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的迁徙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从武丁起, 商人和周人都受到了来自西方和北方"戎狄"的压力, 周人的迁移就是受到这一压力的结果. 这种压力, 很有可能是来自那些民族学会了用马. 考虑到印欧人的东支月氏人分布在离周人很近的甘肃中部一带, 我们有理由相信是月氏人或它稍西的吐火罗人将大规模的骑兵或战车技术带到了中国, 引发了一轮新的民族迁徙. 而那些受到这种压力的农耕民族, 也和从喜克索斯人那里学到用马的埃及人一样, 主动或被迫地学会将马大规模用于军事. 4.2 周人的大规模军事用马和商人不同的是, 周人本来就处于西戎之中, 对用马民族的挑战反应更敏锐, 更多地习惯了在军事和经济生活中使用马. <大雅.绵>回顾周的早期历史说:
古公?父, 来朝走马.率西水浒, 至于岐下.
<史记周本纪>也说:"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 而营筑城郭室屋, 而邑别居之" 这是太史公婉转的说法. 其实周的先人本来就是戎狄. 后来虽然定居务农了, 但是受中原教化未久, 可能还是保留了比较多的戎狄作风.特别是马在周人生活中有重要影响. <大雅.大明>说:
殷商之旅 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 维予侯兴
上帝临女 无贰尔心
......
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彭彭
则早在灭商的时候, 周军就靠马拉战车武装起来了.<周礼>中讲兵制的一节就称为<夏官司马>.周制, 一辆兵车配72名步兵, 3名甲士, 人车比75:1, 和美军陆军现在的战车士兵比例也差不远(49万人, 主战坦克约8000辆, 约60:1). 武王伐纣的时候(前十一世纪)有车三百乘:"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史记周本纪) <易>中有"坤:元, 亨, 利牝马之贞","屯, 六二:屯如□如, 乘马班如", 等多例.
周颂和鲁颂(鲁是周公封国, 周最嫡系的诸侯)中, 则有"有客有客, 亦白其马", "??牡马, 在垧之野", "有?有?, ?彼乘黄","其马?々, 其音昭昭" , 几乎每篇回忆先王的作品都要提到马了.<鲁颂.?宫>说:
公车千乘, 朱英绿?.二矛重弓.
公徒三万, 贝胄朱?.
?徒增增, 戎狄是膺,
荆舒是惩, 则莫我敢承!
这是说周公东征的时候(灭商后十余年)军队的配置 , 千乘可能夸大, 但几百乘还是有的, 实在是可怕的力量, 所以打的东方的夷人"荆舒""莫我敢承". 周朝中后期仍然面临着游牧人的威胁, 特别是猃狁, 也就是后来的匈奴. <诗经 小雅 出车>说:
"天子命我, 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 猃狁于襄",
就是讲周宣王(827BC-782BC) 的时候, 南仲平定猃狁的战争. 靠什么力量呢?反映同一时期事件的<小雅.采薇>说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 ?狁之故
不遑启居 ?狁之故
......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狁孔棘
分明是说和猃狁的战争是以马拉战车为核心的, 而且是一种重装的四驾马车(注意商马车一般是双驾), 可能是这种技术优势导致或加速了"一月三捷"的结果. 周军具体用何种战术和猃狁作战不得而知, 但无疑比单纯的步兵战斗力强多了.战车在进攻中可以快速穿插逐杀敌人, 在防守中可以围成一个圈快速组建据点(在捷克胡司战争中胡斯党人就靠战车堡垒打了二十年.西部片中对付印第安人也是用这个法子).如果没有马, 倒很难想出更有效的办法能对付游牧骑兵的进攻--正如埃及人面对喜克索斯人时那样. 从语言构成的角度, 周族应该是属于汉藏语系, 和商同宗, 但相对于商, 周是蛮族, 文化很落后, 经济不发达, 因为其在与游牧族(河西的印欧语系或河套的阿尔泰语/汉藏语部落)接触的过程中, 逐渐建立了一个以马拉战车为核心的军队, 军事上反而大大超越了商., 这样的半蛮族进攻中原, 加上商朝又已经腐朽, 结果就象金灭北宋一样, 摧枯拉朽.以这样的军事优势对商朝的军队, 加上政治措施得当, 难怪周人能以落后战胜先进, 入主中原了.
