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01|回复: 7

[原创]言语胜于文字之美(兼驳德里达的文字优于言语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13: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言语胜于文字之美(兼驳德里达的文字优于言语论)
晨字(20100129)  

     刘再复对德里达的一套有些地方是欣赏的,只不过怕依德里达的"解构"下去,整个世界会解构到尽头.
而对德里达的文字优于言语论,隐含赞同,并举汉字表意特点之优,这个显见.
其实就这一点来说,德里达是反西方主流的,西方主流语言哲学,大抵认同言语优于文字,因为言语是本原.
正如保罗-科利说的:真正的语言是声音,文字会导致人的蔬远和距离(晨按:这里引文大意)

那么究竟德里达说法通是不通呢?如果不做分析,赞同文字优于言语论会有大把.
同学们肯定会说,在论坛的好文章,好诗词贴子...那一贴不是优美文字,
此言差也,我这里举例来说事.
记得我在水吧发个一个投票贴题目是:__<你用何种语言来论坛思维>
很多同学不懂我的意思,投的选项都是用普通话来思维.
其实呢,并不尽然和符合实际,生活中都不是100%说普通话暂不论.
用不同语言想事,由此的思维不尽一样.
比如:陕西同学一上论坛,面对有他的升官/贵宾贴,他肯定在想:__怎么额油当管了,加了桂饼了
四川同学上论坛会说:__搞啥子嘛?晕到起,有当罐了...

这些才是决定你在论坛的思维,发贴的文字只不过是借的通行文字的外壳.
(要说的题目太大,慢慢来..待续ING...)

晨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3: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可以举很多例子来为同一人解析言语胜于文字之美:___
如标点24史和通鉴的顾颉刚大师,晚岁在西山修养.
随便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闲扯闲聊中国文学史和北京的变迁沿革
而引得上居庙堂者,下到引车买浆者都来听...爆棚的不得了!
最后把"讲堂"都移到大食堂去了.
在这里,听讲者压根不会去联想顾颉刚大师把禹考证为虫子的事了..

鲁迅在厦大的那一篇有名的演讲也是,想必大多晓得那一篇,这里不述了...
和上例反证:____
通过比较,我们想到了读鲁迅其他文章的熬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15: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论坛谈语言艺术,理念所在,情感空间论华夏精髓,大爱无疆

不知道能否这样说?反正是学习了,欣赏了,打岔了

喝杯茶,你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6: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自由兄
这里先把1楼说的鲁迅在厦大的那一篇演讲贴来...
尽管内容不尽苟同,这个演讲所表达的意思,时代背景是主因.
但欣赏其形式层层递进,语气充沛....
这在我们读鲁迅其它拮倨拗牙的文字比起来尤感.....
这就是言语胜于文字之美例证....演讲嘛,随口而出,思维+声音
以下鲁迅在厦门大学的一次演讲
______《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6: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1926年9月,鲁迅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当时厦大规定,每周四上午11时至12时,学校都举行教职员和全体学生的集会,请一位教师作演讲。10月14日,鲁迅在周会上做了题为"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的演讲。鲁迅在两天后给许广平的信中提及此事。他写道:"我仍说我的‘少读中国书'主义,并且说学生应该做‘做好事之徒'。" 此演讲并未收入鲁迅的文集之中。   

全文:_________

                       《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
                鲁迅  

  今天我的讲题是:"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我来本校是搞国学院研究工作的,是担任中国文学史讲课的,论理应当劝大家埋头古籍,多读中国的书。但我在北京,就看到有人在主张读经,提倡复古。来这里后,又看到有些人老抱着《古文观止》不放。这使我想到,与其多读中国书,不如少读中国书好。
      尊孔,崇儒,读经,复古,可以救中国,这种调子,近来越唱越高了。其实呢,过去凡是主张读经的人,多是别有用心的。他们要人们读经,成为孝子顺民,成为烈女节妇,而自己则可以得意恣志,高高骑在人民头上。他们常常以读经自负,以中国古文化自夸。但是,他们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制造"五卅"惨案的日本兵,可曾用《易经》咒沉了"三一八"惨案前夕炮轰大沽口的八国联军的战舰?
      你们青年学生,多是爱国、想救国的。但今日要救中国,并不在多读中国书,相反地,我以为暂时还是少读为好。少读中国书,不过是文章做得差些,这倒无关大事。多读中国书,则其流弊,至少有以下三点:一、中国书越多读,越使人意志不振作;二、中国书越多读,越想走平稳的路,不肯冒险;三、中国书越多读,越使人思想模糊,分不清是非。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所以指窗下为活人的坟墓,而劝人们不必多读中国之书。
     你们青年学生,多是好学的,好读书是好的,但是不要"读死书",还要灵活运用;不要"死读书",还要关心社会世事;不要"读书死",还要注意身体健康。书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可以相信的,也有不可以相信的。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是从古史实的可靠性说的。我说的有可以相信,有不可以相信,则是从古书的思想性说的。你们暂时可以少读中国古书,如果要读的话,切不要忘记:明辨,批判,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其次,我要劝你们"做好事之徒"。世人对于好事之徒,往往感到不满,认为"好事"二字,好像有"遇事生风"的意思,其实不然。我以为今日的中国,这种"好事之徒"却不妨多。因为社会一切事物,就是要有好事的人,然后才可以推陈出新,日渐发达。试看科仑布的探新大陆,南生的探北极,以及各科学家的种种新发明,他们的成绩,哪一件不是从好事得来的?即如本校,本是一片荒芜的地方,建校舍来招收学生,其实也是好事。所以我以为"好事之徒",实在没有妨碍。
      我曾经看到本校的运动场上,常常有人在那里运动;图书馆的中文阅览室,阅报看书的人,也常常满座。这当然是好现象。但西文阅览室中的报纸杂志,看的人却寥寥无几,好像不关重要似的。这就是不知好事,所以才有这种现象。不知西文报纸杂志,虽无重大关系,然于课余偶一翻阅,实在也可以增加许多常识。所以我很希望诸位,对于一切科学,都要随时留心。学甲科的人,对于乙科书籍,也可以略加研究,但自然以不妨碍正课为限。一定要这样,才能够略知一切,毕业以后,才可以更好地在社会上做事。
     但是,各人的思想境遇不同,我不敢劝人人都做很大的好事者,只是小小的好事,则不妨尝试一下。比如对于凡可遇见的事物,小小匡正,便是。但虽是这种小事,也非平时常常留意,是做不到的。万一不能做到,则我们对于"好事之徒",应该不可随俗加以笑骂,尤其对于失败的"好事之徒",更不要加以讥笑轻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0 10: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自由人于2010-01-29 15:13发表的 :
文学论坛谈语言艺术,理念所在,情感空间论华夏精髓,大爱无疆

不知道能否这样说?反正是学习了,欣赏了,打岔了

喝杯茶,你继续。。。

好一句:大爱无疆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0 1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见赞同言语胜于文字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0 16: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大。。俺不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23 04:44 , Processed in 0.0855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