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6|回复: 9

从瓦良格看我国航母准备工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 21: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瓦良格号是我国从乌克兰买来的航母空壳,据说是用来放在主题公园做赌船用的。这艘航母空壳几年来一直停靠在大连造船厂,已经不怎么引起公众关注了。但是,若从谷歌地球的照片看,这个空壳子每年都在悄悄变化着。

终于,在今年4月27日,人们惊异地发现这艘空壳子船被拖入了船坞……据传,这将是我国装备正式航母前的航母训练舰。这里发一些历年“谷歌地球”里修建下来的照片,看看您有没有间谍的眼光,细细对比一下,它每年都有哪些变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 22: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个不熟悉,不好发表意见。

但,我一直就不相信这个瓦良格号是买来作娱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 2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图好象变了不少 不过不太懂
希望早点看见中国航母的出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06: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中国航母的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2: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其他坛子发了一些讨论瓦良格的文章,转在这里,备个份。

   
   
瓦良格定位

如果我国开造一系列航母,应该使用统一的起降模式,这样有利于舰载机型号固化及后续一系列工作。几艘航母,不会这首滑,那艘弹,否则技术也迟迟难以固化下来。
   
开造航母前,舰载机型号应该已经有了方案,否则难以与航母适配。顺着这个思路想,瓦良格起什么作用呢?一般共识是训练舰。训练什么?除了航母上日常管理工作训练实习以外,更大的作用应该是训练舰载机着舰。
   
也就是说,目前舰载机已经方案基本到位,需要的是弹射试验和着舰试验。弹射目前看可以岸上试验,但是着舰训练必须有一个相对真实的试验环境,这,可能就是瓦良格的定位。


可能兼滑兼弹吗?

对于我们搞技术的人,除非有现成的,否则从各角度衡量,不愿意选择这种模式,因为这对舰载机适配性的要求更高。

一般选择方案的思维,宁愿选择一种模式,这样舰载机攻关的路子就好确定了。既要兼顾滑、又要兼顾弹,难度可能更大。


我国的航母准备工作

竟采用哪种起飞模式,现在众说纷纭,不好定论。
   
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做过不少试验。介绍一个某所仿真试验情况:
   
1、飞机条件:
舰载飞机滑跃起飞仿真采用某先进布局电传飞机的标准起飞重量。滑跃起飞控制律包括了鸭翼偏置控制回路和滑跃起飞配平回路。滑跃起飞配平量可调节。
   
2、仿真结果:
a. 当航空母舰以Xkm/h 的巡航速度形成Xkm/h 甲板风速时,舰载飞机实现了无下沉滑跃起飞。
b. 由于甲板风速使舰载飞机空速增加,舰载飞机稳定飞行迎角下降了约2度, 对舰载飞机重构型起飞引起的稳定飞行迎角增加极为有利。
c. 由于舰载飞机离舰后的升力因甲板风速而增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舰载飞机离舰后法向过载太小的失重状态,明显改善了滑跃起飞过程中的乘员品质有利于减轻飞行员的心理负担。
d、增大上翘斜甲板的出口角可以明显改善滑跃起飞的航迹。当上翘斜甲板的出口角为X度, 在航空母舰静止状态下,由于舰载飞机离舰的爬升角、爬升率、迎角和俯仰角速率都相应加大,舰载飞机同样实现了无下沉的滑跃起飞。
     
3、最终结论:
离线仿真分析表明:航空母舰参数对舰载飞机的滑跃起飞特性影响很大,合理利用航空母舰运动和优化设计上翘斜甲板出口角,可显著改善滑跃起飞性能。
   
上述例子旨在说明我国早有扎实的研究,这只是其中一例,来源是2000年某所得论文《舰载飞机滑跃起飞技术研究


还是一个如何定位老瓦的问题
  
三种推测:
   
一、定位老瓦是废物利用。
   
能给我国舰载机提供一个着舰验证平台,老瓦已经功莫大焉,我国舰载机从未实际环境下着舰验证过,这个平台不利用更待何时?何况航母日常管理、分工协同训练也能利用它实施。如果这样的定位,老瓦初步整修毕,即进行舰载机着舰试验,然后最终配置给大连舰艇学院,发挥与“郑和”号一样的功能。
   
记住:一艘航母4、5000人,其管理是战斗力形成的极重要保障。
   
二、定位老瓦为未来航母部队的较全面功能训练母舰
   
如果这样定位,老瓦将直接配属于南海舰队。优点是可以把老瓦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甚至战时能拉出去顶用。难点在于,我国舰载机选型时必须兼顾老瓦和以后国产航母的通用性,一种是滑跃,一种是弹射,舰载机的开发工程上的难题较大,形成战斗力最好还是通用。我国目前能选的舰载机不外乎从筷子和棍子中脱胎而来,选择余地小,工程上也缺乏验证,估计舰载机这一块可能会成为航母瓶颈。
   
三、是不是我国走了一条“弹射+滑跃”的集成创新的路?
   
