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8|回复: 4

[联理争鸣]心霜联话 (负棺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7 20: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霜联话
  一
  
  诗词犹如当朝名士,楹联则似在野隐者。
  
  注:楹联在中国的地位很特殊,低得很。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是唐诗宋词,正如当朝之大名士,而楹联尽管不乏与诗词并坐之精品,但因“怀才不遇”,也只能流落在野,成了不为世所重的隐者。
  
  二
  
  联道海纳百川森罗万象,自非晴蜒点水走马观花能悟。
  
  注:没有接触到对联,或一知半解,总会以为对联很简单,只不过是小道。但如果你亲身接触,或学习或感受一下,就会知道其中所包容的方面,实在是如海之广,并非随便浅沾即能悟之。
  
  三
  
  意境如钢,格律如铁,缺一难成神兵。
  
  注:钢有硬度,但缺乏韧性,铁有韧性,但缺少硬度。全钢的剑不易生锈但容易折断,亦不容易锋利,全铁的剑虽然锋利但太软,亦容易生锈。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组合而成一把好剑,全在于你学习和掌握的煅打技术。
  
  四
  
  重格律轻意境,重意境轻格律,皆是当时意气。
  
  注:任何事物,如果只偏向一面看到一面,都不是完整的。对联也是如此,死守格律而看轻美好意境,或抱守意境而不顾基本格律,都是当时之“短见”。
  
  五
  
  学对联,难在入门时举轻若重,出门时举重若轻。
  
  注:学习在一开始时认真,特别是要对自己严谨,即使是一根草都要视为一根铁般的重要。这样你才能诚心而入学,所以说难。一旦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后,如何再将一根铁视为一根草般轻松自如,也难。
  
  六
  
  联机变幻多端,亦如禅机挂角,时时难以寻之。
  
  注:羚羊挂角,无机可寻。这也说明联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就好比二加二等于四,但二乘二也等于四,或许一时会令你无所适从,但如果能用心学,说难寻也不难寻,总会让你寻到规律。
  
  七
  
  初学胜在无世故阻挡输在粗糙,饱学胜在有经验可循逊在圆滑。
  
  注:很不幸的是,许多人都要经历过这一关,都要从赤子的纯真无邪,到大人的老于世故。
  
  八
  
  见山见水与非山非水,只在对联水平不断转换时。
  
  注:眼境开阔了,水平提高了,历练多了。你再看当初的一切事物,就会有了崭新的认知。
  
  九
  
  势联胜在大意纵横,却易输在“虚”和“空”中。
  
  注:所正谓厚积薄发,才能感人。人不可能时时都有感慨,好的大势联,多是感慨积于一处到了不得不喷发,就如沉寂多年的火山,一旦喷发则先声夺人,气势纵横。如果只是偶感或者只是为联而联,就不好了。
  
  十
  
  联语多注重心与物交互作用创造的艺术层次,谓之意境。
  
  注:意境这个美学术语似乎有些玄妙,但如果用简单一些的言语解释,也可以这样说:“意”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境就是你所处的客观世界或虚空世界,如果将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意境了。
  
  十一
  
  联之意境有偏重于“物”,亦有偏重于“情”。
  
  注:这就要看创作联时是偏向“境”多一些,还是偏向“意”多一些了,如果没有侧重点,让容易让人觉得有些模棱两可的感觉,也就是无立场。
  
  十二
  
  以诗词曲赋入联多易办,以联入诗词曲赋多难为。
  
  注:这是因为诗词曲赋较多的运用书面化的语言,而对联更多的运用了口头语之故,是不同的两个层次。
  
  十三
  
  唐诗多雄浑,宋词多婉柔,对联二者兼收并用。
  
  注:对联的兴盛,是在明清,而前朝的种种风格,在此也可以兼收并蓄,占了历史便利。
  
  十四
  
  清人林昌彝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此语值得再三玩味。
  
  注:诗中有联,赋中有偶,能为人所喜而津津乐道,自然能代代相传相续。
  
  十五
  
  道家云天地万物皆相生相克,无疑是对联第一注释。
  
  注:许多对联本身就是相对的,如“无对”便不能成“联”。
  
  十六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如联中格律派与自由派。区分只在“雅”与“俗”,共性却皆具强大生命力。
  
  注: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有时也不必强求顺从。
  
  十七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此语若套联,是化无意为有心之辞。
  
  注:空即是色,不着一字的前提是已道尽万语。
  
  十八
  
  短联多偏意胜,长联常重势高。
  
  注:联短,可以并列和构思一些意境。而联长了,就要考虑它朗诵时所带来的语调是否锵铿有力,亦或者是否荡气回肠,这样就有感染力,如果只是像念经诵咒一般,想来就有些不妙。
  
  十九
  
  武学云:“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联学也有此功夫。
  
  注:针对机关联而言,由于联短,可发挥空间就少,反而不易对。针对意境联而言,联长,所要对的事物就偏多,也不易对。
  
  二十
  
  联语以自然转自我而奋发则大势之笔,首推则徐公:“海阔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注:外界事物和内心思想联系在一起时,而可借外界事物的宏伟博大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海和山都是我。
  
  二十一
  
  何为飘逸灵动之最?观中唐之诗:“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则是。后世联语多模仿此二句。
  
  注:由于受自我局限以及个体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诗人们多借助大自然来表达内心的感想,或用来指定一些对象,以物当人写,往往能收到奇效,达到原先不可能达到的境界。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多是如此。
  
  二十二
  
  对联中多用层层递进。如上句一色水天供傲啸,已呈放浪不拘之声;对句万家灯火绕回环,更显雍容大气之境。
  
  注:意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静态展示,它有静也有动。此联就像流动的浪潮一般,是动态的,它层层推进,互相辉映,达到了它所要表达的效果。
  
  二十三
  
  济南趵突泉景有联曰:“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声色形容巧妙,字间若带图画。
  
  注:超越现实的表达,往往能取得一种错觉和奇妙的效果。此联说泉水故意不直说是泉水,反而从泉水的声和色来侧面比喻。因为雪是从空中落下来的,不可能平地忽然堆起;而雷只在春夏长鸣,不可能四时长吼。化不可能为可能,所以奇妙,虽然佩服作者的才思和不同寻常的观察力,但这也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二十四
  
  破万幅联,若读万卷书。
  
  注:有很多联都是带有一定的隐喻和所指性的,怎么样欣赏和破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也是本事之一,所以能破万幅联,也等于读了万卷书。
  
