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51|回复: 7

从一个出句来谈对联的技术问题-----慌慌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0 11: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一个出句来谈对联的技术问题(之一) 出句:无骨柳为烟月奴 [紫竹箫寒]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出句,说它不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联有内涵,而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是高度统一。

如何对这个句子?

a、找出这个句子的内涵及关键词。这个出句写了一种跟人相关的的品格及所对应的价值观。关键词是:无骨为奴。

上下联要想有关联(这大约是很多人伤脑筋的问题了),先对好这个关键词,使其具有联意的关联。这个短句的中心词为:无骨。无骨既是对柳枝的描绘,有寓以人格品德的含义。我们若选择以竹为对,可选择的有:虚心、有节等,以梅为对,可选择的有:奇香、异香等,以不同的物来对,都有一些可供选择的特性。但是这些特性是不是都可以拿来?我们现在以竹为对,试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选择。

虚心结友
无骨为奴

有节做友
无骨为奴

虚心结友和无骨为奴,对仗也是相当工整的,若不细心去体会,还真发现不了什么不妥。那么来体会一下,虚心的人,我们结为朋友,无骨的人,我们视为奴才。总感觉虚心的人和无骨的人放在一起对比,缺少水乳的交融。我们再看有节做友,有气节的人我们当做朋友,无骨气的人,我们视为奴才。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对比,扣系得相当紧密。对好了这两个中心词,这个联就具有了相关性,断不会有隔意之说。

b、找出这个句子的表象关键词:柳为奴,拟人。拟人需要满足形、色或者内质的相似形。柳因无骨而为奴,符合比拟的条件。

我以竹对柳。因有节是竹的特征。

有节竹做友
无骨柳为奴

c、对好次要的部分。这个出句次要的部分是烟月。这个烟月可不是随手就可掂来的,作为景象的描绘,有很多景象可以选择,但必须注意其内在的关联。柳为烟月奴,这里把烟月也拟人化了,烟锁柳,囚柳,月看守柳,比拟完全满足了相似性的条件,柳为烟月奴的比拟就比较合理。

对句也要进行选择,能和竹作友的品类很多,但是“有节”作为竹子的定语,这个朋友就不能乱认了。菊兰行不行?由于跟竹子有节缺少关联,有节就被边缘化了,不是必须的了,显然不行。我选择梅松,因为梅松是傲骨的象征,跟无骨的柳正好形成对比,嵌合得十分紧密。有节的竹子跟它们为友,正是同声相和,同气相求。

有节竹做梅松友
无骨柳为烟月奴

这副对联的关联性就显得十分紧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1: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出句来谈对联的技术问题(之二)  

出句:寒江夜泊玉宫船 [慌慌捣]

这个句子读下来,会感到有些趣味,趣味在于“江泊玉宫船”,玉宫,即月宫,这条船是玉宫的船,却泊在江里。原来是弯月倒映在水里。一个句子之所以精彩,离不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如果句子是“寒江夜泊钓鱼船”,纯粹是看到什么就写到什么,句子就没有精彩可言,虽然这个句子的意境也还不错的。

你所感到的趣味,就是这个句子的特点。一副严谨的对联,其对句也应该体现出趣味的对仗,或者是技巧的对仗,虽然这不是必须的要求。

现在我们把句子简化成了“江泊玉宫船”这样一个短句。先把这个短句对好。

这里玉宫是虚的,船是喻格。这是此联的难度,对好“玉宫船”,句子也就完成了一半。

首先想到跟“玉宫”相对最工整的,是金殿,金殿是皇帝的宫殿,是实的,以实对虚可不可以?也可以,但要保持出句的趣味感,就要在对“江”的地方务虚,跟出句形成虚实错对。船是喻格,金殿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成为一个喻格体呢?想了很久,没想出来。于是改换思路。

想到天上的云,形状也像棉、像狗、像马,于是想到把天上称为天国,这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地方,那么天国棉、天国狗、天国马这些,能成为云的喻格吗?感到还有些悬,但是跟一个动词连起来,比如,岭游天国马,还是能让人明显感到是指天上的云。这个喻格就这么确定下来。

岭游天国马
江泊玉宫船

至此,句子基本成型。

再对整个句子:

晴岭晨游天国马
寒江夜泊玉宫船

注:最初发在论坛的对子是??

