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8|回复: 0

[随笔] 方山的槟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7 18: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山的槟郎
  12地理 高宵
  首先,提到槟郎的诗,不得不提到老师上课风格给我的印像,以及他在上课时的言行举止给包括我在内的各个课堂参与者的感触。
  与老师初识是在大二期间选修的“新诗赏析”。记得第一节课,晚上六点半开始,生怕迟到,早早地来到了教室。时间渐渐流逝,铃声响起之前,伴着暮春的余晖,槟郎老师踏着不疾不徐的稳健步伐走进教室。他声如洪钟地先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并留下了自己的邮箱和号码,方便大家课后在课程上遇到了难题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可以联系老师。可以想见老师槟郎作为一位文学老师,除了拥有儒雅的文学气质修养,还具备开放包容乐于交流的欧美老师的品质。
  第一次课的内容主要是老师向大家介绍了20世纪新诗创作思潮。从文学类别来看分为:现代文学部分和当代文学部分;从时间上来分为: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和新时期以来几个阶段。在这个大的架构下,老师大致介绍了这个时期的各个派别的诗人,例如:早期白话诗—胡适、刘半农等,浪漫派诗歌—郭沫若等,浅草—沉钟社—冯至等……,朦胧诗派—北岛、舒婷、顾城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接着,老师槟郎就人道启蒙主义与左翼政治主义的关系,专制压迫与诗歌自由、一元与多元,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以及自由化散文化与现代格律化的角度分别举例阐述了新诗五大问题的内涵和意义。在以上概述之后,就按时间顺序,每个代表作家挑几首诗精心赏析。
  不得不提的是老师上课的模式。相比于其他文学老师自说自析的填鸭式的上课模式,槟郎老师的上课很特别,一般以单篇作品为单位,学生对老师精选诗歌名篇和优秀篇目进行范读和默读。朗读完毕后,老师随机会抽几位学生试讲解,最后,老师亲自精讲。我本以为,在这种文学课上,需要进行大量的笔记记录,就像我们平时接受的一些文学性强的课程。可是上了老师的课,我发现,槟郎老师的课,只需要一双全神贯注的耳朵和一颗拥有浪漫的文学品味的心。从此,每次听槟郎老师的课,变成了我每周十分期待的一次心灵的享受之旅。
  其实老师的思维不仅新颖,还拥有浪漫的诗人情怀。记得一次课间,老师播放了一个叫做《我和南京有个约会》的南京旅游宣传片,印象特别深刻。不仅是因为宣传片本身的主题和设景配乐,还因为由此我还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槟郎老师,或者说是槟郎老师的另一面,洋溢着青春活力,心底对南京这座城市不变地热爱。在上课解析新诗的时候,老师每每讲到动情之处,便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乡的巢湖,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情感变迁,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往往使大家在生活的感悟上有所启发。
  接着,提到槟郎老师的文学创作,那可真谓是包罗万象。不仅是每次游历,寻访的大事件,就连一次浅浅的思索或是神游,都会使槟郎老师酝酿出一个新的作品。总的来说,槟郎老师的诗歌作品远多于散体文章(仅仅从在网络公开刊登的作品来看),这也符合了槟郎老师以诗人自居的这一身份。那么在此,学生就老师的两篇作品进行粗略的赏析,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教。
  分别写于2011年4月17日的《我在方山迷路》和2014年5月的《躺在方山上》,可以说体现了老师客居南京并执教于方山脚下这三年间的情感变化。首先两首诗的题目《我在方山迷路》和《躺在方山上》,前者是一种客居南京感受更为浓重的情绪,后者“躺在”则通过悠闲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槟郎老师的心情更为放松舒适,是在对方山脚下的生活的适应和心境的沉淀平和之后的作品。
  《我在方山迷路》:中说“我一生的逃逸如果在这里作结,那么,回顾起来真感慨万分:逃逸闭塞的故乡山村,陷进了高织电网的狱墙里,那么多年的梦魇难愈的伤痕”。这几句诗清晰地描写了诗人离开了自己在安徽巢湖故乡的山村和监狱,带着巨大的创伤逃到外省,留在了古都南京执教的一段经历的内心独白。作为一名在外地漂泊的游子,诗人并未过分强调对家乡的怀念,毕竟是“逃逸”了那个落后闭塞的地方。如今,到了外省的大都市,为了自己的理想,也为了自己的面包,来到南京的一所师范学院执教鞭,从此定居在了古都南京。不为繁华,只因追逐梦想的这一路,倦了,累了,想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港湾。然而,诗人本性的放荡不羁爱自由,内心嘶吼着向往自由,不愿被禁锢于复杂的人情世故。“梦魇难愈”更是说明了自己已经长久地处在这样纠结抑郁的境地之中,理想与现实的失落反差,过去与现在的心境对比,是一个激昂慷慨的诗人的无助的自我控诉。当然,此类的迷茫并不会是生活的全部,也不可能是诗人槟郎一直以来的生活状态。
  2014年所作的这首《躺在方山脚下》便是在诗人经历了三年的时光后,对自己内心想法的写照。比起三年前的直率、激昂,这首诗多了几分沉稳、历练和坦然。诗人槟郎在执教多年后,逐渐收敛了外在的锋利刺羽,收慧于内在的棱角分明,自己内心依旧明了各种苦楚,只是学会了接受生活中不能改变的一些种种。“更多时隐逸在山谷,祖龙顶西下特别幽深:有小溪潺潺穿过拱桥,有茅屋一间掩映在密林。”此时的诗人槟郎,宛若是遁入了空门一般,把自己“半世纪的路”,尤其是崎岖坎坷的路,看得如此云淡风轻。这并不是磨灭了当初雄心壮志,坚如磐石追寻理想的历练过程,而是正是经历了这些,内心变得更加包容,趋向于道家中庸的思想,愿意定下心安居乐业,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淡泊生活。“我已厌倦不再流浪,随遇而安老死在方山旁。一身布衣洗涤滚滚红尘,归海之流汇入滔滔的扬子江。”诗人辗转于方山脚下,神态怡然,不愿再闯荡更遥远更广大的世界了。第二句让我不自觉地想到,槟郎老师在名诗《诗人槟郎之墓》等作品中流露的期望能在方山留下自己衣冠冢的想法,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严肃的考量。经历了人生的辗转沉浮,世间世事的的雕琢历练之后,诗人槟郎的心态已变得沉稳平静了许多,谈到生活感悟更是能站在大我的角度去抒发。最后几句诗句磅礴大气,浑然天成。
  我们学校在江宁大学城的方山下,槟郎老师热爱方山,上面分析他的两首诗也相关方山,本文的标题便容易理解了。除了这两首诗歌,诗人槟郎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作品,拜读之后总是会有别样的感悟。老师槟郎执教多年,桃李满天下,也是一位文采与风度俱佳的大学老师,令人心生敬意的教书先生。总之,老师槟郎不仅是我新诗赏析课的老师,更是我眼中的一位与众不同的诗人。
  2014-5-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18:03 , Processed in 0.0860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