  二十五
  
  无情对法开左道之行,类书法与剑法有正锋偏锋之。
  
  注:世事无绝对,总有些例外,本来对联的内容是上下都要相映和关照的,而无情对却偏偏打破了这个规律,上下对得工整,而内容却十万八千里,不能不令人想到倒行偏锋,所以只能偶尔为之,多为有害了。
  
  二十六
  
  集句联最难,无胸吞万卷青简,则寸笔难行。
  
  注:将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的诗句有机的、人为的结合在一起,不能说不难。倘若没有博览群诗的功夫,是办不到的。
  
  二十七
  
  集句联牺牲平仄换取意境的,如集陆剑南之诗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牺牲对仗换取意境的。如集冯正中与苏东坡之词:“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
  
  注:前人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是通晓了格律之后,就不再以律害意,让格律缚死了意境。说白点就是想通了想开了。因为集句联本身有难度,如果集的句子是天作之合,那个别字失律,也就不必在意了。
  
  二十八
  
  以物化我,精妙者应推: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注:又是一个“以物当人写”的一个绝好的例子,利用大自然特有的现象来明喻和反映人生的变化,沧海桑田之意,尽在联外。
  
  二十九
  
  初学营造审美意象时切不可让主观所左右,当从客观实象为基础。若天象实写,题之太阳雨无妨,题之月亮雨则令人不知所云。
  
  注:学习还应该加上实践,应该设法多亲近大自然,而不应该闭门造车,那样容易错误和闹出笑话。
  
  三十
  
  无情对绝在似无理却有理之间。四面云山谁作主/一头雾水不知踪。此语能从中窥见一豹。
  
  注:所以说无情对完全是似通而非通,似有理还无理,有情还无情,也只能自己意会了。
  
  三十一
  
  前人联句甚喜借助大自然为自我服务,如梁启超名句:闲如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蒲松龄名句: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不一而足。
  
  注:到了一定境界,艺术创作规律都是相同的,但个人的创作风格不同,所以形成的局面也就大同小异。
  
  三十二
  
  随波逐流易,守护真我难。
  
  注:怎么样才能顾全大局又能充分体现个性,是一件伤神的事。
  
  三十三
  
  剪纸的秘诀在于剪掉“多余”的纸,创联组字则异曲同工。
  
  注:炼字一法,正如剪纸一法,剩下都是最恰当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三十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先求“事”成而求“器”利亦为学联不二法门。
  
  注: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先磨成了利器,作起事来就事半功倍了。
  
  三十五
  
  联语贵在自我深刻体会和对联意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人云亦云联犹如肥皂泡,绚丽多彩却不堪时间考验。
  
  注:个人的“自由意志”,有时候比什么都有效。
  
  三十六
  
  诗意联培养情操收获美感。机巧联培养白发收获知识。
  
  注:只要付出了努力,那么你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是错的,错得多了,那么离近的也就不远。
  
  三十七
  
  豪放与婉约之联不露刻意造作犹其难。
  
  注:艺术品完成之后,斧凿之痕,在所难免,区别的是有人一览无余,有人可以巧妙隐藏罢了。
  
  三十八
  
  联中用辞常如天龙纵横,吞日吐月无所不用其极,诗词曲赋皆无法比。
  
  注:对联没有诸多的“哀而不怒,怨而不伤”之教条,所以得自由。
  
  三十九
  
  对联之趣,在于苦思冥想之际蓦然悟出对仗妙句。或路上、或梦中、或餐前,此中滋味,无以形容。
  
  注:原来得来全不费功夫,还是要费这么多功夫。
  
  四十
  
  想前人未想;道前人未道;对前人未对。
  
  注:能独僻蹊径却又不走邪道,难了,但只要勇于尝试,都是好的。
  
  四十一
  
  意境运用之随心所欲,难似翻高山大川。山有多高,意方能多高。
  
  注:表达水平有时与涉世能力是成正比的。
  
  四十二
  
  对联与摄影同宗,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表现。
  
  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十三
  
  禅话云:“死水不养龙”、“不参死句”。颇合对联之真义。
  
  注:禅师云:时刻保持一活泼泼的自由心境,不为古为缚,不泥古亦不骂古。
  
  四十四
  
  得“意”方能忘“形”,不巧的是学联时常相反。
  
  注:得意忘形是艺术欣赏至高境界,但我们常常得形忘意了,所以要时刻警惕着。
  
  四十五
  
  还朴归真之境界。初学时天生掌握但不能运用,饱学时欲加运用却失了掌握。
  
  注:先天之境,正所谓人有宝而不知宝,知宝却再不可得,令人叹息。
  四十六
  
  为文造情之病,放之联中亦比比皆是。
  
  注:应该尽量避免为了“表现自己”而写,这才不会“言而无物”。
  
  四十七
  
  杯满无法盛水,自满无法装联。
  
  注:杯子满了再装水也是满的,把水喝了方能再装。而自满也应该学习“虚”一些,才能装了。
  
  四十八
  
  举一反三之联想,学联必修之一。
  
  注:从一物推理出另一物甚至多物,也是煅炼的机会。
  
  四十九
  
  青山藏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此二句胜在清逸空灵,意象重叠外加超越时空,浑不似人间语。
  
  注:以此物代彼物写,亦是古人常用手法之一。盖此物的特征能过渡到彼物头上去,得超然之趣。
  
  五十
  
  正格与变格联,似江湖中“剑宗”与“气宗”共分半壁。
  
  注: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正格自有变格,此合天地之法。
  
  五十一
  
  千载龙潭蒸琥珀。该联语气象万千,却原是咏状元红酒联,短短一句,酒香声色气味仿若沥沥在目。可见联之精妙处广告犹难及。
  
  注:琥珀原是极平常之物,然而作者将它把千载龙潭这个宏大的意象并列,从而就产生了另一层深意和广阔的境界,且形象地将酒的颜色(如琥珀)和酒的年代(千载)烘托了出来,堪称匠心独运。
  
  五十二
  
  初学喜堆彻丽句以为美,宿学喜横加典故以为深。
  
  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总不会两手都空空。
  
  五十三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真情易得联义。
  
  注:游戏少了规则约束,就不是游戏了。联语少了感情,也就是经书了。
  
  五十四
  
  两峡如剑立/一江似布悬。长江三峡联之一,两句句眼全在“立”与“悬”上,令人观之展开无限联想。
  
  注:一个句子是否能流传,句眼很重要。所谓句眼,就是在句中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字,它要不断锤炼。
  
  五十五
  
  拆字联易学难工;典故联难学难工;无情对易学难工;意境联易学易工;集句联易学难工。
  
  注:如果全都是易学易工,想来就没有什么挑战性和趣味,也就腻了。
  
  五十六
  
  想像力无可非议首推创作联之第一义。
  
  注: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明月如泼来一地的水,天空的云像升起的山,皆想像奇特。
  
  五十七
  
  学联若先对自己“斤斤计教”,则先窥成功之路。
  
  注:不先对自己“斤斤计教”,如何才能积累经验,以后对别人“斤斤计教”呢?
  
