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2|回复: 11

高山小溪成联PK整理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8 01: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题

清朝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请以"学贵有疑"为题拟联,长短不限。

题解:本题的关键字是“疑”,疑者,取名词为疑问疑难,取动词为怀疑置疑,题目本身已表达了一种观点,学习,可贵的是常有疑问,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学习,可贵的是敢于怀疑,敢于向成就提出挑战。(当然,不是无根据的乱来)高山溪水捷才,先佩服下,再看两位是如何用联来诠释命题。

《学贵有疑》(高山)

读以求知,书从疑处翻成悟;
行而不怠,学贵恒中识得机。

苏三:古人读书,很注重一个“疑”字。“书从疑处翻成悟”,是郑版桥的一句名言,放在这里解题再恰切不过。联句以“悟从疑得,得自恒生”立意,上联写学贵有疑,下联写学贵有恒,结构严谨,布局浑然,可作座右铭矣。

《学贵有疑》(溪水)

学若不思,如隔雾观花,终难领物之妙蒂;
疑而无解,似探幽却步,何以得境外壶天?

苏三:著名作家贾平凹这样说读书:“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学贵有疑,疑从何来?当然从思考中来,“学而不思则罔”,有疑则要求解,不解何以能悟。该联说理透彻,表达流畅委婉,“隔雾观花”“探幽却步”两个比喻精准到位,喝彩一声,好句子!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1: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可真会问,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请以"情为何物"为题拟联,要求用典且不许出现情字.

苏三:题解:情,实际上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是狭义特指,也可以是广义泛指,所以,我特别指明该联写爱情。情之一字,让无数的红尘男女为之梦死梦生,情为何物?千古难解,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历不同,学养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爱情理解和体悟就会不同。


【情为何物】(高山)

山海太无私,盟尽管盟。待看到春老秋深,问几人永以为之好?
心田虽不远,寄何从寄。空负了月圆花美,凭红豆怅而感此凉!

苏三:海誓山盟,出自元?石君宝的《曲江池》,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而关于红豆的传说和诗文也很多,最脍炙人口的莫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

该联上比将成语“海誓山盟”化入,男女相爱,常常信誓旦旦,可当时移事易春老秋深之后,有几人能始终如一坚守当初的盟约?作者巧妙将诗经中的句子“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变为问句,问得沉郁,问得耐人寻味。下比从女子的角度写相思的缠绵和惆怅,心田虽不远,相思却难寄,空负了月圆花美,于是“凭红豆怅而感此凉”,让人读之难以释怀。句子扣题准确,用典恰切,表述委婉。虽给人些微雕琢之感,但真挚感人。只是某些字词的对仗似还可斟酌。几人~红豆;山海~~心田;永~~怅 。瑕不掩瑜,好句欣赏了。

【情为何物】(溪水)

从来此梦不曾醒,看燕子楼头,琵琶巷口,仍空瑟千秋弹柳絮;
幸有青花如约开,于琴台路上,桃叶渡边,共春风一袖向天涯。

苏三:彭城燕子楼,成都琴台路,南京琵琶巷和桃叶渡,胜迹尤在,往事已空,只留下脍炙人口的爱情佳话千古传唱。句子以“梦”引领,以动人的爱情故事串接,极言“情”之美丽和虚渺,“仍空瑟千秋弹柳絮”“共春风一袖向天涯”,不管情为何物,关于情的故事必将继续,爱情,依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句子文辞婉丽,笔致纤细,布局舒展匀称,很合我的口味,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1: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题

先看一段寓言材料<<勇敢的小蚂蚁>>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一个小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小蚂蚁被烧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它们似乎除了葬生火海已别无出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成了一个黑色"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劈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游到对岸,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请拟联表达读后感.

题解:这是一则寓言文题,其寓意旨在表现小蚂蚁临难时团结一致的勇敢精神,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奉献精神,“蚂蚁精神”可钦可佩,可泣可歌。

【勇敢与团结】(高山)

死生两忘有何危,亮刃刃寒,迎刀刀卷,
上下同求无不胜,撼山山碎,填海海平。

苏三:句子将蚂蚁精神抽象出来,上联写勇敢,若生死两忘,便“亮刃刃寒,迎刀刀卷,”勇者无惧,勇者无敌,什么危难都不在话下;下联写团结,只要团结一致,便无往而不胜,“撼山山碎,填海海平。”句子切题准确,着墨大气,几个比喻皆张力十足,掷地铿锵,力量和气势渲染得非常到位。在这样的提炼下,故事本身已经不重要了,作者要彰显的,是勇敢和团结的精神。