5 周族东迁与印欧扩张的可能关系
回顾上面的讨论, 我们可以发现以下有趣的事实 1- 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后期)到周兴起(前11世纪中期), "华夏"国家和部落开始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巨大压力. 其时间段正好对应于印欧人的第二波扩张.
2- 周人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 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 得以能比商人更迅速地, 更彻底地完成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
3- 鬼方, 猃狁的兴起, 正好在伊朗语印欧人东迁压迫吐火罗语印欧人东进到中亚到黄河上游一带之后 这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暗示: 周灭商可以和其他文明古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 代表了亚洲腹地骑马民族的兴起. 考虑到周人也是受到其他狄人的排挤才逐渐进入中原,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迁徙也是前二千年纪亚欧民族大迁徙的一部份.其根源就在于马. 无论商代中期(前13世纪)是否已经开始马的大规模军事使用, 都说明了印欧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至迟到前11世纪, 这一军事革命由周人最终完成并统一黄河流域. 很明显, 这种新的军事技术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中原前所未有的压力, 是和印欧人的东扩息息相关的.
5.1 印欧人的东进
公元前1500年, 来自乌拉尔--伏尔加河的印欧族雅利安人东迁到中亚和伊朗高原, 将早先来此的印欧人种吐火罗人赶到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其中定居在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是波斯人的祖先, 定居在中亚的雅利安人是中亚塞种人的祖先, 他们都操伊朗语; 一部分南下进入印度征服达罗毗荼人, 成为操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的祖先. (刘水龙 中亚(新疆)历史 ) 其中的月氏人居住在黄河上游河西走廊一带. 他们在这里生活了1000年左右, 一度非常强盛,"当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控弦者可一二十万". 月氏"行国也, 随畜移徙, 与匈奴同俗"(史记大宛列传),明显也是用马的游牧族). 直到177BC左右被匈奴逐到中亚阿姆河流域, 后来建立了著名的贵霜帝国.(见左图) “月氏”也读肉支、乌氏、讹氏. 《穆天子传卷一》在说到公元989年周穆王北征犬戎的经过时,提到过“焉居”和“禺知”。王国维和剪伯赞认为“禺知”即虞氏、月氏的转音;“焉居”即“焉耆”,秦时作“义渠”(见5.2节) 月氏人西边为乌孙人和赛人, 属于第三阶段印欧扩张的产物. 杨瑾< 秦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和远距离传播>中说: "西元前7世纪左右,一支游牧在伊塞克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广大草原的游牧民族进入天山 南北,后在今伊犁等地立国,这个民族在中国史书中称塞人,波斯文献中称塞迦(Sakes)古希腊人则称斯基泰(Scythians或译西徐亚、塞西安),属操中古伊朗语东部方言的雅利安 人的一支。其活动区域大致在喀什喀尔湖、和田河及克里雅河流域。《穆天子传》中的西王 母就是塞人部落首领。沉福伟认为“西”字兼有音义,译出了“斯基泰”(Scythia,Scyt h) 民 。苏联学者伯恩施坦认为在天山东部游牧的乌孙族乃塞 人的一支,塞人与乌孙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北 方最西国是新疆北部布伦托海附近的无?国,又称无继国,其东端可能到达中国新疆的伊犁 河上游,这个无继国就是乌孙国,古希腊人称之为伊塞顿人(Issedonians)。与 切但又最复杂的是“西戎八国”,包括绵诸、绲戎、翟戎、豸原 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乌氏之戎和朐衍之戎,其中义渠之戎最为强大,成为秦的 心腹大患。林梅村根据义渠读音和吐火罗人对马的称谓几乎完全相同,认为义渠也许是吐火 罗部落的一支。" 可见印欧人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扩张都曾波及中亚和中国西部, 无疑, 这对当地和毗邻地区原有的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周人东进属于第二阶段的内容, 而秦人的兴起(公元前7世纪-前4世纪)则对应于第三阶段扩张, 和周人兴起的模式如出一辙. 5.2 印欧人在华北的扩散和其他游牧族的兴起吐火罗人扩张后, 在从天山到鄂尔多斯的广大地域内,分布着众多的部落;当时吐火罗人同黄河上游的源出汉藏人的氐羌人混合在一起,被中原的华夏人统称为“西戎”。 西戎的吐火罗人中,最强大的部落是犬戎,其次为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 义渠为秦西北最强大之戎,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其地包括宁夏贺兰山、青铜峡以东及甘肃环县、马莲河一带。义渠戎在春秋时势力相当强大,自立为王,有城郭,称义渠戎国。到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三十五年)“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焉。” 