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0|回复: 14

[原创] 掠影苏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0 21: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掠影苏州   
  
??拙政园事
??坐在拙政园一处假山脚下,想苏州人真是幸福。墙外就是俗世,而迈过了一道门槛,便进入风雅。
??不知这是不是太湖的石头,也不知它被主人怎样运到这里,反正它在这里堆叠出了儒雅中的嶙峋气。眼前是水,身旁有红叶,不远处是游廊和游廊里黑压压的游人。回过头去,见到山顶一个小巧的亭子。索性将目光停留在那里,看它灰的飞檐,白的围栏,蓝得平淡的天空。一队大雁恰好经过,排成人字,奋力地飞。动静之中,心游离出尘,忽然便觉到好处。
??11月,江南该是初冬。可是树依然绿着,花依然红着,水依然清澈着,空气也依然温和着。而游人,依然是多着。车前子说,园林的美,当在一个静。也许,它的前生是安静的。我猜,在李鸿章的侄子把它的一个院落买下来给自己的小妾之前,生活在这里的可能多是与文化相关的人。至少,即使在文化上没有建树,也深爱着它??不然怎么会有林野间弥漫着的书卷气呢。唐朝是个很遥远的故事了,幸有陆龟蒙居住于此奠定了拙政园最初的文化根基。姜夔是我深爱的宋朝词人,而陆龟蒙是他仰慕的唐朝诗人,他甚至屡次要“拟共天随住”。天随,正是陆龟蒙的别号。与这样一个周折中的先师晤面,于我终是欢喜的事。
??那么,若干年后的明嘉靖年间,当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时,他选定了这里作为终老之所,是否也与陆龟蒙有关呢?当时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了园子的建筑,并留下一篇《王氏拙政园记》。他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既然这里水多,就用流水为主体,以建筑山石林木做点缀。这之中,流露出的不止是画家的美学观点,关于建筑的高论甚至让后人无语。那就只能说,艺术总是相通的,无论绘画,还是建筑。“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与其说是为人谋划,还不如说是文徵明借着园子将自己的心思淋漓了一把。历时16年,园子建成了,王献臣也去世。他的儿子在豪赌中把园子输给徐姓人家,然后是400年风雨变迁,拙政园屡换其主,或为私宅,或为官府,一路走到上世纪50年代,才归于一统并复名“拙政园”。走马观花中,说不准哪些是从前的格局,哪些是后来的改造。也许,因为它的完美,日后的主人没有勇气擅动一二;或者,因为它整体风格的协调,即使稍有不妥也被湮没或淡化。
??几百年的浣洗,没能褪去拙政园的闲适。虽然,今世的它已经注定不能安静。游人们走来走去,喧哗声缭绕在每个角落。这样的变迁,即使它最初的主人王献臣知晓,当也不会惊异和难过。经历过宦海沉浮的人,对世事已经了然,这样的变故,应该不在话下。
??据说,拙政园名字的由来,是西晋文人潘岳的《闲居赋》。因为这个赋,甚至诞生了后来的“赋闲”之辞。仕途不顺的王献臣撷取其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浓缩成自己的全部心情。他要像潘岳一样,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把这些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从此过一种逍遥自得的生活。而实际上,这样的归隐未尝不是含蓄的张扬。隐则隐矣,买土地,盖广厦,植良木,这样折腾很容易被人看成另一种方式的显摆。入世之道的儒学渗透在骨子里,想一下子放下,自然不是容易的事。那么,如此隐者,最合理的解释,大约一半是自我安慰,意在向世人宣布自己心境的澹泊;而另一半,还是期许被朝廷关注,等待东山再起的一天。被遗忘,对于有治国平天下之志的人,总是最可怕的。
??不知这块石头被谁坐过,又被多少人踩踏过。就像《品园》一书中说,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此刻,便是这种感觉。我看见时光的脚步在海棠春坞的石子铺地上走来走去,看见它们穿过漏窗,把风影刻镂于白的墙壁,然后在一地娇黄的落叶中追逐着远去。许多个日子,许多张面孔,隔着竹林、隔着模糊的烟雨向我张望。我也张望着他们,并在心底忐忑着,期望能够走得更近一些。
??山,水,房舍,曲桥回廊,枇杷牡丹诗文,紧凑地组合在一起,有些凌乱,却是诗情的不修边幅。拙政园其实是修边幅的。诗画隐喻在视觉的层次上,妙到不可言说。园子的主人似乎要把天地间的精华全都包揽来,为自己享用??而这是几乎不可能的。
??感觉有点凉。毕竟是冬天了。随着人流涌来涌去,时光溜走了。那些亭子屋子的名字,似乎一个也没能记得。看得粗糙,连心思也跟着粗糙。这样一个细腻的地方,粗糙带来村俗,也滋生遗憾。要想重翻400年的故事,没有时间肯定不成。想到车前子曾在哪个黄昏,在哪处廊檐下听雨打芭蕉,真是羡慕得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21: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世平江路