  五十八
  
  居有竹;卧有竹;食有竹皆不如胸有竹。
  
  注:不可一日无此君。盖竹有节,人亦学之有节,盖竹空心,人亦学之虚心。
  
  五十九
  
  格律、意境、见识、灵气是为联屏四扇门。
  
  注:一扇门一扇门的打开,你会发觉原来空气很清新。
  
  六十
  
  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证禅心。不知当句对法,不识其中之妙。
  
  注:句中自然成对,无须再与下句相对,谓之当句对。然而除当句对外再能成对,亦不是难事。
  
  六十一
  
  识格律方能言“破”格律,谓之不立不破。
  
  注: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了解敌人,也就无法打败敌人,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六十二
  
  联之章法如楼之地基,联之意境犹如楼之二层,岂有执要二层楼而弃之地基支撑者?
  
  注:有精心策划,才能付诸于行动,如果只是盲目进行,后果也是不堪理想。
  
  六十三
  
  良医有二,一为自身高明能拔除苦厄者,另为自知术低无法施手拔病,然弃门户之见介绍病人去良医处者。授联手法与此无二,最忌以盲引盲。
  
  注:当我们欣赏红花时,或许我们会忘了绿叶,但绿叶的作用一直都在,不曾改变。
  
  六十四
  
  “怨愤”与“虚静”是产生联的两大动力。
  
  注:极端的喧哗和极静的天籁。而外境一旦触发内心,或许都会令我们写一些东西。
  
  六十五
  
  无深海行它之苍寂,不语高山立我之孤寒。
  
  注: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极深和极高,都是一样的清凉寂寞。
  
  六十六
  
  萧中素有诗: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换之联语真可得苍凉真义,今联难以过之。
  
  注:写实的诗与联想要出新和与众不同,让别人印像深刻,一定要去亲自体会。凭空胡猜和闭门造车,即使能写出相似的句子,若无真正的底蕴和本事,就差强人意。
  
  六十七
  
  豪爽而不粗俗,出尘而不倨傲,是为联意风采之一。
  
  注:作联原如作人
  
  六十八
  
  炼字煅句而后成得意联,虽细胞阵亡亦不悔。
  
  注:有得必有失,真理也。
  
  六十九
  
  宽对与工对之分水岭,在于一求大势与一求工丽。
  
  注:语言都是很自由的,但关键的是如何驾驭它们。
  
  七十
  
  山水是大自然铸成之联,可遇不可求。
  
  注:大自然的山水,鬼斧神工,自然不假手于人。无法求之,但若遇,则可学之。
  
  七十一
  
  纤丽浓艳悲凉飘逸豪放等风格入联易,入心则极难。
  
  注:“知”与“行”若不相应结合,则容易自我矛盾,阳奉阴违,说一套作一套。
  
  七十二
  
  平淡是所有风格折叠煅打后所剩的结晶。
  
  注:清水是没有任何滋味的,因为真味只是淡,只是无香。
  
  七十三
  
  大意不工,若初学时用之为已巧辩,则后悔莫及。
  
  注:学习应该循序渐进,未学走,先学飞,危险得很。
  
  七十四
  
  苍穹宽容日月星云不称大;碧海厚待霜雹雨雪不言深。
  
  注:一桶水不响。
  
  七十五
  
  太理性无法思联;太感性无法识联;太任性无法使联。
  
  注:凡事都有个平衡度量在,未超与超出,皆不易掌握。
  
  七十六
  
  联语多借拟人手法,将物当人写,更具艺术感染力。
  
  注:这也是诗词与楹联创作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七十七
  
  前人联语常有隐笔,令你再三细思方拍案叫绝。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此联可当代表。
  
  注:有些东西自己全说出来,就完全没有别人参加的份了,也就少了众乐乐的乐趣。
  
  七十八
  
  新官巡街,窥得一老者挟破伞,是乎联兴大发,出口戏曰:破伞无衣露出几根穷骨。该老者蔑然以牙还牙曰:
  
  粪耙有嘴翘起一排獠牙。闻之令人喷饭吐茶,此联真犀利过匕首与投枪。
  
  注:所以古人说攻人毋太严,要考虑别人是否能承受。倘若皆不管不顾,那就准备好承受别人的反击,须知“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七十九
  
  洪天王曾借前人联激励三军士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联语奔放豪纵,非志庸者轻言。
  
  注:领袖自有其特殊的豪气和风范,自高于常人一等。这也正是为什么王者霸气为世人所崇。
  
  八十
  
  嘻笑怒骂皆成诗/文章/对联。
  
  注:无巧不成书。
  
  八十一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此二句皆活用联对影射法。上指文不如武,下指武不如文。皆不明说而意在言外。
  
  注:该注解的,还是要注解,因为过于曲折的影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心神领会。适当的注解,也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八十二
  
  正对不如反对,是印象有先入为主故。
  
  注:正对容易合掌,而反对则更体现出对联的原始意义,便更胜一筹。
  
  八十三
  
  禅意道境入联,多借山水天象等媒介一一触发。
  
  注:枯燥的“佛法道义”,就算入联,一来过于艰涩难以理解,二来拗口异常,所以要借外象。
  
  八十四
  
  琵琶只有四弦;格律只有四声;形态却有万种。
  
  注:艺术原理相通,此二者由微至繁,正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八十五
  
  好联似水,蝉吸鲸饮龙吞蜻点雁渡总有各自滋味。
  
  注:一壶茶,细品得清寂,狂饮得豪情。联之风格亦如此。
  
  八十六
  
  以物言志而有真味之联,莫过于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上句雍容豪逸,下句孤寒傲峭。
  