华北也可能也有白种人, 他们可能是印欧人, 也可能是受到印欧扩张影响的阿尔泰语系民族.可参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赤狄白狄考"和 "匈奴"篇. 王锺翰<中国民族史>"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篇详细列举了当时在华北和西北广泛分布的戎,狄的名号, 许多分布于今天河北, 山西, 陕西, 河南的腹地. 特别是犬戎, 长狄, 赤狄和白狄, 和后来的匈奴有历史渊源. 他们很有可能是白种人. 十六国时期(316-420)其后裔在中原还是"深目高鼻". 后赵高祖石勒, 属羯, 祖先为匈奴支系羌渠.王国维的<西胡续考>说 :"且深目多?, 不独西胡为然, 古代专有“胡”名之匈奴, 疑亦如是.两汉人书虽无纪匈奴形貌者, 然晋时胡皆南匈奴之裔.晋书石季龙裁记云, 太子詹事孙珍问侍中崔约曰:‘吾患目疾, 何方疗之?”约素戏之曰:‘溺中可愈.’珍曰:‘目何可溺?’约曰:‘卿目??, 正耐溺中.’珍恨之, 以告石宣.宣诸子中最胡状目深, 闻之大怒, 诛约父子.又云, 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是高鼻多?至有滥死者.……晋之羯胡别明明匈奴别部, 而其状高鼻多?, 与西胡无异, 则古之匈奴盖可识”. 则狄人可能也是白种. 更古老的商周时期, 白种的阿尔泰人或印欧人可能会更多, 而他们大多是游牧人或游牧人的后裔. 特别是其中的匈奴(鬼方、混夷、獯鬻、荤粥、猃狁、胡), 从武丁时代到北魏(386-534)近2000年中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麻烦. 虽然他们从种族上不一定是印欧人, 但其对中国的冲击也间接来自印欧人 - 正如欧洲民族大迁徙时匈奴人, 东哥特人, 西哥特人的连锁反应. 5.3 第二阶段印欧扩张在东亚引发的民族迁徙上面说了一大段中国的白种人问题, 是要说明, 中国在公元二千纪的时候其实也直接或间接的受亚欧草原马的驯化的冲击--通过印欧人, 阿尔泰语系民族(通古斯、蒙古、突厥). 随着马的驯化, 原始印欧人逐渐从乌克兰到哈萨克草原一带向东, 南, 西迁徙, 引发沿途各民族的民族大迁徙, 同时也传播着养马的技术.其中向东的一支.很有可能到达了今天新疆甚至华北, 或者至少把养马技术带到了那里.这些人, 不论是印欧人, 阿尔泰语系人, 或者是通过和前两者交流而学会骑射的西部汉藏语系人, 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个新威胁.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的时候中国并没有严重的戎狄之患, 到了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3世纪)就严重起来.在商朝, 有羌方, 鬼方, 在西周有猃狁.而且有许多游牧族一直跑到中原腹地来.西周更是被犬戎灭掉. 许倬云<西周史>(第二章第八节)指出这种迁徙可能有其气象的原因: "甚至可以更狭窄的定为西元前1500?1200年间的草原牧群大扩散,使商周的北面与西北面都承受了源自中亚的间接压力(Shernatt,1980:254?255)。西元前1500年时草原与森林的接界在北纬五十六度左右;西元前1250年时,接界北移了二百英里,直抵北纬六十度左右(Watson,1971:42)。这是草原温暖,人口增殖的时期。气候的改变,据竺可桢的研究,显示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地区曾有一段寒冷时期,延长到春秋时期才渐变暖。寒冷的移动由东亚太平洋岸开始,向西渐进经欧亚大陆到达大西洋岸,同时也有由北而南的趋势(竺可桢,1979:479,495)。由竺氏的曲线,当可猜度漠北与西北的游牧民族为严寒驱迫,会有南下可能。邻近中国内地陕晋两省北面的戎狄,在商末周初大为活跃,以致有商人与鬼方诸部的争战及周人为戎狄压迫而迁徙,遂也不足为奇了。"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结束> 更进一步说甚至商文化的兴起也和这种扩张有关:" 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 手执青铜武器的战车兵也入侵了遥远的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在那里, 他们发现了一种繁盛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商文明就是由这种文化发展而来的.外族人侵与商文明的出现, 这两者间究竟有何关系, 当前的考古学研究尚不能给于明确的结论 .不过, 一般都同意, 商文明的出现, 不是缘于大规模地移植外来成分, 相反, 是由于本士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入侵者只是赋予了某种变革性的力量, 起了促进的作用.因此, 前一章在分析商文明时, 说它是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可见, 战车兵侵 入中国北部时, 与他们侵入希腊和印度时的情况不同, 没有造成明显的文化中止.相反, 独特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连续地发展为独特的中国文明, 这一文明从商时期一直持续 到现在. 这种连续性在公元前1027年由商朝到周朝的转变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周人曾长期居住在文明边缘区的渭水流域, 所以他们在借用西、北方牧羊“蛮族”的军事技术的同时, 也分享到商的语言和主要文化.因而, 当周人侵占中国北部时, 中国文明的发展并没有中断. " 总结这一民族迁徙过程可以得到如下简略的过程 - 公元前1500年, 印欧族雅利安人东迁到中亚和伊朗高原, 将早先来此的印欧人种吐火罗人赶到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 (雅利安人进一步南下入印度)
- 吐火罗人控制天山和河西走廊一带, 压迫当地羌人和戎人东迁; 部分吐火罗人进入华北
- 受吐火罗人影响, 中国北部开始出现用马的游牧民族的侵扰.