老美曾试验过弹射+滑跃,比较成功:F-18A在陆上进行弹射+9度滑板起飞,花费不大,但效果明显。老美也有打算运用这种技术的传闻。未来电磁弹射方案中,也可能选择“弹射+斜曲面甲板”。
   
还有一种方式,是利用特定“舰载机跃升式起落架”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滑跑距离比纯滑跃式缩短50%,有效载荷提升25%。美国用F?5A战斗机和T-38试验过,法国也有阵风采用此模式的想法。但是离实际运用还有距离。
   
我国多年潜心研究试图突破起飞模式,会不会在这方面集成创新成功?4月27日老瓦上船坞的照片的确让人有这方面的遐想。究竟如何,看老瓦最终装了什么,这里要强烈呼唤爬墙党密切关注了。
   
这段文字,多从工程角度考虑问题,未必准确,只是个人的推断而已。


岸基飞机变成舰载机,技术与工程上还是有难度的
  
舰基F /A- 18A约是陆基F /A-18L的起落装置质量的2倍。这两种型别的飞机通用部件达80%~90%, 飞机总质量却相差1360 kg之多。
   
由于舰载型比陆基型飞机质量增重较大, 再加上舰载型的航程及留空时间比陆基型要求高,所以飞机质量对性能影响较大。国外有曾因舰载型飞机质量超大而被迫停产的。
   
如在60年代中期,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舰载型F- 111B 首飞后因结构质量超大, 海军嫌质量太大, 会带来一些使用上的麻烦, 因此不要了, F - 111B 在1968年停止了生产。接下来就导致了F- 14飞机的诞生。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在将英、法两国合作研制的超声速攻击-教练机改为法国型单座舰载攻击机“美洲虎”M, 只造了一架原型机M- 05号机, 1969年11月开始试飞, 发现质量较大, 与“军旗”Ⅳ相比性能改善有限, 1973年法国政府选中了“军旗”Ⅳ-M的后继机“超军旗”, 同年法国海军决定将“美洲虎”M型停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4: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航母垂直起降的技术,现今掌握的国家并不多。我国研制舰载机技术,最终还是要走这个,但目前还是要以滑行起跃为主,毕竟短时间内掌握这项技术,并批量生产能垂直起降的飞机尚不可能。一步一步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5: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呢...................中国拥有航目...快点出现.


如果出现,我将无比骄傲,因为很多图纸可能出自我家一个天才博士少年手..

不敢说多,快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6: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写的,继续留底备份。


再判瓦良格

大家都很期望老瓦采用斜板/弹射综合方式弹射,会不会这样呢?这里提供一下如何判断的依据:
   
从前面的GE照片中,明显看到滑跃甲板有改动过的痕迹。按毛子惯例,其滑板采用12度角。瓦良格原本也应该是这个参数吧?这个参数能保障起飞稳定。(见我前面文章引述的试验)
     
我们会不会采用斜板/弹射综合方式呢?可以观察瓦良格斜板倾角有无被改小。研究表明:8度或9度倾角是斜板/弹射综合方式的最佳角度,角度再增大,则斜板倾角对最大起飞质量的增加作用并不明显,反而导致过载的增加。
   
如果老瓦斜板由原来12度倾角,被改成8度倾角,则肯定就是会加装弹射器,即采用斜板/弹射综合方式。如果真是这样,倒值得我们欢呼啊!
     
列位大侠可以研判一下瓦良格斜板有无倾角改小现象。同时也呼唤爬墙(爬公交)党的印证。
   
顺便再说一下这种模式舰载机的要求:舰载机起落架设计十分重要。弹射器要求前起落架结构重新设计;斜板对舰载机支反力的增大,要求提高起落架的强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6: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叶就搞弹射预研了

这些天报上刊登张少将(张召忠)访谈,证实:我国对弹射的预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就搞了。以现在的工艺水平论,拿不下弹射技术的可能性极小。弹射原理不复杂,难点在工艺,能造上天的玩意儿,弹射这点工艺对当前的中国因该是小菜一碟的,想想是不是这样啊。
   
对于我国而言,瓶颈更可能在舰载机。所以起飞模式的确定,更得考虑舰载机进展。推测:哪种模式适合我国舰载机发挥效率,就会采用哪种模式。
   
我们的模式,肯定是最适合我们的需求和效率的。这点毋庸置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21: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11:14 , Processed in 0.0936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