  注:虎鹤双形,精髓正在有虎之威猛兼鹤之灵逸,正如一幅联的精华。
  
  八十七
  
  楹联较秦皇更狠。秦皇只并吞六国,若文学体裁为诸国,楹联则不知并吞几国。
  
  注:什么样的素材,楹联似乎都可随手拈来,而且有机组合,故兼容性极强。
  
  八十八
  
  格律、意境、机关全契合者,首推烟锁池塘柳。
  
  注:一个单纯的意境联,但经过时光的流传,阴差阳错就被赋上了新的内容。
  
  八十九
  
  学联、对联、评联,正是联学三重境界。
  
  注:从学习,到作对,再到评联,是必经的三个阶段,而其中评联最难,因为很难抓住作者当时的心思,以及他所运用的技巧,且误差率极高,所以不易,就是说功夫在联外。
  
  九十
  
  联眼如同吴道子。无论多好的联句,若离开它,只是无“眼”壁龙。
  
  注:一句中举足轻重的警策字,就如画圣一般重要,他往往可以决定其他因素。
  
  九十一
  
  笔断意不断,形散神不散。联理亦与书画同宗。
  
  注:意在言外,味在书外,不必把话全说完,正是不必将纸全画满。留有空白,让人从深处思考。
  
  九十二
  
  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常指不可思议联。
  
  注:上联往往俗不可耐,或者已经是死句,但经过精妙下联的辉映,有可能赋于新的生命和思想,这也是对联的奇妙之处。
  
  九十三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联最忌此自欺欺人之病。
  
  注:不强作人师,不处处人前卖弄,正是学联的心态之一。
  
  九十四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格律与意境却常能全顾。此美味不及对联之好处例子。
  
  注:并非常能组合,但戏法人人会变,只是巧妙各有不同罢了。
  
  九十五
  
  初学联常犯“合掌”之病。多由上联之辞联想到下联同类之辞而不觉。如翠对碧、倚对靠、沉对没等。非故意如此,多是误以为如此对仗方才最工。
  
  注:此是误解了对仗的意义,以为把相似,相同的摆在一起就可以相对了。果真如此,就失去了对联的原始意义和乐趣。
  
  九十六
  
  高雅联观之赏心,庸俗联观之伤心。
  
  注:好联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外,还能学到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充实基础。俗联或许只能令人摇头。
  
  九十七
  
  情语景语奇语壮语豪语悲语伤语乐语乱语都是联语。
  
  注:到了这一层境界,随意皆成联了,但这一层境界何时到,只有自己和天晓得。
  
  九十八
  
  对联之奇绝,其根本在利用汉字一字多义,或断句能造成奇险效果云。它国文字难望其项背。
  
  注:说到底对联也只是中国独有的,特有的一门艺术。
  
  九十九
  
  联之最初与最上境界:联我两忘。
  
  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梦联谈(作者:负棺人)



?序?
  数年来的楹联学习心得,慢慢回忆下来,只有残思断想式的片断。
  
  【图书】
  如果你不看书,那么你的知识面就相对狭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行万里路”。如果知识面窄,必然影响你的创作思路,这是很重要的。书本是绝多数人可以很方便获得知识的工具,尽管“尽信书不如无书”,但你应该客观的意识道:这句话本身也是从书本上传承下来的,只有继承才能发展。
  
  〖流水〗
  在创作过程中你的思路也许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但我建议还是培养自己的思路如流水,因为你的创作必定有个主题方向,这就像流水,终点都是归入大海。而天马行空却是不可预测,也不易驾驭的,这无疑会增加你的创作难度,并不是说天马行空的思维完全不可取,只是创作过程中应该学会权衡利弊,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刻刀】
  如果你的知识面广,那么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就产生了,因为可以提供的素材太多,反而令你感到迷惑,究竟要怎么样的遣词造句才能更完美的表达?我想这个时候你需要一把刻刀,把你认为是多余的,无用的素材雕去。在我们还没达到“天然去雕饰”之前,我想适当的“雕琢”是必要的。
  
  〖泥巴〗
  我们在欣赏一件成功的泥塑作品时,不会去想到它的过程可能是经过反复的修补才成型。创作过程也是这样,既要雕去多余的泥巴,也要补上不小心雕错的泥巴,反复塑造直到无雕塑痕迹,令自己满意然后才推出给别人欣赏。
  
  【镜子】
  当我们照镜子时,我们会发现镜子中的一切和现实中是完全相反的,你为实,镜子为虚,虚与实的对仗原理便是这么简单朴素,弄清楚了基本对仗后,才能激发你的兴趣,去进一步了解到其他类型的对仗。
  
  〖游鱼〗
  “鱼乐于深水,忽东忽南忽西忽北,美,即自由”。乐于水的鱼是自由而美的,如同主题创作所表现出的思想层次。鱼如言语,水如心境,不同层次的心境造就了不同的自由和美,最终殊途同归,相忘江湖。
  
  【大树】
  在森林中,有没有看到一棵树只有一条光光的主干呢?显然这是不会的,许多树都是开枝散叶,郁郁葱葱。那么我们创作的风格是否只局限在一种呢?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树不是一开始就开枝散叶的,而是随着主干成长后才开始的,相对而言,主流风格的创立也就是支流风格的拓展之时。
  
  〖举重〗
  练功场上,甲看到乙轻松举起了一百斤石锁,以为容易,但自己举时却闪了腰,百思不得其解。他俩现象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举一百斤,然而结果却不同,这是因为甲忘了双方的本质不同,乙能轻松举一百斤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苦煅练。我现在看到某些人作品出律时常常引用前贤的例句来为自己辩护,就不由自主想到那个不自量力的甲,浑然忘了乙曾用过的苦功。
  
  【山洞】
  “老兄,请你告诉我,怎么样才能像你一样常常打到猎物”?猎人甲问猎人乙。“这太简单了,我追踪猎物到山洞口,然后举枪瞄准大吼,它跑出来,我就给它一枪”猎人乙说。过了几天,猎人乙听说猎人甲和祖国说再见了,原因很简单,他学猎人乙也到一个山洞口大吼一声,出来的却是一辆火车。其实在创作过程中,方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要看怎么用,如果错误的使用还要怨恨是方法本身不对,那么就等着撞上另一辆火车。
  
  〖碧苔〗
  有没有很想写东西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那可真是令人焦虑不堪,平空生出不少烦恼,原本平静如水的心情也被无名的烦恼破坏。这时候我想起小时候常看到井边、池边常有厚厚的碧苔,我问别人这个有什么用?回答说:“它能慢慢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将水还原为清净”。原来如此,我的心又回归到沉静。
  
