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0|回复: 6

蒋星煜__孔尚任确认桃花扇为宫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5 19: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蒋星煜先生___《桃花扇研究与欣赏》

《孔尚任确认桃花扇为宫扇


    孔尚任是孔子嫡传后裔,孔子所说的:“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一类民族观念十分强烈的话,当然会对他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他又因曾在康熙皇帝御前讲经,受到殊荣。因此,在他思想上就产生了无法解开的复杂得无以复加的情况,既要创作“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诗文传奇,又带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惶恐心情再三斟酌,唯恐落入文字狱的网罗。
   他在《本末》中说:“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比此泽龙友小史言于方训者。”此时此刻,“龙友小史”与“方训公”早作古多年了。他所以要这样提一提,有两方面的作用:事属确有,并非捏造,说明他不是无病呻吟地“写兴亡之感”的,希望能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此其一。这是从政治方面、主题方面的考虑。他在《小识》中说:“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则不传”。“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这些话都想说明“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乃是非常理想的传奇作品的题材。所以,他希望读者确认此事为信史。
  这柄扇子有什么特殊的来历?孔尚任在《小引》、《小识》、《本末》、《凡例》、《考据》均未提起,但在《桃花扇》中,侯方域于第六出《眠香》说:“小生带有宫扇一柄,就题赠香君,永为订盟之物吧!”而李香君于第二十二出《守楼》唱道:“宫纱扇现有诗题,万种恩情,一夜夫妻”。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个都没有提起扇子的来历。果真扇子是崇祯皇帝赐给侯恂的,侯方域与李香君不会不置一词的。
  在这问题上,我认为孔尚任见多识广,他知道宫扇者,团扇也,并不是什么宫禁中使用的扇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9: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扇》传奇问世之后,约半个世纪左右,乾隆年间诗人陈文述,曾多次在南京盘桓,他以《秦淮访李香君故居题<桃花扇>乐府后》为题,写了一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如下:
   
血泪分明染竹枝,梁园暮雪竞题诗。桃花宫扇今尤在,谁续兰陵绝妙词。

并附注曰:“桃花扇在中州陈氏,兰陵刘芜初曾见之。”其他的诗则涉及顾媚、马娇、卞玉京等香君诸手帕姐妹。关于李香君还有几首,史料价值不多。他继孔尚任之后,再次确认了桃花扇是宫扇样式则是事实。他另有《书侯朝宗<壮悔堂集>后》一诗,结尾两句为“何如东塘新乐府,后庭花唱隔江秋”。可以看出他不仅对《桃花扇》非常熟悉,也是非常欣赏的。这些诗都被收进《颐道堂诗选》中,刊本流行较广。
  十分有趣的是陈文述对扇子情有独钟,就以《颐道堂诗选》一书而论,所选以扇子为题材的诗篇甚多,特别引起我重视的则是《班婕妤咏扇》:
   
团扇如明月,长安巧工制。深宫本无暑,怀袖重君意。

在无意之中,有一次论证了宫扇即团扇,而非折扇。试问折扇能像明月般团团圆圆否?此诗还完全吻合侯方域本人为李香君所作《金陵题画扇》:
   
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

无论此扇系香君本来有的,还是侯方域所赠的,都是团扇而非折扇。有人以为“休教袖里藏”是指扇坠,而非整柄扇子。如果整柄扇子,似乎非折成一叠的折扇不可,而团扇则面积太大,“袖里藏”会发生困难。《班婕妤咏扇》则告诉我们如明月般的团扇,也可以“怀袖”。说起来,是极普通的常识问题,明代服装仍沿用古制,相当宽松,“袖里藏”是毫无困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0: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侯李爱情故事中有三柄扇子

虽然侯方域《李姬传》与余怀《板桥杂记》均未涉及扇子,但侯方域本人《壮悔堂集》与孔尚任《桃花扇?本末》却有关于扇子的题咏或记载。所出现的扇子有三柄、四次之多。
李香君之体态娇小玲珑,人称为“香扇坠”。由此可见李香君经常携带扇子,否则别人不会以“香扇坠”相称。侯方域之赠诗有云:“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此处,称“团扇”而不称“宫扇”。任何人想加以曲解也是徒劳的。这是一柄。
随后,侯方域梳拢李香君前后,赠之以宫扇。也就是前面所引《桃花扇》第六出《眠香》,侯方域所说:“小生带有宫扇一柄,就题赠香君,永为订盟之物”的宫扇。扇上题诗,据孔尚任在剧中所引,文字如下: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种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据近人何法周主编,王树林校笺《侯方域诗集校笺》和《商丘文史》资料,其题诗则为:
秦淮桥下水,此是六朝月。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