- 在"戎狄"的压力下, 周人被迫南下东迁
- 周人进入黄河中游, 灭亡商朝, 建立周朝 其实这个民族迁徙的过程并没有随商的灭亡结束. 随后
- 商族被打散散居晋鲁卫宋等国;
- 东夷在周公和齐鲁的打击下进一步东撤南下(他们本来在商末就已经被商沉重打击了), 渐次从豫东, 山东, 淮北退却, 穆王时期的徐偃王之乱的失败乃是一标志, 直至楚灭群舒
结束了夷人的政治存在;
- 荆人受周人压迫南迁到江汉一代, 建立楚国
- 越人则进一步受楚人压迫由长江流域撤退到珠江闽江钱塘江流域
[ 有趣的是, 公元前7世纪和公元前2世纪还出现过两次逆向的印欧民族大迁徙. 公元前7世纪后期,从蒙古高原到黑海北岸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民族迁徙,伊塞顿人又是迫于阿里玛斯普人(Arimaspea)的压力而西移, 马萨革泰人因受伊塞顿人(Issedone)的压迫,向西迁徙,击败了斯基泰人Scythae, 斯基泰人又将辛梅利安人(Cimmerian)赶往欧洲;追溯源头, 可能为齐桓公和秦穆公对大夏和西戎的征伐(cinason<马萨革泰与斯基泰--吐火罗人研究札记之四> ) 公元前2世纪匈奴人赶走月氏人可能更加重要. 月氏人沿途击破了乌孙人和大夏人, 并南下进攻了印度. <草原帝国>在评论月氏西迁时说:“匈奴在把月氏逐出甘肃的过程中,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这些反应远至西亚和印度都能被感受到,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的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在草原一端发生的一个轻微的搏动,不可避免地在这条巨大的迁徙地带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此之后, 印欧人基本上退出了东亚历史舞台-直到近代欧洲殖民者的到来 ] 周人和商人在文化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比如鬼神观, 酒文化, 封建制度, 等等. 中原为周人入主相当于五胡乱华或满族入关, 是先进民族因为统治阶层的腐朽和军事缺乏活力而为落后民族所灭的例子.不过, 中国后来的文化体制是继承周的制度多些, 商的制度少些.特别是家国体制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商人是宗教政治不分的), 奠定了中国今后三千年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6 结论
总结:
- 中国在印欧人之外独立发明了驯马
- 但是中国人直到商朝并没有把马广泛用于战争
- 周人的迁徙是受到其他游牧族压力, 属于原始印欧人引起的亚欧民族大迁徙的一部份
- 周人在与印欧人或阿尔泰人的接触和斗争中学会了用马拉战车建立军队
- 这种军事优势加速了周人战胜商人的过程
- 周人入主中原后以自身文化为基础, 融合商文化, 奠定了中国三千年的家国体制 所以中国文化一样受到了马的军事使用的冲击, 只不过和在巴比伦印度不同, 和埃及类似, 是文明的一种融合和升华.在这次冲击之后, 埃及的新王国重新崛起, 中国的西周几乎统一了整个黄淮流域, 而巴比伦和古代印度, 却永远成为历史为人凭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