  【落叶】
  旧的落叶飘到地上,新的落叶又继续飘下来,在地上堆积成厚厚的一层,全都腐烂变成养料渗入泥土到树的根部,到来年春天树又长出新叶,然后到秋天又完成一个轮回。一开始练笔写东西的时候也是这样,漫无头绪,写了很多所谓的作品,过了很久再回头看,就会发现它们不足之处,像开始腐烂的树叶。但值得庆幸的是,你练笔的时间没有白费,创作经验已慢慢积累在心中,然后再来个轮回,不断追求更新的境界。
  
  〖深井〗
  一个旅人在行路时不小心踩空堕入井中,在刹那间他本能的抓住了井沿,大喊救命。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过来对他说:“不要怕,这不是深井,很浅的”。然而旅人并不信,坚持说这是深井,掉下去就保证没命。路人将他拉了上来,让他自己去看,果然很浅,刚才他悬在那时,足尖都快到井底了。如果你在创作时误入迷途时,除了接受别人拉你一把,也要相信别人是善意的,因为,你的才学未必如你想像:是一口深井。
  
  【浮萍】
  一提起它,许多人总是想到什么无根啦,无依啦,四处漂泊啦,尽是些令人伤感的词儿(难听的还有浪荡)。这都是从人的角度上来看,如果转换一下,从浮萍的角度来看呢?还不是起于风末,曳在水中,少了许多无端的执迷反而逍遥自在,未尝不是件好事,以为浮萍无依的,说不定是自己的心态浮躁无依。
  
  〖古箫〗
  乡人进城,偶见人吹箫卖艺,众人围观,且扔钱之,极惊诧:吹火筒亦赚钱耶?喜不自胜回家,取来吹火筒踞于城角,大吹之,收获颇丰,傍晚回家曰:“娘子,今天晚上吃西红柿炒蛋”。欣赏再模仿他人的作品一定要慎重,不同情形就要学会区别对待,生搬硬套就好比用吹火筒来类比再判定是箫,这是吹不通的。
  
  【水火】
  辛苦创作,终于写出作品,忍不住就孤芳自赏,自认为很好啦,别人的意见于我而言,那是春风过耳。不料想拒绝了和别人交流创作心得,以后的作品是越发的不像样。实际上,构思一幅作品如同你在精心制作一件瓷器,如果没有水与火的交流,那么所谓的“瓷器”也只是个半成品,一堆烂泥而已。
  
  〖石磨〗
  有一次我在做梦,梦见我在转着石磨,我转了很久,自以为磨出了许多东西,结果一看磨槽边却是空空如也。于是当时就想,怎么可能呢?我转了这么久,怎么会没有结果?后来突然间看到,虽然我转了很久,可是我并没有在磨眼中放入要磨的东西(比如米),所以我只是在作无用功。梦醒了我在反思以前:长久不变的遣词造句,在思想内容上并无新意的作品,原来只是在转空磨。
  
  【沙子】
  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非常自信,在创作过程有了灵感应该立刻记下来,不要让它失去。当我们漫游在沙滩,偶然握住一把干沙,自以为拥有它们的时候,却没发觉它们已经慢慢从你的指间里悄无声息的流走,当你手心的沙子落下重新和地面沙子混合时,当你发现你手心空空的时候,你再看沙滩,能分辩出哪些沙子是你曾经拥有过的?
  
  〖绳结〗
  精巧的结构,精心的装饰,就像是用绳编一个同心结,力图达到美观完整的境界。如果你运用了很高的技巧,但只编到一半,却又说这是个同心结,这无疑是说不通的,只有各方面都达到条件了,你的绳才能变成完整的同心结。纵观技巧联的结构,与此无二。

【音乐】
  有时听着凯文蒂恩的钢琴曲,往往就很容易沉浸到其中那优美宁静的境界中去,充分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如果听着钢琴曲再看古人的联语,往往也能发现其平仄与四声的配合运用也是很和谐的,除了讲究用词本身特有的语音美感外,还注意字义所引发的空间想像美,既然不能亲眼看到,那就通过字义传给读者以想像来弥补,确是高明。
  
  〖火山〗
  每当看到有关于火山爆发的消息总是想到“厚积薄发”,如果不长年累月积蓄力量,估计那火山也只能“在沉默中死去”。创作何尝不是这样呢?知识的累积,阅历的增加,总会到了不得不写出真实感慨的时候,就像那火山爆发,令人震憾。
  
  【冰山】
  冰山在海上露出的只是一小截,巨大的山体都隐藏在海面下,好比不动声色,深藏不露的高手。看着冰山令人汗颜,想起自己以前的肤浅,浪迹于各聊天室,根本不懂格律为何物也以对联高手自居,结果屡屡受挫,碰到冰山式的真正高手,马上就灰飞烟灭了也,山外有山哪。
  
  〖水银〗
  欣赏或评价古人的名作,你的分析应似水银,面面俱到,从作品的内在结构延伸到外在意义。内在结构是指格律和该联背景,外在意义(不是每幅作品都有)是指作品的象征所指,有些作品比较明朗直白,而有的就相对隐晦曲折,这些都要综合作者个人的志向修为来客观分析,达到“辞不害意”(即不主观歪曲作者本身要表达的意思)。
  
  【金刚】
  如果真的对楹联有兴趣,那么就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如同八风吹不动的金刚。因为完全掌握楹联要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联理是抽象的,远没有作品看上去直观,可是直观的东西没有理论做后盾也只能是似懂非懂,无法知其然后知所以然。
  
  〖浓雾〗
  在浓雾里穿行,四周围的景全不可见,只能看到自己,慢慢行走在路上,穿过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十字路口,终于回到了家。学习楹联的过程和在浓雾中穿行没有两样,偶尔看不到前方的路并不等于此路不通,不必忧虑,勇敢地往前探索,雾自然会为你散开。
  
  【影子】
  有光就有影子,影子是人的另一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可惜在对待所谓的“成就”上,我们常常不能跳出自我的空间局限,从另一个角度,站在影子上看自己,审视自己的弱点,反观自己的不足。
  
  ?跋?
  数年前,观看了阿姜查禅师的大作《森林里的一棵树》,隐隐约约的,似乎得到一些启示。禅师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比喻佛法的真义,用词浅显朴素,深入浅出(换句话来说,就是一点也不玩玄乎)。我的修为自然不能和禅师相比,所以只有虚心模仿,写下一些在楹联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心得体会,希望对已入门的楹联初学者有所启发,那就善莫大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联九法 (大道不空)
一 联贵立意

文学皆讲究立意为先,对联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对联毕竟有其特殊的文学性质,讲究格律对仗,所以格律和意境有时会出现矛盾冲突的地方,我以为应先懂得格律,但又不应拘泥于格律的束缚,不宜以词害意。在尊重格律要求的前提下讲究意境的优美,选择最合适的字词。

