,不独音乐如此。想想绘画中的八大山人,诗歌中的狄金森,以及建筑中的高迪,好像都似肖邦般独一无二。当然,话说回来,如果深究,所有的艺术家又都不可能是横空出世,而是前承古人,后启来者。正如肖邦尽管很“绝”,但如果没有巴赫、莫扎特,没有意大利歌剧,没有波兰民间音乐的滋养,肖邦依然是不可想象的。至于影响,正如马文所言,这些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正因其别具一格而对后来者有无穷的吸引力。如八大山人那种奇绝险峻的构图和笔法不仅影响到紧随其后的徐渭、石涛等人,而且甚至对齐白石这样的20世纪大师也有直接的启示。肖邦对后人的影响,显然很大也很多。可能最接近肖邦原貌的模仿是早年的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以及早期的法国人福列(拉威尔的老师)。但同样明显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人曾企及肖邦音乐的那种纯净度和精粹度。斯克里亚宾和福列在音乐史留得青名,靠得是后来摆脱肖邦影响而“另谋生路”。

      不过,我在此想提醒的是,这中间存在一个质的差别??艺术家的影响与形成艺术“流派”似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艺术家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多面而多样的,而且因后人对某艺术家的认识之不同会有很多的改变。而艺术流派的形成,则有某些“硬性”的指标,诸如某个创作集体的理想认同,某个地域或时代的共同感召,或是后来的接受者出于艺术理解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事后归类与认定。就我们最熟悉的音乐史流派而言,著名的“维也纳乐派”是出于事后的认定,据美国音乐学者与钢琴家查尔斯?罗森的说法,其原因并不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有师承关系或他们都曾居住在维也纳这样的外在缘由,而是出于这三人(而且只有这三人)对当时的音乐语言的性质和潜能有共同的高水平理解和运用。19世纪的“俄罗斯民族乐派”,其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当事人的共同理想和相互扶助,尽管鼎鼎大名的“强力集团”五个人之间,既有追求上的差异,也有艺术上的误解。至于20世纪的法国“六人团”,那仅仅是个方便的标签而已,并不成为真正具有内在聚合性的“艺术流派”??这六个人(著名的奥涅格、普朗克、米约,加上不太著名的迪雷、奥里克和塔勒菲尔)的差别远远大于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此外,我还联想到前些年有热心人曾打出“中华乐派”的旗号,希望借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势头,在新世纪打造可以位列于世界之林的泱泱华夏之乐。但从肖邦的例证中可以见出,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集体性的“流派”共同点,或者说,即便是某某流派或乐派,最让人珍视的也依然是这些流派或乐派里的个人创造性,而不是相反。就此而论,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虽然让人惋惜或叹息,而其中确有某种命定的必然。

     关于艺术家的矛盾性,恐怕也存在某种悖论(paradox)??即,越是伟大的艺术家,其矛盾性就越深刻和复杂。否则,何以成就“伟大”?如马文所说,“一马平川、一览无余”,那会让人觉得“没劲道”。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鲁迅的矛盾和深刻的张力,哪有鲁迅的伟大和持久的魅力?不过,对于后人的理解而言,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而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特殊性质。李斯特的矛盾性显然不同于肖邦,他在尖锐和敏感方面不如肖邦,却比肖邦更为混杂和多面??例如他的血脉中杂耍艺人的游戏和宗教超验的追求之间,就形成难以调解的冲突。最终他的风格没能像肖邦那样形成自成一体的内在完整性,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舒曼和门德尔松的矛盾性当然完全不同,前者是太不平衡,后者是太过平衡,因而都影响了各自音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勃拉姆斯身上的矛盾性之剧烈,可能超过所有同代人??他要在一个传统不断破碎的时代中竭力保持和维护传统,而且将这种悲剧般的挣扎和纠缠明明白白地写进音乐中。反观肖邦,他的音乐独特处在于,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被隐藏起来,好像故意引诱听众只是痴迷于其音乐外表的优雅、流畅和自如(当然也并不全然如此,肖邦也有非常“粗野”甚至“暴力”的时刻)。而其实,他的音乐内部饱含着复杂的句法行进,神出鬼没的对位线条,放肆大胆的和声实验和眼界开阔的大范围形式控制。