晴岭风牵天国马
寒江夜泊玉宫船

马马虎虎也能说得过去,这里夜就指夜空,做主语,寒江里的夜空里泊着玉宫船,用来狡辩还是可以搏一回的。主要还是感觉“风牵天国马”比“晨游天国马”好得多,但要做得完美,还有不要有狡辩的念头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1: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出句来谈对联的技术问题(之三)

出句:独斟柳底醉扶春 [淡香百合]

此句“醉”有两种解释,一是做形容词,主语是人。整句的意思是,独自在柳下喝酒,喝醉了,扶着柳树。二是做名词解,醉=醉风,主语是风。整句的意思是,有人在柳下独自斟酒,醉了而来的风,醉风扶柳。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此联的醉字,宜当名词来解。我想这也是作者的本意。

因“柳底”,而想到用“花间”来对,在花间做什么呢?

作画、绣花……等等,随意选用,要注意前后的关联和上下句的和谐。

我最初选用了绣花??

闲绣花前香入画
独斟柳底醉扶春

从字面对仗来看,也相当工整。从上下联的关联来看,上联写女子在花前绣花,男人在柳下酌酒,花前柳下之景,可算是扣得相当紧了,但看上去仍觉得怪怪的,再仔细想下,发现斟酒和绣花放在一起,并不是那么和谐。我们还需要在和谐上做一点修改。

闲赋花间香入墨
独斟柳底醉扶春

这样,作为对联也算可以交差了。也许你还有疑问,把结构细抠一下,你会发现,对句相关字的“扣”,跟出句的“扣”不同位。“醉”扣“斟(酒)”,“春”扣“柳”,而对句“香”扣“花”,“墨”扣“赋(文)”,位置错位了,这种错位是不是允许的?联书上没有说,我认为,对联的错位对是对联的一种技巧,那么错位“扣”也同样是一种技巧,请原谅,对联中并没有错位“扣”这一说,我们暂且用这个词来表述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错位的“扣”,你还可以改成:

闲赋花间词溢彩
独斟柳底醉扶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1: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出句来谈对联的技术问题(之四)

出句:秋叶动春心,红妆羞试枫思嫁

这是20擂的出句,这个比较复杂一点,也比较难说一点。写出来与联友交流。

首先分析句子,此句中写秋天的枫叶,秋叶、红妆、枫,说的都是枫叶,对句是不是也要为同一物?我想应该是的,因为句子结构决定,不为同一物,就有可能脱“扣”。秋叶动春心,说的是枫叶使人产生这种联想,红妆羞试枫思嫁,为前句提供支持,即为什么说,秋叶动了春心。而后句的关键词为“风思嫁”,是因为红妆羞试而得出的结句。如果红妆不是枫,你就得不出“枫思嫁”这个结论。这句的结构是,“红妆羞试”支持“枫思嫁”,“枫思嫁”支持“秋叶动春心”,环环相扣。所以出句也需要对应三个对象,而指向同一物。

秋叶动春心,“春”、“秋”形成明显的自对和矛盾体,这是此联情趣的所在。若改成:秋叶动思心(先别管后面的“思”),则趣味大减。对句也要考虑对应的矛盾状态。

下面我们来对。首先对关键的部分,出句的关键部分为“枫思嫁”,把关键部分对好了,至少不会失“联”。我们以“月”对“枫”。

枫思嫁
月做媒

上下联的关键部分是否相联,决定了整句是否相联。这样写下来,非常方便我们来验证是否关联,从而减少旁枝蔓叶对我们判断的干扰。一思嫁,一做媒,感觉很到位。

再对整个后分句“红妆羞试枫思嫁”,月做媒是怎么的?月亮高挂,月亮上枝、月亮入水?都感到不好体现做媒。我们改个字,月证媒如何?情人们常常指月为证,证媒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我们就用月亮高悬来支持月证媒。