《勇敢与团结》(小溪)

纵身细如尘,力单如缕,抱以成团,可辟生门于死地
使临危之勇,小我之怀,合而为一,敢教此命逆天公

苏三:该联直接从故事切入,“身细如尘,力单如缕”,蚂蚁何等弱小,要辟“生门”于“死地”,形势何等险恶,千钧一发之际蚂蚁们该如何抉择?它们“使临危之勇,小我之怀,合而为一,抱以成团”,终“辟生门于死地”,绝处逢生。强和弱的转换过程刻画的细腻传神,蚂蚁们的大智大勇就在这生动的描述中凸显无遗。勇敢与团结的主题也在这感性的叙述中得以升华。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却各自精彩,一如高山和小溪,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1: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题

曹操说:"何能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互为悖论.请以<借酒消愁>为题撰联.

苏三:题解: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很多人喜欢借酒消愁,因为酒这种可以燃烧的液体,能让人疏狂,激发本真,能让人遗忘,游离烦恼,也能放大凡尘琐事,让人醉死梦生.喝酒,其实讲天份,讲境界的.是解忧还是添愁,就因人而异了.

《借酒消愁》

默默自斟人已久,渐眉舒若霁,身轻似燕,径穿云雾共游鹤;
悠悠独醒月偏西,奈世复如初,痛切不堪,未及思量又唤杯。

苏三:比较写实的笔法,"默默自斟人已久"与"未及思量又唤杯"前后呼应,中间铺排"酒酣酒醉酒醒"的过程,脉络清晰,刻画生动,(小溪君看来也曾醉过,深得酒中之味呢),句子借人物的动作,感觉,神态表现"借酒消愁愁复初"的主题,切时切境,自然传神.不过,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也给人些许堆砌感,稍嫌提炼不够.

【借酒消愁】

欺人亦自欺,一斟一饮,一饮一斟,怎证得壶里春秋风雨少;
误我能谁误,几醉几醒,几醒几醉,却原来心头块垒鬼魔多。

苏三:"欺人亦自欺","误我能谁误",起笔颇收先声夺人之效,"一斟一饮,一饮一斟,几醉几醒,几醒几醉,"一孤独寂寞饮者形象栩栩如生的浮现出来,"重复"得高明.结句点题,"怎证得壶里春秋风雨少,却原来心头块垒鬼魔多."令人玩味,象由心生,酒其实不过是一种道具,并不能真正的消愁解忧.句子结构工整严谨,用语质朴不事雕琢,表述形象,说理透彻,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1: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请看一段折梅斑竹给我的留言.

看了高山小溪pk,很佩服。能不能请老师出几个现实题材的东西,以便学学他们的思路?如:
 新闻背景:“四子歌谣”送书记
 据新华社每日电讯: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下乡不坐车,喜欢用脚走。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帆布挎包,包里装着笔记本、桑剪、蚕药。虎城17个村的77平方公里,哪块地的秧子长得不好,哪棵桑树没刷白,谁家的茧子生病了,他都清清楚楚。路上,遇见哪个老伯担着担子,他会接过来挑上一程;赶上在农户家吃饭,一碗泡菜、二两老白干他最喜欢。他病逝时,上万人为他送行整整七里路。虎城的老百姓给他编了一个“四子歌谣”:不坐车子、不戴帽子、不摇扇子、手上有块汗帕子。请用联语发表您的看法。

此即为第五题:)

苏三: 题解:邓平寿无疑是当代廉官的典范,这位山区小镇的党委书记,以他的全部的心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大爱无垠的赞歌 ,他将丰碑建树在人民的心里,他的事迹感动虎城,感动重庆,感动中国,感动我们."长街皆缟素,悲声问苍天",民心是对这位人民儿子的最高礼赞.

《挽“四子”清官》

民心悬镜纤毫现,痛英灵逝水,问苍天何处:一枝仍借?
众口有碑岁月知,若鸿雪印泥,看此后虎城:四子永歌!

苏三: 挽联属专用联,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该联上下比分别以"民心悬镜,众口有碑"起笔,见高见远.一枝仍借:化自“一借”之典。后汉寇恂为河内太守,调到京里作官,刚巧光武帝路过那里,当地人拦路请愿,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联语用典恰切,不直接写邓平寿如何爱民,而是用反衬手法,衬托当地人对邓书记无比的尊敬和怀念。手法甚是高明. 下联以"看此后虎城:四子永歌!"结句,逝者已亦,四子精神永存.联句切题达意,属对工整,且论人咏事引人共鸣,尤以上联不落俗套,好!