比如此联:形需工,意需工,神韵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机巧次之。严格要求格律的话,此联多有不工之处。试改为合律之作:形要工,意要工,神机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技巧次之。哪联更好?应该是前者吧。

意的选择很广,但最好是根据心境和即景而定,如勉强成联,则凑对痕迹过重,不够自然。意境本无高下之分,雅俗均可,并不是只有那些极其华丽的词章组成的联才叫意境联,那样的联和机巧联其实都只是联的一种形式,类似于诗词中的“婉约派”。只要能把联意完整的表现出来,就是很好的意境联。

二 联贵推敲

联的句式简洁,字数通常较少。字数越少,越要注意字词的选择,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修饰字词,如动词或形容词,尤其应当注意,要与整体相衬,不可随意取之。

比如此联:孤灯不照我,冷月更寒心。另一联: 明月不知我,清风也乱心 。两联看上去非常相似,其实表述的意思大不相同,前者写孤独心境,后者写心绪难宁。

再比如:寒彻心扉飞冷雪;以及:寒彻心扉非冷雪。两句只差一字,意思却截然相反,前句说的是寒冷的感觉来自于飞舞的大雪;而后句则说这种冷意并非因为下雪,而是来自于心中深处的一种感觉。对句也如此:参明尘世是真情;参明尘世逝真情。前者说世上有真情,后者则说世上真情越来越少,一个悲观,一个乐观。

三 联贵品评

学联不但要仔细推敲自己的作品,更应细致品评他人作品的好坏,既可取长补短,通过找出他人的瑕疵之处,避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失;亦可通过揣摩他人作品,完善自己的联作风格。这是品评的一种方法,品评的是联本身的好坏。

另一种品评则深入得多,通过对对联的品味,寻找作者深心处的感受。比如此半联:愁寄春风风亦愁;以及:愁寄春风春亦愁。两者意思乍看差不多,但仔细品评后,就会觉得并不一样。 如果说的是愁寄春风春亦愁,渲染的是一种苍凉或悲怨的心境,满腔愁苦,想寄托给春风随风而逝,然而连春都满是愁苦之意,又如何能寄托给春风?如果欲用在诗中的话,这等句子,适合放在诗的前边,引领全篇意境,埋下苍邃的基调。

如果改成愁寄春风风亦愁的话,虽是一字之差,但意境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了,说的是愁苦之意想寄托春风而去,然而愁苦甚浓,连风都被染上了惆怅之意。虽仍说的是愁寄春风,但意境却由悲凉凄苦变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愁意远没有春亦愁那么浓。这样的句子可以放在句尾,把前边要写的内容小结一下,且留有余味。

四 联贵变化

大部分对联学习者,有时会出现心生厌倦的情况,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因为觉得太难,学不下去;有些人则是因为觉得枯燥乏味;还有些人则认为对联是小道,比不上诗词的博大精深。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对联学习的方法。学习对联应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一开始不宜强行要求平仄等的束缚,可以适当放宽标准,然后才一步步加强格律的练习。

第二种情况,就需要讲究对联的变化了。对联的种类、风格繁多,应该都尝试一下,这样既可以调剂学习的心情,增加兴趣,还可通过多方面的练习得到迅速的提高。

联的变化也有很多种,比如机巧的运用与否,字数长短、句式多少的增加与否等等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联的变化。

如前者:秋霜映月明。这一句话本来隐含有拆字的机巧(日月为明),如果喜欢拆字的,自然就可以用拆字联来对;如果不喜欢机巧联的,就大可不必理会拆字与否,照样是一个不错的下联,找个合适的对上就是。这就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必强求;否则难免觉得累或者难,而不想学下去了。

再如后者:水;山。水中月;山顶松。水中月色应无影;山顶松枝本傲寒。这种叫加字联,或者叫续字对,挺有意思,学联困乏厌倦时不妨玩些诸如此类的游戏调剂一下。

再看另一种变化:秋风冷落庭前月。此句可以变化为:庭前月冷落秋风;冷月庭前落秋风;庭前月落秋风冷等等。这样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看如何才能得到相应变化的下联出来?

多尝试些对联的变化,相信可以提高兴趣的;而且通过对联的变化,可以提高推敲品评的水准。

至于第三种觉得对联不如诗词的,我则大不以为然。对联可长可短,长则千百字,短则二四言,其变化之丰富,诗词难以相比;而且对联比诗词更易上手,自然更易普及;对联学到深处之后,更会觉得有无穷尽的知识可以去钻研;而诗词多半需要灵感而就,未必及得上对联的灵活多变。

五 联贵余韵

对联和诗词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一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诗有诗眼,联也有联眼,比如方才说的那句“愁寄春风风/春亦愁”,这风、春二字便是句中的联眼所在;另一句“寒彻心扉非/飞冷雪”,非、飞二字亦然。

另外对意境的把握,两者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同样以“意犹未尽”为美。对联和诗词一样,不宜写得太过于直白,意思不宜放尽,如能留有余韵,方是大佳之作。

比如此半联:云淡过千山。五言之句,看似简单,但正因字数太少,反而难得佳作。此句意境颇为空灵,虽云淡,然则能过千山,表面写云,内里隐含人的心怀之意,若能看淡世事,何惧千山险阻,万岭崎岖?立意颇佳,描述也精致,短短五言,空间无限。

又比如:兰苑流芳春正浓。此句之妙在于写实,兰花本就清馨万分,一苑兰花绽芳,如何不浓?从浓郁兰香中感觉到了春意之浓,递进之意明显而不觉突兀,句式因此流利自然起来;而流与正两处动词的使用,给人以春意蓬勃的生态之感。

再比如:春浓风不起。为什么风不起?是因为春太浓呢。此句和上句都是写春浓,但一个通过描绘兰花的香气而感到了浓浓春意;另一句则是虚写春浓,较之上句,更有回味无穷之意。

六 联贵渲染

好的对联,往往会如同一副水墨画,着墨无须重,用彩无需浓,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所要描述的风景或事物。

比如此联:禽鸣犬吠山犹静,雾绕云遮岭更幽。此联上句运用反衬手法,有禽鸣、有犬吠,山反而显得愈发清静,下句则用上了烘托手法,因为雾绕云遮,洗去了山野间的俗气,所以才会幽静清宁。
好的叙事联等也同样如此,运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人物、事物的风骨脉络,不宜全面实写,可以加入虚写予以描述。

