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看了网友茶里洞天的好文,就自己也泡了一壶年后去黄山溪口买的上好毛峰绿茶,绵绵清香,竟不觉品了一夜。
我喜欢喝茶。但不是经常喝,可能是因为家里都不太喝茶的缘故。喝的最多的时候是刚工作,来到银川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个人在宿舍,一杯香茗,一本书就是我那个时候大多数夜晚的生活。学业及感情的失败,初涉社会的茫然与颓废。品茗夜读终不至使我就此沉沦。茶的清香也荡涤了我的心境,似乎从那时起可以坦然的面对失败与挫折。
据说,茶是神农氏偿百草时的发现。东汉时期《神农木草》记述:“神农尝百草,日蓄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唐朝陆羽著《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其“一之源”中也有叙述,当一片青葱的芽叶呈现在神农氏面前,经过他的味蕾之后,就在民间的杯子里定居下来。
茶经过水的浸泡,清香四溢,它流转于我的杯盏,抚杯品茗,是一种心情。茶一时成了我读书时的习惯。在那时我知道了东晋那个叫陆纳的吴兴的太守。有一天,卓有声望的卫将军谢安前来看他,手下听到消息忙坏了手脚,他却叫人摆出茶碗,用一杯清茶招呼既是客人又是上司的谢安。可惜那只能是美谈了,现代社会虽然也有茶话会的形式,也有以茶会友的说法,真正摆一杯茶就能应付上司,别说是将军级人物,就是一个小小的股所长想来你也不敢如此出招。
也是在那时知道了在那么一个有月的晚上, " 归来堂 " 里一对小夫妇,正在月光下品茗。女的才华横溢,每沏一杯都要作词一阕,男的博学多才,每听一阕都要回应一首。茶杯面前是泛着油墨清芬的诗卷,那是一对多么和睦的夫妻啊,以茶打赌猜书,品茶吟诗作对,尽管第二天他们身边又会有成堆的琐事,茶的香味留在味蕾,就要为生存作艰苦的斗争。“碧云笼辗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甄春。”茶淡了又沏,诗却越吟越多,也越吟越好,留在了历史中。落着李清照的名字。同在那时的夜晚品茗的还有黄庭坚,宋时以他咏茶的最多。但那时更多的多是酒徒,柳永,苏轼,秦观,还有一生悲国忧民的辛弃疾。但酒之辛烈较茶之清香,之回味悠长就现得品位淡了些。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似佳人,苏轼的一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后来朋友渐多,又染上了烟瘾,品茗夜读就少了许多,即使有时在读书,烟却替代了茶,能沏上壶好茶的时候,多半是故人来鸿,理顺思念如潮,这时喝茶是种心情。再就是有本好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在那时的一个风清云淡的夜晚,沏壶茉莉,整整品了一夜。 工作理顺之后,不时进茶馆,出舞厅,更多的是应酬,茶水被酒精代替,虽然从茶馆里出来,往往是醉人一个。到是呆在自己的书房,象现在,泡一杯绿茶,让心沉浸到文字中,才感觉到生命的坠底与深入。只是,这样的时候总是越来越少。 银川这地方也和新疆一样,多喝花茶,也有砖茶,但少,我只在一次随友去地方一个纯正的回民家品过,就少了以前在新疆喝时的味道了。很回味新疆那个一进饭馆就上的大碗茶的味道,这里也很少。茶馆里进进出出,龙井,碧螺春,毛尖常见,环境好的都在七、八十一壶,但都是没品的,还不如家里好的花茶的味道。前几年去杭州西湖,真正见了上等的龙井,也见了去江南第一泉背水的老杭州人,很多吆,去过的人一定知道。据说那泉水冲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龙井。喝了才知道什么是香茗,以前总感觉茶是苦的。去年去海南学习,带回来了两筒苦丁茶,据说对糖尿病有奇效,母亲多年的糖尿病了,抱着了胜于无的心理。确实是苦,感觉从未品过的苦,但回味中确有丝丝甘甜,宛如人生。这里茶是人生的旅行,在乎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于心情。
今晚,一杯香茗面前,一些往事便会随着旋飞的茶叶使你沉没到美好的回忆之中,让你静下心来,想该想的也想不该想的。人际间的种种恩怨,世俗社会的种种纠缠都会随着茶香的弥漫渐渐烟销云散。香茗,是清醒剂,让你反思过失,嘴嚼己之不足。虽然清淡,就一杯茶,鲁迅先生却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先生一生终也没能享过这种清福,我也远没到“会喝好茶”的境界。但茶之悠远,令人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