【挽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

叹千秋泪雨纷纷,生为人杰,人杰如何多殁运;
看七里尘烟滚滚,情系民心,民心所向是清官。

苏三: 俗话说:"文以情生,意随笔转."该联取倒叙手法,从虎城百姓为邓平寿送行的壮观悲戚场面切入,"千秋泪雨纷纷,七里尘烟滚滚".一个普通乡官的离去如何能这般动人心魄呢?作者转而概述逝者生平,"生为人杰,情系民心,"寥寥八字,提纲挈领."人杰如何多殁运;"叹惋何其沉痛,"民心所向是清官",画龙点睛之笔也.全联回旋跌宕,一气贯通.叠字,顶真的修辞手法也为句子增色不少.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1: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题

请以<<早春>>为题拟联,要求四七句式,且不得犯题字.

苏三:题解: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早春尤其让从冬天走过的人们心里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韩愈眼中,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更胜许多,该题的重点在必须凸显一个"早"字,且看高山小溪如何选材遣字.

【早春】

乍暖还寒,西风又惹梅魂瘦;
若无却有,南陌何嫌草色疏。

苏三:该联处处体现一个"早"字,"乍暖还寒"早春气候,瘦梅疏草,早春景色,依然西风料峭,却见草色朦胧,很准确的描摹出冬春两个季节的衔接转换,尤其下联,将韩愈句子中的意境信手拈来,别饶姿采.好!

《早春》

风足蹑轻,犹怜陌上柳芽小

雪衣褪薄,不惜庭前梅骨寒

苏三:春风乍起,寒雪渐消,梅花正残,柳芽初盟,一副鲜活的早春画面,此联采用拟人写法,将风雪赋予人的情感,新颖独特,别具巧思.两副联皆切题合景,在表现手法上各擅胜场,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1: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题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天性,于是,在中国"吃"成为一种文化,吃的内容丰富,吃的方式繁杂,尤其是近年,更是大事小事都归结到"吃"字上.....请以<"吃"在中国>为题拟联,长短不限,褒贬随意

苏三:题解:中国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度.在中国,“天”是至高无上的概念,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从“民以食为天”的俗语。便可见“吃”文化的重要,国人为"果腹"而吃,为“聚会”而吃,为“宴请”而吃”为数不清的各种名目而吃.....于是,吃便有了各种层次和境界,有了各种花样和内涵.在很多场合,吃也成了奢靡和腐败的缩影.让人叹惋.

【“吃”在中国】

食有区分,尽作食粮,且看那富点熊猴贫借米;
宴无不散,偏多宴席,谁识得成从勤俭败由奢。

苏三:"食有区分,尽作食粮,宴无不散,偏多宴席,"中国人真是能吃."且看那富点熊猴贫借米;"一边是奢侈的富豪大吃熊掌猴脑,一边是贫困的黎庶借米下锅,对比何其强烈,讽刺何其辛辣."谁识得成从勤俭败由奢。"作者以李商隐的传世警句作结,此一问发人深省.该联直面现实,抨击奢侈浪费的恶习,立意颇高,遣词造句,手法圆熟,重字,对比,不等字自对等修辞运用皆流畅自如,诚佳制也.

【“吃”在中国】

已非果腹之必须,今有飞禽走兽,明有潜鳖游鱼,五谷为何?看它生活泼泼皆来人箸下;
乃是公关之法宝,大至竞价招标,小至洗尘接洽,三杯而后,教一切乐融融尽在不言中。

苏三:依然是写实的笔法,只呈现象,不加评论.中国的吃,很多时候早已游离了"果腹"的初衷,而成为交际的手段,公关的法宝,于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皆成为席上佳肴,于是,洗尘接洽竞价招标皆以吃为媒介,"三杯而后,教一切乐融融尽在不言中",真真耐人寻味.该联长而不乱,气脉流畅,细节刻画生动传神,也是副不错的对联.按照下联的断句,"看它生/活泼泼/皆来人箸下;"稍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1: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题

材料: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是一对"论敌",朱熹认为: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要多读书.而陆九渊则认为:道理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书读多了反而糊涂.朱熹说:"学习不破万卷书,怎能有出息?"陆九渊则说:"书籍堆积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读完?"两人争论了十几年,没有结论.