??据说,去苏州游玩的人,鲜有不到山塘街的。一则那里生活过许多名人,二则那里有着市井的繁华。俗世中人,哪个不爱游船画舫,哪个不想与名人做个擦肩呢?远到白居易、乾隆皇帝,近到曹雪芹,都因为这条街留下了让后人揣想不已的痕迹,特别是曹雪芹说,这里“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之地”,那朱栏层楼、箫管笙歌想必极其打动了他,才会加了一个“最”字。
??我也是想去的。从一端的阊门走到虎丘,再从虎丘走回到阊门。毕竟,我熟悉阊门很多年了。还是刚接触宋词的时候,读到贺铸的《鹧鸪天》,便牢记这个陌生的名字。在一个叫“阊门”的地方,曾经有过词人无奈的追忆和沉重的忧伤。“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直到今日,这依然是个让人心痛的问句。那么,山塘街,经过1100多年的生长,早应该长成积淀富贵、弥漫诗情也滋生浪漫的所在。
??对于有“塘”的地方,我历来是向往的。比如西塘、横塘,甚至远在河北山西交界处的温塘,都能使我在想象中领略它们的好处,说不出来由地喜欢。作为水的婉称,塘竟然含着一些温和,几许平静,甚至诸多不俗。
??虽则如此,我还是没有时间从容地走一走它。半天的时间,我从拙政园出来,还想去郊外的寒山寺,然后乘夜车赶往杭州,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时间悠哉游哉地去闲逛。而山塘,在我的感觉中,该是个没有负累的悠闲之处。不紧不慢地行走,不紧不慢地寻找,也不紧不慢地品味。太急了,就会像我之浏览拙政园,糟蹋了风景,也糟蹋了心情。
??心里蠢蠢地,终究那地方太有诱惑力。在拙政园门外,向一个导游询问山塘街,他回说有点远。可是他又说,如果想单纯看老街,平江路不错,又安静又近。
??这一刻,思绪回到苏州,十一月的平江路。上苍真是眷顾我,让我问路于这位陌生的导游,从而真实地做了一回苏州人。这幸运不是所有游人都能得到的。
??平江路不会让人眼睛一亮,可它是个让心熨贴的地方。它古老,也安静,带着一派优雅、从容和坦荡。一侧是小河,一侧是成群的民居。“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时光与河一起流淌,从杜荀鹤写下这个句子的唐朝,到更早。石灰弄,混堂弄,人家一代代地生息,就这样清净古朴地走过百千年。房子禁不住岁月的侵蚀,很多都斑驳了,白墙青瓦上的苔藓分明书写着往日的痕迹。可是人的心思经得起打磨,藤花蔓草爬上斑驳的墙面,与门楣上的雕花一起精致着。虽然房屋老去,可心情却是日日新的。江南的细腻,简直到了骨子里。
??没有车,人也少,整条路安静得像幅画。我们再也无法听到当年桨声?乃,偶尔有船在水面驶过,载着拍摄结婚照的年轻男女,摆着各样的姿势,取着不同的景致,物是,而人已不是昔日烟霞。历史,就在竟日的流水中叠加着,悄悄地远去了。
??悠扬的丝竹之声,让平江路愈发安静。一个规模不大的评弹社坐落在水边,曲声婉转,腔调悠扬,传递出吴侬软语中的柔媚。一股浓郁的味道??文化,随着乐声从四下弥漫开来。沿路有许多工艺品店,书画苑,随便踅进去,都能感受到艺术的涵养。店主安静地读书,听音乐,有时点头示意,有时并不理会,仿佛开这爿店不是为的生计,单单是为了享受。寻常生活中,能把简单的日子过成这般模样,无论如何都让人感慨。多少人心心念念的境界,就在不经意中被苏州、被平江路的居民演绎出来。
?一家摄影展把作品摆到了街上,是苏州人拍摄的平江路。黑白的画面,记录着它的前生今世、雪月风花。一些与平江路相关的往事穿越光阴,渐渐浮现出模糊的影像。书痴黄丕烈的“士礼居”旧址,山西人建的全晋会馆,清代状元洪钧的故居……那么多不知道也无暇看的人和事,我在一低头间便读到了沧桑和喜悦。
??苏州不愧是个富庶之地,文化的滋生多多少少就可以体现。也许,文化不是富庶的根本产物,但富庶绝对可以使文化开出更璀璨的花朵来。比如眼前的胡相思桥和唐家桥。这一对联袂而筑的双桥,在宋朝时就已经有了记载。它们跨越的是平江河、胡厢使河,更是苏州人千百年来的风花路途。即使我们已经无法见证,在这里生活过的,也肯定不止是“石灰弄”里的平实人家。这里有把“胡厢使”改为“胡相思”的诗意手笔,更有在这手笔背后的诗意人生。那是怎样的一些日子,又是怎样的一些人呢?里弄里漫过书香,山西人打拼后的消闲,洪元钧和赛金花朝夕相守的幸福,无不是世俗的,又脱俗的。它的味道在时间里,更在空间里,浸润得不露声色。
??这就是平江路。如果做下比较,山塘街是个红尘女子,平江路当是清逸隐士了。一片落叶飘摇着下来,带着初冬的寒意,却丝毫不会打乱它原有的秩序。一路走下去,不打扰人,也不被人打扰,这是何其幸福的一段时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21: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夜枫桥
??站在寒山寺外那堵黄色墙壁前,忽然如梦如幻:这就是那个流传了千百年的诗意所在?斜阳正向瓦屋下沉落,努力地攥住一些暖意,在天地间渐褪渐淡,作着不露声色的张扬。
??游人一拨一拨地来,又一拨一拨地去。枫桥,就在这喧嚷中伫立,淡淡地注视着寒山寺的市井尘嚣。太多的香火,已经使它难得清净。
??这一刻,小船从一千多年前吱呀而来,疲惫地泊在枫桥之下。树木鳞次,渔火零星,一切到底归于安静。因为安静,使得那一声叹息在夜色中愈发悠长和沉重。安谧的水乡人家,古老的运河码头,比喧闹嘈杂更令人躁动。落第而归的张继沉浸于此,竟夕不能自拔。经年寒窗苦读,功名一时无望,对于饱学诗书、心存君国的士子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失意。
??失意是最不宜倾诉的事。即使不被人说成着意功名、心多虚誉,也容易被自己看不起。只有弱者才会醉心于怨天尤人,自我放逐,或者沉沦不振。而那,便是明显的不自信。自信的人,通常善于自我克制,自我消化,把那种种的不如意,排解为人们惊讶甚或慨叹的好生羡慕。