如不论孰是孰非,这应是另一柄扇子,当然也是宫扇。
最最引起争议的是“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的桃花扇,按规定情景,此扇即系侯方域赠李香君订盟之信物。本来应该是宫扇,亦即团扇,毋庸置疑。然而,也有人误解“宫扇”之涵义,认为乃是宫禁中之御用物品。于是编造出侯方域将崇祯皇帝赐与其父侯恂之扇给了李香君的传说。我们要问如此重要情节,何以侯方域、李香君、余怀、“方训公”、孔尚任均置若罔闻呢?可能吗?
再说折扇也称聚头扇,不使用时折叠之,扇面根本不可能展开,李香君一头撞在楼柱上,鲜血何以会飞溅到扇面之上呢?即使当时李香君思念侯方域心切,在颂读侯方域之题诗,那末,鲜血也只会溅在题诗这一面,而不会溅在题诗的反面。这是不辩自明的道理。

我认为无论杨龙友画桃花是否实有其事,情节之敷陈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在这里,我要提出孔尚任的编剧手法上的一些技巧问题。经梁启超考证,《论防乱公揭书》系吴次尾作于崇祯十一年戊寅秋间,刊播于十二年乙卯正月,《桃花扇》则处理为癸未二月。所以梁启超说“挪动年月,使行人局势紧凑耳”。又如侯方域介绍李香君者为张溥、夏允彝,剧中改为杨龙友,既避免了出场人物过多,头绪过于纷繁,又使杨龙友在剧中的穿针引线的作用得到又一次的突出的展出。这两点使我有了多方面的领悟。
可以假定杨龙友的画扇真的确实属于事实,但此扇是否即是侯方域赠给李香君之扇,看来是或非均有可能,但孔尚任非处理为同一扇不可,因为这样这柄宫扇就成了侯李爱情过程的一条主线。根据孔尚任对“传奇”二字的剖析和理解,侯李的爱情故事就更奇,那末《桃花扇》这一部传奇作品当然就更能流传久远了。
我之所以如此推论,实际上是认为侯李爱情生活中也可能先后牵涉到三柄扇子。李香君未结识侯方域之前,她用的是宫扇,而折扇用扇坠者远较宫扇为少甚至根本没有,所以才会有香扇坠的雅号。杨龙友绘桃花的那柄扇子也绝对是宫扇,今存有关诗文均可作证。而侯方域如果把随身携带的扇子送给李香君作为订盟信物的话,倒也会是折扇的。但决不是侯恂得自崇祯皇帝的赏赐之物,因为事先侯方域并没有作任何准备,他没有专门去采购什么珍奇物品,一时之间不容他有别的选择,就匆忙把平日使用的折扇赠与了。当时文人雅士都用折扇,无论闺秀或歌妓都用宫扇,如果侯方域事先决定赠扇,他会购买宫扇赠李香君的。

如今三柄扇子纠缠在一起,增加了澄清真相的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0: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戏剧舞台上的宫扇与折扇

  王季思教授,苏寰中教授等合作注释的《桃花扇》,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内有大幅彩色插图,侯方域所题之扇、李香君溅血之扇均圆形之宫扇。不言而喻,王季思教授也肯定了桃花扇并非折扇而为圆形之宫扇。
  至于戏剧舞台,欧阳予倩改变了话剧本、京剧本、桂剧本,并同时担任过导演,所用桃花扇是折扇,他已声明,对史实并未仔细核对。“文革”之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生成立上海青年话剧团之际,演出了欧阳予倩改编本《桃花扇》,由朱端钧导演,魏薇饰李香君,娄际成饰杨龙友,也是用的宫扇,其说明书我仍保存至今,封面上有宫扇之图画。
  说得更远一点,抗战初期,中国旅行剧团在孤岛的上海,于璇宫剧场(当时的浦东大楼底层)演出周贻白编剧之《李香君》,增加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情节,其余部分仍是《桃花扇》,由唐槐秋、唐若青分别扮演崇祯皇帝、李香君,我曾往观,用的也是宫扇。