请拟联表达你的看法.:)

苏三:题解:这是一个正反两向立意的材料,辨证的看,朱熹和陆九渊说的都有道理,正如小溪说的,"一个由内而外,一个由外而内,最终都是使人达到那个“理”".

【广读勤思】

(1)

读书恨少,书读五车知也博;
思义求精,义思三遍理尤明。

苏三: 我发现高山很喜欢而且很擅长运用重字的技巧.说理联不容易兼顾文采,以技巧补其欠缺,造成回环往复,前后呼应的效果,真是聪明的选择."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朱熹的观点.作者以广读勤思命题,上联说读书要多,广见博闻自能丰富学识;下联说读书要思,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时。此深得读书之味,可置于书斋作自勉联了.

(2)

思而促读;
读以生思。

苏三:此乃读书体会,深以为然.

【广读勤思】

博览群观明得失,可以古为今用,他为我用;
探微入奥达精深,从而心与道归,人与贤归。

苏三:小溪和高山的观点一致,都认为读书应该"广读勤思".该联从读书的方法与目的两方面对主题加以诠释,读书要在博览群观的基础上探微入奥,这是为了"明得失,达精深",从而"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心与道归,人与贤归",几个排比句一气呵成,别高格调,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1: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题

有人这样说面具: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没有了乐趣,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没有你,世界不会完美,有了你,世界不再完美.

请以<面具>为题拟联.要求喻理于物.

苏三: 题解:"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没有了乐趣",这里的面具,自然是指孩子们戴在脸上玩耍的玩具;"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可见,这里的面具是指成人交往中的种种假象虚饰.因为多了面具,便少了真诚,少了直率,甚至,世界也因此而不再完美.

《面具》

现迹于孩童眼里,看鸡是鸡,看猴是猴,恣意笑啼,赠来世界一弘清水;
隐形于尘俗面前,似我非我,似你非你,无分真假,平隔人心几堵冰墙。

苏三: 句子依然是小溪所喜欢的写实的笔法,取题目中诗的脉络布局,上联写儿童玩面具,"恣意笑啼,赠来世界一弘清水;"极赞儿童世界的美好纯真;下联写成人戴面具处世,结果是"似我非我,似你非你,平隔人心几堵冰墙。" 成人的世界一样需要真诚坦率.该联下笔轻松,切题准确,诠释物理人情不事雕琢,于平实中涵理趣,言之敦敦,读来引人深思.

《面具》

观不辨他心,借此娱情,所乐原为身外物;
演常磨己相,怀其入世,可怜多是戏中人。

苏三:高山走的线路则是将主题先提炼再落墨,跳脱无拘,耐人咀嚼.该联上比写用以娱情的面具,戴在脸上的面具以其鲜活的形象供人们闲暇一乐;下联写世人常怀面具入世,虽然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但待人接物都要演戏,实际上无奈亦复可怜.句子由表及里,论事喻理,入木三分."观不辨他心,演常磨己相",禅意隐隐,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01: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过去了,这一年有收获有遗憾,如果说,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对这些遗憾或者收获说一句什么?什么是你最想说而却没说出口的?  
第十题:<<我最想说........>> 

苏三:很多想说,想说很多.此题不必解

【我最想说--珍惜友谊】

题记:有那么一个地方,聚集着那样的一些人,他们乐过,吵过,也仇,也恩,如今都散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东流唯可忆,曾经得浪起沙沉,日落鸥飞,忧乐淹迷诗客眼;
四散尽成伤,若返来花明柳暗,云舒月满,文章分慰友人肠。

苏三: 很温暖的感动.朋友们来了去了,聚了散了,网络中的缘分就是这般淡淡浓浓,"东流唯可忆,四散尽成伤",笑也好,泪也好,恩也罢,怨也罢,留在心底的只是对昔日友谊深深切切的怀念."若返来花明柳暗,云舒月满,文章分慰友人肠。"高山乃性情中人.

《我最想对自己说:走过昨天》

悲欢何切切,极目千江,浊浪翻成衣上雪;
聚散两依依,豁然一笑,心痕灿作腕间花。

苏三: 走过昨天,昨天的悲欢,昨天的聚散.依然历历,此时极目江天,只觉心胸开阔,过往种种尽淡成云烟."浊浪翻成衣上雪" 放得何其洒脱,"心痕灿作腕间花。"收得何其含蓄.那敞亮明媚的"豁然一笑"是一种开悟,也是一种释然.句子文辞清丽,风格典雅,人物心理刻画细腻传神,非常漂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9 02:57 , Processed in 0.0993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