七 联贵反复

凡事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对联也不可能一学就会、一学就精,学联是会不断进步的;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识见的增加,以及心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段写出的联会有很大不同,所以要对自己写过的联反复推敲,加以完善;还可以重新对过。

比如出句:江流依旧在。初见此联时年少轻狂,遂对之:风雨几时休?那时最恨下雨。殊不知风雨皆是人间不可缺少的事物,而且风雨更催诗人雅兴呢。过了数年,只觉世事无情,往昔如梦,遂对之:山月已然空。再过了数年,又觉红颜易老,岁月难留,遂再对之:岁月不曾回。

反复推敲,反复吟唱,都是学联的好方法。

八 联贵选择

各种不同的心境,要选择各种不同的笔触来描写,所以在前边曾提过要学习各种对联风格,都可以尝试一下。

心情愉悦时,笔法应放得轻松些,如:秋树白云两相悦,春风细雨共对歌,这样的联句,俗一点没关系,贵在自然;苦闷时,就应借笔舒愁,不妨多推敲点字词,或有转换精神的效果,如:我唱秋歌谁与和?竹吟春曲雨堪随。激情起处,文字可以大气豪放:笔写江山,笑看风生云涌;心怀日月,自觉地广天宽。闲情生时,则可以写出些闲逸、空灵的感觉:满地落花红不扫, 一春流水翠难收。

联的选择不论粗疏,但求适合恰当,不宜“为赋新词强说愁”,勉强堆砌出的联句很难有上好的。

九 联贵创新

联的种类繁多,变化繁多,虽说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对联已经相当成熟了,不过其实仍有创新改变的可能。何况时代早已不同,文化气氛、语言环境都与古代大不一样,也更有变化更新的必要。

比如白话入联:廿四桥边,领略萧声月色;五一节里,游玩北岭东山。上联出的甚雅,下联则是典型的大白话,但细一推敲,仍十分工整。

现代的事物也可入联,不过有些东西你再怎么选择字词,总难免俗气,不过字句虽俗,意境却也不差,有何不可?马踏銮铃舞,声声清脆响尘路;车行汽笛鸣,阵阵轰鸣震脑间。上联写古路马儿铃响,下联则写一些司机乱按喇叭,一个大雅,一个大俗,古代没这种噪音污染,现代人自然深受其害,所以完全可以借对联这种形式予以批判。不过司机按喇叭这事,要写得大雅,怕也不容易吧。所以干脆就用现代语言白描。

再比如更现代一些的网络。其实网络是个练习对联最好的场所,临屏对句,既快,而且又可避免现实聚会联对中的听不清语句,普通话不标准、平仄难定的情况。“才俊何须沉吟多,霎时临屏而就;头晕暂且休息去,待会卷土重来。”这一联所描述的就是网络联对时的一幕场景。

对联这东西说难,其实也容易;说容易,却也有不少讲究,若要学得精深,一要培养自己的浓厚兴趣,才能不断深入学习下去;二来要掌握方法。学联方法甚多,这里撷取自己心得九则,写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遥之联德观--逍遥第一剑

也许这个题目有点大,也许它并不是逍遥能够说清楚的,但逍遥从学联至今,所见所闻,终有所感,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也算了却逍遥的一桩心愿.

正所谓:医有医德,师有师德,商有商德.各行各业都有各自地职业道德.网上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娱乐场所.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一起,自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因此需要有一个初步成熟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联德.

联德与联本身之高低是没有关系的.联之高低是人为的,主观的,与学联人之学识习惯,以及评联人之爱好侧重有关,没有统一的标准.联德却不同,是每位对联爱好者应该遵守的准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因此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颇有成就的联家,这个基本的准则是不能丢的.

我认为大的准则有这样一些:

首先要尊重对联.对联是千多年流行下来的中华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尊重对联就是要尊重这种形式.尊重这种文化本身.以自己的积极立场去认识它,发挥它,不要以之作为谋取某种利益的手段.

其次要尊重对手.联有出有对,作为对联者要尊重出联人的成果,出联水平好坏是一方面,与各人水平有关,但要透过联之本身去看出联者的心意,水平不应该成为尊不尊重对手的标准,不要以讽刺讥笑来攻击对手.

再次要尊重评者.出对独立,评者统一.评者根据自己的见解,认真分析出对者的意思,本来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不要因为与自己的见解不合,便大放厥词,不尊重他人的劳动.

最后要帮助他人.联出联对,大家有目共睹,对各人来说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妨说出来大家探讨.对则鼓励,错则指出,疑则互相推敲.这样不仅是对他人的帮助,也是对自己的帮助,能够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另外要尊重联坛的一些基本规则。论坛是大家娱乐的场所,论坛的规则既是方便大家,也是方便自己,更是方便论坛的管理者。尊重论坛的规则也是一种美德!




逍遥从古风梅园,到滴水轩,一直凭着以下方法来广交朋友,维护家园:






1. 一视同人。俗说:打开四方门,来的都是客。无论联好联坏,智高智低,只要来到我的家,粗茶淡酒,必不可少。这是尊重他人的最基本要求!






2. 维护净土。正确引导,不放任自由发展,及时处理各种矛盾。






3. 全心投入。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家园带来生机活力。






4. 快乐与人。让每一位来的朋友感到温馨,感到自己被重视,认真回帖。






5. 互相交流。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学习提高.






6. 宽厚待人。多鼓励初学者,多表扬进步者,向有成就者学习。






7. 热心帮助。让每位有困难,有疑惑的朋友尽量满意而归。






8. 言于律己。对自己的错误及时道歉,对别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及时挽回。






这样只是逍遥的肤浅看法。玩联只是一方面,逍遥更希望看到的是友谊之花常开!以一句来总结:对联不必分高下,友谊方能辨伪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2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对句点评技巧 (空空道人)


  

  
  出、对句点评技巧 (空空道人)
  一、 好出句的标准

  要点评出对句首先要会读句,只有读懂出对句,才能开展点评。好的出句除了必须符合对联文体特征外(这就不展开讨论了),总是求新的,新,就是新颖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

  1、立意新。这是出句的灵魂。意,就是出句中的“题旨”,一个出句,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或言风物,或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对于同一题材,一个好的出句必须以最新的立意取胜,道前人所未道者。一个出句,如果能让你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就说明这个句子是创新的。