??离开京都长安,一路山高水长,一路颠沛流离,在这里,张继终于为心找到了瞬时安放的角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落,乌啼,一派秋意;江枫,渔火,几许诗情。诗人的心,何其敏感,又何其脆弱。寻常无情之物,几曾生发过幽微情端?此时却沾染了数不清的悲情忧绪。于是,清冷的月光中,先是洇开些微惆怅,既而铺展为大片大片的迷茫。
??毋庸置疑,他是迷茫的。夜半无眠,愁肠百转,自是殿试不中的遭际与郁结。临着船舷,遥望寥落渔火和黑黢黢的江树,似有所思,又不知思者为何。独自凝神,一时恍若出尘离世。绵长悠远的钟声破空而来,寒山寺在夜色中依然昭示着凡俗的存在。世间多苦,所以人们渴望有个极乐去处,在心的皈依中求得安宁。而这清心净欲的钟声,却扰了诗人片时沉静。客船中的诗人,不得不收敛思绪,仔细盘算来日行程。逆途羁旅,向何处去?与谁人依?
??客船自是如常航行,诗人日后也顺利地进入了仕途。据说他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不仅学问渊博,成为中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而且颇重气节,曾在洪州(江西省南昌市)做过盐铁判官,大历年间入朝为官,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
??对于一个读书人,也算是得其所、尽其才了。
??历史上,关于张继的政绩记述不多。而那一夜,却被无限地放大,由着人们去想象,回味,直至倾心沉醉。于是因为诗句,成群结队的人直奔寒山寺而来,就像我此刻,反而忽略了同样给予诗人慰藉的枫桥。
??寒山寺因人得名,扬名却是赖诗。早年间,曾在此处修行的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寒山寺的钟声历经百代,消弭千劫,直指人心,使每个人都能悟出不同凡响的力量。而其中的道理,恰如二位高僧充满机锋的对话,说的偏是红尘中最俗不可耐的人和事。那么,夜泊的张继,是否就在这样的冥冥中醍醐灌顶?
??高香烟气兀自缭绕,有虔诚的佛门中人,也有佛门之外的芸芸众生。或参拜,或访古,各怀心事。虔敬与走马观花,一眼便知。不过可以肯定地说,心下感念于“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一定是缘自文化的感知、共鸣与尊崇,而非关宗教。
??那夜枫桥,除了固有的自然属性,更多的则是文化意象。
??依着栏杆拍照,风动衣袂,也掠过倾听了张继心声的枫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0 21: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久不见晚照,先顶下,抱抱 很高兴能看见你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0 2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又能看见花间的文字,还是那样耐看,明天再来细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0 23: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看就有一丝感动在心间发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07: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字一诗一画一印记,都在了如指掌中,不知晚照是用了导游还是本身兼备那么多的历史渊源,叫人倾慕不已,以后兰有个不情之请,若如某佳地游览,请带上兰儿一同随往,让咱们多一个见识的机会,多一点文化的陶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07: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六角神女于2009-12-10 21:44发表的 :
哇好久不见晚照,先顶下,抱抱 很高兴能看见你哦。


昨日还和花提到了你,多年的老朋友,彼此最相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07: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六角神女于2009-12-10 21:50发表的 :
很高兴又能看见花间的文字,还是那样耐看,明天再来细看!


雪花姐姐请细看,可博得很多景色之外的感受呢~


此文推精,请期待朋友定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07: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慕容如彤于2009-12-10 23:36发表的 :
细细看就有一丝感动在心间发芽


妹妹也是喜欢的紧啊,以后多来,散文之处多的就是叫人赏心悦目的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4 02:32 , Processed in 0.1146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