进一步看,肖邦的出新,不仅在于其匪夷所思的程度和别出心裁的角度,而且还在于其尽善尽美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艺术中求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创新的同时还达到完美。创新与完美,这本身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价值。创新,意味着探险和开掘,因而粗糙、生硬和不足都在情理之中。而完美,在音乐艺术中意味着周全、妥贴和无可挑剔,经得起反复的聆听、演奏、解读和分析仍让人不觉厌倦。肖邦不仅同时满足了创新和完美的矛盾价值诉求,而且他解决这个矛盾的频率非常高??在他认可的出版作品中,大多都是极富创意而又完美无缺的第一流杰作(又是一个paradox!)。考虑到肖邦39岁就因病辞世,其创作盛期也就区区约二十年时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13: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燕迪以前也写过莫扎特吧~~~记得晨风以前发过他的一篇。。。

这个留位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4: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若即若离于2010-05-27 13:18发表的  :
杨燕迪以前也写过莫扎特吧~~~记得晨风以前发过他的一篇。。。

这个留位学习~~

恩..互相学习吧
杨燕迪可以,有东西的
杨是钱仁康的弟子,某些程度的超越了钱.
因为杨燕迪学养丰富外,每有见解!
且文风朴实,浅明简洁,虽寥寥数语,却含金量很高!不做深奥音乐技术言,读来也能明晓.
以最浅显的话说最深奥的道理,是最难的,我以为.
因为我读到的大师,以浅显的话说深奥道理,有如下例_____
鲁迅的魏晋风度药与酒,适之先生的文学/哲学史,顾颉刚的论秦汉方士和西山讲史

_____这都是很好的例子..其实来说,这真正都是书读通了的,无所谓了,不需要装了.

杨燕迪在校定保罗•亨利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时
写了一个序,感想之类的吧
我认为能代表的一些杨氏的音乐方向和音乐持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7 23: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时代的传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胭脂泪于2010-05-27 23:44发表的  :
一个时代的传奇。
恩,那个时代舒曼(Robert Schumann)理解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做这个专集时,我就想到如何弄得有意思
____因为我们不是为纪念而纪念,是要从这中间学到东西
而在这里,坚持自己的独立原则很重要,不被别的牵着走.
那怕是傅聪,那怕是杨燕迪,那怕是舒曼,那怕是肖邦本人呢..(毕竟人和其作品的内涵不一样)
所以杨燕迪的那个paradox说,我也是仅为参考.
我的原则是___
1:以肖邦作品的抒情性和旋律为第1欣赏和学习.
2:对钢琴知识不说通晓也要知道一些,肖邦就是这个,这一点我也过关,还需补强.

昨天我看了俄国(前苏)A.索洛甫磋夫写的<肖邦的创作>,有些启发,也有不以为然的地方,这里贴来分享___
他是以俄方观点来说肖邦的"旋律",索洛甫磋夫写道我这里大意码来)___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说:"纯旋律"是由莫扎特__肖邦__格林卡.__90年代末..而到现代存在.."
在这里科萨科夫依他的画面感音乐构图,将三个人表象了.而内在的呢?!做为旋律重要特征之一的个性呢?!
照科萨科夫而论,就没有旋律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1: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对肖邦曲子的再研习
抓重点这也是方法,但要看兴趣所在
玛祖卡,波罗奈兹,夜曲,叙事曲,奏鸣曲.............总计过150强了
虽然这些大部我都有收藏,肯定不会全听或全熟,能泛泛就不错了.
就我个人来说,夜曲是第一欣赏
____套句行话说:肖邦夜曲本身就富于装饰性,且织体精致.
第二欣赏的是肖邦的第一协奏曲
我觉得,能吃透这些就很不错了.
下面选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为本集开篇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No.1 Op.11)

演奏___拉法尔.布雷查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5 03:21 , Processed in 0.0917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