  2、角度新。也就是说出句构思途径要创新。多数题材,都被前人用对联的形式表现过,如果不另辟蹊径,只会低于前人或模仿前人,对前人的句子加以改造,为我所用,也能出新。

  3、手法新。出句的表现手法是表现联意的载体,对联是很讲究修辞的,运用各种修辞方式,表现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风格意境,是出句形象生动,内容深刻,是出句创新的有效途径,一个出句,如果表现手法平淡无奇,即使立意再好,也无法得当充分表现。因此,好出句总是表现出很高的汉语使用技巧。

  4、语言新。对联的语言,应该是清新、典雅、自然、新鲜活泼的,陈词滥调、标语口号,是堆砌不出好出句的。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是好出句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时候,一个新鲜灵动的词就会使出句增色不少。

  另外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也是判断好联的重要条件。

  
  二、好对句的标准

  好的对句,除了和好的出句有相同的特征外,还要强调的是,要工、稳、贴、切。

  1、 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对仗工整。这是对句的基本要求。其次是讲究凝炼。并不是凑足与出句相同字数,符合对联格律的就是好联,而是要求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要精炼。

  2、 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如上下联的主题大小、思想的深浅程度、抽象与具象,感情浓淡等。一般来说,上下联强弱要相当,也可以上弱下强。

  3、 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凡夸大其词、用词不当,出句和对句立意不一致(将另外重点提及)的对句,都不是好的对句。

  4、 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对句要切地切人,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句。

  
  三、 怎样点评

  了解了好的出对句的标准,就可以开展点评活动。

  1、出句点评。

  1) 对联论坛中的出句,有着和对联蒙学出句相同的特征,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对联的上联或下联,虽有立意,主题却往往似是而非。它就象一个刚刚挖出还没有进行深加工的树根,或似鹰,或似虎。而应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句使主题明朗化。这就需要应对者根据出句所提供的信息,重新构思。构思的途径就是把握出句立意的基本方向,重新梳理出句的主题,使对句与出句完全融合,达到内容相关、强弱相当的效果。把握立意的基本方向,重要的是要找到出句的主体。最近看到一个出句:燕子有情寻旧景,初看时,觉得是个写春景的句子,脑子里立即有了一个对句:桃花含笑对春风。但经仔细一揣摩,才发现,这是个“怀旧”性质的出句,因为出句的主题是“寻旧景”。我的对句明显偏离了出句的主题。对出句立意的把握,主题的疏理,是出句点评的第一步,如果扭曲了出句的主题,点评就会隔靴搔痒,于事无补。

  2) 任何出句,都会通过一种或多种修辞方式来表现主题,修辞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出句的质量。点评者要考察修辞手法是否成功,首先要看这种修辞方法能否增强主题的表现力。许多出句尽管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段,但对出句的主题并没有起到提升的作用,这样的修辞手段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有个出句:醉邀风月共吟诗。出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试图表现人与自然相融相亲的境界。然而,风月堪入诗,风月又如何会吟诗?邀风月共吟诗,又能说明什么?本句显然滥用修辞方法,反显得出句的主题无法得到显现。

  3) 语言是一切文学体裁的载体,联是写给人看的,好的出句总是言浅而意深,故做深奥、故弄玄虚的出句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出句,只能影响出句主题的发挥和读者的理解。出句:满怀月色桂香味,看了半天,才弄明白:秋天,洒在身上的月色充满了桂花的香味。立意是不错的,但语言的组织上杂乱无章,主次不分,导致读者理解阻隔。点评时,要明白地指出出句中语言表现力的欠缺问题。

  4) 炼字。点评出句的语言特色,主要看出句炼字技巧。一个出句中,数量词、形容词、动词和虚词是十分值得“炼”的。

  l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l 对联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l 对联的意象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l 在对联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5) 对联的字数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因此语言要求特别精炼。主语、连词、介词经常省略,这里要谈的是缺乏动词谓语的句子,这可以细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例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例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副词后省去了什幺动词,很难确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

  第四种是复合句,其中一个分句有谓语,另一个分句没有谓语。例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寒。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再说倒装。

  对联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对联少,而且远不如对联自由。对联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例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永忆江湖归白鬓,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鬓归)

  这种语序的变换,从散文的语法来看都是不好理解的。但是,在对联里既适应了声律的要求,又能增加诗的情味。我们知道了对联的这些语法特别,才能更好地了解对联的意思,在点评就不至于拿读散文眼光去看对联。

  6) 点评时要注意常识性错误。联都有个出句:溪畔桃花浮绿水。既说桃花在溪畔,又言桃花浮绿水。显然出现了认知上的失误。这些,在点评中,也是要指出的。

  
  2、对句点评

  对句点评和出句点评总体上是大同小异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句要求工稳贴切(上文已提到,可以参照,这里不再重复)。这里着重说说对句点评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1) 如何判断“意隔”?这是一直困惑许多点评者的难点问题。对句属于被动创作,对句的主题、内容、意境、手法和语言风格都必须服从出句的要求。首先,要读通出句,把握出句的立意和主题思想,弄明白出句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出句表现的主体是什么?中心词是什么?多数出句都能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结论。其次,在领会了出句的主旨后,点评者要在自己脑子里形成对对句要求的基本的框架。如果一时无法把握的,也可以用“实用主义”去判断:这个对句和出句结合后适合在哪里使用?是否表现了一定环境下的某种意境?最后,找出影响对句和出句“对而不联”的症结在哪里。

  2) 出对句点评程序有哪些?出对句点评,文字一般不宜过多,先从立意着手,阐述出对句的主题,然后分析其构思途径、修辞手段、语言特色,炼字水平。出句用典的,要查询典故的出处,以便他人了解并应对,对句用典的,也用给予说明。对出对句有问题的,要给予说明问题所在,加以阐述,便于他人理解,点评要抓住要点,切忌隔靴搔痒,言之无物,也不必面面俱到,有一说一即可。目前对联论坛中对出对句的点评,语言枯燥贫乏,缺乏说服力,或者尽管发现问题,却不知道从何说起,点评者要加强对联理论的学习,提高文学素养。

  3) 对联点评要注意掌握的原则:首先,点评的态度要诚恳,既不要高高在上,也不要低声下气。以一种平衡交流的心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其次,观点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游移不定,或自相矛盾,少用“可能”、“好象”之类的文字,以免给人没有主见的印象。第三,要有论据,下结论之前,应多查询资料,找到观点的证据。第四、要虚心接受不同意见,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看法,发现自己的观点错误,要及时认错。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一般情况下,只提建议,而不要随意篡改出句或对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12 05:17 , Processed in 0.0993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