红妆羞试枫思嫁
玉鉴高悬月证媒

你看,关键部分对上了,后面随意弄,看上去都不离谱。

那么后分句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这里要考虑前分句的自对,不能失了联的趣味。月在天,人在地,以天地对春秋。

秋叶动春心,红妆羞试枫思嫁
天宫谋地事,玉鉴高悬月证媒

整个联的味道就出来了。天宫(月宫)本来是管天上的事的,怎么管起地上的事来了?看了后面就解开了疑问。

最后一步进行润色和修改,这个句子,“地事”看上去不是很自然,用“人事”就自然多了,但人事就出律了,我们可以使用拗句,使其合律。

秋叶动春心,红妆羞试枫思嫁
天宫理人事,玉鉴高悬月证媒

这样,基本上能感到满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1: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出句来谈对联的技术问题(之五)

出句:晨收月幔山初醒 [如烟]
对句:夕浣霞衣天正红 [慌慌捣]

我们先来看这个对句,如果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什么毛病,今天就解剖我的这个对句,看看是哪里有问题。

出句写早晨月光淡去,群山一副初醒的景象。山初醒,用词十分平淡,但却渲染出了早晨山光朦胧,似醒非醒,甚至有些浑沌初开的景色,也可谓是平淡见奇。而对句描绘的是,黄昏时水映云霞,天空一片红的景象,就景致来说,应该是不隔的,没有问题的。句子也没有毛病。但是是不是总有点不对劲的地方?我以前看见联友写出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句子还是很多的),就会有不对劲的感觉,但也有些不太好说,说不出哪里不对劲。所以对自己这个句子认真研究了一下,看是哪里不对劲。

我们现在把句子放大,从细节来看。

晨收月幔
夕浣霞衣

感觉很好,没有问题。幔、衣都采用了拟物的手法。忽然想到改一下,看看效果。

晨收月幔
夕浣霞光

就感觉不如前句了。莫非出句使用了比拟的手法,对句也要使用比拟?

再看后面的句子??

(早晨)山初醒
(黄昏)天正红

早上,山刚刚醒来的样子;黄昏,天上一片嫣红的景色。看,这说不到一块去,问题就在这里了。红,红色,天正红,没有采用比拟的手法,那么换个比拟的说法看。还是用“红”,取颜色之外的含义,如走红,红火,等等。上下句的意思:早上,山刚刚醒来;黄昏,天正走红当红。比作颜色词好多了,但还是有些不相干的嫌疑。如果改成:

山初醒
柳未眠

则豁然嵌合。为什么呢?比拟主体的动作具有相关性,就如人吃饭跟人走红没有关系,但人睡醒跟人未眠就有反对的关系。由于比拟赋予了事物以人的动作、状态和情感,就具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即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对句动作的目的性要与之相呼应。晨收月幔山初醒的关键词在“山初醒”,与之呼应了,句子也就相关了。

出句:晨收月幔山初醒
对句:夜解风情柳未眠

再对比:

出句:晨收月幔山初醒
对句:夕浣霞衣天正红

好坏我们还是可以分出来了吧?再做一个试验,以得出一个结论。

出句:晨收月幔山初醒
对句:夜伴风声柳未眠

风声没有比拟,但并不影响上下句的关联,这就是说,句子的关键部位的比拟,其动作的相关性几乎就决定的句子的相关性,次要部分的比拟对整句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仍然是以比拟对比拟显得更加严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0 15: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三姐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00: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三姐,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9 17: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慌慌筒子的好文章
感谢苏三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19 08:49 , Processed in 0.0869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