  我认为王季思、周贻白、朱端钧等都是对中国戏剧史上有深入研究的大师,他们确认桃花扇为圆形宫扇这一点值得我们三思,不要轻易否定。

  也有人发现博物馆与民间收藏之扇大多为折扇而非圆形之宫扇,因此推论《桃花扇》中之桃花扇也是折扇,但也感到与《桃花扇》文本中所说之“宫扇”不符合,于是编造出此扇乃崇祯赐予侯恂之御用折扇的故事,以自圆其说。这是对“宫扇”一词的曲解、误读,前面已有论证。
  宋代著名团扇画有徐熙《豆花蜻蜓图》等,元代著名团扇画有夏永《岳阳楼图》等,至于现在博物馆与民间收藏何以多为折扇而少宫扇?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折扇传入中国以后,原为深黑色之扇面逐渐演变而为白色较多。于是就成了最方便的书法、绘画载体。中堂、条幅、横披、立轴,相对地说,都是大件作品,书画家都要有较充裕的时间、较宽敞安静的空间,然后命笔。扇面则是可以援笔立就的。就这样,在文人墨客乃至公侯将相等社会上层人物之中,折扇原来的消暑作用逐渐消失,成了小件的书画作品了。既然是书画作品,就成了收藏作品。
  而宫扇系纺织品的扇面,而且都比较薄,所以最早都是本色的,所以往往也被称为白团扇,《千字文》也说“团扇圆洁”,洁者纯白无色也。这种团扇,亦即宫扇,也不是说绝对不能在上面写字作画,当然也可以,但容易渗透,要两面均有书画,则有困难,除非用较厚的材料。宫扇相对少一些书画的文物加之,所以被保存下来的极少极少。
  在舞台上所以折扇独领风骚,还有一个表演的问题:折扇可折可放,用以配合舞蹈动作,其效果比宫扇显著。因此即使以汉代或唐代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的作用,明明那时折扇还未传入中国,居然就使用折扇,我们当然不比泥古不化而反对,但决不能由此反证汉唐已流行折扇。

  唐代杜牧有《秋夕》一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轻罗小扇”实际上也说明了宫扇所用的纺织品是很薄的,所以也很轻。如果今天舞蹈表演,也有可能被改用为折扇。我所看到的民间舞蹈《采茶扑蝶》,也是用的折扇,无非便于表演罢了。
  宋代以来,评话、弹词等曲艺流行,可收可放的折扇,又成了评话或弹词等曲艺艺人的一种工具,他们当然用醒木或伴奏乐器,也有兼用折扇的。往往坐定之后,才从袋中或袖中取把折扇出来放在桌子上。说到程咬金时,折扇成了柴扒,说武松时,折扇成了打虎的棍子。侯宝林和郭启儒说对口相声,有的节目,侯宝林用折扇打在郭启儒剃得光光的头上,声音很脆,台下总是哄堂大笑。在以上种种表演的场合,宫扇的确无法取代折扇。

但是,作为《桃花扇》一剧最主要的道具桃花扇,我认为是宫扇或折扇,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不能随意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20: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结束语

  最近读了史挥戈、吴腾凰的传记文学《李香君传》(台湾学海出版社,2001年),收获甚丰。此书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在河南商丘、南京等地做了认真采访、考察,对李香君悲惨的一生有了详细的了解。填补了侯方域《李姬传》与余怀《板桥杂记》有关记载的不足。孔尚任在《桃花扇》一剧中李香君最后在栖霞山栖真入道,原是他的艺术处理,人们却以此作为信史了。现在其一生真相大白于天下,我们也可以不再被老框框之所局限了。
  此书文笔优美质朴,充分给读者浓郁的历史感。但我也有一点不同的看法,那就是桃花扇究竟是团扇(宫扇)还是折扇的问题。史挥戈、吴腾凰根据1984年5月5日赵前《张伯驹目睹桃花扇》(《中国书画报》)等材料,把桃花扇定为折扇。而我认为无论从任何方面考证,都应该是宫扇,而宫扇也断乎不应该作为出自宫廷的折扇解释。

  我写信给他们两位,谈了这个问题。他们来信说:“台湾一些学者和大陆的一位考古专家坚持是折扇。”我复信说:“当为文伸论之。”他们来信说:“这是一件好事,真假愈辩之愈明也。”

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5 22: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渊博   文风严谨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3: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引证翔实外,而且写的易懂耐看,高手都是这样,出神入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5 03:07 , Processed in 0.0875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